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碳權5大分析2023!(小編推薦)

Posted by Ben on April 18, 2022

賣碳權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隨著碳中和成為國家與企業關注熱點,許多人忽然發現擁有林地比擁有農地似乎更值錢,因為林地種木本植物可以賣碳權,而農地種草本植物沒有碳權可賣(註)。 倘若只有少部分的國家及地區實行碳定價,會導致高碳排的產業都外移到碳管制較鬆散的開發中地區。 這麼做或許在管制區的排放量減少了,但全球整體的排放卻沒有下降,甚至因為開發中地區的技術較落後,而使排放不減反增,這個過程就稱為「碳洩漏」。 台灣企業要進行碳權交易,可至行政院環保署的溫室氣體減量與抵換管理機制,提出減碳認證申請,或發布販售碳權的資訊。 賣碳權2023 在碳權交易所與國際標準平台上購買的差別在於國際平台將向企業收取帳戶申請及各式手續費用;而交易所最大的優勢就是節省企業端的時間成本和手續費,由交易所統一用一個帳戶向標準平台購買碳權,手續費就不需要企業自行吸收,抵換時也同樣能以各企業的名義進行。

賣碳權

《巴隆週刊》指出,特斯拉的風險存在在其他地方,例如實現全自動駕駛遭遇困難、過高的估值,以及與對手之間的競爭等。 馬斯克曾說全自動駕駛是特斯拉最困難的挑戰,但也是最能為公司帶來潛在獲利的1項技術。 但目前看來要實現這項技術所需要花費的時間,會比特斯拉原先所想的還長。 沒想到,只過了1季的時間,比特幣兌美元價格就翻了1倍,特斯拉在高點賣出2.72億比特幣資產,帶來了1.01億美元的收入,也進一步推動特斯拉凈利成長。

賣碳權: 森林碳匯不是理所當然的碳權,需要加工、認證之後才能轉成可買賣的碳權

如果特斯拉最後沒有辦法靠著碳排放額度賺錢,就可能會透過降低電動車成本或漲價來賺錢,總之最終還是能適應這項改變。 由於特斯拉在汽車部份,只有生產電動車,因此公司累積的碳排放額度,大幅超過監管機關規定的最低標準,因此特斯拉會把這些額度,賣給其他無法達到標準的車廠,讓這些車廠可以避免被罰款。 例如,2020年飛雅特克萊斯勒向特斯拉購入價值12.7億美元的碳排放額度,為得就是要符合2021年歐洲即將上路的環保法規。 目前全球各國聚焦於減碳,歐盟、美國、英國、日本、韓國以及台灣都已宣示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歐盟也規畫從2023年開徵碳關稅,中國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更將在今年6月於上海啟動。 臺灣是否可在特殊的電力市場與尚無碳交易市場的環境下,建立再生能源交易市場,不僅國內外各大企業關注,也受到碳揭露組織、道瓊永續指數等國際企業永續評比組織密切觀察。

賣碳權

未來民眾換購電動機車,選擇將「減碳效益」賣給竹科管理局或新竹縣政府,可分別獲得1500元及2000元。 本文作者劉哲良,一個安裝了「第三隻眼」的環境經濟學家,擅長辨別抽象的價值,看見萬物之間互相關聯及共生的網絡,其頭腦清晰的程度,任何偽裝或說不通的邏輯都瞞不了他。 而流通及交易強制性碳權的市場,稱之為強制性碳權市場 (regulated market)。

賣碳權: 三分鐘看懂「森林碳權」:森林碳匯要如何轉成可買賣的碳權?

但是話又說回來,電與碳是兩個有著血緣關係的親兄弟,經濟部和環保署之間無法把碳管理和再生能源憑證交易之間的政策關聯性建立起來(例如再生能源與非再生能源經抵換之實際使用數量,並計算出各部門節省的碳排放量),我國的碳管理機制就會像多頭馬車一樣無法前進,也讓企業無所適從。 要進行碳權交易,可至行政院環保署的「溫室氣體減量與抵換管理機制」,提出減碳認證的申請,或發布販售碳權的資訊,以期促成交易;若要到國際間交易碳權,則要到聯合國CDM、黃金標準的碳權交易平台,選擇自然碳匯或綠電,才能獲得碳權證書以進行交易。 特斯拉確實因為電動車是個低碳產品,讓他取得了先天優勢、得以從主管機關所建立的誘因機制中,得到一些可販售給其他車廠的東西,但這個東西並不是前述自願性市場中的碳權。 它有一個不太能夠望文生義的名稱,叫「監管信用額度(regulatory credits)」。 這個機制是政策工具「效能標準」的一種延伸應用,在美國境內所實施者,名為「車輛平均油耗標準」(CAFÉ標準)。

  • 總統蔡英文今日全程參與證交所揭牌儀式,同時親自簽署見證雙方即將簽署MOU引進國外碳權交易的里程碑。
  • 特別是在去年COP26(第26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之後,建立全球性的「碳市場」,已經成為箭在弦上的共識。
  • 在得到明確的答案之前,至少儲能是個神救援,上場解決活潑的再生能源對電力系統的衝擊,不管有沒有協助溫室氣體減排,台電都會非常感激你對穩定電力系統的貢獻。
  •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台灣碳權交易所7日掛牌成立,這次的圖表帶你了解碳權要如何交易。
  • 此機制下的碳權通常叫減量信用額度 (credit),代表的是認證過的減量成效,而交易此一額度的市場即為自願性市場 (voluntary market)。
  • 趙家緯指出,「開發單位只付了1500或2000元,就可以把所有的減碳額度拿走,」如此產生的減量額度,難以證實等同於2.3公噸的減碳成效。

不過,碳權概念股今日股價跳水,指標股農林(2913)早盤一度跌停,拖累造紙股重挫,華紙(1905)盤中股價來到28.25元,跌幅逾8%,永豐餘(1907)盤中來到34.8元,跌幅逾4%。 走進力麗集團位於彰化芳苑工業區的化纖總廠,廠房內機器隆隆作響,自動化生產線將回收保特瓶製成環保再生材料。 廠房牆壁上繪製簡單示意圖,讓國際級客戶如Apple、Adidas、Google等來稽查時,很快了解整個生產流程。

賣碳權: 森林碳匯不是理所當然的碳權,需要加工認證後才可買賣

在美國生產販售的車輛,都必須滿足此一標準;若無法達標,車廠就需要向其他已達標的車廠購買監管信用額度,以抵換自身帳面上與標準之間的差額總量。 新竹縣環保局副局長郭維珍表示,新竹縣目前有許多重點開發區,「難免造成環境負面影響」,因此透過購買「減碳效益」憑證抵換溫室氣體排放;將提供400輛機車汰舊換新的名額,每輛價金為2000元,僅供車籍屬新竹縣的電動機車申請。 它有一個不太能夠望文生義的名稱,叫「監管信用額度 (regulatory credits)」。 這個機制是政策工具「效能標準」的一種延伸應用,在美國境內所實施者,名為「車輛平均油耗標準」(CAFÉ 標準)。 攤開特斯拉財報,可以發現,如果不是碳權的交易收入,特斯拉還在連年虧損狀態,因為製造電動車衍生出來的碳權,才讓特斯拉成為市值近八千億美金的超級公司。 就是鼓勵人類使用潔淨能源,以達成全球「碳中和」、或「淨零碳排」的的目標。

賣碳權

他解釋,目前電動機車減量額度的收購價格是固定的,例如竹科管理局開價1500元,雖然這降低了交易成本,民眾不必耗時找出合理碳價,讓機制運作更可行,但是難以稱為碳交易。 蔡總統強調,很高興從商會調查報告得知,為配合台灣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56%會員公司已正式承諾落實淨零碳排或是類似目標。 AWS 的「SI Partner of the Year」獎項,是針對 AWS 合作夥伴網路 (AWS Partner  Network, APN)中,從各項指標評選出得獎的夥伴。

賣碳權: 減碳目標比美國少兩成 侯友宜要蔡英文再努力

同時,利用造林與再造林計畫,以此減碳成果為依據申請碳權,獲得碳權後即可進行抵換或交易。 此外,電動機車的換購目前也有來自工業局、地方環保局等單位的補助,加上碳權收入共有約一萬元的補助款。 趙家緯指出,「開發單位只付了1500或2000元,就可以把所有的減碳額度拿走,」如此產生的減量額度,難以證實等同於2.3公噸的減碳成效。 「我們希望用比較穩健的方式來處理。」蔡玲儀解釋,環保署目前希望先以自願減量的方式創造額度(碳權),而且限定真正有碳權需求者才能進入市場購買,避免金融市場投資者炒作碳權,例如囤積碳權等待高點出售,導致有需求者買不到的窘境,妨礙市場運作。

賣碳權

下表為常見交易所AirCarbon及Climate Impact X之比較。 碳費則是依二氧化碳的排放來源徵收碳費,從源頭排放徵收費用,類似台灣隨油徵收空汙費模式,加多少油就付多少費用,而不是依加油製造多少廢氣來收費。 台灣預計採取碳費制,將在2024年上路,向碳排大戶收取碳費並成立氣候基金,碳費的收入專款專用於溫室氣體減量工作、發展低碳與負排放產業、補助及獎勵投資溫室氣體減量技術等。 政府組織將碳排放總量與權利進行限制,有需要多排碳的企業在市場上收購碳權,而排碳量高的組織因為需購買碳權,造成製造成本上升,會想辦法減少排碳,如此一來達到減碳的效果。

賣碳權: 相關連結

對企業而言,使用綠電以及取得碳權,都有實際的需求,無論是增加企業永續評比、提高投資人投資意願,還是可出口商品到環保法規嚴格的歐盟地區,以至於取得國際大廠的綠色供應鏈的資格等,自然大家會期待一站式解決方案。 截至2021年2月旗下有43個森林計畫,涵蓋310萬英畝相當於125.55萬公頃森林面積,累積8,270萬單位碳權,產值達7.2億美元。 鑒於碳權價格持續上漲,FiniteCarbon近期欲針對森林土地面積未達40英畝以上、約16.2公頃之小型地主採取行動。 如果你手上有大量林地,或有能力整合零散的林地,對森林碳權交易前景樂觀,你可以學習美國最大碳權開發商FiniteCarbon公司,他們直接尋找有潛力的碳權來源開發獲利,例如付錢給土地所有者經營森林,取得碳權,再出售給企業。 從個人層面來看,微軟( Microsoft, MSFT−US )創辦人比爾・蓋茲就是其中一位,他每年需要大量坐私人飛行出行,但私人飛機無疑是造成碳排放的一大原因。 當然,蓋茲沒有因此放棄坐私人飛機改成普通航班,而是每年直接花費 700 萬美元來抵消個人的碳足跡,也就是為自己超標的碳排放買配額。

腸病毒來勢洶洶,為了瞭解父母對於預防腸病毒的認知是否充足,以及是否具備相應的預防措施,本文與TNL Research關鍵議題研究中心合作線上問卷調查,進行進一步分析,及提供在施打腸病毒疫苗前家長必須知道的相關資訊。 而且你又想,自己是低碳設備商,提供實質的減碳成效,碳權分到自己身上不是天經地義嗎,於是你帶著自信到處分享公司發現的商機。 因此,林務局正著手開發本土方法,不過以目前經過環保署核可的範圍來看,僅於「新植造林」訂有本土驗證方法,涵蓋種類遠不及CDM。 據統計,每年台灣的森林每年新增的碳匯量約為2000萬噸,然而,碳匯並不直接等於碳權,中間還必須經過一道碳抵換機制(Carbon Offsets)的查驗手續才能將碳匯轉變為碳權。 因為這些減量活動不容易論證外加性,正如同多數的環境保護政策,外加性的觀念容易理解,但論證及執行過程困難。 答:碳市場只能說是解決碳排,或達成碳中和的手段之一,碳市場雖成長快速,但僅有21.7%的全球碳排放,進入碳市場體系中。

賣碳權: 目前最主要的碳權發行機構有那些?

DJ Dennis在AWS台灣雲端高峰會現場,細數音樂載體一路以來的變遷。 以往聽音樂要透過黑膠唱盤,接著類比技術演化到數位,旋律搭乘著CD形式傳唱。 然而,CD盜版問題間接促使MP3技術接棒,為了讓聽眾能隨點隨播,再由串流服務進入大眾視野。 在碳交易裡進行交易的標的或商品是碳權,它可以是一個允許排放碳的許可,也可以是一個碳排減量的成效,計量單位為每噸二氧化碳當量 (tCO2e)。 《買綠電有沒有同時買到碳權?》上架之後,原以為能源業可以死了這條心了吧,沒想到這篇文章吸引更多人跑來問我們「雖然綠電沒有碳權,不過儲能提供電力輔助服務,對電網穩定很有貢獻,應該可以得到碳權?」嚇得我們幾位帶路人連夜開會,加班趕出這篇文章,深怕又多出一則都市傳說。

  • 事實上,鴻海早在多年前就開始在旗下各廠區植樹,包括台灣、大陸、東歐等全球的廠區,數量已多不勝數,尤其每年植樹節植樹,是鴻海全體員工的例行公事。
  • 平地森林保育可以增加碳匯,然而近年台灣平原卻出現森林、農業與再生能源用地相互競合的狀況。
  • 生成完歌詞接著要設計單曲封面,同樣聚焦台灣小吃主題,AWS AI溝通師與DJ Dennis一起在Stable Diffusion進行生成。
  • 作為一個研究碳交易多年的法律專業者,我必須很殘忍地告訴你,根據我國現行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及其相關子法裡面,都沒有提到碳權到底是屬於什麼權利,其他法律也沒有定義,所以呢,它現在就如同空氣,擺在你家或是公司的牆上,還嫌占空間。

蓋茲另外投資了很多碳中和項目,特別是碳捕集、利用與碳封存技術( CCUS )等等,這些是透過間接方式來減碳。 20 世紀 90 年代,美國酸雨問題嚴重,二氧化硫會污染河流和土地,並讓建築物加速腐蝕。 美國政府發明了市場方法來應對酸雨,對那些造成酸雨問題的企業設定排放上限,如果超過就需要去購買額度,不然會面臨巨額罰款。 基於此,就比較好理解中國領導人提出的 “ 2030 年碳達峰 ” 這個目標,因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工業的成長離不開二氧化碳排放,但在 “ 2060 年碳中和 ” 的大目標下,需要在 2030 年讓碳排放達到最高峰,然後逐年下降。 碳權是「碳排放的權利」,設計機制是來自碳定價的概念,設定1公噸碳排放為一單位,讓國家或企業可以計算減碳總量。

賣碳權: 相關標籤:

目前 CIX 有三種交易機制可供使用,分別是計畫市場(project marketplace)、拍賣(auction)以及交易所(exchange),不過需要加入會員才能取得該平台的使用資格,目前尚未開放使用,但預期未來將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自然碳匯之碳權交易所。 氣候衝擊交易所由星展銀行、新加坡交易所、渣打銀行、淡馬錫控股公司等多家企業於 2021 年共同創立,主要聚焦森林保護或修復的專案,保護東南亞受威脅的熱帶森林,開設以自然方式減量計畫所產生的碳權交易市場。 各種企業都能透過該交易所直接購買自然碳匯之碳權(nature-based carbon credits),在企業參與自願性碳市場試行拍賣成功後,官方公布 2022 年開始將定期舉辦拍賣會。 其最新的一期價格為 GNT 7.58 美元以及 GNT+ 16.25 美元。 在自願性市場的抵換機制下,「非被管制者」可執行減量專案來取得碳權。

賣碳權

企業若能在減碳上搶得先機,不僅對減緩氣候變遷有所貢獻,企業營收也可能因碳權的交易而有所成長。 「碳權」簡而言之就是「排碳的權利」,通常以一公噸的碳排放量來作計算單位。 例如對於耗電巨大的數據中心,可以把選址放在風電、水電、光伏等綠色能源充裕的地區,並且採取更高效率的製冷和供配電架構,來減少碳排放。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承諾要在 2060 年前實現 “ 碳中和 ” ,全球碳市場都在積極擴張,目前全球正在運作的碳排放交易體系已達到 21 賣碳權 個,全球碳交易市場每年交易規模超過 600 億美元。 目前我國對於碳權定位的妾身未明,會導致因為交易標的不合法,而使整個交易的契約行為自始無效,影響市場的運作。

賣碳權: 經濟部「綠色租賃方案」上路,商辦大樓房東可「團購」綠電分配給承租戶

化纖染整用水量大,也產生大量廢水,在缺水的時候,節水節能產品特別受歡迎。 陳漢卿表示,力麗開發環保品牌Ecoya,製程減少用水量89%,節省能耗63%,減碳62%;工廠內廢料回收再製(CRZ)產線可將廠內廢絲、廢布等下腳料回收再製,可節省耗能逾6成以上。 此外,也研發將工廠內廢棄物做成固態燃料棒(SRF),取代燃煤,把廢棄物變能源,一來節省成本,另方面減碳。 如今吳清源順利接掌農林,他也早已規畫好公司發展藍圖,「接下來要整理農林全台土地資產,了解目前使用情況,再找出最佳利用方式。」並舉例,像是屏東老埤農場土地面積廣大,除了種茶之外,也很適合開發休閒觀光;另一方面,也將強化本業茶葉栽種和通路銷售發展。 不僅如此,為了對抗溫室效應、減少碳排應運而生的電動車,因關鍵組件電動馬達與電池的搭載,讓其對於鋰、鈷與稀土的依賴更勝過往。 為了減少對於當前稀土主要開採供應國家—中國的高度依賴,許多國家更將開採目標轉移至擁有豐富礦藏的海洋。

投資人觀望本週稍晚將公布的美國通膨數據,美股4大指數全面上揚,道瓊工業指數大漲407.51點。

賣碳權: 碳權交易所遭質疑無法接軌國際 環保署出聲了

2023年2月開幕的「格拉斯行館 Grasse Grace Manor」榮獲全球奢華精品酒店聯盟(Small Luxury Hotels of the World,縮寫為SLH)認證,是繼「老英格蘭莊園」之後,備受矚目的豪華歐洲古堡渡假民宿及私人招待會所。 AI族群產業多頭趨勢不變,持續看好相關供應鏈如組裝、散熱、機殼、電源供應器、光纖線、網通、CCL等,靜待拉回落底後的布局機會。 台股後市靜待量縮整理後,可望配合下半年企業營運回升而重回多頭軌道,建議拉回布局獲利貢獻度高的AI類股、網通及光通訊、碳權概念股、航太、汽車零組件及電動車等。

美國東部一些州,也組成一個Regional 賣碳權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 (RGGI)組織,參與RGGI的地方碳市場,可以互相交易,目前包括:賓州、康乃迪克、德拉瓦州、緬因州等都是RGGI的成員。 為解決目前碳市場分散、零碎化的問題,COP26決議,建立全球統一的碳市場,將成為通往零碳道路上,最重要的手段。 出售碳排放額度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把碳排放額度賣給其他汽車大廠,特斯拉把自家的零排放車輛(ZEV)信用額度,還有溫室氣體排放(GHG)的信用額度賣給其他車廠來獲得收入。 這些車廠使用購買額度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不同市場的規定,取代自己實際製造電動或節能車輛。

賣碳權: 靠賣碳權 特斯拉首季獲利創高

而2022年催生2.0版本,讓台灣的商辦大樓現在皆能以「團購綠電」的方式,統一向售電業者採購綠電,再轉供給租戶,今年4月轉予證交所等租戶,目前已是每年使用最多綠電的單一頂辦大樓,預計今年綠電總使用量將達到約570萬度。 因此,與其擔心眼前的各種憂慮,不如先從了解自己是誰開始,釐清自己與工作間的關係,並且在嘗試中慢慢摸出職涯之路,並且從中找到發揮才能並回饋社會的方式,薪水的成長與成就感自然會相伴而來。 再生能源憑證替我國能源轉型之路開出第一槍,它揭露並放大了我國政府存在已久的組織衝突與矛盾,而它的命運,也將被綑綁在政府組織再造的智慧裡。 一個有效的碳定價政策,除了能拉近傳統高碳排能源與再生能源的成本、鼓勵綠化轉型外,「排碳有價」這件事也反映了真實的社會成本,將一直以來被忽略的外部化成本重新列管,實現污染者付費的環境正義。 格斯強調,廠內設備經改良後每年可節省超過7000萬度電;廠區同步設有廢水回收再利用機制,有效節省水資源;廠區更嚴格執行碳足跡檢驗以符合國際標準。

賣碳權

財產權包括債權、物權、準物權與無體財產權;非財產權則包括人格權與身分權。 賣碳權 非財產權是屬於自然人專有的權利,所以我們藉由刪去法,就可以立即得出排放交易的標的不可能是屬於非財產權。 因此,從權利歸屬上觀察,就一定是財產權的一種,可能是債權、物權、準物權與無體財產權。 台灣碳權交易所正式掛牌營運,工總認為,2050年淨零碳排是目標,因此產業推動轉型刻不容緩,但自願減量對於產業節能減碳效果... 臺灣碳權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未來碳交所將依各種碳權性質及對象不同,分為三大交易板塊,除國外碳權外,國內碳權交易部分,...

但在淨零趨勢下出現的「碳匯林」,或許可以提供變革契機,如國外許多國家規定,特定用途的森林才能申請碳權,因此台灣若要發展森林碳權,勢必會經歷區分森林種類的過程。 平地森林保育可以增加碳匯,然而近年台灣平原卻出現森林、農業與再生能源用地相互競合的狀況。 東華大學自然與環境學系教授戴興盛指出,空間競爭應該回歸「國土空間規劃」解決。 柳婉郁表示,過去政策無法挹注財政資源在森林的維持上,但森林碳權機制若完善,這些成本將可由企業負擔,森林碳權將是「林業的機會」。

賣碳權: 環保杯、環保餐具怎麼挑?療日子教你如何挑選正確環保材質!

再生能源主管機關雖然是經濟部,但主導的向來是能源局,電業法修正通過後,僅開放再生能源自由交易,若利用再生能源憑證作為販售綠電的依據,將擴大再生能源憑證的使用範圍,這是一件好事。 但能源局同時擔心,申請憑證有一定的手續費和管理費用,這會增加推動再生能源自由交易的困難度。 在市場建立初期,政府伸出一隻手主導交易價格是保護市場的方式,但也有可能是捏熄火花的一隻手。 再者,以法律的角度來說,這兩個認證制度使用不同的法律,前者是「自願性再生能源憑證試行要點」,後者是《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以條文觀察,減量額度跟電力是區分開來的不同法律標的。 畢竟額度的計算方式是以實際減少排放的數量作為評估的依據,並且有基準年限的要求,但是電力的計算則不是利用同樣的算法。 碳定價之所以誕生,目的是為了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企業不應本末倒置,因購買碳權的成本較低,而選擇碳抵換作為主要的減碳方案,而是應在完整執行碳盤查後,設定實質的減量目標與方案,如汰換老舊設備、提升能源效率、使用再生能源等。

賣碳權: 台灣碳權交易所掛牌 造紙股賣壓湧現收盤挫3.64%

「歐盟開徵碳關稅,對我們當然有影響,但國際品牌大廠早就要求減碳,我們10年前開始研發環保材料,對綠能與環保製程的投資逾90億。」陳漢卿表示,以Adidas為例,要求在2025年前完全使用回收材料。 在綠能方面,目前工廠屋頂都安裝太陽能,並投資陸上風機,目標在2030年百分之百使用綠能。 隨著歐美經濟逐步解封,全球唯一躋身蘋果供應鏈的化纖廠力麗訂單暢旺。 因應國際品牌大廠如Adidas、Nike、H&M等要求使用環保再生料,Apple要求製程必須百分之百使用綠能,力麗投資設立力寶龍能源,全力發展綠能,目標在2030年達成生產據點百分之百使用綠能,並且減碳90%。 經濟部水利署昨日表示,今年初已挑選「東埔蚋溪木屐寮滯洪生態園區」及「石門水庫周邊園區」申請「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抵換;但因環保署尚未提出國內碳匯制度,無法具體計算出可提供多少碳匯,期待未來相關制度確立後再精算。 本文作者柳婉郁,一個充滿理想與熱情的環境經濟學家,專注研究如何把森林換出更多的環境效益,例如種樹生碳權。

國內企業目前已經可以在環保署「溫室氣體登錄平台」申請「造林與植林」抵換專案,得到減碳額度,此為林務局向環保署申請的減碳方法。 KRBN六個月(2022年2月之前六個月)的價格表現,為上漲42.6%,頗為亮眼。 2020年9月,瑞士碳交易市場(Swiss ETSs),第一次與歐盟碳交易市場合作,進行跨區交易。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