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柯本氣候分類法將全球氣候分為五大類:A類熱帶氣候,B類乾旱氣候,C類溫帶氣候,D類冷溫帶氣候,E類極地氣候和高山氣候,每個大類被進一步分為若干小類[172]。 地球表面平均散熱功率密度為87 mW m−2,整個地球內部散熱總功率為4.42 × 1013 W[126]。 地核的部分熱量通過高溫熔岩向上涌升傳到地殼,這種熱對流叫做地函熱柱。 因此地函會出現熱點及溢流玄武岩(英語:flood basalt)[127]。 地球的熱能還會在板塊構造中通過地函逐步上昇到中洋脊而流失。
相較於北極地區,雖然氣候變遷對南極地區的影響較小,但南極冰架也正逐漸消失中,冰融現象明顯。 除前述南極拉森冰棚短短兩年內幾乎全部崩解、羅斯冰棚2000年崩下一塊大冰山外,南極半島的暖化程度是全球平均的5倍,南極半島的海冰比26年前縮小60%。 根據統計,一旦南極冰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增高65公尺。 高爾也提到不斷上升的氣溫,使北極浮冰日益單薄,環繞北冰洋的凍土層顯得脆弱。 例如凍原可供汽車行駛日數減少,據調查,阿拉斯加可供汽車行駛天數下降到每年少於80天;凍土融化也造成滑坡現象,導致大樓坍塌。
南極溫度: 更多「海洋」主題...
(中央社日內瓦1日綜合外電報導)聯合國證實,南極大陸的最高溫已創下新紀錄,去年測到了攝氏18.3度(華氏64.9度)的數值。 另外,目前蘆洲光華段、三重三重段及新泰塭仔圳3處基地共有3,200戶也已在辦理先期規劃並準備統包工程招標中,還有透過容積獎勵及都更分回等多元方式取得的1,374戶等,讓社會住宅的數量持續增加中。 寒極點(英語:Poles of Cold)是一個地理和氣象學名詞,是指某一地理範圍內最低氣溫出現的地方。
南極似是一塊“高冷”的大陸,它與其他陸地相距較遠,有沒有海水作為“熱絡”的紐帶,熱量傳輸相對較少,氣溫就更低。 但北極有北冰洋作為熱量傳輸的紐帶,低緯度地區的熱量可慢慢傳送到北極大陸,相對溫度也就更高了。 南極地區除了海拔高之外,南極大陸覆蓋的冰蓋的反射作用讓太陽的熱量無法到達地面,因此陸地能夠吸收的熱量非常的少,氣溫也就更低了。 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通常是9月,冬季平均氣溫為-40至-70°C。 在冬季,南極洲的面積隨著周圍海水的凍結而翻倍。
南極溫度: 海洋:從人類的朋友變成生存威脅
因此,北極地區氣候觀測的歷史遠遠短於中低緯度的地區。 科學家擔心,這種趨勢持續到最後,可能導致本來冰雪封蓋的地表直接暴露在陽光下,出現「臨界點」 — 即人工干預再也無法阻止、扭轉地球升溫。 科學家發現,工業革命以來,被稱為南極半島(Antarctic Peninsula)的區域已比從前高了至少3°C,是地球上溫度變化最快的地區之一。 有一個非常緩慢的溫鹽環流,它不是由風驅動的,而是由海洋中熱量和降水的分佈所驅動的。 基本上它是一個水射流,其中大量的熱水流向北極, 隨著溫度的下降,它變得更加咸和稠。 這種密度的增加導致水體下沉並再循環到低緯度地區。
- 環境保護團體擔心北冰洋航運線路開通、交通日漸頻繁,必將給生長緩慢、週期漫長的北極海洋生物圈帶來毀滅性的破壞。
- 地球表面溫度上升會加快無機碳循環,降低大氣二氧化碳含量。
- 因此,在南極洲的天文學觀測結果比其他地區更好;此外,在阿蒙森-史考特南極站下方2公里有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望遠鏡,利用南極冰作為屏蔽層和觀測介質來觀測中微子[143]。
- 該條約意在支持科學研究及保護南極生物地理分布區,並禁止在南極洲進行的一切軍事活動、核爆炸試驗以及處理放射物的行為。
為期近一年的北極至南極海洋考察遠征,綠色和平船艦這兩月終於來到最後一站。 2 月 6 日當天,阿根廷氣象局在推特發佈一張溫度計照片,乍看平平無奇,細看卻警訊大響。 原來當天中午,自 1961 年起監測溫度的南極埃斯佩蘭薩基地(Base Esperanza),測得破紀錄攝氏 18.3 度的高溫,打破 2015 年3月 24 日的攝氏 17.5 度舊紀錄。 同時,另一個阿根廷南極科學考察站馬蘭比奧基地(Base Marambio)也測得49年來2月最高溫度攝氏 14.1 度,比 2015 年2 月 24 日的舊紀錄高出攝氏 0.4 度。 一直以來,南極就是重要的科學研究基地,約有上百座的科學考察站,每年皆有近5000名的科學家在此進行各種研究,南極冬天時平均氣溫約零下62°C,夏天時約為零下25°C。 WMO第一副主席、阿根廷國家氣象局負責人索洛(Celeste Saulo)指出,南極氣溫飆升至新高的紀錄表明,全球暖化已變得嚴重,極端氣候也越來越頻繁出現,因此人們需要採取緊急措施,來應對氣候變化。
南極溫度: 北極的氣候
卓玉麗醫師提及現今的治療流程簡明扼要,且因新一代藥物的發現及投入市場,使得蕁麻疹的控制更為有效。 8號大地衛星於2013年2月11日發射升空,每天可捕捉550幅地表景象,所有影像傳輸回 USGS 保存,有研究需求者可透過網路取得免費影像。 去年夏天西伯利亞才經歷過極端高溫,熱到 38℃,破歷史紀錄,結果今年一月西伯利亞東北部溫度掉到 -50℃,經歷冰火二重天的感受。 氣象專家指出,即使是西伯利亞,這種異常長時間的零下嚴寒仍屬罕見現象。 極地動物區系的特點是迫切需要保護自己免受極端寒冷的影響。
此後預計再過十幾億年,地表水就會消失殆盡,地球平均溫度也將上升到70 °C(158 °F)[97]。 即使太陽永遠保持穩定,因為大洋中脊冒出的蒸氣減少,約10億年後,27%的海水會進入地函[98],海水的減少使得溫度變化劇烈而不利複雜生命。 該研究在 2017 年就展開,在派恩島以及鄰近的思韋茨冰川挖掘土壤沉積物,且從 CT 掃描中發現了相當豐富的植物樣本,這也可能是位於地球最南端的沼澤雨林痕跡,且顯示出當時南極的氣候比預期的還要溫暖許多。 雖然科學家早已知曉恐龍時代比現在熱很多,當時的熱帶地區,海面溫度可能高達華氏 95 度,約攝氏 35 度,且海平面也比現在高近 558 英尺。 計算機科學的發展也為現代的北極科學研究起到很大的幫助。 隨著研究深入,科學家需要引入更多更複雜的變量來進行模擬,用更接近真實的模型取得更優的結果。
南極溫度: 【科學尬新聞】 北極和南極哪邊比較冷?
南極洲(英語:Antarctica)是地球最南端的洲,位於南半球的南極區,是地理南極的所在地。 南極洲大部分區域都在南極圈內,四周被南冰洋環繞。 南極洲是世界上的第五大洲,其面積約為1,400萬平方公里,占地球陸地面積的十分之一,排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之後,是大洋洲的兩倍。 南極溫度2023 除了南極半島最北端的部分區域之外,全洲約98%的地方都被平均厚度1.9公里[2]的冰層覆蓋着。 全球暖化日趨嚴重,迎來夏季的南極地區,狀況尤為險惡。
自從被觀察到以來,臭氧層空洞的面積一直居高不下。 2006年9月,其面積達到了有記錄以來的最大值。 而據已有的記錄,存在時間最長的空洞會一直存在到來年的1月初。 臭氧層空洞是由釋放入大氣中的氯氟烴造成的,這種物質會催化臭氧轉化為氧氣[177][178]。
南極溫度: 北極氣候
雖然光合作用也提供了一部分氧氣,但是人們認為氫氣之類的還原劑消失是大氣中能夠廣泛積累氧氣的必要前提[187],因此也影響了地球上出現的生命形式[188]。 南極溫度 雖然大氣中的氧氣和氫氣可轉化為水,但其損失大部分皆來自甲烷在高層大氣的破壞[189]。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積被水覆蓋,稱為海洋或湖或河流[23][24],其餘是陸地板塊組成的大洲和島嶼,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 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函、熔融態金屬的外地核以及固態金屬的內地核。 外部被氣體包圍,稱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二氧化碳、氬。 影響的不只有氣溫升高而已,在南北極的冰棚和高緯度的冰川正逐漸消退,許多原本覆蓋在冰之下的永凍土隨之暴露,大陸冰川加速融化連帶使得全球海平面以平均每年1.9公釐上升,可能淹沒沿海地區。
這些國家為國際極地年各別成立國際極地年委員會,積極參與並承擔若干重要的科學研究項目。 相形之下,台灣對於正進行中的第4屆國際極地年,卻沒有予以重視。 這種情況也許是認為極地離我們非常遙遠,那裡發生的事情不比政治、經濟問題切身之故。
南極溫度: 地球觀測出「最新低溫」!達到攝氏零下111度...比南極洲還低
而北極為海水,水比熱大,蓄存有大量夏秋季的熱能,冬季緩慢施放,從而使北極的極寒天氣比南極要溫和得多。 由於南極一年四季都由冰雪覆蓋,稱為白色沙漠,我們都知道,白色是反光的,因此,本來照射到南極的就很少的光又被反射走了一部分,因此,南極就會異常的寒冷,有時也稱之“冰球效應”。 大風會讓迅速帶走地面上那點可憐的熱量,讓南極的氣溫更加寒冷。 由此可見,正因為上述的自然現象,北極面積較少,而南極面積較大,才是引發地球南極比北極更冷的原因所在。 南極比北極冷是大氣環流、洋流、下墊面性質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體現,這也告訴我們一個地區的氣候是非常複雜的,它是多種因素長期作用下的結果。
如果一個觀測者在土衛二上進行觀測,那麼平均每過72小時,他就能觀測到土衛一(位於土衛二軌道內側的最大衛星)運行至土星前面。 土衛一的視角接近於月球,最大時為26';而土衛十三和土衛三十二大小則如同星星;土衛三的最大視角能略超過1°,比月球的視角大一倍,但只有在其最靠近土衛二時從土衛二的背向土星面才能看到。 南極溫度 從土衛二上觀測,土星占據著近30°的視角,比從地球上觀測到的月球的視角大60多倍。 [b]此外,由於土衛二的自轉與公轉同步,造成土衛二永遠都由同一面面向土星,所以土星在土衛二的夜空中從不移動(除了由於軌道異常所造成的微小變化),而在土衛二背對著土星的那一面,則永遠都看不到土星。 之前旅行者測得的土衛二質量表明土衛二可能完全是由固態冰組成的。
南極溫度: 地球發高燒》「極不尋常,難以置信!」南極洲首度出現20.75度高溫,企鵝棲地岌岌可危
約35億年前,地球磁場出現,有助於阻止大氣被太陽風剝離[71]。 其外層冷卻凝固,並在大氣層水汽的作用下形成地殼。 陸地的形成有兩種模型解釋[72],一種認為陸地持續增長至今[73],另一種更可能的模型認為地球歷史早期[74]陸地即迅速生成[75],然後保持到現在[76][77][78]。 南極溫度 內部的熱量不斷散失,驅動板塊構造運動形成大陸,經過數億年,超大陸經歷三次分分合合。 大約7.5億年前,最早的超大陸之一——羅迪尼亞大陸開始分裂,又在6至4.5億年前合併成潘諾西亞大陸,然後合併成盤古大陸,最後於約1.8億年前分裂[79]。
- 南冰洋的北面邊界為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區域,並且是由南極幅合帶所劃定。
- 2005年,位於冰穹A的無人氣象站啟用,於2010年記錄到−82.5 °C(−116.5 °F)的低溫,但仍沒有打破沃斯托克站的低溫紀錄。
- 地表最低處位於西亞的死海,海拔約為-420公尺,海拔最高點位於中國和尼泊爾邊境的喜馬拉雅山脈的珠穆朗瑪峰,海拔超過8848公尺。
- 這些觀測站從1950年持續運作到1991年,期間採集的數據對了解北極盆地的氣候極有價值。
- 但要是只在南極半島旅遊時溫度就很暖和,溫度大約是零度到零上十度之間。
- 截至2020年8月初,地球的在軌人造衛星共有6,613顆,包括已經失效,地球軌道上現存最老的美國衛星先鋒1號,此外尚有逾300,000件太空垃圾也在軌道上環繞地球。
印度的「月船3號」(Chandrayaan-3)探測器於上個月出發,在23日成功著陸月球時,該任務執行中心的科學家們都起立歡呼。 印度總理莫迪對此讚揚印度科學家的辛勞,並表示「印度成功登月並非印度單獨的成就,而是全人類的共同成功」。 營隊以珊瑚生態課開場,45名學員在澎湖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李孟芳帶領下,瞭解到珊瑚礁生態系如同陸地上的森林,需要清澈的水質行光合作用,也需要合適的溫度,是維持海洋生產力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角色。
南極溫度: 研究方向和海洋工程
另外,土衛二表面的許多撞擊坑也已遭到結構性裂痕的嚴重破壞。 照片底部中央偏右直徑近10公里的撞擊坑即是證明:寬度只有數百米至一千米的細長的裂痕已經嚴重破壞了該撞擊坑的邊緣和底部。 迄今為止,幾乎所有位於ct2地形單元中的撞擊坑都有構造性變形的跡象。 粘性崩塌和結構性裂痕的作用都證明了——儘管撞擊坑地形地區是土衛二上地質年齡最大、撞擊坑留存度最高的地區,但其中的幾乎所有撞擊坑都已處於某種被破壞的階段。 緯度對各個地區接受的太陽輻射之影響還表現在日照時間的長短上。
其次海拔高也是一個原因,南極大陸被一個巨大的冰蓋所覆蓋,平均海拔為23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陸。 墨西哥灣彎度大,容量也大,海水停留時間加長,不斷地吸收周邊海域的熱量,使得這裡的水溫高達27~28℃,散發的熱量相當於北大西洋所獲得太陽光熱的1/5。 它像一條巨大的、源源不斷地暖水管,向北輸送到北極地區,不僅北極地區沒有極端嚴寒,沿途經過的西歐、北歐各國冬季也非常溫暖,一月份平均氣溫在0度上下。
南極溫度: 【科學講堂】氣候互相影響 北極暖到南極
地圖學是關於研究和實踐地圖製作的學科[236],地理學是研究地球上的大陸、構造、居民和其他現象的學科[237]。 自古以來,地圖學和地理學一直為描述地球的方方面面而服務。 測量是量度事物位置和距離的方法,可進行小規模的導航,確定位置和方向。 測量與地圖學和地理學一起發展,提供並適當量化一些信息[238]。 人類的活動給很多地區都帶來了環境問題:水污染、空氣污染、酸雨、有毒物質、植被破壞(過度放牧、濫砍濫伐和沙漠化)、野生動物的死亡、物種滅絕、土壤的退化和侵蝕以及水土流失[233]。 地球上的水約有97.5%為海水,2.5%為淡水。
因為氣候變遷的影響,南極部分冰川消退,南極頰帶企鵝族群數量銳減 77%。 綠色和平船艦事隔兩年重遊南極,奧斯卡影后瑪莉詠柯蒂亞隨行造訪,一名臺灣女孩也遠征南極大陸採集研究樣本。 每年有來自28個國家的科學家在南極進行一系列實驗,這些實驗無法在其他環境進行。 夏季有超過4000名科學家在科學考察站(英語:research station)中開展研究,到了冬天,人數減少至略多於1000名[1]。
南極溫度: 南極有企鵝,赤道也有,扛得住-40℃嚴寒,耐得住40℃高溫
北极降雪最多的月份是 11月,平均降雪量為 126 公釐。 一年中的無雨期從 10月17日至 5月5日持續 6.6 個月。 北极降雨最少的月份是 12月,平均降雨量為 1 公釐。 一年中的雨季從 5月5日至 10月17日持續 5.4 個月,滑動 31 天雨量至少爲 13 公釐。
此節討論的是在廣域抵達地面的每日入射短波太陽能總量,並充分考慮到白天長度、地平線之上的太陽仰角、以及雲和其他大氣成分的吸收等季節變化。 我們的海灘/泳池溫度得分在感知溫度低於 18°C 時為 0 分,線性增加至 24°C 時的 9 分和 28°C 時的 10 分,其後線性減少至 32°C 時的 9 分和 38°C 或更高溫度時的 1 分。 我們的旅游得分在感知溫度低於 10°C 時為 0 分,線性增加至 18°C 時的 9 分和 24°C 時的 10 分,其後線性減少至 27°C 時的 9 分和 32°C 或更高溫度時的 1 分。 一年中較多風的部分從 11月8日至 3月29日持續 4.7 個月,平均風速超過 每小時 9.8 公里。 北极一年中最多風的月份是 1月,平均每小時風速為 每小時 12.0 公里。 水平軸表示日期,垂直軸表示一天中的小時,色彩區域表示月亮在地平線上方的時間。
南極溫度: 地球變暖:世界屋脊喜馬拉雅「變綠」引關注
為紀念亞孟森和史考特,亞孟森-史考特南極站於1958年在國際地球物理年上建立,並永久性地為研究和職員提供幫助。 南極溫度 近年來商用恆星追蹤儀如雨後春筍,相繼出現在大型航太展;看到了立方衛星的商機,恆星追蹤儀也出現微小化,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誤差精度已表現不俗,可以裝置在衛星上。 恆星追蹤儀發展恆星識別算法,還要注意很多潛在的混淆源,例如行星,彗星,超新星等相鄰天體;除此之外,太空中鄰近的人造衛星,地球上大城市的燈源或光污染等光點,則需要擴散函數的雙峰特徵加以排除。 幾千年來,航海者觀察著星星來確定他們在海上的位置,這種「看到而知之」的概念,也被運用在人造衛星的「恆星追蹤儀」上,用來確認所在位置與控制人造衛星的姿態,因此也被稱為「人造衛星的眼睛」。 曾有位罹患「寒冷性蕁麻疹」男童,在學校上游泳課時因水溫較低,才剛跳進水中便馬上引發蕁痲疹,導致全身上下都佈滿紅色膨疹,隨後連呼吸道也跟著腫起來,幸好迅速就醫,症狀才穩定下來。
南極溫度: 南極冰蓋融化海平面將上升61.1米
聯合國提出治理氣候變化的目標,地球變暖的上限定在氣溫比前工業化時代最多高1.5℃。 科學家指出,要達到這個目標,前提是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發生迅疾的、影響長遠的、前所未見的改變。 除了地面上的冰,當海冰融化形成大量淡水,可能會使海洋環流的流速下降,進而減緩海洋環流傳輸熱量,引起更劇烈的氣候變化,以及海平面上升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