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碳排放2023介紹!(震驚真相)

Posted by John on December 9, 2022

減少碳排放

由於中元普渡將至,市府各機關也將辦理普度祭祀祈求平安,陳世偉表示,根據相關研究,每燃燒1公斤紙錢,碳排放量約為1.5公斤CO2e(二氧化碳當量,為測量碳足跡的標準單位),將對空氣品質造成相當大影響。 未來減碳不再是「有做就好」的公益行為,而是企業的最高指導原則,各行各業都應先從碳盤查體檢做起,善用工具平台,或是對外尋求資源協助,才能跟上國際淨零轉型的腳步。 從時程規劃來看,歐盟將推出全球首個碳關稅計畫,預計2023年開始實施,2026年全面生效。 初步鎖定高耗能產品,如水泥、鋼鐵、化學、發電業等,未來包括採礦、消費品、汽車零件、航太到家電產品都會受到影響。 排放係數(Emission Factor)指汙染源排放汙染物時,平均每單位活動量所排放出汙染物量。

工業排碳佔全台灣碳排放的50%以上,但過去十多年來,政府只靠業者良心發現的「自願減量」,12年來成效越來越差,去年自願減碳量甚至是開辦以來第二低。 追根究底,工業減碳不易原因出在過度補貼化石燃料,礙於工商團體壓力,國內能源長期以低於成本的價格供應,無法確實反映其健康危害與空氣污染等外部成本。 台灣能源98%仰賴進口,電價居然是全世界前五低,非常不合理。

減少碳排放: 全球天然氣供給 拉警報

以回復生態系統健康的模式,運用多元種植和養殖,產出富含養分的生物質,並增加土壤的含碳量和肥力,提升碳匯潛力。 再以價值高低為考量,規劃生物質的使用方式,優先加工為高價的化學品、食品、大宗材料,最後才做成燃料,創造最大化的生物經濟價值,取代化石材料的使用。 而從政府的角度出發,由於企業生產時電力使用的排碳量也會被納入計算,可以想見台灣的綠電需求只會越來越大,政府如何提供足夠的綠電,維持、甚至提升台灣出口的競爭力,將是下任政府需要面對的課題。 歐盟於 2019 年公布《歐洲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訂定出 2030 年前,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比 1990 年 減少 55%,並於 2050 年實現碳中和這兩項氣候目標。 另外,雖然 CDM 和 JI 有助降低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但從歐盟的角度來說,這兩項工具同時也降低了歐洲企業在境內減碳的誘因。 不過最大的漏洞,是歐洲企業將高碳排生產線移出歐盟,再將產品進口回國販售,以規避排碳限制的「碳洩漏」(Carbon leakage)情況,而這也是歐盟推出 CBAM 主要想解決的問題。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儘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在綠色和平的倡議與推動下,從 2020 年開始,新北市、臺東縣、臺中市、臺南市、嘉義市陸續簽署《氣候緊急宣言》,帶動地方政府盤點及規劃氣候政策;後續可透過新增(修訂)地方自治條例等方式,讓氣候變遷成為市府跨局處、可延續的政策工作,發展真正兼具環境永續的城市遠景。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建議,要守住攝氏 1.5 度的升溫臨界值,全球必須在 2030 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至少 43%(相較工業革命前水準)、2050 年達成淨零排放,才能夠避免不可逆的大規模氣候災難。 綜觀全球的減碳進程,已有 198 個國家及 713 個地區承諾淨零目標,東亞地區的中國、日本、韓國則於 2020 年相繼宣布預計 2060 年或 2050 年達成。 碳邊境稅主要解決「碳洩漏」的問題,意指國家採用較嚴格的氣候政策、減少排放量後,廠商將生產移轉至政策較寬鬆的國家,反而導致另一個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

減少碳排放: 氣候變化:減少碳足跡個人能做的四件事

概念與淨零排放相同,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降至最低,剩餘的排放透過植樹、碳埋藏地底等技術抵銷,還必須考慮區域或局部的地球物理效應,例如來自飛機凝結軌跡的輻射效應。 全球參與淨零排放的國家中,由於不丹和蘇利南共和國的產業結構,本就不以重工業為主,再加上國土面積以森林居多,因此目前已達到負碳排。 造成暖化的溫室氣體不只有二氧化碳一種,要改善溫室效應,就必須減少所有溫室氣體的排放,淨零就是指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接近零。

減少碳排放

對比臺灣公布的 2050 淨零路徑,臺灣社會還需要更多關注與努力,讓「淨零未來」成為可能。 為了讓企業及早制訂減碳目標及碳盤查,金管會在今年3月3日啟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依照公司實收資本額,自2023年起分階段推動,要求全體上市櫃公司於2027年完成碳盤查、2029年前完成「查證」。 所謂的查證,即類似會計師簽證的概念,但目前國內僅有7家相關的查驗機構,政府應須著手輔導本土驗證機構,為國內碳盤查的龐大需求預做準備。 家緯強調,此外,製造業為台灣最主要的排碳大戶,台塑、中鋼、台積電等十大排碳企業的排放量占比就佔全台的36%以上,但經濟部提出的製造部門減量行動方案,卻是毫無促進低碳轉型的效果。 而工業局代表於公聽會上表示,製造業已經窮盡減碳努力了,但目前製造業訂定的減碳幅度僅7%。

減少碳排放: 更多「氣候」主題...

期待各政黨的總統與立委候選人展現決心與魄力,以「能源稅」來具體實踐台灣的減碳承諾。 選民也要睜大眼睛,把選票投給真正能為台灣因應氣候變遷並承諾促成能源稅的候選人。 這需要雙管齊下,一方面減少排放,另一方面設法濾掉、吸收掉或用技術手段除去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減少碳排放 這些都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來改變,尋找更好的垃圾處理方式也很重要。

減少碳排放

IFRS S2規定,企業必須揭露原始的碳排放數據,若有使用碳權,必須揭露使用前以及使用後該企業的碳排放量,並且不能用碳權來模糊化,或使人誤解其真實的排放量。 此外,必須清楚交代這些碳權的廉潔性與可靠性,並說明這些碳權的來源,是屬於以自然為基礎的碳移除,還是技術性的碳減量。 由於每家企業的減碳成本不一,因此,若由減碳成本較低的企業減碳多一點,再將碳權賣給減碳成本較高的企業,那麼地球的排碳沒有增加,但整個社會的減碳成本會降低。

減少碳排放: 相關主題內容

英國通過了氣候變遷法案當作框架,並於2008年底將低碳規章法律化. 此法案要求國內排碳量2050年前減少80%(以1990年為準), 中程目標為2020年前減少26%到32% .[14] 英國也是第一個定出實質減碳目標法律化的國家. 雖然植物性食材相對來說碳足跡較少,但如果經常購買進口食品,運輸和貯藏所耗費的能源依然很可觀。 隨著食品產業發展,臺灣也有越來越多在地生產的替代品,如植物肉、燕麥奶、生菜、蔬果、零食等,也是有效減少碳排放的選擇。 然而,碳中和概念專注於控制驟增的二氧化碳(CO2),卻忽略了甲烷(CH4)、氧化亞氮(N2O)等暖化潛力更高的溫室氣體,取而代之的淨零排放(Net Zero)成為減緩氣候變遷主要訴求,目的在於讓所有種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削減量達到平衡。

  • 即使企業都知道做好碳盤查的重要性,卻碰到 時間與預算、先進工具、排放係數 取得3大執行關卡。
  • 國際能源總署(IEA)提供了多項政策建議,包含 2030 年電動車的新車市占率達到 60%、2030 年所有新建築應達成淨零排放、2035 年家電與空調為最高效能等等。
  • 如果是彗星撞地球,我們無能為力,氣候變遷是人類造成的,我們可以改變這次滅絕的命運,台灣應該和國際社會共同承擔,2050年淨零碳排,一定要寫入《溫室氣體減量管理法》。
  • 海運產業主管表示,貨櫃輪業者正在訂購甲醇燃料船,以便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不過,要等到可再生甲醇產量符合需求並降低成本,還得等上數年。

對台灣而言,由於今年是《溫室氣體減量管理法》(以下簡稱溫管法)「第一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的最後一年,也須訂出2020年到2025年的「第二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六大部門(能源、製造、運輸、住商、環境、農業)也將提出新的「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 環境部指出,我國碳排放密集度(即每單位GDP之二氧化碳排放量)自2003年起逐年減少,顯示近年推動低碳轉型已有成效。 而我國溫室氣體第2階段目標為2025年較2005年減少10%,目前6大部門減量行動方案及22個地方政府減量執行方案已全數核定,陸續展開能源轉型、產業低碳轉型、運具電動化及補助推動住商節能等工作,並透過淨零路徑12項關鍵戰略,推動更積極的氣候行動。 柏瑞 減少碳排放 ESG 減碳全球股票基金經理人馬治雲表示,看好減碳投資所帶動的工業板塊前景,主要是過去大家所認知的工業,通常會受到景氣循環的影響,但現在已經不一樣。 眾多美國企業執行長近年來陸續表示,工業產業即將出現重大催化劑,包括美國政府所推出的《晶片與科學法案》以及《降低通膨法案》,都將推動近岸生產、工廠自動化及淨零排放等相關支出大幅成長,進一步帶動未來工業企業的潛在獲利表現。 掌握以上日常節能減碳的方法後,你會發現節能減碳的核心概念不外乎就是減少垃圾產生及能源浪費,在減少垃圾產生這方面,除了透過自備購物袋、避免購買過度包裝的東西以外,還能如何做到綠色消費呢?

減少碳排放: 台灣

美國和歐盟在 COP26 上牽頭並促成的一項協議中,近 100 個國家同意減少甲烷排放。 減少碳排放2023 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一方面盡可能減少排放,對無法消除的溫室氣體則通過其他方式達到等量補償或抵消的效果。 會議期間,百餘國代表就減少甲烷排放、停止森林砍伐達成協議,部分國家就停止使用煤炭作出承諾,掌控著130萬億美元資產的450家金融機構聲明支持「清潔技術」和能源轉型。 以「資源循環零廢棄」為施政主軸,推動綠色設計源頭管理、能資源循環利用、加值化處理廢棄物、暢通循環網絡、創新技術與制度等策略措施,達成資源循環極大化及廢棄物處理極小化目標。

減少碳排放

但是蔡英文總統好像以為,只要2025綠能比例達到兩成就能交差,蘇貞昌院長上任迄今,永續發展委員會更是還沒有開過一次會。 減少碳排放2023 「第二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最後意見收件日為10月28日,故民間團體邀請跨黨派立法委員,選擇於最後意見收件日前,2020年10月26日(一)上午10時在立法院中興大樓102會議室,召開聯合記者會,就台灣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行動方案等減碳策略,提出建言。 低碳的情形會是,連住好幾天,床單毛巾在退房時才換;房內的空調可以自行調溫;主餐是少肉少奶蛋組合,蔬菜水果是當季當地生產,而且房客可以決定盤中的餐點量多寡。 服務與餐點是「房客要求才提供的個人化」的設計,而非以「全套」的方式提供房客不見得需要的盥洗備品、餐飲、設備等。

減少碳排放: 環境部公布溫排清冊 2021年碳排增加、隔年減3.3%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表示,台商回流,未來排碳與用電量勢必會大漲,若不從需求面控管,再多的綠電都無法供應需求。 因此對於這些回流的廠商,負責製造部門的經濟部、科技部與各縣市政府,應要求新設廠的廠商(如台積電環評承諾),提出使用100%再生能源的用電路徑與2050淨零排放與減煤路徑,否則未來國際上,如歐盟的碳關稅、品牌商的RE100要求,都會讓台灣廠商措手不及,造成貿易障礙。 減少碳排放2023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魏揚表示,未來面臨台商回流,台灣恐怕將面臨更大的電力需求成長壓力,若未能有效抑制,那麼即使電力排碳係數下降、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提升,帶來的減碳效益,恐怕都會被抵銷。

2.依目前市場狀況,同一支基金之下又會區分不同級別,本排行只取同一基金下績效表現最佳的級別,進行評比,其他級別,則忽略不計。 中央氣象局預報員劉宇其說,預計下周有2天最可能影響台灣,「一部分路徑往台灣方向更為靠近,甚至通過台灣上空」,不排除有機會發布颱風警報。 但不幸的是,對那些熱衷旅行人士,飛行是我們個人所造成的碳足跡最多的行為之一。 研究氣候變化解決方案的傅利博士表示,在家做飯份量小點可以省錢,並減少浪費,同時還可以把剩飯留下來下次再吃。 根據節能信託基金會(EST),防風是最廉價和有效的節能方式之一,比如,堵住窗戶、門或踢腳板周圍的縫隙,這些地方會散熱,並讓冷空氣進入。 路透報導,第一艘環保的甲醇動力貨櫃輪已在7月從南韓啟航,該船屬於航運巨擘馬士基集團(A.P. Moller-Maersk)。

減少碳排放: 氣候變化:九張圖看懂全球變暖和你我的關係

且因生產氮肥需要高溫高壓的製程,應優化氮肥的生產方式,並增加低溫室氣體排放的肥料種類的生產力和使用效益。 從產品設計的源頭增加減少廢棄物產生(Reduce)、重複使用(Reuse)和回收再利用(Recycle)的3R概念、物料採購條件納入可回收/可循環材料的要求、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再利用等。 我國雖然非「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但從2015年起均依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冊指南進行統計,今年已更新至2021年排放統計。 而依照IPCC清冊指南,統計結果包括總溫室氣體排放量、淨溫室氣體排放量、能源、工業製程及產品使用、農業、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及林業、廢棄物等部門別統計。 2009年統計冰島的地熱能和水力已經從90年代至今持續提供全島70%熱能和99%電力.[7] 因此雖使用很多一次性能源但人均排放量比美國低62%之多[8] [9],且因為都是可再生能源所以幾乎零成本. 冰島希望儘快達成100% 零排放並於2050 年達成氫經濟 目標.

觀察過去各國碳交易所的發展經驗可知,只有當地政府有進行溫室氣體總量管制交易(Capand Trade)時,交易才會活絡。 若只有開辦減量額度的碳權交易時,交易大多較冷清,因此,常會另外提供減碳相關諮詢服務。 也就是說,成立碳權交易所,只是減碳工作開始的第一步,未來進入減碳深水區還有更多挑戰。 因為國外碳權又可分為「民間自願性碳權」跟「法定或京都機制碳權」兩種,而《氣候變遷因應法》並未明確規定係指哪一種,應該是故意保持彈性。 但目前國際上讓民間自願性碳權可以抵碳稅的國家並不多,只有智利與哥倫比亞有此規定。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