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綠能風電,德商 wpd 達德能源(2016年併購英華威)是在臺積極推展綠能的關鍵推手之一,2006 年在苗栗建置首座風力發電設施後,從此開啟國內風力發電的風潮。 我們特別專訪達德能源董事長王雲怡,以其投入綠能產業 20 年的豐富經驗,為我們解析新能源的產業特性及發展趨勢,以及臺灣在綠色能源的產業契機,另外也針對有意投入綠能產業的年輕學子提出建議。 據國際風力發電顧問公司 4C Offshore 的評比,全球排名前 50 名的優良風場,就有 17 處在臺灣,皆位於臺灣西部沿岸,集中於桃竹苗至臺中外海一帶。
離岸風力發電是將風力發電機設置在海上,一般來說海上的風力資源會較陸地豐富且穩定,在一樣的時間內,能夠提供更多的電力,而且將發電機設置在海上,可以遠離民眾居住地,降低噪音對於生活品質的影響。 2012年10月「苑裡反瘋車自救會」成立,反對德商英華威(現達德能源)於苑裡鎮設立大型風力發電機。 「苑裡反瘋車自救會」發動民眾,以及聲援之大學生於風力發電廠設置地點阻擋施工,進行抗爭。 「英華威」則以已取得能源局核可執照,要求政府執行公權力排除抗爭進行反制,之後爆發數次衝突。 2014年6月,「苑裡反瘋車自救會」與「英華威」達成協議,拆除兩支有爭議之風力發電機。 風力發電自80年代開始受到西方各國重視以來,至今全球風力發電量每年快速成長,在2016年已成為全球各類電力來源第5大[22]。
風力能: 公司地址
離岸風電發展始於1991年,丹麥建置全球第一座離岸風場Vindeby,為離岸風電產業揭開序幕。 早期發展離岸風電的國家集中於歐洲,其中,丹麥與英國是最早投入的國家,而全球最早推動能源轉型的國家則是德國,德國在2010年便開始設置離岸風場,到了2015年,德國16個聯邦便有2個聯邦使用的電力可以完全使用再生能源。 在美國部份,拜登上任後,將風力發電視為對抗氣候變遷、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之重點政策,並規劃2030年將美國離岸風電發電量增加一倍。 在亞洲部份,雖然離岸風電開發的時間較晚,進展卻是相當迅速。 根據挪威諮詢公司Rystad Energy的分析,亞洲已經從2015年近乎為零的離岸容量成長到現今的6 GW以上,直到2025年亞洲的離岸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將增長6倍,預計達到52GW。
原因是,離岸風力發電加強電力網工程浩大,台電須在七年後,完成彰化與桃園共10.65GW併網。 如果2025年所有離岸風機如期蓋好,台灣就能成為綠能大國? 恐怕沒那麼簡單,因為跟風機建設一樣重要的是,上岸後的電網建設,有了完整電網,才能併網,供電、分配到用電戶。
風力能: 機會:天時與人和 歐洲產值縮水 台灣政策推波引進
離岸風電專案融資授信期間長,站在資金活化角度,金融資產證券化可以活絡與釋出銀行... 知情人士透露,沃旭能源委託中國信託擔任財顧,將購買新風場的機器設備資本財和新股東引資入... 近海處除了是白海豚棲地,更是彰化漁民主要漁場,2017年12月13日,除了環保團體對著環保署大樓內的環評小組吶喊時,近百名彰化漁民亦對著大樓內的官員、專家學者及廠商們叫囂:「留給漁民生存空間」「綠能不能影響漁權」「環保署不甩漁民意見」「反對只做形式環評」「抗議占漁撈空間」……。 而就風場本身,得由離岸風機、海底基樁、連結件、海上變電站、海底電纜、陸上電纜以及陸上變電站等硬體構成。
其中,第 1 階段的示範獎勵:先確認我國離岸風電在行政、技術及財務之可行性。 在第 風力能2023 2 階段潛力場址,將共計核配 5.5 GW,將於 2025 年底前陸續完成設置。 至於第 3 階段區塊開發:將提供 2026 年以後長期穩定之離岸風力設置市場需求量,促使本土化產業永續發展。 台灣也正加速推動再生能源,主要以發電量具季節互補性的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為推動主軸,輔以地熱、生質能、小水力發電等其他類別全面展開,以確保電力穩定供應,兼顧降低空污及減碳,這幾年全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已大幅成長。
風力能: 風能的優勢
如歐盟代表曾經重炮批評台灣離岸風電國產化比率「過度官僚,不切實際,也有違反WTO(世界貿易組織)規定的嫌疑」;但經濟部否認台灣違反WTO規定。 業者表示,外國開發商是要賺錢,政府是要將技術留在台灣與創造就業機會,目標不可能一致,這也代表台灣零組件國產化政策仍須面對一股逆流。 包括塔架、水下基礎、電力設施、海事工程,風機零組件等所有生產者都要做到品質保證,且獲得國際3大離岸風機廠商認證,才有機會在市場中存在。 風力能 而且供應鏈都是重資金投資,建廠成本高、土地需求大,有很高的競爭門檻,台商在工廠管理與安全穩定,可以獲得國際風機廠的青睞,有機會在站穩台灣市場後搶進亞太與印太市場。 今年3月中,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協會在喜來登飯店成立,現場聚集丹麥、德國、日本、澳洲等國的駐台代表,各國國旗放置在會場桌上,猶如在台灣舉辦的小型聯合國會議。 包括哥本哈根風能開發(CIP)、沃旭能源、達德能源、麥格理、北陸能源、上緯新能源、玉山能源、捷熱能源8大風力開發商全員到齊,好不熱鬧。
- 該機組為四部六百千瓦風力發電機組成,此風力發電機組高塔型、垂直風葉片、水平發電機組,在二級風速時即可發電,十二級風時可滿載發電,預計九十年七月可完工。
- EPC工程總承包,即Engineering (設計)、Procurement (採購)、Construction (施工)的縮寫,是一種綜合性的項目管理方式。
- 為取得沿路每一位地主的同意,輸電網建設一再拖延,北電南運如果沒有及時完成,勢必拖延風場的規劃和興建。
- 未來若風電產業發展順利,估計年產值可達2000億台幣,創造上萬個就業機會,例如焊工、品保、葉片修補等專業人員。
- 以投資成本9,000萬元,年發電800萬度,20年折舊,資金成本6.61%,年維運成本為投資成本之1.5%,估算發電成本可達1.25元/度,計入補助後更可低達0.81元/度,已漸可與傳統能源競爭。
儲能系統在電網系統,主要功能性在於可提供快速調節電能,並進行能量轉移或儲存再生能源輸出之電能,提供給台電進行調度、用戶端負載與再生能源發電設施間之實、虛功率調節,並降低電網於尖峰用電時期之供電量,用以降低建築物用電契約容量,以減少電費及超約費用支出。 其中,輔助服務是屬於一種短時間的備轉容量,其目的為藉由電力調度以維持電力系統的穩定。 由於電網結構與負載的不同,因此,所需要的輔助服務種類和電量也不同。 而台電目前釋出的輔助服務則包含快速反應備轉容量、調頻即時補充與全黑啟動等項目,可參考圖二說明。
風力能: 發電機類型
再生能源的特色是因地制宜,發電地點取決於風速和日照等自然條件,德國北部鄰近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平原多風,因此風機建設也特別多,可是汽車和機械等製造業的重心在南部,有必要新建多條南北向輸電線路。 為取得沿路每一位地主的同意,輸電網建設一再拖延,北電南運如果沒有及時完成,勢必拖延風場的規劃和興建。 節能減排逐漸成為全球趨勢,特別是在2050年全球淨零的目標下,再生能源與化石燃料相比,發電重要性愈來愈高。 台灣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選商在即,由台灣本土離岸風電開發團隊台亞風能發起的「環洋離岸風力發電計畫」目前正全力準備取得度區塊開發競... 目前台灣離岸風電發展主要都以固定式風機為主,但隨著近海海域空間逐漸開發完畢,未來離岸風電勢必會往深水海域走,逐步開發「浮動式」離岸風電。
全球多國朝2050年淨零減碳目標前進,台灣也沒缺席,2016年開始執行離岸風機計劃,提升太陽能和風電等再生能源發電量。 風電部分,政府立下2025年全島1000部風機、發電量達5.7GW供全台393萬戶一整年使用的目標。 《東森新媒體ETtoday 》採訪團隊近期走訪台灣本島各大風場,採訪開發商達德、台電,以及專門出產零組件的西門子歌美颯公司,從業界角度出發,並結合能源局和學者觀點,讓讀者了解台灣風電的現在與未來,以及最重要的,如何發展綠能的同時,又能愛護、守護這片土地。
風力能: 台灣上市櫃公司僅7%承諾淨零,碳費開徵延後 農林、正 ...
臺灣身處豐富的波浪能源,在具抵擋颱風波浪機制的波浪發電裝置被發明後,我們要考量的已經不是是否該開發波浪能;而是該如何開發。 上緯能源執行長林雍堯指出,台灣在固定式風機開發晚了歐洲15年,但浮動式平台技術歐洲才剛起步,根據Carbon Trust的報告,到了2026年,固定式風機和浮動式風機的成本將達到「黃金交叉」,台灣風電產業應該超前部署,成為供應鏈的先行者,技術才能真正掌握在台商手中。 台灣離岸風電產業蓬勃發展的願景,正逐步轉變為落入大家眼中的真實風景,外界看起來似乎很平順,其實得來不易。 去年10月時,總統蔡英文接見各國離岸風電產業負責人與駐台代表時表示,期盼國際資金、有經驗的開發商、系統商與台灣廠商合作,共同打進國際離岸風電綠能供應鏈,台灣可以成為亞太離岸風電零組件的製造大國。 受到政府政策保護:政府為了完成能源轉型計畫,大力推動再生能源發展,並訂立多項政策目標,例如: 2025 年再生能源發電佔達 20% 等,在政府強力的推動下,可以確保再生能源產業整體的發展。 水力能發電(Hydroelectric power)主要是透過建置水壩或水庫,利用高處的水往下流動產生的動能轉換,進而推動發電機的運轉。
- 儘管開採成本增加和國際減碳壓力不斷,煤礦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但露天開採的褐煤在電力供應仍扮演吃重角色。
- 地熱發電的全年使用率可達九成,相較石化燃料電廠最多只有65-75%。
- 現在除北美洲外,環保製冷劑已經行 銷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市場。
- 當時再生能源技術還不成熟,成本也很高,政府因此制定高額的保證收購價,且期限長達20年,利用可靠的報酬率吸引業者投入發電。
- 原因是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通過,身為歐洲離岸風電最大市場的英國,一時之間沒有新開發案,產值瞬間縮水3成,讓歐洲離岸風電廠商不得不走出海外,這時總統蔡英文適時力推台灣的離岸風電,讓歐洲離岸風電巨擘公司紛紛來台投資。
- 相對之下,作為本土開發商生力軍的台亞風能,不僅如期首度...
- 我們應該在意的重點是:在一般使用生命週期中已經成為「廢棄物」的物質可否透過轉化,成為能源,發揮良好的效益。
今年(2021)台電完成示範案大城風場約110 MW併聯發電,因此現在已經有大型離岸風電開始在工作啦,預計2025年台電將完成遴選案300 MW併聯,共計410 MW。 德商wpd達德能源的雲林離岸風場的資金已近到位,該風場的投資團隊與融資銀行團將在幾週內敲定;自籌資金和外部資金的籌措同步進行,預計年底前到位。 由德商wpd達德能源集團所開發的雲林允能離岸風場,已於今年5月底完成940億資金到位 (financial close) 的重要里程碑,銀行團、共同投資人及供應鏈今(2)日齊聚亮相,聲勢浩大。
風力能: 再生能源缺點
在離岸風機部分,其整體尺寸通常大於陸域風機,主要係由於其受到交通、噪音、景觀和土地的限制較少,從歐洲過去的經驗來看,離岸風機新增機組平均容量從2010年的3 MW增加到2018年將近7 MW (圖三)。 目前商用的最大離岸風機的裝置容量為8.8 MW,由三菱重工維特斯 (MHI Vestas) 所生產,於2018年4月裝設在英國蘇格蘭東北部海岸附近,該風機高度約191公尺,轉子直徑約160公尺。 此種大型風機不僅捕捉的風流面積較大,較高的輪轂也可獲得更強且連續的風力,以產生更多的電力。 瑞典是全球最早開始實施碳稅的國家,長期致力於推動太陽能發電,除了補助住宅區建置太陽能板,也制定相關政策來鼓勵企業發展再生能源儲能。 瑞典政府更宣布在2021年政策預算中,提撥100億瑞典克朗推動綠色倡議事務,其中約有10億瑞典克朗會應用在推動綠色轉型上。 德國於2000年實施《再生能源法》,以高額的資金收購綠能,吸引業者投入綠能發電設備的建置,期許帶動再生能源技術的發展,是第一個推動能源轉型的主要工業國。
前幾年在政府工作,任職環保署與行政院期間,提出從物質流、金流、資訊流角度思考循環經濟與產業發展,目前擔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及綠學院綠色帶路人。 合成氣則是經過氣化技術在高溫、低氧環境中進行化學反應,將生物質轉換成的氣體,這種氣體也可用於發電。 不過由於氣化的技術門檻較高,在臺灣有長期運轉的案例非常有限,要計算出所需要的收購價格,還需要更多的資訊,目前只能用最低的生質能躉購費率收購,也因此就無法構成產業投產的誘因。 風力能 根據台灣再生能源的政策規劃,2025年太陽光電須達20GW、風力發電則須達6.9GW,不過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和不確定性高,如何維持穩定供電的關鍵就在儲能以及智慧電網。 經濟部次長龔明鑫與能源局長林全能,30日下午在經濟部舉行「離岸風力發電規劃場址遴選結果及容量分配結果說明記者會」,宣布共有德商達德、丹麥沃旭、上緯麥格理團隊、玉山能源及加拿大北陸團隊、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等五個外商團隊獲選,本土則是由中鋼及台電兩個團隊獲選,亞泥團隊落敗。
風力能: 經濟部離岸風電遴選結果出爐 5外商2本土業者出線
而智慧電網最厲害之處則是在整合各項能源,可以即時監測再生能源每個案場的發電量,並將傳統發電機組、再生能源以及儲能系統,搭配用戶端的智慧電表,做出最佳的調度管理。 風力能 風力能 例如在離島或高山之發電機,電力無法饋網,故可直接採用小型蓄電池作儲能之用,即透過轉換器充電到蓄電池中,再透過逆變器(inverter)轉換成交流電供一般的電器使用。 綜上所述,風力發電的間歇性問題主要可藉由儲能技術以及智慧併網技術予以緩解。 隨著技術研發不斷精進,未來風能的利用也將越來越有效率,並逐步貼近民眾的需求。 風力的間歇性,過去常被視為利用風能供電的障礙,對於單一機組,的確受限於此,但若將所有國內裝置的風力機加以連結,如此的波動即被抵銷。 隨著風力發電占電力供應比例的增加,若遇到長時間的無風期,則需有備用電廠提供支援。
此外,台灣離岸風電產業供應鏈目前有好的戰略地位,但也要跟得上技術發展的腳步。 目前固定式風機仍是主流,但近期北歐離岸風電新興的浮動式技術也開始受到矚目。 相較於固定式風機,浮動式風機可安裝在水深50米深以上區域,能運用外海較為穩定風能,達到更高效率。 而且浮動式風機可以在陸地上組裝,省下工作船成本,預料將是5年後亞太地區離岸風力發展重點項目。 目標為建構具高性價比之國內離岸風電產業鏈,支援能源自主、成為亞洲供應基地及創造產業效益。
風力能: 風力發電機的發展歷史
全世界以風力產生的電力在2008年共約2,192億度,當年風力供應電力佔全世界用電量的1%,在2014年時全球風力發電量已增長到占全球總發電量3%,2018年已占全球總發電量4.8%[9]。 Vayu Corp成立於2014年的新創公司,總部位於美國,開發一個雲端計算平台Vayu AI,允許使用者藉由Web界面優化工廠級風電場的控制。 該軟體透過數據整合、物聯網和機器學習技術,協調順風和逆風風力渦輪機的轉動,使其運作最佳化,達到智慧風場的目標。 因此,在再生能源於系統發電占比越來越高之情況下,其正常出力變動可能使頻率容易偏離目標值;當電力系統臨時有事故,這些可以實質提供慣量的機組又減少了,於是導致頻率變動,影響電力系統的穩定度,嚴重的話可能會觸及低頻電驛保護而卸載。 我國政府希望藉由外資投資離岸風力發電,除了達到能源轉型的目標之外,還可以帶動本地的產業轉型,離岸風力發電也可以國產化。
生質能發電(Bioenergy)利用生物質作為原料,例如:農林植物、沼氣、有機廢棄物等,直接利用或經處理產生電力。 生質能發電的優點為產量大、轉換方式多樣;缺點為原物料難以儲存、成本昂貴、部分發電方式無法立即使用。 「用電大戶條款」已於2021年正式上路,要求契約容量5,000 kW 以上的企業需將10%用電轉為再生能源,全台有300多家企業受到影響。 《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也於去年10月出爐,除了訂定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也首度將碳費入法,預計最快於2023年向280家以上年排放量超過2.5萬噸的「排碳大戶」開徵。 風力能2023 綠電包含再生能源,而再生能源不等於全部的綠電,不管怎麼變,生質能都不變。 我們大多數人只知道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在《環保流言終結者—燒垃圾真的不環保嗎?》中我們第一次介紹生質能出場,因此很少人知道,生質能是全球綠電/再生能源家族中重要的一員,其貢獻僅次於水力發電及風力發電。
風力能: 成為第一個發表評論
因此需慎選周遭環境,避免風力機設備受建築物、樹木遮擋產生擾流影響。 考慮地理環境適宜及交通便利,需要寬廣的道路方能順利運輸巨大葉片與塔身,且有足夠輸送發電電力的電纜,以減少投資成本並增加出力。 各國的電力市場幾乎都是由依賴核煤發電的大型電力公司掌握,因此唯有先開放市場才可能談能源轉型,也就是讓再生能源遍地開花,逐漸取代核電及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成為一個經濟體電力和冷暖氣的主要來源。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表示,離岸風電政策是台灣推動能源轉型的關鍵之一,2025年離岸風電要達到5.7GW(10億瓦)目標,加上2026年至2035年將新增至10GW,須仰賴國內外開發商、系統商及台灣設備商共同建構離岸風電產業生態系統。 經濟部則預估台灣離岸風電整體產值逾1.5兆元,未來包含塔架、水下基礎、電力設施、海事工程、風機零組件等,將超過二十多家本土供應商受惠,將是台灣離岸風電零組件發展的明星。 此外,歐洲國家因投入最早且發展成熟,未來仍持續作為離岸風電市場的領先者,亞洲國家在浮動式離岸風電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而美國則具備相當的科技實力,發展應不容小覷。 然而,全球風況最佳的20個離岸風場,臺灣海峽便擁有16座,基於此地理環境優勢,因應各國離岸風電成為再生能源發展的關鍵產業,台灣如何在離岸風電市場站穩腳步,或許可以從智慧化維運技術、先進材料應用與回收技術開發、離岸風場跨域應用來做進一步的思考。 台灣第一座風力發電廠去年商轉,台塑在雲林麥寮工業區裝設的四台丹麥Vestas風力機組拔得頭籌,總發電量達到二千六百四十瓩,「麥寮風力發電示範系統」位於台塑麥寮工業園區東北方防風林區,現址相當符合前述條件,風能資源極為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