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法正2023詳細介紹!(持續更新)

Pos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 2022

林法正

剩下的稱為最終能源需求(final energy demand),是指用戶消耗掉的能源:每年約 10 萬太瓦時。

過去曾經有一項 DESERTEC(沙漠科技基金會)的提案,計畫要將北非的太陽能傳送到歐洲,但由於政治不穩定,再加上不同地區和國家對規畫中的電網各有所圖,產生相互衝突的反對意見,因此難以具體實現提案。 它是將傳統的電力網絡(圖中黑線)與資通訊網路(圖中紅線)兩者結合,亦即將電力系統裡的每一個層級都配上通訊網路設備,對不管是輸出端、配電端或是用戶端都進行監控,以達到最優化的供需平衡。 「自動需量反應」的網絡概念則是透過資通訊的自動化技術來控制負載,以有效管理電力使用,並取代興建大型電廠。 自動需量反應分為基於獎勵機制與基於時間電價機制等二種機制,對電價做調整。 而在學術表現上,國研院也提到,林法正曾獲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3次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兩次中央大學績優技術移轉獎,且於2017年當選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並獲得科技部2021年傑出特約研究員獎。

林法正: 智慧型高效能內藏式永磁同步馬達驅動系統(2/

直到最近,發電方式通常是以燃煤為主(也有國家是以核電或水力發電為主),而且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運作。 會搭配其他發電廠(通常是循環燃氣渦輪發電機)來支援,以滿足每天的負載量變化,也會有可快速運作的小型燃氣渦輪或柴油發電機來應對激增的需求或是發電廠停擺等故障問題。 在十九世紀,電力是在靠近電力需求的地方生產的,但到了二十世紀,規模經濟催生出集中式發電廠、長距離傳輸線和地方的變電站。 而風力裝置容量最多的國家是中國,不過中國的智慧電網技術(風機的內部構造也是一個小型的智慧電網)還不夠純熟,仍有很多問題尚待解決。 國研院表示,林法正研究專長為電機控制、非線性控制、智慧型控制、電力電子、再生能源、智慧電網,發表過200多篇國際期刊論文及100多篇會議論文,並獲得17項發明專利。 現階段,台灣各廠商根據本身擁有的技術基礎,選擇有優勢的項目來參與風電產業鏈,例如近期台船國際造船公司已規劃興建大型浮吊船以供海事工程使用;中鋼則因為國內有足夠的鋼材供應下,得以投入水下基礎工程;基樁有台朔重工、世紀風電參與;葉片樹脂有上緯研發生產等。

  • 綠能高滲透率為國家既定之能源政策,2050淨零排放目標再生能源占比要達到60~70%,儲能,產業亦因國際再生能源倡議RE100(Renewable Energy 100)大幅增加綠能需求,加入企業必須公開承諾在2020至2050年間達成100%使用綠電。
  • 備用儲電站必須迅速上線,而風場和太陽光電場若是尚未達到滿載,還可以在有風和晴天的天氣迅速提高其發電量,提供額外的寶貴備用電。
  • 本研究的微電網系統控制方法採用主、從控制法則,並且由一儲能系統、太陽光發電系統與一個三相可變電阻負載所組成。
  • 林法正並指出,國研院也同時將持續擔任學術界與產業界的橋梁,一方面支援學術界將原創性研究落實到下游產業,一方面積極鼓勵新創業者與國研院合作,促進跨域創新與科研產業化,協助即將改組成立的新國科會建立未來整體國家的長期發展能力與競爭力。
  • 「其實,大家對再生能源的期望真的不用太高」林法正教授在介紹風力發電前表示。
  • 未來若風電產業發展順利,估計年產值可達 2000 億台幣,創造上萬個就業機會,例如焊工、品保、葉片修補等專業人員。
  • 現階段,台灣各廠商根據本身擁有的技術基礎,選擇有優勢的項目來參與風電產業鏈,例如近期台船國際造船公司已規劃興建大型浮吊船以供海事工程使用;中鋼則因為國內有足夠的鋼材供應下,得以投入水下基礎工程;基樁有台朔重工、世紀風電參與;葉片樹脂有上緯研發生產等。

透過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來獲取良好的天氣預報,太陽光電場和風場的輸出變化通常是可以預期的,因此可得到最佳結果。 一般來說,燃煤電廠和核電廠的數量並不會有快速的增減,而燃氣和再生能源電廠則是更好的選項。 根據地點的不同,水力發電、生質能、地熱和聚光太陽能(搭配蓄熱儲能)都可以擔任靈活發電的功能。 基於與裕隆集團深厚情誼,林信義表示,嚴凱泰妻子嚴陳莉蓮接任執行長後,除了副執行長陳國榮會協助共同經營,自己身為裕隆集團最高顧問、裕隆汽車董事,自然會從旁協助嚴陳莉蓮一步步接手,讓裕隆更穩健地往前行進。

林法正: 智慧型高效能內藏式永磁同步馬達驅動系統(3/

在十九世紀末,水力發電的再生資源幫助啟動了電網的發展,在二〇一八年時約占全世界發電量的 16%。 林法正 而在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地熱能和生質能源──的投資上,相對要晚得多,是在二十世紀的最後幾十年才開始。 在一八〇〇年,全球約有 10 林法正 億人口,當時對能源的需求約為 6000 太瓦時;而且幾乎全部來自傳統的生質能源。 到了二〇一七年,全球人口達到 76 億,發電量增加了 25 倍( 太瓦時)。

林法正

美國加州的Southern California Edison是一個智慧電網公司,主要有兩項業務,第一是建構智慧屋,讓屋內所有的用電可以自給自足。 第二是建立配電自動化系統,當電力系統出問題時,這個系統可以在短時間內排除故障。 上圖為智慧電網的介紹,小型社區或鄰近的幾家住戶可以合建集電器,構成一個微電網系統自給自足。 屋頂有太陽能板能發電,家中庭院有水井可水力發電,且屋內都有電力監視器,可以隨時得知自家用電量及目前的電費計算,除了能靠著自家發電自立外,還可將多餘的電力送到鄰近的集電器做儲存,當政府電力不夠需要支援時,就從集電器送出去賣給政府。

林法正: 技術門檻高 風電技術從零學起

隨著分散式電源併入電網的比例增加,傳統的同步發電機裝機比例減小,電力系統中的旋轉備用容量和轉動慣量相對減小,當負載變化或是外部干擾造成系統震盪,將對電網的整體安全與穩定性將造成嚴重的威脅。 林法正 為克服綠能高滲透率造成的問題,需要許多智慧電網的前瞻技術,如智慧調度、儲能、彈性交流輸電系統(FACTS)、微電網、電網數位化、再生能源預測、資源整合強化等,以提升電力系統運轉效率、供電品質及電網可靠度,且必須要大量佈建。 未來在智慧電網整體規劃方案中所需的相關商品與技術,本土廠商的技術水平及商品規格是否有足夠的國際競爭力,國內也必須要有足夠的研發人才來協助廠商完成相關技術的研發,是相當大的人才缺口,也鼓勵海大具有電力系統、電力電子、再生能源以及儲能等專業背景的學生投入。

台灣近20年來努力發展智慧電網,從發電到輸電的部分都已有智慧電網的雛形,因此這幾年的供電狀況才會如此穩定。 目前要繼續發展的是配電端與用戶端的智慧裝置,我們參考歐洲、美國及日本的現有技術如配電自動化、推廣微電網等,試圖使台灣智慧電網更趨完善。 論及就任國研院長未來的工作任務,林法正說,國研院未來將持續配合國家科技政策,積極整合轄下各中心的研發能量,扮演好國內科技人才與創新經濟所需之科技研發平台的提供者,支援學術研究,推動前瞻科技,培育科技人才。 國研院表示,林法正的研究專長為電機控制、非線性控制、智慧型控制、電力電子、再生能源、智慧電網,發表過200多篇國際期刊論文及100多篇會議論文,並獲得17項發明專利。 2017年當選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並獲得科技部2021年傑出特約研究員獎。 楊鏡堂過去協助政府部門發展離岸風電時,便遇上許多難題,「剛開始沒有經驗,花了很多學費,光是施工用的工作船,一天就要八百萬租金。」由於當時台灣沒有興建風機專用的大型施工船,必須得遠從北歐租用,才能建造海上平台,或進行相關海事工程。

林法正: 中央大學資電學院長林法正 接任國研院院長

若是沒有儲能設備,必須盡可能出口過剩電力,或是以減少供電來降低損失。 短期儲能可以將部分電力從下午轉移到晚上,因此小容量即可以滿足日常需求。 當一處 1000 兆瓦的大型發電廠意外跳電(可能是設備故障或過載),處理起來可能遠比風力發電或太陽光電的電力突然下降更具挑戰性。 備用儲電站必須迅速上線,而風場和太陽光電場若是尚未達到滿載,還可以在有風和晴天的天氣迅速提高其發電量,提供額外的寶貴備用電。 當再生能源供應達到總電力需求的 30% 時,這些變化可以輕易透過裝配在電網上的快速反應發電廠來填補,以滿足供電需求的變化。 為了讓風場和太陽光電場達到最大使用效能,最好是搭配能夠因應電力供需變化而快速反應的其他發電廠;而且理想上,這些電廠的運作也應該符合經濟效應,運作時消耗的用電量僅占其最大負載量的一小部分。

林法正為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學位,2007年轉到中央大學任教至今。 曾任國科會(現科技部)電力學門召集人、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一期智慧電網主軸計畫召集人及第二期智慧電網主軸中心召集人、台灣智慧型電網產業協會理事長、行政院科技會報科技政策諮詢委員,現任台電常務董事及聯合再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微電網可以降低分散式電源,尤其是再生能源,影響對電力系統的供電穩定度。 本研究提出一種併網型微電網結合虛擬慣量,利用主、從控制法則克服一般傳統分散式電源利用變流器(Inverter)併網之缺點,尤其是缺乏傳統發電機的慣量特性與獨立電網形成能力。 本研究的微電網系統控制方法採用主、從控制法則,並且由一儲能系統、太陽光發電系統與一個三相可變電阻負載所組成。 其中以儲能系統當作微電網控制主機(Master)而太陽光發電系統則定位為從屬(Slave)部分。

林法正: 再生能源的過去跟未來

上圖的圓餅圖為台電2013年永續報告書中所節錄,由右圓餅圖可知工業用電佔全台用電約55%、家用約20%、商業約16%。 台電聲明告知我們今年2014是電力系統有史以來最穩定的一年,根據觀察與統計全台灣的用電量只會越來越多,且加上台電近年來虧損嚴重,所以之後近幾年內不會有大型的電力裝置建設,也很難對老舊設備做維修,故未來的限電及斷電的次數會漸漸增加。 「智慧電網」是整合傳統電力系統、智慧型電錶及資訊技術,使整個電網從發電、輸電、配電到用戶端,均自動化及資訊化。 根據國際組織 4C Offshore 統計,台灣有 16 個風場名列世界最佳風場,位置分佈在台灣西部沿岸,從桃竹苗至台中外海一帶皆有。 台灣是一個高度依賴能源進口的國家,由於缺乏自然礦產,有高達98%的能源必須取自國外,其中以石油、煤炭、天然氣為主要進口項目。 台灣在高度依賴火力發電的情況下,也有高風險會面臨能源短缺的窘境。

林法正

海大許泰文校長表示,林法正院長現任國立中央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台灣電力公司常務董事,並曾任國科會電力學門召集人、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一期智慧電網主軸計畫召集人及第二期智慧電網主軸中心召集人、台灣智慧型電網產業協會理事長。 林院長在國家智慧電網貢獻卓著,在學術表現也非常傑出,希望同學可以從講座中學到講者的實務經驗及如何克服困難。 綠能高滲透率為國家既定之能源政策,2050淨零排放目標再生能源占比要達到60~70%,儲能,產業亦因國際再生能源倡議RE100(Renewable Energy 100)大幅增加綠能需求,加入企業必須公開承諾在2020至2050年間達成100%使用綠電。 林法正 惟綠電通常為分散式配置,且具有間歇性特性,除了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提升,電力品質與供電穩定度也是一大挑戰。

林法正: 台灣離岸風電的未來

風力發電需要穩定有風的地區,而全台灣只有澎湖的風量一年四季都足以發電;又風力發電的建構體積龐大、維修不易,且目前還無法將風力發電併入電力系統中。 林法正 面對用電危機,台電除了增蓋超臨界發電廠或液態天然瓦斯的發電廠外,智慧電網或許也是可行的辦法。 智慧電網可以解決兩大問題:第一是再生能源的併網,有效利用再生能源且併入現有的電力系統。 另一個就是自動化節電,每戶自發性的省電幾乎無效率,若根據需量反應統計出的結果直接斷電,即可達到供需平衡,不須限電。 林法正具有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學位,2001年前往東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2007年再轉至中央大學至今,曾任國科會(現科技部)電力學門召集人、行政院科技會報科技政策諮詢委員等要職,現任台灣電力公司常務董事及聯合再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林法正指出,為達成台灣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需要許多智慧電網、電能轉換、儲能、氫能及負碳技術等前瞻科技協助,國研院未來也會努力協助新國科會進行淨零轉型前瞻性科技開發之策略規劃與實現。

林法正

本系列活動由PanSci 泛科學、工業技術研究院與經濟部能源局聯合主辦。 最後以下圖做總結,根據再生能源合起來的總容量,才能決定併網要選哪一個系統層級。 而發展智慧電網最主要的目的即是收集、合併再生資源的電力,並且在合併前先行評估是否合乎效益。 「再生能源的併網」主要介紹的是風力發電,以及探討利用類似風力發電的再生能源之可能性,並透過智慧電網技術,將所產之電能有效地送入可用電網中。 林法正期望,國研院同仁未來能統整核心設施及共用資源,積極參與策略專案計畫,全力協助學術界及研究單位發展上述前瞻科技,國研院未來也會努力協助新國科會進行淨零轉型前瞻性科技開發之策略規畫與實現。 國研院前院長吳光鐘自去年11月30日卸任,由代理院長林博文代理院務,國研院則在今(1)日宣布,新任院長由中央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資電學院院長林法正出任,未來將持續推進國研院成為學術界與產業領域之間的橋樑。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