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限塑政策9大優點2023!(小編貼心推薦)

Posted by Jack on February 25, 2020

環保署限塑政策

我們也未必真的需要環保袋,除非明確知道我當天要去買很多東西,不然平常‌買完‌就放背包。 如果可以把全國的購物用塑膠袋都變成像雙北推動的兩用袋,要求所有商家只能販賣兩用袋,且銷售前必須先代民眾繳一筆垃圾費,以取得政府製造的兩用袋,或取得一批可做為繳費證明的防偽標籤或專屬條碼,貼在或列印在其自製兩用袋上,就會知道市場到底用了多少,減塑成效如何。 透過環保署海廢治理平台可以發現,常見的海廢塑膠袋都是民眾生活中常見、常用的塑膠袋,環保署會用賣場端在限塑政策實施前後的數量來作為限塑成效指標,第一階段限塑成效為減少58%,等於一家超級市場原本販售100個塑膠袋,限塑之後只賣了42個,成效顯著。 配合2018年全國擴大限塑,台北市與新北市量販店、超市及超商不能再販售一般購物用塑膠袋,只能販售兼具購物袋與專用垃圾袋功能的塑膠袋。 台北市和新北市推出兼具購物及專用垃圾袋功能的賣場購物袋,分別命名為「環保二次袋」、「環保兩用袋」,售價與專用垃圾袋一樣,並有防偽標籤。 上千名塑膠免洗餐具業者在中正紀念堂集結,舉行「支持環保、拒絕失業」大遊行,抗議環保署禁用塑膠袋、免洗餐具政策。

過去許多藥妝商品如洗面乳、牙膏含有柔珠成分,雖標榜具有加強洗淨的功能,卻在無意間將大量塑膠微粒流入河川與海中。 過去幾十年來,塑膠逐漸滲透生活每個層面,輕薄方便又便宜的材質,使我們養成用完即棄的習慣,卻不知不覺已在自然環境中累積成難解污染。 直到科學家發現,塑膠大舉入侵海洋,裂解成無數塑膠微粒,已形成嚴重的「海洋塑膠濃湯」,更進入生態食物鏈,大量動物如海鳥、鯨魚、海龜、海豹等因誤食塑膠、遭塑膠垃圾纏縛導致死亡,甚至發現塑膠微粒最後會回到人類體內,減塑的意識才逐漸建立。 臺灣的自備飲料杯優惠大多落在 2-5 元(市面飲料價格約 臺幣),我們看到澳洲昆士蘭大學校內如自備容器可享 1 澳幣(市面咖啡價格約 4-7 澳幣)。 對此,王嶽斌則說,在草案研商期間其實發現,不少縣市對於塑膠管制「躍躍欲試」,相信不久後就會陸續有地方環保局研擬相關的規範及期程,未必都會遲至2024年的最後限期才提出。

環保署限塑政策: 一次用產品源頭減量宣導網

依據本署107年推動限塑民眾意向調查,針對「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使用之政策支持度」調查結果顯示,電訪部分有76.0%的受訪者對於此政策持正面評價;面訪部分,有63.2%的受訪者對於此政策持正面評價;網路問卷調查部分,有73.7%受訪者對於此政策持正面評價。 經過2006年、2019年的兩次修正,進行擴大管制,包括政府部門、學校餐廳、百貨公司 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內用飲食,都不能提供使用各類材質免洗餐具。 為了推動業者停止以 PLA 取代一次性塑膠包裝,2021 年綠色和平團隊進行實驗,從超商超市取得 PLA 飲料杯、吸管、托盤,放置在模擬的自然環境中,分別為土壤裡、土壤上、海水上,觀察 60 天後顯示這些 PLA 製品仍保持原狀,沒有被分解。 在於國人因飲食消費習慣特殊,性喜湯汁、油膩、高溫,外帶上仍有使用塑膠袋裝提之必要,因此難以取得民眾及業者的配合,加上塑膠袋易沾污無法重複使用,使用重量不減反增(每年約增加5,000公噸),如改變管制方式,業者恢復使用薄塑膠袋,和目前執行情形相較,反可減少塑膠用量。 環保署昨日公布塑膠飲料杯限用政策,將「循環杯使用」明確納入,代表連鎖便利商店跟速食店,未來都將開啟提供循環杯的服務。 而推動源頭減量是國際趨勢,環保局表示,將持續加強對相關業者的法令宣導工作,也鼓勵民眾自備環保用具取代一次性產品,落實源頭減量,共同推廣不塑生活理念。

環保署限塑政策

在各方人士共同努力下,2021 年桃園市政府響應綠色和平訴求,實行「循環杯示範計畫」,成為全臺第一個修法規範減量一次性容器的城市。 臺南麥當勞、雲林市政府、臺北市政府也陸續啟動循環容器示範計畫,臺北市府更在提出的淨零草案中,將一次性塑膠禁用時間明確入法,要求業者提報「資源提報零廢棄計畫」。 臺灣每年塑膠吸管使用量約30億根,塑膠吸管質輕、容易取得、體積小,使用後隨意棄置歷年淨灘廢棄物排名前5名,另在國際上,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170個與會國誓言在西元2030年前大幅削減免洗塑膠製品,歐盟已規劃將於西元2021年禁用包含吸管在內已有適合替代品的一次用塑膠產品。 環保署限塑政策2023 環保團體對此表示樂觀其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議題中心組長陳姿蓉就說,顯示循環容器的推動已成為我國限塑政策的趨勢。

環保署限塑政策: 「嘉市循環J1杯」7/1上路 部分店家消費可折抵5元

環保署於 2023 年 2 環保署限塑政策2023 月 3 日預告:8 月起八大場所禁用 PLA 材質的免洗餐具,為源頭減塑跨出一步,不過若要確實減塑,積極推廣「重複使用」才是解決方案。 估計推動後可減少2,600公噸/年之使用量;每年推動2個集中市攤販(夜市)等改用可重複清洗餐具,可減少使用100公噸/年之使用量,兩者合計每年可減少2,700公噸免洗餐具使用量。 全球減塑意識日漸提升,在臺灣,綠色和平積極倡導減塑,督促政府與零售業提出減塑政策和計畫。 我們成功推動禁用塑膠柔珠產品,推動47所校園無塑園遊會及無塑馬拉松,更與在地環境團體和環保署共同成立「海廢治理平台」,推動並實施減塑政策和計畫。 減塑專案需要您的支持,幫助推動倡議工作,一起從企業端、公眾端、教育端,促成無塑未來及早實現。 臺灣,在2002年第一波限制塑膠袋後,今年(2018)禁用塑膠微粒產品,擴大限制塑膠袋,也在二月時發佈「海廢治理行動方案」,包括逐步限制吸管、塑膠袋、免洗餐具與手搖杯,至2030年完全禁用的時程表。

環保署限塑政策

變換包材是否會影響到商品的售價,以及自備包裝的情況下,商家所提供的折扣該由誰來承擔,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曾子郡認為,應該百分百由企業來承擔,因此政府推動政策之前,應該先和商家溝通,訂定一個可接受的合理範圍,商家也應該更落實社會責任,並努力實踐環保理念。 綠色和平繼續與公民團體合作,2017年偕同環保署成立「臺灣海廢治理平臺」,定期檢視與討論減塑政策,更制定「海廢治理行動方案」,逐步限制各種一次性塑膠用品,及至2030年全面禁用。 環保署限塑政策2023 根據研究,若2020年才實施禁用,估計臺灣在三年內會排放超過10,000公噸,相當於3,000至5,000兆顆塑膠微粒! 過去綠色和平在倡議減塑過程,就致力於督促政府制定減塑的法規,從禁用塑膠微粒、要求加強源頭管制、到訂定限塑時程。 您知道當此政策上路,須花臺幣1元購買塑膠購物袋後,一年少用了幾個塑膠袋嗎?

環保署限塑政策: 推動緣由

最嚴格的是肯亞,任何製造、攜帶和使用塑膠袋的人或店家,最重會被罰約當新臺幣100萬元的罰款,還要面對牢獄之災。 紐西蘭自 2019 年 7 月起全面禁止商店及企業銷售一次性塑膠袋,包括生物可分解、可堆肥、氧化可分解塑膠等任何材質一次性使用的購物袋,消費者必須使用或購買可重複使用的購物袋。 台灣如何在2030年將全面禁止四大類一次性塑膠製品的計畫貫徹實行,對此,台灣主婦聯盟前任理事長陳曼麗建議,政府提供的誘因和企業的宣傳方式很重要,運用政府環保杯折扣等政策,加上企業設計販賣周邊環保商品,使得民眾接受度提高,同時也可以遵循環保理念,兩者相輔相成,以達到政策的落實。 【2020年11月4日 臺北】 臺灣自限制塑膠袋和其它一次性塑膠產品之後,市面上環保用品多了,部份消費型態也變了,那塑膠用量真的減少了嗎? 綠色和平以歷年經濟部產銷統計估算後發現[1],免洗餐具與紙容器的用量十年來成長約37%,而推動限塑歷時最久的塑膠袋,十年間竟也增長一成以上,環保署預計在2030年全面禁用的四大類一次性塑膠產品,在十年間總用量增加了22.8%,限塑政策明顯失靈。

對政府而言,要實踐減塑,常用的政策工具包括法律規範(禁令)、經濟手段(對生產者、對銷售方,對消費者課稅或收費),與綜合兩者(例如禁止薄塑膠袋、同時對厚塑膠袋收費)。 另外,也有部分政府採取與企業協商的作法,由企業帶頭減塑,而不是由政府下令禁止。 台灣在2002年第一波限制塑膠袋後,2018禁用塑膠微粒產品,擴大限制塑膠袋,也在2月時發佈「海廢治理行動方案」,包括逐步限制吸管、塑膠袋、免洗餐具與手搖杯,至2030年完全禁用的時程表。 台灣一次限制4種品項的遠大目標算是相對積極;不過,也有像萬那杜迅雷不及掩耳,2021年7月就直接禁用塑膠袋、吸管和保麗龍外帶餐盒。

環保署限塑政策: 環保署將逐步淘汰一次性塑膠飲料杯,循環杯使減塑生活更方便!

而台灣身為手搖杯王國,一次性飲料杯使用數量十分驚人,據環保署在2020年統計,是年消耗近40億個一次性飲料杯。 為降低塑膠杯的使用量,環保署宣布,自2022年7月起,民眾自備環保杯,享有折扣5元以上的優惠,預估每年將減少5.8億個一次性塑膠杯的使用量。 臺灣多個地方政府積極推動「容器租借服務」,如臺南市政府與外送平台、循環容器供應商合作,共同減塑!

雖然這數字與塑膠總用量相比,其實是九牛一毛,但對於環境仍顯示制定法規的影響力。 參與海廢平台的環保團體包括了海洋公民、慈心、荒野、黑潮、海湧、綠色和平、蠻野心足、環境資訊協會等八個民間團體。 慈心陳立信表示,這次亮相的治理行動方案第一版,提出源頭減量、預防與移除、研究調查、擴大合作參與四個面向,合計提出了34項行動建議。 綠色和平樂見臺北市帶頭減塑的決心,也呼籲更多地方政府採取行動,給市民一個無塑消費的選擇。 但是,我們要提醒用紙杯或其他材質取代塑膠杯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不論是塑膠杯或紙杯都一樣會造成資源濫用、垃圾污染,環保署和各地方政府真正應該關心的是如何將全臺年年增加的飲料杯總用量給控制住,而這可以透過其他更多永續的方式如循環杯來做到。 2022 年 8 月 18 日更新: 臺北市政府於 2022 年 8 月 6 日宣布,將於同年 12 月開始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飲料杯,成為全臺最早實施的縣市。

環保署限塑政策: 全球減塑行動急需您支持!

近年來全球政府逐漸正視塑膠污染問題,許多國家開始制定逐步淘汰一次性塑膠的時程,更於 2022 年 3 月通過《全球塑膠公約》,制訂具法律約束力、涵蓋塑膠從生產、消費到棄置整個週期的條約,並將在今年內展開商議程序。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生物可分解塑膠材質免洗餐具如PLA飲料杯、超商微波食品容器,或速食店的沙拉盒、刀叉等,將在8/1起一律禁用。 環保署限塑政策 「循環杯」將分為「循環杯身」及「循環杯蓋」兩階段進行,由於杯蓋還有技術問題需克服,業者最晚可以至2024年才全面使用可重複清洗的循環杯蓋。 草案也針對使用循環杯的門市訂下年度減量率目標,分別在2023、2024及2025年達成15%、18%及25%的年度減量率。

環保署限塑政策

我認為,政府應該要KPI來監測政策成效,但以目前「不得主動提供塑膠袋」的模式是沒辦法追蹤的,因為商家沒有責任去跟你講賣了多少個,政府也沒辦法去查帳。 環保署限塑政策2023 很多食品以前是用生鮮托盤,現在是用塑膠袋包裝,這都有可能推升(塑膠袋生產)數字。 如果你在購物用塑膠袋的量減少有限,但各種食品包裝袋的使用是上升的,這數字就不會大幅地減少。

環保署限塑政策: 民眾支持度

PLA 須要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之下,經由微生物降解,通常是工業堆肥環境才可達到分解效果,因此當 PLA 製品流入海洋、山林、河川中,將和普通塑膠一樣無法輕易被分解。 回收基管會執秘王嶽斌解釋,由於就口杯的設計及後續清洗仍有成本與技術面需克服,加上目前我國的循環容器製造廠商仍在發展當中,因此才給予業者緩衝時間,將循環杯使用分為兩階段執行。 〔記者陳文嬋/高雄報導〕高雄市飲料店7月起不得提供一次用塑膠飲料杯,環保局首波查獲31家店不符合規定,當場開立勸導單,限期1至3個月改善,若經市府複查未過,將依廢清法開罰1200元至6千元。 環保署回收基管會執行秘書王嶽斌說,疫情期間民眾擔心染疫選擇外帶,加上外送平台興起,導致塑膠容器用量遽增。

  • 邀請您支持綠色和平的減塑工作,持續倡議政府與企業停止依賴一次性塑膠和 PLA,以裸賣、重複使用、循環容器等更永續的銷售模式,從源頭減少不必要的垃圾,真正解決塑膠污染問題。
  • 至於部分消費者質疑,包材成本上升勢必轉嫁消費者,郭佩宜表示,成本的部分目前由蔬果供應商自行吸收,把外部成本內部化,不會把成本轉移到商品價格上,讓消費者去承擔包材多餘的費用。
  • 新北市環保局配合中央政策展開稽查,抽查324家業者皆符合規定,後續也將派員不定期稽查,違規者將依廢棄物清理法第51條第3項規定告發,最高可處新臺幣6000元罰緩,並得按次連續處分。
  • 註:經濟部回應,工業產銷存動態調查中,「塑膠袋」主要包含凡是使用塑膠粒為原料,經過押出機加溫吹袋成型之物,另經過不同封袋機加工成各式塑膠袋;有HDPE、LDPE、LLDPE、MDPE、PP等多種不同原料之塑膠袋,但不含可分解性塑膠袋。
  • 台灣二○○二年起推動限塑政策,禁止公部門及學校等場所提供免費塑膠袋、塑膠類免洗餐具;二○一八年提出一次性塑膠用品限用時程表,宣示二○三○年全面禁用,但疫後民眾生活習慣改變,塑膠品使用量增加,限塑政策面臨挑戰。
  • 該署表示,將會彙整相關資料及各界意見,提出檢討向立法院提出報告,未來仍會持續與各界溝通協商,惟限制使用政策在減輕環境負荷及環境教育功能的考量絕不改變。
  • 從供給面直接去影響、改變消費者的購物思維,完全杜絕一次性用品造成的垃圾問題,非常值得得臺灣在推動一次性飲料杯減量政策參考。

唐安指出,從民調的結果也反映出目前限塑政策所採取的以價制量的收費太低、獎勵誘因太少,不足以達到有效減量。 有高達六成九的民眾認為應提高目前自備環保杯的優惠或以額外付費方式取得免洗杯,另外也有超過九成民眾支持以可重複使用的產品取代一次性塑膠用品,顯示民眾普遍認同以價制量的減量方式,並且對於重複使用的租賃杯、環保餐具等接受度也高,唯政策至今卻仍未到位。 綠色和平調查民眾對於限塑政策的有感度,發現有八成民眾不知道臺灣2030年將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產品,不僅打臉現行限塑政策,而更有高達八成五的民眾認為應加快禁用一次性塑膠,反映出限塑成效與目標背道而馳。 環保署91年推動購物用塑膠袋減量措施,規定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等7大類管制對象(約2萬家業者)的購物用塑膠袋須由消費者付費取得,不得免費提供。

環保署限塑政策: 限塑政策量不減反增 全面禁用難達成

唐安則表示,雖然不再優先限用保麗龍杯,環保署也明定地方政府最晚需提報實施日期,「相信保麗龍杯這個東西會被慢慢淘汰」。 環保局表示,以受歡迎的星巴克為例,民眾持環保杯買咖啡,這2個月1到5日總計可折抵20元;民眾持環保杯到9家飲料店,這2個月買飲料共可折抵10至15元。 環保署限塑政策2023 另多那之擴大響應至今年12月,民眾持環保杯買咖啡,活動期間每週三可折抵15元。 環保署鼓勵民眾自備環保杯,購買飲料可折抵5元,高雄環保局也號召11家品牌飲料業者,首創成立「飲料店減塑大聯盟」,民眾至9月活動日持環保杯消費,加碼再折抵5至10元,享受雙重優惠。

環保署限塑政策

許多消費者都會自備購物袋,或選購門市的環保購物袋或台北市環保兩用袋,全聯2017年1月推出自家紅、藍色系大容量環保購物袋,剛好政府今年一月要擴大限塑政策,單月就銷售近9000個,平均每月至少賣出2000個。 註:經濟部回應,工業產銷存動態調查中,「塑膠袋」主要包含凡是使用塑膠粒為原料,經過押出機加溫吹袋成型之物,另經過不同封袋機加工成各式塑膠袋;有HDPE、LDPE、LLDPE、MDPE、PP等多種不同原料之塑膠袋,但不含可分解性塑膠袋。 台灣區塑膠製品工業同業公會則解釋,此處的「塑膠袋」多為食品用與民生用塑膠袋,並非全是有提把的購物袋。 這樣的決定對所有期待源頭減塑的人來說,是個十分樂見的轉變,不僅鼓勵消費者自備飲料杯,也多了租借循環杯的便利選擇,有機會大幅度減少不必要的塑膠垃圾。 未來只要是塑膠材質免洗餐具,不管是可分解、不可分解,業者都不能再提供,限塑新制預計2023年8月1日起正式上路,違者可依《廢棄物清理法》開罰1200元,按次連續處罰到改善為止。 值得注意的是,草案原規定優先禁止飲料業者提供發泡塑膠(保麗龍),且2022年7月1日就要上路,但昨天公布的內容中,卻將相關條文刪除。

環保署限塑政策: 禁用柔珠政策

此外,限塑的範圍不應只針對飲料杯,政府應積極擴大規管範圍、加快時程,並規劃配套措施,讓業者與民眾有更明確的法規可循。 例如傳統市場、夜市、外送平臺可搭配租借購物袋和容器的措施,取代免洗餐具和一次性塑膠袋;超市超商的一次性食品包裝也可以裸賣、重複填裝形式銷售,但將需技術輔導和相關補助,幫助業者加快淘汰一次性塑膠。 韓國環境部在2018年宣布長期計畫: ‧2030年前:減少50%的塑膠垃圾,同年並與21家韓國最大的咖啡與速食連鎖企業合作(與16家連鎖咖啡及5家速食店簽訂自主協議),承諾將拋棄式飲料杯改為更環境友善的材質,並提供自備飲料杯的消費者10%折扣,藉以鼓勵重複使用飲料杯。 這項政策是受到一份調查所驅使,該調查揭露韓國每年丟棄的飲料杯從191億(2009年)增加到257億(2015年)。 ‧宣布禁止咖啡店及速食店內用提供一次性塑膠杯(外帶杯亦禁止內用) ‧預計2027年前:減少20%垃圾,其中包括禁用一次用飲料杯及塑膠吸管。 環保署說明,本次公告如消費者於購買餐飲時表示欲採外帶方式,而限制使用對象亦已以外帶形式提供吸管,消費者因故又改於現場內食用,則不能歸究於業者,不會進行處分。

環保署限塑政策

[2] 公部門、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藥妝美妝及藥局、醫療器材行、3C零售、書店及文具店、洗衣店、飲料店、西點麵包店共14類限用管制對象。 即使 PLA 可在工業堆肥環境中分解,但目前臺灣並沒有相應的處理系統,無法處理龐大數量的 PLA 製品,只能進入焚化爐。 此外,PLA 和 PET(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回收標誌編號 1,多被製成寶特瓶)外觀相近,難以辨識,這使 PLA 分類更加困難,若混入 PET 更會導致回收再利用的價值變低。

環保署限塑政策: 【7/1起飲料杯限用】循環杯入法、自備杯至少折5元 保麗龍杯禁用再延後

前述管制對象不得提供厚度低於0.06 mm的購物用塑膠袋,而厚度達0.06 mm的購物用塑膠袋則必須「有償提供」;環保署表示,整體而言已達到環保教育及源頭減量目的,尤其在前五類效果顯著。 限塑政策上路,新北市自8月1日起轄內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和購物中心、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有店面餐飲業等8大類場所,不得使用生物可分解塑膠(PLA)製成的各式免洗餐具。 新北市環保局配合中央政策展開稽查,抽查324家業者皆符合規定,後續也將派員不定期稽查,違規者將依廢棄物清理法第51條第3項規定告發,最高可處新臺幣6000元罰緩,並得按次連續處分。 相較於亞洲、非洲國家的積極減塑,在北美,大部分的規範只落在城市或州(像加州)等級。 紐約市在2015年通過禁用外帶保麗龍餐盒,未料被業者反將一軍,2017年在紐約市衛生局裁定保麗龍不可能具有經濟回收的價值,才重新規範所有店家不得提供保麗龍餐盒。

2021年,愛迪達更宣佈在2024年於零售店、倉庫、物流中心等全面停用原生塑膠,也提升再生聚酯纖維的比例。 而全球最大家具零售商宜家家居(IKEA)也宣佈,在2020年前,所有門市停售吸管、餐盤、垃圾袋等一次用產品,更著手研發由再生塑膠製作家具。 日本是僅次於美國、人均生產塑膠垃圾的第二大國,過去從未對過度包裝與減塑有所行動,在明年主辦G20、希望凸顯主辦國重視環保的壓力下,最近日本環境省訂出2030年前減少25%塑膠垃圾的目標,同時也要求零售業研議塑膠袋收費的可行性,以及投注預算補助生產塑膠替代品的企業。 加拿大政府宣布將在 2021 年底全國禁用多項一次性塑膠,包括購物用塑膠袋、餐具、吸管、攪拌棒、六瓶裝的飲料環 (six-pack rings) 以及難回收的食物容器,這項措施是加拿大在 2030 年前達成零塑膠垃圾目標的一部分。 我國目前雖然規定14類管制對象不得免費提供購物用塑膠袋,但對於塑膠袋用量極大的傳統市場和外送平台並未加以規範,對此,台灣環境資訊學會專案經理曾子郡指出,先前有外送平台在台南試辦使用循環容器盛裝食品,若是能夠把「順物流」及「逆物流」規劃完整,更能有效抑制一次性塑膠的使用量。

環保署限塑政策: 高雄飲料店限塑7/1上路 自備環保杯最多可折20元

法國鼓勵消費者購買回收產品,並簽署《海洋塑料憲章》,承諾 2030 年前實現 100% 可重複使用、可回收或在無可行替代品的情況下,提高可回收塑膠的成分佔比。 法國於 2019 年大型零售商等企業合作,透過減少商品的塑膠包裝、替換難以回收的材質、增加無包裝的銷售模式等來減少一次性塑膠的使用。 環境永續需要時間及成果去證明,政府提出的減塑政策長達十年之久,成效卻有限,無包裝商店業者表示,顧客的忠誠度以及大眾對無包裝商店的接受度逐漸上升,循序漸進地減少塑膠使用量,希望能讓台灣在減塑的過程中,同時引發共鳴及認同感。 由於限用一次性塑膠製品的場所僅止於商場,而且外帶餐點不包括在限制內,在減塑目標上仍有許多漏網之魚。 相較於2016年禁售柔珠的魄力與效率,2030年才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用品,步伐顯得更加緩慢無力。

環保署限塑政策

本次新增藥粧店/美粧店/藥局、醫療器材行、家電攝影/資訊/通訊設備零售業、書籍及文具零售業、洗衣店、飲料店、西點麵包店等7大類管制對象,將再納管約8萬家業者。 2022 年 11 月 1 日更新: 環保署在 2022 年 10 月 31 日發布「循環(外借)杯良好服務指引」,針對材質及標示、借用及歸還、清洗、檢驗、環保理念溝通、良好服務標誌等 6 大面向規範,並計劃 2023 年起,各便利商店須有至少 5% 門市提供循環杯借用服務。 此次環保署禁止 PLA 雖是個好的開始,但目前僅規範免洗餐具,其他如一次性塑膠吸管、生鮮類免洗托盤與包裝盒、便利商店盛裝即食產品的塑膠盒,仍被允許以 PLA 作為限塑的替代材質。 而PVC產品廢棄後進入焚化爐,經研究發現可能是產生戴奧辛(Dioxins)的來源之一。

令人驚豔的是非洲,2018年就有超過六成的非洲國家已經實施全國的塑膠袋禁令。 另外,歐盟議會在2019年,以560票贊成、35票反對,決議2021年開始,歐洲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項目包括塑膠餐盤、餐具、吸管、棉花棒軸心、塑膠製氣球桿、食物容器、保麗龍杯等。 塑膠垃圾於短時間內不易自然分解,政府除持續推動一次用塑膠產品減量措施,希望更多企業配合塑膠袋減量政策,也期盼全民響應「自備、重複、少用」減塑新生活運動,減少用過即丟的產品,改變拋棄型的生活習慣,共同珍惜資源,用行動愛護地球。 因此,環保署在2/3預告修正「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公告事項第二項草案,將對生物可分解塑膠材質免洗餐具進行限制,修正草案經60天預告,若無疑義,4月中旬公告,業者庫存要在7月底使用完畢,8/1起不能再使用。

環保署限塑政策: 立法院三讀通過「環境部組織法」 全面擔負起環境治理責任

德國也是發展押金租借制度最完善的國家之一,飲料容器的押金租借在德國十分普及,在不少市集,買飲料多花一些錢租杯子已成為一種習慣。 目前使用率最高、最普遍的平台是 RECUP,從 2016 年創辦至今合作商家已有 1100 多個,遍佈全德國。 從供給面直接去影響、改變消費者的購物思維,完全杜絕一次性用品造成的垃圾問題,非常值得得臺灣在推動一次性飲料杯減量政策參考。 台灣二○○二年起推動限塑政策,禁止公部門及學校等場所提供免費塑膠袋、塑膠類免洗餐具;二○一八年提出一次性塑膠用品限用時程表,宣示二○三○年全面禁用,但疫後民眾生活習慣改變,塑膠品使用量增加,限塑政策面臨挑戰。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