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去美國9大好處2023!(震驚真相)

Posted by Tommy on February 7, 2023

台積電去美國

張忠謀接受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podcast訪談時表示,美國在晶片設計上有全球優秀的人才,但在晶片製造則面臨嚴重人才短缺問題。 此外,美國製造晶片的成本比台灣貴了50%,以台積電在美國奧勒岡工廠25年製造經驗就可證明,儘管奧勒岡廠可以獲利,但擴建計畫幾乎已放棄。 美國人對晶片製造產業的陌生,意味著即使英特爾也需要大費周章才能吸引到合適的人才。 英特爾採取的策略之一是與當地大學──尤其是亞利桑那州州立大學密切合作。 亞利桑那州州立大學工程學院是美國最大的工程學院,有近2.7萬名學生。 不過,對於招聘高技術人才和工程師而言,招聘建築工人只是一道「開胃菜」。

從這些也可以看出,如果把台灣的工作文化帶到美國去,會有多大的水土不服。 有人也抱持憂心的態度,認為台積電若是將研發分拆兩地,結果只會造成尖端精英在兩邊奔忙,「分心下領先優勢就容易被追上」,對台積電整體產業發展實非益事。 但有人選擇拭目以待,「想說什麼但還是算了,反正幾年後就可以驗證」,不少台灣網友仍對台積電「根留台灣」抱持樂觀的想法,有人認為,「亞歷桑那量產3奈米時,應該是台灣量產1.5~2奈米之時」。 綜合台媒報道,引進台積電的同時,美國還大力推動台灣其他半導體企業赴美。 12月初,全球第三大、台灣最大硅晶圓廠環球晶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12寸晶圓廠動工建設,預計2025年投產,最高月產120萬片。 另有多家台積電的供應商,包括無塵室業務和化工廠,均配合跟進赴美。

台積電去美國: 美國光有晶片沒有用,至少封裝、載版技術都要搬走

該粉專認為美方無論怎麼潤飾說詞,「物理上都是一個世代的、天文數字的資產掏空」。 再說,國與國之間只講實力,不講法律;只談利益,不談道義,大多數的時候都是如此。 因此倘若未來美國直接掠奪台積電資源,「我們難以抵制,也無處申訴」。 劉德音認為不會有人才外流問題,他說,台積電在台灣有5萬多位工程師,外派工程師是發展台積電海外布局。 J先生與C小姐估計,這種過勞的工作文化初期會移植到美國新廠,畢竟六成員工都是台灣來的,都有賣肝的DNA。

台積電去美國

這也是為什麼挖角台灣幾百人過去,也無法複製台積電的理由,因為在半導體製程中,單一位工程師可能就只懂他眼前這道,不瞭解其他的製程。 要複製出另一個台積電,大概要挖腳上萬人,那乾脆直接買下台積電還比較快。 據業界推估,考量建廠時程、5奈米運作上軌道需要一段時間,台積電在美國的3奈米廠,預計2025~2026年之間投產,初期月產能規劃應會落在2萬片,主要係2萬片才達到基本的經濟規模。

台積電去美國: 普里格津身亡瓦格納「可能下場」曝 專家:恐瓦解

美國的員工是抗拒責任制的,這樣就變成台灣的員工要額外負責任,因為他的美國同事不願意加班。 台積電去美國2023 在「台歐盟雙邊投資協定」毫無進展之下,台積電若到德國設廠,有台灣學者對此有保留。 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沈榮欽對BBC中文指出,台積電沒有非去德國不可的理由,現在去主要是為了德國汽車產業的利益,「但歐盟跟德國相對冷淡,本質上是不公平的,而且以台積電投資那麼大卻沒有任何經貿保障的話,是完全不合理」。 台積電代工生產的8吋晶圓佔全球市場比重約45%至50%,代工生產的12吋晶圓成熟制程比重甚至超過70%;根據2021年1月的的資料,台積電市值達5509億美元,擠身全球前十大,與美國蘋果等企業並列。 全球晶片代工龍頭、有台灣「護國神山」之稱的台積電(TSMC)據報將到德國東部半導體重鎮德累斯頓(Dresden,德勒斯登)設廠,料2025年開始生產,路透社引述消息稱有關計劃已進入最後磋商階段。

台積電去美國

台積電總裁魏哲家於4月中旬召開的法人說明會中,曾針對亞利桑那州建廠進度提出說明。 魏哲家表示,台積電亞利桑那州晶圓廠按照計畫執行,於今年動工,第一期廠房預計於2024年開始量產5奈米製程,月產能達2萬片。 法人則分析,無晶圓廠在選擇晶圓代工廠時通常都會尋找第二代工來源,一方面分散風險也可談到較好代工價格,除非僅有一家符合條件,而目前台積電CoWos產能的確吃緊,但即使三星搶走部分AMD訂單,絕大部分還是會交由台積電生產。 美國國務院近期表示,美國預計會延長與中國的「科學技術協議」(STA)半年的時間,以進行更詳細的討論,但不承諾進行「更長期的延期」。 台積電德勒斯登廠預計2027年投產,可望創造2000個高科技工作機會。

台積電去美國: 美國要重回製造大國 台灣具關鍵角色

此次入機典禮參加者除了台積電張忠謀及董事長劉德音,台灣政府代表外,台積電大客戶超微半導體執行長蘇姿丰及英業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都是台灣移民背景。 根據英媒《金融時報》統計,美國的半導體生產只佔全球市場 12%,台積電新廠房若在 2024 年開工,預期能把美國其全球市佔比推高至 15%。 同時這一舉動還意味著台積電乃至整個晶片產業供應鏈正在發生變化。

倒帶至兩年前,這對90後情侶答應赴美的初衷並不是家庭考量,那時候他們還沒開始交往,但都嚮往海外工作的體驗。 其次,台積電在美國 9 年的資本支出規模約 120 億美元,但在台灣,一年資本支出規模約 150 億至 160 億美元,差距相當顯著。 其次,台積電德國廠位在前東德、靠近捷克、波蘭的薩克森邦首府德累斯頓,烏凌翔示警可能面對比亞利桑納鳳凰城更凶險的人文環境。 首先是工會,歐美的工會向來態度強悍;再者,德國政府是議會內閣制,左、中、右各黨派都在國會中有發言權,台積電面對意見不一的政府,恐怕也是不小的挑戰。 針對張忠謀的看法,陸行之在臉書發文表示,「老實說我同意創辦人的看法,他已經說了第二次了,不知道是不是讓T公司(指台積電)可以有改變計畫的台階下來」。

台積電去美國: 中國經濟被華爾街日報認證繁榮落幕 根源在習近平政治無能

楊應超指出,英特爾的執行長杰辛格(Pat 台積電去美國2023 Gelsinger)明顯希望晶圓能回美國製造,尤其美國紓困案分配了500億美元(約1兆4070億新台幣)給半導體,英特爾勢必希望分一杯羹。 楊應超認為,不管是美國總統拜登還是杰辛格,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想要增加美國製造的晶圓,第一步是請台積電到美國、第二步就是發展自己的晶圓工廠。 但楊應超質疑,這2到3年間英特爾不可能趕上台積電,所以現在很像畫大餅,「錢拿來再講,再去炒股價」。 半導體知名分析師陸行之近日在臉書貼文指出:「還好美國政府最近考慮讓華為解禁,否則等美國川普政府的黑手伸到台灣政府,要求台積電禁止幫華為製造半導體就慘了。」他建議,台積電在未來幾年,要想辦法研發投資一條100%非美半導體設備先進製程生產線,來服務占比20%的中國客戶。 劉德音表示,台積電到美國設廠一定符合公司利益,最大利益是得到美國客戶信任,在美國市場發展占到一個有利的地位,並不是把產能拿過去而已。 再者,台積電也能利用這個機會,招募到全世界最頂尖的科技人才,讓台積電持續維持全球技術領先。

屆時,台積電2奈米已量產,並沒有違背台積電將主要生產、先進製程研發基地根留台灣的營運方針。 外界分析稱,雖然中國有世界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但尖端研發及設備等沒掌握在自己手上,因此傾全國之力加速晶片發展。 台積電去美國 中美關係越緊張,中芯等製造商要獲得相應設備或技術就越困難,影響技術遷移。

台積電去美國: 台灣缺水為何吸引了全世界關注,這次到底有多嚴重?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第二次主持股東會,雖然今年要求小股東若要發言需先填寫發言單,但有關台積電到美國設廠、美中貿易戰導致無法接華為海思訂單等問題,劉德音都耐心為小股東說明解惑。 有小股東發言說是因為仰慕創辦人張忠謀才買台積電股票,劉德音則神回覆說「自己也是因為張忠謀才加入台積電」。 創立於1987年,是台灣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同時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之一。 總是在關鍵時刻,提供讀者「先進觀念‧輕鬆掌握」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台積電對此回應,調派人力為短期支援,並未要以外籍工作人員取代當地工作人員,未來會持續優先聘用當地人。

此外,台積電在蓋任何廠之前,內部都必須經過縝密的feasibility study(可行性分析)。 尤其這麼大規模的投資,一定不可能接受不夠賺錢的結果,如果去美國設廠會拖累台積電獲利,巴菲特也不會砸大錢投資台積電了。 他強調,「晶片外交」是歐盟執委會提出的,而在2021年1月,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麥爾曾致函台灣經濟部長王美花,要求台灣政府催促台積電供應車用晶片,可見台積電赴德不是單純的商業行為,而是政治外交行為,台灣政府應更強硬以晶片為籌碼要求簽署BIA。

台積電去美國: 為台積電直飛鳳凰城? 華航:「當地氣溫過高」仍待評估

「接下來要看美國能為台灣多做什麼」,劉佩真表示,希望藉由台積電對美投資,帶動美國對台灣整體科技產業的投資,以及技術交流,進一步協助產業升級。 劉佩真點出,台積電釋出的訊息有 3 點值得留意,一是台積電今年第 2 季要量產 5 奈米,乍看之下,拿出最先進製程到美國投資,似乎很有誠意,但到了 2024 年,台灣應該已經發展到 2 奈米,「台灣還是保有籌碼」。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今年第 1 季法說會曾指出,赴美投資必須符合規模經濟、成本划算,以及人員組織和供應鏈必須完備 3 大要件。 除了赴美建廠成本遠高於台灣,生產是否符合規模經濟,以及缺乏完整半導體供應鏈,都是必須克服的挑戰,也是先前台積電遲遲不鬆口的原因。 台灣經濟部長王美花,周二(27)在台立法院回應此消息也僅表示,台積電是否赴歐設廠取決於該公司自身的商業戰略與全球布局。

台積電去美國

另一方面,台積電先前更為了降低過度集中單一客戶(蘋果)、單一市場(北美),選擇加碼對中國投資,如今中國市場比重升至 20%,有效降低對北美的依賴程度,但北美比重仍達 60%。 烏凌翔最後總結,台積電在台灣管理能力一流,是因為有合法守紀又有知識的員工為基礎,但要管理文化背景相異與工會強大的德國員工,管理技術恐怕還要加強。 台積電德國廠預計持有70%股權,博世、英飛凌和恩智浦各持有10%股權。 德國之聲客座評論作者烏凌翔撰文指出,台積電僅拿出近35億歐元,股權卻佔有70%,而且享有營運管理權利,尚未證實的50億歐元若由德國政府補貼,對台積電因而新增的財務壓力可說不算大,但真正金援晶片制造的資金,恐怕還沒影。

台積電去美國: 第一共和銀行也倒了! 美六月恐違約

韓國《經濟日報》報導,據業內人士週二透露,韓國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 Co.)準備向美國AMD(超微)提供其高頻寬記憶體(HBM)晶片和先進封裝服務。 這種重話透過國際媒體被報導出來,顯示美國對台積電施予無形壓力,已達到空前緊繃。 但不管是6月「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劉德音是否與美國商務部官員單獨會談設廠之事,還是美國對台灣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台積電禁止出貨給華為,今周刊向台積電代理發言人孫又文求證,皆遭她否認。

台積電去美國

台灣時事評論員陳鳳馨說,這批人是島內最頂尖的工程師,包機將島內頂尖人才送往美國讓民眾“感受特別強烈”。 島內輿論認為,美國是要從技術、產業乃至人才等多方面“掏空台灣”。 台灣《商業周刊》報道說,11月1日,近300名台積電員工及家屬搭包機前往鳳凰城。 未來數月還有6架包機,將總計逾千名工程師及其家人陸續送至美國。 要把台灣的半導體技術優勢搶走,產業鏈絕對不是只看晶圓,最起碼連載板跟封裝段都要看。 光是這樣,美國就需要付出比現在多10倍以上的代價,還不見得能在10年內可以做到。

台積電去美國: 和台灣「晶圓女王」探討全球晶片大戰背後的險境與牌局 「多重挑戰正同時到達」

目前台積電在中國的南京廠,受台灣法令約束,僅以生產12奈米(納米)及16奈米晶片為主,但仍是中國大陸制程技術最先進的晶圓廠。 此外,美國要台積電到美國設廠,亦有安全考量,譬如防範在台灣的的高科技商業間諜。 台積電廠房設在亞利桑那州首府,人口160萬的鳳凰城(Phoenix)市郊,預計將有兩座廠房,分別代工5奈米及3奈米高階晶片,該公司預計2024年,5奈米廠房會全面運作,每月預計生產 2 萬片晶片。 該廠房被媒體喻為「美國第一家先進制程晶片廠」,亦象徵拜登政府「加強國內晶片製造的關鍵一步」。 此外,廠區規劃的另一座 3 納米晶片廠,預計在 2026 年投產。

美國工會批評台積電將量產時程延遲的問題歸咎於美國勞工,還藉此引進低薪勞工。 這兩個問題雖然簡短,但林榮錦要確認的關鍵點其實是,益安生醫是否仍堅持原本的商業模式。 他認為,「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的商業模式,只是想要換生意做,那收購案就要好好考慮。」當時對益安來說,收購有其必要性,因為這樣可以克服製造上的問題。 關於台積電的美國投資案,近來有很多討論,但大部分都把焦點放在投資成本高很多,很多人也據此推斷這個投資案不會成功。 台積電去美國2023 黃日燦先生首度提出價值創造高於價格競爭,是很好的一個觀察角度。

台積電去美國: 經濟全球化已死?

歐洲議會自2021年在多份報告中,敦促歐盟委員會啟動與台灣BIA的前置作業,包括風險評估、公眾諮詢和範圍界定工作。 葉皓勤指出,只有進行了前置作業,以實證方式評估BIA的經濟效益,歐委會才有依據決定是否與台灣進行談判。 如果成事,將是繼赴美國、日本之後,台積電生產基地進一步國際化,並首次在歐洲設立工廠。 這也體現《歐盟晶片法草案》(EU 台積電去美國2023 Chips 台積電去美國2023 Act)今年1月通過後,台灣與歐盟的「晶片外交」。 根據人力平台Glassdoor的統計顯示,台積電在美國聘用的工程師平均年薪約118,000美元,英特爾更高、平均超過128,000美元。

台積電去美國

這些行動加速推進多元都更的步伐,迄今總計申請案量達1,321件、核准件數達863件,核准數是過去二十年的4.71倍,讓各界的信心倍增,也提高參與都更的意願。 社會住宅是穩健且延續性的政策,為了持續擴增未來的社宅存量,新北市政府也陸續在整體開發區劃設社福設施用地,包括新店十四張站B單元區、蘆南蘆北、土城暫緩發展區、土城彈藥庫、中和灰窯磘等整開區,預估可再興辦7,100戶社會住宅。 打造人人都能安居樂業的環境,是全球領先城市共同的目標,面對不斷增加的人口,如何提供可負擔的住宅,型塑宜居城市,成為城市治理者必須思考的課題。

台積電去美國: 解決台灣企業煩惱  政府可先做這三件事   保護技術不外流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此前在出席某活動時直言,台積電是在美國政府敦促下才選擇這樣做。 有接觸過半導體生產的人,能體會台積電對品質的龜毛,以及對穩定製程的堅持。 並非產品規格對了、價錢更低就換廠商,這往往會為了重新調校付出更大的代價。

  • 剛結束的上機典禮,美國總統副總統商務部長,聯手所有最厲害的美國客戶第一號人物,一起出來站台,客戶還公開背書,廠蓋好之後,產品保證會買,而且還買得很驕傲,因為將來可以說產品是made in USA。
  • 其中4廠擴產中(台南2廠/台中/南京),另外新建則有4處(美國/日本/高雄/新竹寶山),美國亞利桑那州為其編號21的廠房。
  • 相較之下,美國的勞工薪資不但較高,又不願意加班,效率和競爭力當然很難比得上在台灣的台積電。

台積電因為公司規模大,積體電路生產很像一條龍模式,因此讓許多人誤會,以為台積電的半導體技術是「一個」。 但其實不是,上述的每一個製程,負責的工程師窮數年之功,才能窺得一二。 J先生與C小姐估計,這種過勞的工作文化初期會移植到美國新廠,畢竟六成員工都台灣來的,都有賣肝的DNA。 但隨著廠區在地化,J先生相信公司會慢慢調整工作節奏,越來越融合美國的企業文化,他希望三年外派合約結束後,申請做本地員工(local hire),到時候公司可協助申請綠卡,讓他落地生根。 他們兩人已先後抵達鳳凰城,目前仍住在旅館,明年1月將正式搬進公司與當地建商合作發展、有「台積村」之稱的小區,入住兩室兩衛的公寓住宅,展開同居的新生活。

現在,台積電在全球建立新廠,這些廠的效率很難比台灣高,成本也更高。 而台積在美國華盛頓州有1座晶圓廠,但其為1998年設立的8吋廠,現生產記憶體,廠房較舊、製程不同,所以美國新廠(Fab 21)幾乎是從零開始。 人力規劃方面,台籍工程師首批約有1000人赴美工作,至2023年預計增加1倍,美國在地員工也有千人之譜,整廠員工估計約有3000人。 由此可見,台積電美國新廠是拜登「復甦製造」的指標性計畫,所以新廠的每一步,不僅是叫板中國,也是拉攏其他製造業投資,更是提供給國會的進度檢查表。 因此,台積在中美摩擦之下,大有「被逼著」設廠的苦楚,但國際變化太快,2年之間,歷經疫情忽高忽低、俄烏之戰、台海緊張升溫,現在看來,台積海外設廠,也可說是分散生產基地、分散風險的一條路。 台積電美國廠將在12/6舉行移機典禮,美國總統拜登也將自飛往亞利桑那州參與盛典。

台積電去美國: 瓦格納首腦普里戈津墜機身亡 中國觀察人士、中國網友:像極林彪事件

李立元表示,今年迎來疫情解封之後第一個中秋檔期,市場表現熱絡,唯獨缺工狀況依然嚴重。 以往舊振南每年至少展店一家,但今年要展店卻找不到人手,因此暫停展店計畫。 目前正在評估明年展店計畫,配合新型態的逛街購物模式,下一個展店目標可能會前進outlet。 NVIDA財報告捷,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以「漂亮指引」形容這次業績,他拋出6大觀察,並提醒在一票分析師繼續上修獲利數字,市場一片樂觀的同時,「還是要小心利多出盡 」留意台積電等供應鏈承受出貨大單的能量,以及競爭對手近逼。 事實上,台積電在上季法說時坦言先進封裝CoWoS因應AI人工智慧晶片強大的需求而供不應求,也決定斥資900億元在竹科銅鑼園區,興建先進封裝廠,滿足包括NVIDAI、AMD的AI晶片先進封裝產能需求,台積電預定2026年底建廠完成,2027年第3季開始量產。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