從事人类学研究的专家則称为人类学家(anthropologist)。 1976年提出有關清代台灣漢人移民社會的「土著化」理論,開啟台灣史研究的新典範。 1981年以人類學的觀點提出長久以來被過度宣揚的「吳鳳神話」之質疑和批判,影響了後來的原住民覺醒運動。 1984年提出漢人傳統家族制度的「房系」模式,建立本土人類學研究的基礎理念。 本系教學與研究發展目標強調三個特色:(1)跨文化視野;(2)縱時間深度;(3)究社會實踐。
在這個時代所產生的民族誌研究計劃,是由殖民地行政機構所監督的針對「原始人類」的研究。 又或者是考古研究有時要與其他學科合作鑑定地質、年代等等,有一點理科知識會更得心應手。 因為我們受到的訓練要求必須從蛛絲馬跡推敲出整個大局面。 舉例來說,一個好的人類學、考古學者可以從手上拿著的一個化石,可能只是一顆牙齒,分析當時環境的地形氣候,有甚麼動植物,甚至必須推測出當時社會風氣如何,是母系或父系社會,有沒有孝順的風俗……等。
人類學: 人類學家 Roy Wagner (1938-2018)
「人類學」(Anthropology)一詞出現甚早,早在康德的《實用人類學》中廣泛論述。 但隨著西方文化對「人」的概念不斷改變,其指涉的意涵也有所不同。 一直到19世紀晚期,今天所認識的人類學才在英國確立下來,作為稱呼這門研究人類整體與特殊性的學科之名稱。
他在德國接受基礎到高等教育後於 1887 年移民美國,並對美國人類學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身為鮑亞士大弟子,克魯伯(1876-1960)繼承其學派並繼續循歷史取向研究發展,對加州原住民語言與文化研究貢獻甚偉。 人類學 行為學上來看人類的特徵有:懂得使用語言,文字,具有多種複雜的互助性社會組織,喜歡發展複雜的科技的成就感。 這些行為學上的差異也衍生出各文化不同的信仰、傳說、儀式、社會規範。
人類學: 人類學系
儘管不是第一志願,儘管人類學系轉出率不低,對我來說人類學系是個驚喜! 實際進來就讀後發現,人類學的領域比想像中廣太多太多了! 喜歡思考的話也有助於學習人類學,這個思考方向是沒有侷限性的。 精神層面上,人被描述為有靈魂的種類,在宗教與歷史中,這些靈魂被認為與神聖的力量或存在有關;而在神話學中,人的靈魂也會被拿來與其他的人型動物作對照。 如人工智慧或天使是沒有肉體的靈體,獸人或亞人則只有欲望和膚淺的情緒。 人類學2023 抗戰期間,這三派學者會合集中前往昆明與成都,從事邊區民族調查。
古典進化論的人類學家相信人類和世界都是遵從自然、外在和既定的進步規律,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從同質不整合(機械團結)到異質整合(有機團結)的方向發展。 他們認為每一種親屬稱謂制度或形式,都是某種婚姻和家庭形式的反映。 於是乎產生了家庭進化的觀點:血親家庭、伙婚制家庭、偶婚制家庭、父權制家庭、專偶制家庭。 進化論者相信人類心理一致,並且願意承認白人與非白人在基本能力上的平等,但他們卻不願意接受兩者在文化上平等的觀念,認為某些文化確實優於其他文化。
人類學: 人類學的各國學術傳統
由於人類學,特別是文化人類學和考古學兼具有人文學和社會科學的性質,人類學系往往隸屬於文學院或社會科學院。 人類學系的專業科目包括人類學、人類學史、田野調查、博物館學乃至於語言學和解剖學等科目。 人類學系畢業的學生可至博物館、文化中心乃至於國際性組織,如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或為民間團體,像某些文化基金會和企業工作,或朝人類學研究領域發展。 由本土人類學家撰述的民族誌為臺灣人類學立下深厚基礎,包括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臺大人類學系、政大民族學系及大學院系的期刊與專刊,以及各博物館、省市政府文獻委員會、基金會與出版社刊行的期刊、民族誌與譯本等等。 在1949年之後的臺灣人類學發展,如同其他社會人文學科,受北美傳統影響極深,採取廣義的四大分支。 臺灣人類學家的學科歸屬,按成員多寡依序為文化人類學家、考古學家與體質人類學家,語言人類學家則極其有限。
在自然科學獨大的年代,歷史特殊論伸張了文化的特性,起到了搶救瀕危文化的作用,並對美國的自由主義觀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它在批判已有理論的同時,卻沒有構建起完善的新理論。 1968年至1983年,他在國立臺灣大學擔任合聘副教授、教授,後又被該校聘任為講座教授;其間,他教導出如莊英章、徐正光、黃應貴、黃樹民、陳中民、吳燕和、許木柱、餘光弘、臧振華、胡台麗等知名人文社會學科學者。 1984年,他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當時,有報紙以標題「冷門學科出狀元」報導此一新聞。 其他在1970年代具影響力的作者包括Pierre Clastres,他在對於巴拉圭的Guayaki部族所寫的書中,提到「原始社會」主動對抗國家的制度。
人類學: 美國
克拉克洪綜合各家觀點,重新定義文化的概念,並十分重視價值體系的研究。 文化與人格學派又常被稱作「文化中的人格」,「心理人類學」,「心理文化分析」等,其定義也相當多。 一般地來說,該學派強調文化因素與個人因素或由個人產生的心理事件存在著密切的關係,重點研究依文化而變化的個人,如個人是如何必然受到特定社會或文化要素的影響,如何在該文化的範圍內構築自己的人格等。
在學會方面也是如此,自然人類學的日本人類學會,也與文化人類學的日本文化人類學會(舊名為日本民族學會)區隔開來。 然而,就日本的人類學特色而論,存在著受到今西錦司所影響的靈長類學,以及立場介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中間的生態人類學傳統[51]。 愛德華・沙皮爾(1884-1939)是二十世紀初著名的美國語言學家、人類學家,尤其在語言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是研究文化與人格、社會與個人相互關係的先驅。 「人類」這個詞強調了區別於其他動物的種族共性,主要在於社會性、文化性,人類顯著有別於其他動物的性質就是人性。 例如馬克思對於人的本質定義即「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生物學上也將智人稱作人類,以昭示其與原始猿人的分野。
人類學: 課程地圖
在1600年代的加拿大,耶穌會傳教士例如LeClercq、Le Jeune與Sagard神父,提供了後來加拿大領土範圍內的原住民部族最古早的民族誌記錄。 米德(1901-1978)是二十世紀最有名的人類學家之一,她的出道作《薩摩亞人的成年》不只在人類學界,也影響了二十世紀的整個美國,更將人類學推向大眾視野。 米德代表的是一個時代、一種風氣、一個最自由的靈魂。 艾德蒙・李區(1910-1989)是英國社會人類學家,他在倫敦政經學院取得博士學位,並在劍橋大學任教,其著作有《上緬甸諸政治體制》。 他開創的「人類地理學」提出單一文化要素趨向於傳播到其他地方,而整體文化複合體則通過遷移擴散開來。 在他的基礎上,格雷布內爾提出了「地理文化圈」和「交迭文化層」。
- 在戰後,有足夠數量的英國與美國人類學家彼此採借概念與方法論取向,因此有些人開始將這兩個傳統合稱為「社會文化人類學」。
- 帝大於1945年改制為臺灣大學,後於1949年成立考古人類學系,並於1982年更名為人類學系。
- 他在德國接受基礎到高等教育後於 1887 年移民美國,並對美國人類學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 人類學傳統上區分為四大分支:體質人類學、社會人類學(或稱文化人類學)、考古學以及語言人類學,每一分支有更精細的分支。
《文化模式》指出文化就是「大寫的個性」,並總結出三種文化模式:阿波羅型、迪奧尼斯型、妄想或偏執型。 人類學 其帶有新精神分析的色彩,注重對於兒童早期經驗分析。 傳播學派將人類社會文化的變遷歸因於從一起源地傳播到其他地方的學派。
人類學: 當代人類學(1970年代以降)
近年來配合典藏數位化與應用等議題的發展,如何賦予人類學藏品新的社會意義也成為本系主要的發展重點之一。 台灣大學醫學院的蔡錫圭等在1960年年進行過布農族人骨的測量研究。 早期人類學劃分為兩派:單線演化論(英语:unilineal evolution)的支持者主張,所有的社會都歷經一條單一的演化過程,從最原始到最先進;另一派非線性理論家(non-lineal theorists)傾向支持其他概念,例如傳播論。 [33]大多數的19世紀社會理論家,包括人類學家,將非歐洲社會視為研究前工業化的人類歷史的視窗。
然而到1940年代,鮑亞士學派的許多人類學家積極參與同盟國的戰爭行動,以對抗「軸心國」(納粹德國、法西斯義大利、日本帝國)。 許多人在陸軍服役,且有其他人在情報機構服務(例如,战略情报局與美国战时情报局)。 人類學 Price對冷戰時期美國人類學的研究顯示,有幾位美國人類學家由於對共產黨表示同情,而遭到撻伐並解職。 人類學重視社會錯綜複雜的全貌,以系統的研究方法,探討文化生活的不同面向。 人類學使用社會科學中質化與量化方法進行研究,尤其重視理解人們自身的觀念,強調與人互動,通過直接觀察與深入訪談,了解人們在其社會生活中的行為和想法。
人類學: 中國大陆
即使往前追溯到英國殖民時期,人類學者曾是替帝國政府破解文化密碼的專家,但不乏為「叛亂」發聲、力勸執政者站在當地人角度換位思考的人道倡議份子。 上個世紀以來,在各種新帝國主義的軍事擴張與新冷戰時期的政治部署之中,人類學者也不缺席。 另一方面,烏俄戰爭後,全球多地區與國家的人類學專業組織(包括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發表聲明譴責侵略,聲援烏克蘭人民。 可以說,戰爭一直與人類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任何表面上佯裝不牽涉權力關係的文化實踐,在現實中亦無法避免地緣政治下特定政經力量的較勁、衝突與協商。 在這個時期,人類知識開始突飛猛進的增長,與此同時各式各樣的研究組織開始建立,知識探索慢慢地進入到一個專業化的時代。 人類學2023 在經濟上,殖民貿易的產生使得西方與外界的各種不同的文化交流碰撞。
除了他的結構主義對於跨越許多學科的巨大影響力之外,李維史陀建立了美國與英國人類學家的連結。 在此同時,他在法國各地建立研究中心與研究室,以提供人類學之內的一套制度脈絡,他也訓練幾位具影響力的學生,例如Maurice Godelier與Françoise Héritier,他們對法國人類學世界確實有極大影響。 今日法國人類學的許多特性,源自於大多數人類學研究都在國家資助的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所進行,而不是在大學科系。 隨著各個學科在19世紀期間逐漸分化,人類學逐漸從博物學的生物學研究取向,也從純粹歷史與文學領域(例如古典學)區隔開來。 期待藉著此種跨領域的研究整合,議題探討的成果與知識能有所創新、深化。 為達成上述目標,訂定系教育標地、課程規劃與研究、學生輔導之發展方向:(1)學士班,一方面透過基礎理論課程、區域民族誌與專題等課程,期許學生具備理解人類社會文化發展歷程的能力,以及理解文化多元性、包容差異並能關懷、反省當代社會問題的素養。
人類學: 語言
後來,普里查德在他的《論社會人類學》裡批評古典進化論是一種「猜想的歷史」或「推測的歷史」。 古典進化論的基本結論與研究方法在20世紀初即被懸置。 他們堅信所有的文化基本上都沿著單一的發展線路以及同樣的階段在演變,即從野蠻到文明。 德國的巴斯蒂安提出「心理一致說」,認為人類追求進步的心智和本質是一致的。 面對當時不同的文明,摩爾根提出出社會進化大綱:蒙昧時代、野蠻時代、文明時代,認為社會文化進步的路線與階段一致。 同時在對親屬稱謂的研究當中,歸納出「分類式」與「說明式」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