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能源政策現以「展綠、增氣、減煤、非核」之潔淨發電配比為方針,希望達到「非核家園、穩定供電、空污改善」的目標。 在非核家園推動下,核四繼續封存,核一、二、三若如期除役,台電備載容量將降至10%,未來十年將降至5.4%以下,若替代能源無法發展到位,台灣勢將面臨更為嚴峻的缺電危機。 故政府能源政策應針對各項新形勢,有更周全的規劃,重新檢討能源政策,不論是燃煤、燃氣、再生能源,還是核能,規劃最適切的發電結構,同時檢討與掌握再生能源執行進度,確保電力穩定供應。 重啟核四公投本該是補充缺電的重要途徑與機會,不應再為選舉利益而把綠色、低碳、穩定的核能發電,繼續排除在外。 氣候與您我的生活息息相關,日益頻發的強降雨不僅造成災害,對水庫蓄水能力、民生、農業、工業用水等也直接影響。
因为全球消费者使用的许多产品都依赖于台湾公司制造的半导体晶片。 台灣缺水2023 台湾本该是全球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台湾北部和中部属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 至於人才問題,國發會強調已針對人口及移民政策進行整體規劃,從「強化延攬外國專業人才」、「擴大吸引及留用僑外生」以及「研議留用外國中階技術人力」三面向推動各項攬才及留才措施,也獲一定成果。 台積電辦人張忠謀日前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表示,在台積電面臨地緣政治挑戰之際,他對自己不能坐在駕駛座上感到有些遺憾,也讓外界再次關注台積電美國設廠進度。 旅美半世紀的工程博士徐紀高在《品觀點》網路節目《觀點芹爆戰》接受資深媒體人黃光芹專訪,認為台積電選址就是個錯誤,加上不了解美國文化,才造成如今蓋廠進度落後的結果。
台灣缺水: 說聞解字/機車滿街跑 台灣騎士比一比
跟著環境資訊中心走一趟中部用水源頭,來到水位創下歷史新低的日月潭,蓄水量只剩兩成五,為了留住珍貴水資源,面對發電與儲水的難題。 此外,農委會也宣布嘉南地區、新竹、苗栗、台中、桃園等地區停灌7.4萬公頃,約占全台24%灌溉面積;停灌補助措施引發不少農民反彈,紛紛質疑為什麼每次缺水,首先被犧牲的都是農業用水。 SDGs要求到2030年,全球所有人都能有水可用,但目前聯合國數據卻顯示,全球有40億人每年至少有一個月面臨缺水,而且水資源短缺現象正在加劇,到2050年,將有半數人口面臨缺水。 台灣缺水2023 這很可能是政府在全台蓋了許多水庫後,有史以來因缺水停灌規模最大的一次。 這樣的情形又稱為「空梅」,造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可能: 1.原本應該在菲律賓東側的太平洋高壓偏北活動,並長期籠罩臺灣。
台南歸仁建案地下水質經檢測,尚符合民生用水,台南市府設置大型RO淨水設備,預計每日可供350噸水注入自來水管線[39][40]。 高雄市政府與水利署,於前瞻基礎建設中於高屏溪攔河堰上游完成興田、溪浦及大泉等伏流水設施,2020年初步完工,每日可供應40萬噸原水、備援水30萬噸。 因應此次旱象,備援水已經啟動應用[35][36][37][38]。 經濟部於台中緊急新增海水淡化廠,五月15日第一階段通水,每日增加1.3萬噸水源。
台灣缺水: 缺水如何影響供電? 水力發電那些小而重要的事——全台最大儲能電池「日月潭」的乾涸危機
据研究过这个问题的人说,台湾人把水当作理所当然的事,也有人认为是台湾政府对水资源管理方式的忽视,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根源。 據投審會資料,今年上半年德國對台灣已核准的投資金額創新高,達9.771億美元,德國成為台灣第二大外國投資國。 農業部長陳吉仲剛訪美回台,除了參加APEC糧食安全部長會議,也推銷我國農產品。 台灣缺水2023 A17-A19活動分四大區塊,在A19桃園體育園區站的「客家主展區」包括有世界館、臺灣館、市集區。
據估計,全球多達8成廢水排放入海前都未被妥善處理,如何加提高生水利用率? 然而雨神沒有眷顧中南部,中南部水庫存量節節下降,如全台最大水庫曾文水庫,蓄水率僅剩不到1/4;新竹、苗栗和台中也因為水情不佳,進入第二階段限水,和嘉南地區2021年第一期稻作都宣告停灌。 根據水利署資料,2020年6到11月,水庫集水區降雨量僅有661毫米,為歷史最低,比歷年平均降雨量1635毫米少了近1000毫米。 近期北部水情維持穩定藍燈,中南部卻是「求水若渴」,全台供水呈現兩樣情,也再度凸顯台灣水源不均的問題,如何透過彈性區域調度,如北水南送等方式調配水資源,成為當務之急。 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表示,2020年水情相較以往,確實比較嚴峻,枯水期沒有水,可以預先預料到,相關的水資源規劃,都是以此情境進行規劃檢測,但豐水期沒有水,雨沒有下到滿庫,卻是以往在水資源調度裡沒有規劃到的,所以需要的抗旱作為就更多。 台灣缺水2023 (台灣英文新聞/生活組 台灣缺水 綜合報導)台灣水情吃緊,政府推動「緊急抗旱4大水源整備及行動方案」,包含水資源中心放流水、緊急海淡水等,預計2021年2月底將能完整到位,保障2021年枯水期來臨前,產業、民生的用水需求。
台灣缺水: 缺水
全台相連為單一電網,未能與任何他國電網相連,是全球極少的電網孤島,任何設備事故,就會影響整體供電。 要避免這樣的風險,必須發展智慧與區域電網,更新與智慧化輸配電系統,並且搭配在各地分散建置儲能,把不穩定發電的風電與光電儲存下來,才能確保供電穩定。 難題就是,智慧電網與輸配電系統以及儲能,都需要巨大投資,而台灣電價在歷屆政府討好民意之下,是非常偏低的,住宅用電只及日本的三分之一,菲律賓的二分之一,以致台電公司自己實無如此財力。 面對康熙三十五年(1696)後台灣人口快速增長出現的缺糧問題,供應不足導致糧價水漲船高,周鍾瑄到任後積極提倡興修水利,甚至捐銀近百兩、捐谷近二千石,共助民眾築陂開圳32處。
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之下,台灣正面臨近52年來的降雨新低,諸多水庫呈現乾涸的情況,部分縣市也被迫要實施限水的政策。 韓先生指出,新竹、苗栗和台中地區的水庫蓄水量已經低於2成,三地目前都實施了減壓供水。 他認為,這些中北部地區的情況應比南部更為嚴峻,民眾感受也會更為強烈。 全台96座水庫,平均淤積率將近三成,每逢颱風豪雨土石流就容易造成水庫淤積,水庫功能被削弱,甚至都要花費高額清淤費用來保持庫容量。 想要讓水庫擁有長壽,就無法忽視水庫上游的集水區管理問題,近年來集水區頻頻傳出開發聲浪,不管是道路的開闢、露營地、景觀咖啡、山林濫墾等,層出不窮的違法與違規,都帶來水土保持和污染水源的風險。
台灣缺水: 乾旱
水資源中心放流水主要供次級用水使用,包括綠地植栽澆灌、道路及工地灑水、產業用水,全台開放65座,每日供水42.5萬噸;緊急海淡水方面,則優先推動新竹緊急海水淡化廠,增加保險用水,估計完工後每日可產水1.3萬噸,提供5萬人用水。 王藝峰指出,過往每次發生乾旱,都會促成新的抗旱作為,如民國2002、2003年台灣北部地區大乾旱,促成板新二期計畫的推動;抗旱4大作為中,埤塘水源、抗旱水井都曾派上用場,這次比較特殊的,是大量使用水資源中心的放流水,以及緊急興建海水淡化廠。 綠色和平表示,水資源枯竭已真實影響到人民的居住、生計,氣候變遷下缺水將成新常態,有遠見的政策與調適規劃才有機會減緩氣候衝擊。 地方政府應盡速宣示氣候緊急,並落實投資在長期減碳及治水政策之上,而不是只在開源。 考量政策可決定供水優先順序,綠色和平推算,若進一步將高雄市2030年缺水量全數換算成工業損失,相當於每日蒸發新台幣70.5億元。 反之,若將高雄市2030年供水缺口全數由民生用水承擔,每人日用水量需減少60%。
台灣和中國差了50至100倍,呼籲政府要給予更多協助,如租稅獎勵等,否則很難對抗中國以國家之力發起的價格戰。 從上圖來看,平均每年一半以上的降雨都會流入大海,另外有21%的降雨會自然蒸發。 而僅有20.54%的降雨才會進入到河川、地下水與水庫,也就是說僅有五分之一的雨水,能變成可用的淡水。 但是圖的下半部來看,台灣每年每人可以分配到雨量卻是非常低,這是因為台灣每年降下的雨水,大部分都流失而無法被轉為可用的水。
台灣缺水: 梅雨的成因與解旱隊友
包含民眾節水行動的推廣與推動提高用水效率,水利署實行的主要項目為「自來水減漏」,並以社區為單位進行推動,積極進行檢漏作業、老舊管線汰換等,大幅減少隱藏的漏水。 根據台灣自來水公司近年漏水率之公開資料,2016 年底漏水率為 16.16%,2021 年底已減少到 13.59%,創下歷年來新低。 解決地層下陷的主要方法包含嚴格取締與管制、進行地下水補注,還有提高路面的入滲率。 一般來說,地下水的水源來自於降雨,然而隨著都市化發展,水泥和瀝青就像一層不透水罩般覆蓋住大部分的土地,使得降雨無法有效被空曠地所吸收、補注地下含水層的水量,於是建造海綿都市,提高都市保水貯存能力,以新的方法解決新的問題,是現今治水的目標。 整體來說,台灣各地豐枯水期的差異相當顯著,尤其中南部地區夏季降雨量極大,冬季則鮮少有雨。 根據統計,每年 11 月至 4 月的枯水期,和 5 月至 10 月的豐水期雨量比,北部地區約為 4:6,中部地區約為 2:8,南部地區約為 1:9,如此的降雨特性,使得中南部地區在枯水期時需要高度仰賴水庫的蓄存,然而水庫的容量又是另一個壓力問題。
事實上,台灣本島共66座水庫,平均淤積率達三分之一,即便2016年到2020年間政府投入近50億清淤經費,全台水庫淤積卻不減反增,平均每年增加300萬噸淤積,等同減少3萬人一整年的用水量。 「濁水溪」顧名思義,就是河水挾帶大量泥沙,水質終年混濁而得名的河流。 霧社水庫人員解釋,這與濁水溪流域天然地質的岩性脆弱易破碎息息相關,且濁水溪坡陡流急的河川侵蝕力度強,每當颱風侵襲,上游就會出現許多崩塌裸露地,替水庫帶入更多泥沙。 為了延長水庫壽命,水利署每年都編列數十億的經費進行水庫清淤,但再怎麼清,淤積卻還是逐年增加。 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台灣因爲降雨過少以及雨水沒有落在集水區,早成各地水庫乾涸。
台灣缺水: 缺水危機圖解:全台18座主要水庫水量每日更新,互動圖表看過去一年水庫蓄水變化
中興工程也強調,因為每個水庫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天然條件不同,因此採取的排砂方式也不同,但「努力讓水庫延長壽命是共同的目標」。 首先是水庫優養情形嚴重,由於台灣山高水急,加上集水區的人為汙水(如家庭用水、工廠廢水)漸多,造成大量營養鹽往下游運送,水庫長期以來「吸收過多營養」,加速藻類、浮游生物繁殖,造成水質惡化。 強化產業用水穩定-以南科台南園區為例:曾文南化連通管113年完成、臺南高雄水源調度108年完成、臺南山上淨水場供水系統改善112年完成、再生水(仁德、永康及安平等)109年起陸續供水。 台灣缺水2023 面對氣候變遷加劇的水情壓力,台灣必須起而行,才能調適大旱的考驗。 除了陡峭的地形、破碎的地質留不住集中降下的豐沛雨量,當水庫逼近見底,過去老生常談的治水解方,如水庫清淤、管線防漏、廢水回收再利用、提高水費、建海水淡化廠……等,說的多、做的少。 儘管自來水公司近年積極抓漏,汰換老舊破漏的管線,不過與日本的5%還有一大段距離。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每年的雨天数明显减少,”台湾政府资助的智库“环境变迁研究中心” (Academia Sinica)的气候变化专家许晃雄(Hsu Huang-hsiung)说。 台湾政府对农民进行补偿,但庄先生说,很多地主反而拿了补贴。 即使拿到钱,他们也可能因为停种相关农产品而让自身品牌受损,从而失去辛苦建立的客源。 晶片行业对台湾的整体经济贡献很大,但需大量的水来清洗晶圆。
台灣缺水: 自來水價偏低導致節約用水不足
台灣雖然具有世界平均 2.6 倍的豐沛的降雨量,同時卻也是世界名列第 19 位缺水的地區。 因此,如何在豐沛的雨水資源中多擷取可用的水資源是我們必須思考的議題。 屏東科大土木工程系教授丁澈士表示,目前九成的地下水使用沒有水權,使用量也是未知,估計全台每年有上百億噸的地下水及伏流水流入大海,約等於14座曾文水庫的蓄水量,水利署應進一步詳細調查。 2018年台灣實際利用的總水量約167億噸,僅佔總降雨量的19%。
若將開源的範疇由單一建築物擴展到社區,甚至是鄉鎮或國家層面,便能強化需量管理以及水資源調配的效果。 例如大型的社區開發案中,除了在單棟建築物設置雨水回收槽,也能在社區導入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設計手法,利用生態草溝等方式,讓部分雨水滲入地底涵養水源,來不及滲入的雨水則隨著草溝引導至蓄洪池或生態池。 開源 – 由於台灣已過度使用不透水鋪面,雨水無法滲入地下,造成地表逕流水,遠遠多於地下水,被沖刷掉的雨水,在缺水的此時此刻,更顯得需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