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人生2023必看攻略!(小編推薦)

Posted by Ben on January 17, 2019

肥胖人生

肥胖者因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免疫反應比較慢,感染新冠肺炎後容易惡化成重症,對疫苗和病毒藥物反應也比較差,以致和正常人比起來,重症機率較高。 2019年台灣10大死因中即有高達8項與肥胖相關,包括: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性疾病、腎臟疾病、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等。 許多人不知道其實癌症也跟肥胖有關係,根據2012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研究顯示,目前已知有10種以上的癌症與肥胖相關,分別是結腸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停經後乳癌、卵巢癌、腎臟癌、胰臟癌、胃癌、膽囊癌、食道癌及骨髓癌。 可能的致癌機轉還不是很清楚,目前推論可能因肥胖者體內過多的脂肪堆積,導致胰島素阻抗性增加及過度的女性賀爾蒙表現,再加上體內慢性發炎的狀況,因而誘導癌症或腫瘤的發生。 直到2013年,一位糖化血色素高達11的糖尿病人前來就診,主訴長期服用降血糖藥不舒服,想了解有什麼方法能夠不吃藥就能控制血糖。 「研究指出,肥胖者如減少10%體重,不但總膽固醇降低了,正在服用慢性病藥物也有機會減量,甚至停藥。」沒想到這個病人很有決心,半年內瘦了12公斤,糖化血色素一路降到6以下,達到了正常標準。

肥胖人生

水果的種類不限制,但份量則控制在約1個奇異果的大小,目的是避免有些人以為水果與蔬菜效果相同,而吃大量的水果導致發胖。 經過這幾年的驗證,發現這樣的組合與順序,簡單、易行且健康,最重要的是,減重效果非常好。 基督教信仰中認為食物會讓人犯下七宗罪的怠惰(英语:Sloth (deadly sin))與色慾兩項原罪[18]。 在當代西方文化中,肥胖經常視為不受歡迎的同義詞,也與許多負面刻板印象相關。 不論年齡,肥胖的人都可能面對社交上的汙名化,並可能遭受霸凌或同儕排擠,肥胖於是成為歧視的原因[207]。 目前已有預防肥胖的方案,希望可以降低和肥胖有關疾病的醫療成本。

肥胖人生: 肥胖是一種慢性病 維持健康體位 全民動起來

飲食習慣改變與運動量下降被認為是近年來兒童肥胖率上升的主要推手[236]。 由於兒童肥胖常持續到成人,並與許多慢性病息息相關,肥胖兒童經常需要篩檢是否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以及脂肪肝[90]。 兒童肥胖的治療主要是改變生活型態以及行為治療,但嘗試增加兒童的運動量的效果並不明顯[237]。 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並未核准任何藥物用於兒童肥胖[235]。 肥胖會增加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某些癌症、退化性關節炎及其他疾病的發生機會[2]。

肥胖人生

大多數的人還是第2型糖尿病,這類病人則是因為身體製造的胰島素不足,或是無法利用所製造的胰島素(胰島素阻抗較高)造成。 肥胖及糖尿病的關係除了非常主觀的因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常常有零食或含糖飲料,不只造成肥胖,更讓糖尿病找上身外,很大的原因是因為當體重過重時,會造成體內的胰島素阻抗跟著增加,因此身體需要更多的胰島素才能維持血糖的平衡。 這時如果沒有改善飲食習慣,在體重不斷增加、胰島素的阻抗愈來愈大的情況下,胰臟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來抑制血糖,就很容易導致血糖失控,引發第2型糖尿病。

肥胖人生: 肥胖與血脂異常

肌肉量減少理應讓人看起來消瘦,但肥胖伴隨的脂肪囤積填充了原本的空間,導致看似中等身材,卻是內臟脂肪量高、體脂率超標的「隱性肥胖」。 有許多內分泌或代謝相關的疾病都會造成肥胖,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多囊性卵巢等等,必需先改善疾病的狀況才有機會改善肥胖的問題。 腸道出現問題,重要的是去看醫生,日常飲食也該致力保持或恢復腸道健康,添加食物、營養補給品,必要時甚至可以使用藥物來調節功能(但這些都該交給專業醫師判斷,而不是你自己在網路搜尋憑藉廣告詞找吃的)。

一般人談肥胖多是用BMI(身體質量指數)為標準,主要是BMI簡單好計算(根據身高和體重即可計算)。 但其實BMI有其缺點,因為無法得知身體精確的組成,如肌肉量、脂肪量和水分的比重等,恣意進行可能減錯重。 某些生理或心理疾病以及治療它們的藥物會增加患者罹患肥胖症的風險。

肥胖人生: 肥胖是危害健康之首!遠離肥胖,和糖尿病、三高、代謝症候群說再見

隨著年齡增長,新陳代謝趨緩,壯世代族群得到代謝症候群機率也增加了,要如何遠離肥胖、三高疾病威脅? 三軍總醫院院長洪乙仁認為,維持均衡身心靈健康最重要,健康生活型態可有效預防慢性病的發生。 节约基因理论(英语:thrifty gene hypothesis)假设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某些特定的种族或人群比较容易发生肥胖。 他们能充分吸收食物中的能量并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以适应环境的改变(例如飢荒)及自然选择的压力。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指出,非传染性疾病是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大挑战。 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承诺制定宏伟的国家对策,通过提供预防和治疗服务,决心到2030年将非传染性疾病过早死亡人数减少三分之一(可持续发展目标3.4)。 1975年时只有不足1%的5-19岁儿童和青少年出现肥胖,但在2016年超过1.24亿名儿童和青少年(6%为女孩和8%为男孩)存在肥胖情况。 抗性澱粉含量較高的食材包含地瓜、糙米、豌豆、香蕉、燕麥等。

肥胖人生: 藥物治療

該公式考慮到在相等BMI的情形下,男性體脂含量比後者低約10%;且即使體重不變,體脂肪率也會隨著年齡增長[36]。 有些組織則對世界衛生組織的肥胖標準做了一些修正,比方說外科文獻上通常將「II級與III級肥胖」或只將「III級肥胖」打散重分如下,但細分的標準目前還沒有定論[28]。 肥胖人生 陳介夫醫師說,為了降低血管再度狹窄的機會,可以考慮使用塗藥球囊,在撐開血管時,釋放藥物進入血管壁,抑制細胞增生,有助於延長血管暢通的時間。 倘若延誤就醫,動脈狹窄已太過嚴重,或不適合使用氣球擴張術,就必須考慮繞道手術。 部分患者的血管鈣化很嚴重,無法使用氣球撐開時,可以考慮使用血管內的斑塊旋切裝置刮除較硬的斑塊。 介入治療有兩類,一類是利用導管在血管腔內進行,包括氣球擴張術、塗藥球囊、血管支架等。

肥胖人生

體重過重與許多疾病的發生相關,包括心血管疾病、第2型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某些癌症、退化性關節炎、以及氣喘[2][41],由於上述疾病的緣故,研究也顯示肥胖者的預期餘命較短[2]。 主動脈位於體內深處,形成主動脈瘤時,大多數患者都沒有症狀,很難察覺,除非是直徑很大的主動脈瘤,才可能因為壓迫周圍器官而出現症狀。 若主動脈瘤是位於靠前胸的部位,患者可能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喘;若是位於靠後背的部位,可能出現腰痠背痛、腹脹等症狀,若有以上症狀,建議到心臟血管外科檢查,確認是否有主動脈相關疾病,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同時,減肥目標設定不要好高騖遠,以免容易打退堂鼓,以「做得到」為原則。 可參考「漸進式」做法,例如輕鬆的方式開始調整,例如戒除含糖飲料、酒精與零食宵夜,並細嚼慢嚥,增加走路、爬樓梯等活動量,每日即可輕鬆減少200大卡,再逐步增強運動及飲食分量控制,朝向日減去500大卡邁進。 台灣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診醫生洪泊儒說明,肥胖指標包括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腰圍與體脂等,減肥重點在於充足攝取每日所需的6大營養素,並適當分配吃進的熱量,當攝取的熱量小於消耗的熱量,才能健康減重。

肥胖人生: 美国纪录片《沉重人生 My 600-lb Life 2012-2021》第1-10季全159集 英语外挂中字 官方纯净版 1080P/MP4/829G 我的600磅生活---终身会员专享

因此提出「ACT」體重管理行動方案:Accompany(陪伴與支持)、Calories(輕卡管理)、Training(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 ,期望以支持與鼓勵代替歧視,能更積極聆聽、觀察、體會他們的感受。 肥胖人生 臺灣兒科醫學會李宏昌理事長也表示對於體位過重的孩童,應從家庭、學校、醫療各個層面瞭解問題的根本,並適時透過醫療介入,定期監測血脂、血糖與肝功能等,幫助進行體位管理。 洪泊儒說明,減重基本原則就是「熱量赤字」,攝取的熱量要小於消耗的熱量,才有機會減重。 若每日都有計算熱量卻還是瘦不下來,可能源於低估吃進的熱量或高估消耗熱量,這時應檢視自己吃進哪些食物。

肥胖人生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來衡量肥胖程度,其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台灣國健署建議成人BMI應維持在18.5(kg/㎡)及24(kg/㎡)之間,太瘦、過重或太胖皆有礙健康。 研究顯示,體重過重或是肥胖(BMI≧24)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而過瘦的健康問題,則會有營養不良、骨質疏鬆、猝死等健康問題。 所有我們平時常聽到的慢性疾病幾乎都跟肥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甚至越來越多的研究都指出肥胖與各種惡性腫瘤也有關聯性。 而肥胖其實就是因為熱量攝取過多、消耗太少,導致熱量累積造成脂肪堆積。 首先我們需要意識到肥胖的問題,接著開始注意食物熱量的攝取,搭配多多運動消耗熱量,就能保持合宜的體重,大大的降低罹患上述疾病的風險。

肥胖人生: 代謝症候群讓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高3倍!醫揭哪些人是高危險群

根据最近的数据,全球有超过10亿人患有肥胖症,其中包括6.5亿成年人、3.4亿青少年和3900万儿童。 而根据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这个比例在中国成年人中更是超过了二分之一。 肥胖人生 根據國健署資料,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的比率一路攀升,相較1993~1996年32.7%至2013~2016年超過45.4%,顯示國人過重的問題愈來愈嚴重。 自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國內外已經有許多研究顯示體重過重或異常者若是感染新冠肺炎,其重症率及死亡率都比一般人來的高。

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超過90毫米汞柱即可診斷有高血壓。 但對於下列病患:冠心症、冠心症等危症(頸動脈狹窄、腹主動脈瘤、周邊動脈阻塞患者)、陳舊性腦中風、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者,收縮壓超過13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超過80毫米汞柱,即可視為高血壓。 直到最近,車隊舉辦員工健康健查,醫師提醒他的腎功能已開始出現下降趨勢,若再不控制三高及戒酒,恐無法伴隨孩子成長;林先生這才驚覺問題的嚴重性,開始積極控制血壓、體重和腰圍。 肥胖人生 在這些情況下,建議找心理醫師進行治療,才能找出導致你經常性出現那些情緒的原因,以及為何會透過尋求食物來獲得慰藉的原因。

肥胖人生: 減肥|肥胖與否不只看體重、BMI!達成「一個原則」瘦身才有曙光

最後特別提醒,並非光靠減肥就能改善肌少症肥胖,甚至可能更糟。 肥胖人生2023 因為若以飲食控制的方式減肥,隨著體重下降,遺憾的是肌肉同樣會流失,讓肌少症雪上加霜。 日本「高齡者肥胖症診療指南」提醒,高齡者減肥時,要謹慎設定降低熱量數,並充分攝取蛋白質,同時進行肌力訓練,才是最安全的作法。 三軍總醫院院長、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洪乙仁指出,50~64歲的壯世代族群,隨著新陳代謝變慢,大多數人伴隨肥胖、三高疾病等問題,站在新陳代謝科醫師的立場,壯世代族群要維持身體健康,建議均衡身心靈健康至為重要。

因遺傳造成的BMI差異會隨族群而不同,差異可以6%至85%[125]。 世界各地都可看到工作體力需求減少的現象[112][113][114],至少有30%的人生活中的運動量不足[113]。 這主要是由於在移動時搭乘交通工具的機會增加,且協助在家中省力的新技術也增加[112][113][114]。 中國有一項研究表明,城市化導致每日能量支出減少 kcal,以車代步則使每日能量支出又減少200kcal。 運動量下降的現象在兒童身上也能看到,主因是走路的機會變少,且體育課的量也下降[115]。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人們在娛樂活動中消耗的體力正在減少,但在芬蘭的研究[116]卻得到相反的結論,至於在美國的研究則發現美國人在娛樂活動中消耗的體力並沒有明顯變化[117]。

肥胖人生: 肥胖的種類

身体质量指数(BMI)是身高别体重的简便指数,通常用于对成人进行超重和肥胖分类。 其定义为按公斤计算的体重除以按米计算的身高的平方(kg/m2)。 不過外媒《People》卻引述知情人士爆料,表示柯莉薩最在接受減肥手術後,健康情形每況愈下,後期幾乎1天24小時都躺在床上。 不過柯莉薩是否死於減重手術帶來的併發症,目前仍未有相關證實。

肥胖人生

老年人若用少吃的方式減重,可能會加速肌少症,提高死亡風險。 在全世界,与超重和肥胖相关的死亡人数大于体重不足引起的死亡。 全球的肥胖人数多于体重不足人数,每一个地区的情况都是这样,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除外。 平時可以透過適度的日曬、食物(鯖魚、香菇、鮭魚、黑木耳、鮪魚、蛋黃、豆漿食物)及保健食品來獲得維生素D。 多吃水果、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类和坚果,比如每天至少摄入400克的水果和蔬菜。 进行有规律的身体活动,比如儿童每天60分钟,成人每周150分钟。

肥胖人生: 肥胖是一種病!蘋果型、梨型、沙漏型...你屬於哪種?營養師授10招減重小撇步

肥胖是幾個症候群的主要特徵,比如說普瑞德威利症候群(俗稱小胖威利症候群)、巴德-畢德氏症候群、科恩症候群、以及MOMO症候群(英語:MOMO syndrome);因此有時會用「非症候群相關的肥胖」這個名詞來排除這些疾病造成的肥胖[126]。 就個人層面來說,熱量攝取過多與運動不足可以解釋大多數肥胖者的發胖[90],但仍有一小部分肥胖者是基因、醫療、或精神疾病所造成的[91]。 另一方面,社群中整體肥胖率的上升則歸因於食物取得變得容易、食物變得更為可口[92]、以及車輛與機械化生產的普及[93][89]。

  • 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承诺制定宏伟的国家对策,通过提供预防和治疗服务,决心到2030年将非传染性疾病过早死亡人数减少三分之一(可持续发展目标3.4)。
  • 肥胖會使許多生理與心理疾病的風險上升,疾病與肥胖的共存關係展現在代謝症候群上[2],代謝症候群包括第2型糖尿病、高血壓、血中膽固醇過高、血中三酸甘油酯過高等[54]。
  • 身體質量指數(BMI)雖然可以很簡單的從身高、體重來評估肥胖,但更理想的方式是再搭配體脂機,或更精確的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一般只在醫院有儀器可測量)來評估身體組成。
  • 而且,腰圍過粗會導致身體代謝異常,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
  • 胎嬰期是在母體內的胎兒與產後的嬰兒時期,母體攝取的熱量過多、或餵食牛乳等,影響胎嬰的脂肪細胞增生較多[37]。
  • 超重和肥胖是许多慢性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心脏病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这些疾病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

體重平均減少大於3kg或者減重大於總體重3%的患者能在5年內保持這一水平[179]。 雖然基因對肥胖的影響很重要,但它無法解釋為何部分國家(甚至全球)的肥胖率正在大幅上升[136]。 雖然對個人來說,熱量攝取高於消耗會帶來肥胖;但在社會層面上,造成熱量攝取與消耗消長的真正成因仍在爭論中,並有許多理論試圖找出原因,但多數人相信真正的原因是這許多因素的總和 。 1989年的評論性文章指出已開發國家中社會地位較高的女性較不易有肥胖問題,但不同社會地位的男性的肥胖率則沒有顯著差異;在發展中國家,社會地位較高的女性、男性、以及兒童都有較高的肥胖率[137]。 該評論文章在2007年更新,發現肥胖與社會地位的關係雖然不變,但關聯性減弱,並認為關連性的減弱是受到全球化的影響[138]。

肥胖人生: 這8個死因都跟「肥胖」有關!胖不胖不能只看BMI,醫師點出減重關鍵

在發現瘦素後,研究者陸續發現許多其他影響食慾、進食、脂肪儲存、胰島素抗性的激素,舉例來說飢餓素、胰島素、食慾素、雙酪胺酸肽3-36(英語:peptide YY)、膽囊收縮素、脂聯素等因子都是學者研究的對象。 脂激素(英語:Adipokine)是由脂肪組織釋放出的訊息因子,它們的作用會影響許多肥胖相關的疾病。 减肥的好处显而易见,在一项前瞻性调查研究中,主动减肥,不论其体重下降的程度,都能使任何原因所导致的死亡率减少20%[180]。 嚴重肥胖者接受手術後能夠長期減輕體重、改善肥胖相關問題[191]、並降低死亡率。 一項研究指出手術能在十年間減輕患者14%-25%的體重(視手術方法而定),且相對於一般減重方法,還能減低29%的死亡率[192] 。 不過手術併發症的發生率為17%,並且有7%的病人需要接受第二次手術[191]。

肥胖人生

這些倡議團體主張肥胖應列入美國殘障者法案,但立法當局則認為肥胖帶來的公共衛生成本超過將肥胖列入這部反歧視法案帶來的好處[231]。 國際體型認同協會(英語:International Size Acceptance Association)則是創立於1997年的非政府組織,它的宗旨是推動體型認同並消除體重歧視[234],活動範圍廣及全球。 這是最常見的肥胖原因,體重增加是由於攝取進來的總熱量大於消耗出去的總熱量,因為攝取太多了,身體消耗不完,多餘的熱量就會轉換儲存在體內,造成脂肪的堆積。 男性則在20~30歲之後因動態活動減少而體重陸陸續續增加,年長男性也會因為睪固酮分泌量減少,使得身體肌肉量下降及脂肪量增加。

即使一个人只是轻微超重,这些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随着体重指数的攀升,风险会变得更加严重。 以中醫來看,應避免吃「酸的」食物,以免刺激食欲,建議可以遠志、酸棗仁、石菖蒲或天王補心丹等藥材舒緩調適壓力情緒,但要由中醫師開立處方為宜。 肥胖人生2023 當人體血清素濃度降低,會使人感到心情低落和飢餓,造成負向壓力循環。 劉伯恩建議,除了使用藥物外,可以多補充鈣、鎂等營養素,多吃木瓜、堅果、香蕉等可提升血清素的食物,以穩定情緒。

肥胖人生: 治療方法

這跟是不是在羞辱胖子或者評判個人審美無關,需要你謹慎看待的,是肥胖和超重背後隱藏著與許多其他可能導致生命危險的狀態,對於生活質量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弄不好,甚至剝奪你好幾年的正常活動與生活。 不過要處理體重問題並沒有靈丹妙藥,坊間標榜神奇療效以及一夕減去幾公斤的廣告詞,或建議你吞幾顆藥丸就能解決一切,並沒有醫學依據也不可靠,照著做說不定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為了避免肥胖,你必須照顧好自己,並且有跟它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維持調整生活,如醫師建議加上藥物輔助治療,藥物只有輔助治療的效果,且必須經醫師開立處方後,才能使用。 選擇使用藥物減重,仍須同時進行生活調整或套裝減重計畫減重,在有效生活型態改變,藥物可增加減重成效,並使效果延長。 此方式1年約可減重5-11%,以90公斤為例,大約5-10公斤。 (2)快樂動:每次至少10分鐘、每週累積150分鐘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僅能維持體位及基本體能,如果要達到減重或提升體能的效果,須有30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若能加入高強度有氧運動或高低強度間歇運動,更容易達到減重及健康促進的效果。 此外,還要至少二天的大肌肉群肌力運動,不但可增加肌肉量,更可增加胰島素敏感度,降低代謝症候群罹病風險。 以今年引發全球恐慌性的新冠肺炎(COVID-19)來說,多項研究報告均指出,重症患者中有多達4成是過重或肥胖,而英美等多國甚至已將「肥胖」列入易演變為新冠肺炎重症的風險因子。

肥胖人生: 📌 肥胖的原因

因此研究者的結論是減少肥胖有助於提昇公眾的健康,但不太可能減少整體的醫療費用[218]。 基督教信仰中認為食物會讓人犯下七宗罪的怠惰(英語:Sloth (deadly sin))與色慾兩項原罪[18]。 因此,肥胖政策與行動框架(Obesity Policy Action (OPA) framework)將對策區分為:上游、中游、與下游策略。 上游策略主要試圖改變社會;中游策略則試圖改變個人行為以預防肥胖;下游策略則是治療已經肥胖的人口[169]。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