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倫敦大學學院和英國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在2022年1月至3月對 3065 名 歲的青少年進行了調查,這些人的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 且較為特殊的是,這類有「長新冠」問題的民眾,常因飽受上述症狀表現所苦而至醫院就醫,可偏偏腦部MRI、影像、抽血檢查等檢驗指數都正常,也因此導致國外不少染疫者在求助無門下,流連於各專科診所,到處求治卻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情況發生。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中國以在我國芒果發現太平洋屯粉介殼蟲為由,宣布自8月21日起暫停輸入。 台南市長黃偉哲表示,他覺得很可惜,基本上,他希望政治歸政治,產業歸產業。 鐵路警察局花蓮分局指出,21日6點46分接獲通報,台鐵北迴線佳民村平交道發生汽車闖越平交道撞擊列車事故。 北上第401次太魯閣號列車行經花蓮縣新城鄉佳民村平交道時,忽有一輛白色汽車自平交道山側闖越平交道,直接撞上正通過平交道的太魯閣自強號列車第3節車廂,經花蓮縣消防局到場將輕傷駕駛人先行送醫,駕駛人有酒精反應,後續依公共危險罪移送偵辦。
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的指南,長新冠症狀包含極度疲倦與疲勞、喘不過氣、胸痛或胸悶、腦霧、失眠、心悸、嗅味覺改變、關節疼痛、噁心嘔吐或耳鳴等等,甚至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而使罹患憂鬱症、焦慮症風險增加。 如何避免長新冠 NHS表示,大多數的長新冠症狀會在12週內完全康復,但對於某些人來說,症狀可能會持續更長時間。 指引也列出需要就醫的狀況,若呼吸狀況沒有好轉甚至惡化,出現胸痛、暈眩、說話有困難、嚴重焦慮等症狀,就要盡快尋求醫療協助。 新冠肺炎確診康復後,仍有不少人會出現,喘、易疲倦、肌肉痠痛、腦霧等新冠長期症狀,或稱為「長新冠」(Long COVID)。 何美鄉強調,只要打疫苗就能減少很多長新冠發生,因為體內有抗體在。 此外,運動或是做瑜伽也能減少長新冠發生,補充益生菌和植化素也有助預防長新冠。
如何避免長新冠: 避免長新冠!維生素D能預防確診後遺症?腦霧、疲勞、胸悶 何美鄉博士來教你
新冠病毒僅在2019年底才出現,2020年初開始全球大流行,因此缺乏長期數據研究,現有定義也只能基於小範圍樣本和較短的隨訪觀察。 新冠疫情進入第四年,痊癒患者和重覆感染病例隨時間推移增多,最新病毒變異株奧密克戎的亞型株BA.1、BA.2相繼主導全球疫情,傳染性更強,但在疫苗和自然免疫力普遍增強、藥物和療法跟進等幾方面因素作用下,重症和病死率明顯降低。 因此,臨床上醫師在收治這類患者時,會選擇優先透過情緒量表、睡眠品質、憂鬱及焦慮量表等方式進行評估;接著再針對是否有呼吸、心血管方面的問題逐項交由次專科醫師做檢查,先了解患者的需求再分流轉給適合的專家診治。 建議可每天補充含有維生素A的蔬果,對呼吸道上皮黏膜組織具有修復作用,食物來源包括南瓜、地瓜、玉米、紅蘿蔔、芒果及深綠色蔬菜如菠菜等,同時搭配油脂可以幫助吸收。 頭痛症狀:有時輕度的脫水、錯過正餐將會導致或加重頭痛症狀,因此要注意水分和食物的攝取是否夠充足。
當你出現心情鬱悶的現象時,表示正能量流失,如上所述,先養血氣;一般所提出的新冠症狀如何緩解的方法,如:多喝水、清冠一號、吃冰,確實能緩解,但反而可能會使自己咳得更久、腸胃更寒,這是讓病情拉長尾的主要原因。 全球疫苗免疫聯盟整理出幾項因素,女性、高齡者及健康狀況不佳者,出現長新冠的風險較常人高。 感染初期症狀超過5種的人比起無症狀感染者,出現長新冠的機會高出3.5倍。
如何避免長新冠: 確診隔離何時篩檢?輕症、無症狀何時解隔離?居家隔離、居家照護最新調整政策一次懂
所以確診時如何調養自己就顯得非常重要,一旦方向錯誤,反而留下拉長尾的後遺症。 如何避免長新冠2023 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這樣的長期影響定義為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Post COVID-19 Condition),指在感染病毒後3個月,仍出現無法解釋且持續超過2個月的症狀。 一項研究分析了來自4,182例COVID-19患者資料,共有558名(13.3%)症狀持續≥28天,189 名(4.5%)≥8週,95名(2.3%)≥12週。 此研究發現長新冠的特徵較多為疲勞、頭痛、呼吸困難和嗅覺喪失的症狀,並且隨著年齡和體重指數的增加以及性別為女性,而發生長新冠的可能性更大;在發病的第一週若出現超過五種症狀,則與長新冠的發生機會也呈正相關[3]。 目前討論長新冠的研究有限還需累積,基本推論長新冠可能是由長期組織損傷(例如肺、腦和心臟)和病理性炎症(例如病毒持續存在、免疫失調和自身免疫)導致而成的。
至於長新冠的預防方式,許書華醫師解釋,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避免感染,另外,控制既有的慢性病或保養好自己的免疫力也很重要。 至於長新冠的症狀,最常見的還是全身疲憊,大約半數以上的患者都有疲憊的狀況,此外,像是頭痛、胸悶、喘、不斷想咳嗽也很常見。 許書華醫師補充,還有患者會出現嗅味覺失常、拉肚子等腸胃道不適的症狀。
如何避免長新冠: 健康管理
二、感染新冠病毒後所引發的廣泛免疫反應,觸發了針對人體組織的抗體和其他免疫反應,而這些反應引起後續的併發症。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攝護腺癌已成為全球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攝護腺癌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 如何避免長新冠 ...
而長新冠這些後遺症都會慢慢復原,不過如果肺功能受損嚴重,要完全恢復就比較難。 預防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避免感染新冠肺炎,接種疫苗、正確佩戴口罩、保持社交安全距離、避免人多場所等做法,都能降低感染新冠肺炎風險,進而避免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 美國疾病預防及管制中心(CDC)定義初次感染後4週或4週以 上,仍持續有新出現、復發或持續性的症狀,綜稱為「後 COVID 症 狀(Post-COVID Conditions)」。 目前原因仍不明,推測與病毒進入人體後,與 ACE2 受體結合、侵犯全身細胞,造成全身性發炎、免疫系統活化,導致組織器官功能減低或喪失有關。 許書華醫師解釋,目前根據研究,約 50、60 歲左右女性發生長新冠的風險要再高一些,此外,在染疫後一星期間出現 5 個以上症狀,之後發生長新冠的風險也會增加。
如何避免長新冠: Heho 生活
最重要的是,若真不幸染疫、發生長新冠後遺症,民眾務必適度求助(新冠特別診門診)「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尋求相關治療、復健的資源也很重要。 因為雖然長新冠是可以治療、復原的,但如果感染疫者產生後遺症後,未進積極復健、治療,有些年紀較大的長者,確實生理功能就有可能就因此退化了,就好比肌肉缺乏鍛鍊活動,逐漸流失、萎縮一樣。 相對的,以 Omicron 來看,因其主要侵襲上呼吸道,且不太會進入肺部,整體來看發生全身性感染的機會較少、組織受破壞的程度較低、細胞激素風暴的機會也較低,專家推估,後續引發全身性後遺症的機會,理論上應較低。 不過,患者仍不可掉以輕心,2022年3月一份研究發現,即便是輕症,大腦的功能也可能受損。 「長新冠是多層次、多器官的問題。長期新冠症狀就如同新冠病毒本身,將影響身體所有的器官系統,就連孩童都可能因此受到波及。因此,應盡快施打疫苗,維持一定程度的保護力。即使出現『突破性感染』,仍可確保罹患長新冠的機率將大幅下降。」Sanghavi表示。
猴痘,這是一種由猴痘病毒(Mpox virus)所引發的疾病,最早在1958年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 目前台灣大流行的病毒株主要以 Omicron 為主,而 Omicron 從2021年11月流行至今,大約僅有半年的時間,故關於 Omicron 所引發的後遺症大多仍在研究中。 而目前關於長新冠的研究與病例報告,大多仍以先前的 Alpha、Delta 病毒株為主。
如何避免長新冠: 症狀查詢 查症狀
及時接種COVID-19 疫苗有助於預防COVID-19感染並預防可能的嚴重疾病。 研究發現與未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接種疫苗但經歷突破性感染的人,比較少報告長新冠的狀況[2]。 學者建議個人化的康復訓練,在某些長新冠病例是有幫助的[1]。 但目前仍缺乏相關有力的研究來有效預防長新冠的方式,只能透過避免感染來預防。
若感染新冠肺炎,請於康復出院後隨時注意身體狀況、觀察症狀變化,若康復後症狀輕微或無症狀者可以參考此指引提供之資訊促進自身之健康,若症狀轉趨嚴重,或在康復後有新發生之症狀,仍應盡早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許書華醫師表示,基本上年紀大的長者,得到長新冠的風險就越高,另外,在感染中發展為中重症(例如:住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等),留下長新冠的可能性也相對較高;若有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臟病、免疫力較差、心血管疾病及肥胖者,也是容易演變長新冠的族群。 許書華醫師表示,如果是新冠病毒的感染,染疫後 4 個星期左右定義為急性期,隨著 4 星期到 如何避免長新冠 12 星期中間,器官組織發炎或許會導致後續一些症狀出現,若染疫 3 個月後持續有症狀出現就可定義為長新冠。 若為年輕族群且不適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族群,要如何避免長新冠發生? 林謂文醫師表示,若為非高風險族群但症狀嚴重,建議及早就醫,而若是輕症者,可服用清冠一號或退燒、解熱鎮痛等能改善症狀的藥物。 英國全民醫療保健系統NHS官方網站告訴公眾,出現長期症狀的可能性與急性感染時的病情及症狀溫和或嚴重程度沒有顯而易見的關聯,輕症患者也可能出現長期症狀。
如何避免長新冠: 確診期間應該怎麼吃?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通常感染新冠病毒後約 5-6 天出現 COVID-19 症狀,但也可能長達 14 天。 但如果14天後還沒有出現症狀,那麼基本上不太可能會出現。 後者指病毒入侵後尚未引發疾病症狀,而前者指感染後始終沒有相關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