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全體受僱員工人數為816萬4000人,較上月底減少3000人(0.04%),以製造業減少5000人最多;若與去(2022)年同月底比較,則增22000人(0.27%)。 台灣平均薪資2023 1月至6月受僱員工人數平均為816萬7000人,較去年同期增加17000人(0.20%),其中工業部門減少0.19%,服務業部門則增0.48%。 台灣平均薪資 就行業別觀察,住宿及餐飲業年增8000,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營建工程業亦分別增加7000人、4000人,製造業則減少12000人。
當你考慮員工的下一步職業發展時,有效的留才策略對於鼓勵他們留在公司至關重要。 台灣平均薪資 《米高蒲志2023年臺灣薪酬指南》是一個全面的工具,可以深入瞭解臺灣就業市場和各行業的薪酬趨勢。 它提供對薪水、獎金和福利的分析,以幫助雇主在招聘或與潛在員工協商薪水時做出明智的决定。
台灣平均薪資: 台灣正妹確定日本AV界出道!「2大身體條件」全過關
實際上平均薪資是被少數月入10多萬元以上的人拉高了,而月領3萬元以下的人卻佔了20%,最大一個區間則是3萬~4.5萬元,約佔40%。 台灣平均薪資 由上述調查排行榜可看到,新竹縣市薪資成長幅度最高,和苗栗縣及尚未出現於榜單上的台東縣、屏東縣(基期較低,所以漲幅%較高)並列。 雖然台北市的平均月薪為居第2名,但同時生活開銷也相較其他縣市來得大,薪資收入和生活支出是否能平衡也是我們需要考量的重點。 本排名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109年台灣地區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平均數,依據各縣市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高低排名。 嘉義市近年來經濟發展急起直追,去年每戶平均可支配所得甚至打敗六都中的高雄市、台南市,令不少網友感到出乎意料。 另外網友也可以利用「薪情體驗」的功能,輸入自己的年薪並選擇自己所在的行業別,快速瞭解自己的薪水是否達到同族群中的平均水平。
評論指出,此結果反映出中產階層與極端高薪族群的薪資差距續呈擴大。 近年受全球疫情影響,產業經濟受衝擊仍大,國內在疫情期間的內需產業減產、縮編,薪資成長緩慢(甚至負成長),都有可能是造成低於平均薪資佔比人數升高的原因。 台灣平均薪資2023 104人資學院總經理花梓馨指出,半導體已連續3~5年大多頭,產業獲利底子深厚,即便今年第2季開始出現晶片過剩的雜音,但人才難尋的議題始終存在,跨國跨業搶才壓力甚深,平均年薪仍笑傲其他產業。 倒是金融業今年面臨台股交易量年減約31%、防疫理賠險衝擊,金融業年薪減降7.9%;電子零組件業受到出現衰退的影響,年薪微降2.6%;營建業則因升息導致房市降溫,年薪也短少1.9%。 根據統計,110年企業僱用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為53.9萬元,年成長1.2%。
台灣平均薪資: 你有領到嗎? 最新勞工「平均薪資」出爐
排名前3的縣市依序為新竹市77萬元蟬聯冠軍,新竹縣68.4萬元躍居第二,台北市滑落到第三為68.3萬元。 在這趨勢下,領不到平均薪資的勞工愈來愈多,而且情勢一年不如一年,2021年超過810萬名受僱員工中,就有68.31%低於平均薪資,這個數字再創統計以來新高紀錄,多數勞工對於政府公布的平均薪資無感,也是情有可原。 按照主計處的編製方法顯示,此份數據是透過綜合所得稅結合勞保、勞退、健保進行篩選,主要目標為受雇員工薪資。 除此之外,也會配合免稅之加班費與伙食費、納入自提退休金、校正財稅薪資資料、排出非薪資所得項目及參照薪資統計結果等因素校正資料。 數據顯示,去年工業及服業受雇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為49.8萬(折合13.7萬港元),意即有半數、約398萬的受雇者年薪低於中位數;而未滿25歲的受雇員工全年薪資中位數只有34.9萬,即過半數青年就業者,年薪不足34.9萬。 《2021~2022台灣地區薪資福利調查報告》同時顯示,2021年學士起薪3.1萬元,5年來首次下滑;碩士起薪3.5萬元,6年來首次下跌。
賴清德4月30日出席勞動部舉辦的「全國模範勞工表揚典禮」,致詞時表示,2017年勞工平均總月薪(含獎金、加班費等)將近5萬元(49,989元),失業率更是創2001年來新低。 他還說,去年全年的經濟成長率為2.86%,是近3年新高,全年外銷定單達4928億美元(約新台幣14.4兆),也創下歷史新高,加上股市站穩萬點,可看出台灣經濟已走出困境。 行政院長賴清德上月30日出席五一勞動節活動時表示,台灣勞工的平均月薪將近5萬元創下歷史新高,引來不少網友批評「講幹話」。 勞動黨臉書「怎麼辦!」發文指出,實際上在行政院主計處「薪情平台」上就可以查看自己的薪水在全體勞工中的排名。 2021年第2名薪資王縣市為「台北市」,平均月薪4萬元,和10年前平均月薪3.5萬元相比,薪資增幅為14.3%。 台灣產業發展長期重北輕南,台北雖是金融服務業、半導體、資通訊等之重鎮,但根據調查結果來看,平均薪資並非各縣市中最頂。
台灣平均薪資: 台灣薪酬指南
「總薪資」是指廠商支付給員工的工作報酬,包括本薪、按月津貼等經常性薪資,以及年終獎金、年節獎金、紅利、績效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不含個人其他來源所得或收入,例如股息、利息、兼職或租賃等。 104玩數據指出,取樣29萬筆薪資資料發現平均月薪高於5萬的「遙遙領先群」產業為:電腦及消費性電子製造業、半導體業、鞋類/紡織製品製造業以及投資理財相關業。 人力銀行發言人楊宗斌表示,若是生活在大都市的雙薪家庭,以中位數兩人8萬塊來計算,甚至上有高堂下有子女要養「其實真的不太夠用」。 楊宗斌指出,台灣產業結構以外銷導向的科技業及金融產業拉高平均值,約有7成的勞工還是集中內需型產業,屬低薪情況。
另外龍頭中華電信,每股盈餘則為本期亮點,沒有合併案的束縛,不僅每股盈餘維持三雄最高的位置,突破自己在2018年設下的「499元陷阱」,獲利能力回到6年前水準。 遠傳電信則在自主開發的資通訊服務推進下,獲利增長, 2023年上半年新經濟整體獲利更較去年同期成長5%。 因在比較人均所得時,需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若沒有考慮通貨膨脹,數據就會誇大經濟成長的影響。 而在國際比較中,人均所得會受到生活成本高低的影響而失實,且其並不會被匯率反映出來;若要比較不同國家間的生活水準,那麼調整購買力平價(PPP,是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準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則能使其更精確地反映出人們用他們的所得實際上能夠購買到的產品與服務。 從行業及規模觀察,2021年「電力及燃氣供應業」及「金融及保險業」的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分別有108.3萬元與102.3萬元。 《2021~2022台灣地區薪資福利調查報告》為104人資學院連續第八年進行的年度報告,今年度於2022年7月18日-10月14日針對企業人資及用人主管進行網路問卷調查,今年共計1,017家企業參加,涵蓋全市場213個職務代表薪資。
台灣平均薪資: 內容審查下遭致屏蔽退出
陳惠欣解釋,主因是平均數容易受極端高薪者影響,加上產業確實110年成長有差異,平均數成長速度高於中位數,導致中位數占平均數的比重持續下滑。 進一步觀察各行業情況,陳惠欣表示,110年全球經濟回穩,台灣出口產業暢旺,不過內需產業仍有受到疫情衝擊,因此也反映在相關數據上。 若跟109年比較,金融及保險業年增5.65%,不動產業、運輸及倉儲業也增加逾4%,製造業增3.09%,其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都增加逾7%。 受僱員工人數較多的製造業為51萬9,000元,其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都超過70萬元;部分工時員工較多的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住宿及餐飲業、其他服務業、教育業(不含小學以上各級公私立學校等)敬陪末座,均未達到40萬元。 主計總處表示,目前最新的全年薪資統計是落在2018年,主要是這項調查會以國稅局的報稅資料進行統計,而2019年的報稅季在今年又延長1個月,因此預計2019年的全年總薪資調查會更晚出來。
整個趨勢與台灣物價不斷上漲的現況形成強烈對比,讓許多勞工感受到薪資不足的壓力。 此時,政府應該加強對勞動市場的監管,增加工資保護措施,讓勞工獲得更好的薪資待遇。 平均所得度量了在某一地區(城市、地區、國家等) 在一個給定的時間區段內(通常是一年)平均每個人的所得。 它綜合地反映一國經濟發展水準、經濟實力、人民生活水準的重要標誌,國內許多民眾總會以台灣的平均所得,來衡量自己的工作所得是高還是低。 而行政院主計總處昨(10)日公布6月「工業及服務業薪資統計結果」,顯示本國籍全時受僱員工(不含外國籍與部分工時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8032元,月減0.09%,年增2.75%。
台灣平均薪資: 均年薪65.6萬元 疫情衝擊新鮮人起薪雙降
至於「歷史新高」方面,勞動黨說,從勞動統計網就可查到資料,在過去近40年裡(1980~2017年),台灣的平均薪資除了較特殊的2008~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幾乎每年都創新高,就連「實質薪資」不斷倒退的陳水扁政府時代也年年創新高,因為計算的是表面上的「名目薪資」,沒有考慮物價上漲。 2021年第4名薪資王縣市為「苗栗縣」,平均月薪3.6萬元,和10年前平均月薪3萬元相比,薪資增幅為20%。 而且在去年104玩數據公佈的「2020年荷包大滿王」調查中(薪資收入減消費支出),苗栗縣獲得Top1,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佔各縣市中最少。 然而,根據109年各縣市每戶可支配所得平均數來看,宜蘭縣的排名第10名在台灣平均以上,讓網友驚呼臥虎藏龍,原來宜蘭有錢人也不少!
近年物價飛漲,加上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各國經濟雪上加霜,失業率飆高,隨著政府陸續修法,台灣的基本薪資逐年提升。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資料,全台工業與服務業最多人年收是36萬,而後隨之遞減。 台灣平均薪資 台灣平均薪資2023 成為十大熱門公司原因分析:Rakuten台灣樂天光是一個「日商」背景,除了薪資普遍比本土公司來得高之外,外商公司的福利與制度通常都會較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