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2023詳盡懶人包!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Jack on November 17, 2018

元宵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 在惠州市,每年正月十五前夕或當天,惠城區汝湖鎮上圍村、下圍村舉行“舞草龍”活動,以此祈求驅災降瑞、吉祥安康。 惠東吉隆舞龍活動在正月十五當天“鬧元宵”,惠城區橫瀝墨園村舉行搶吉祥活動[14]。 城隍廟的的豫园灯会,也是上海人元宵節常去的地方。 小孩子也會拉著大人們做的紙兔子燈,在大街小巷裡跑來跑去。 關於元宵節的由來,說法很多,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代。

當天應盡量避免剪頭髮,因為「髮」的諧音近似「發」,因此剪頭髮象徵將發財剪去、和財富一刀兩斷,使得今年不僅無法累積財富,也留不住好運。 當天盡量不要去墳地是或是太荒涼的地方,因為那些大多陰盛陽衰,尤其是身體不太好的人較容易沾染到晦氣,影響運氣。 在日本山梨县地区,1月11日清晨,农民们会起床后带着镜饼[註 1]和镐到田间,进行象征性耕作,供上干净的大米,并将之前供在神棚里的松枝插到地里,祭祀田神。

元宵: 元宵節吃什麼|元宵節由來、傳統拜拜習俗、為什麼要吃湯圓 2021年

臺灣話俗諺「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意味未婚女子偷拔、偷擰蔥、菜可以嫁得好夫婿,但須當場棄之。 另外已婚女子也可以為求家庭美滿去偷拔菜。 未婚男子則流行「跳菜股娶好某」,意味跳過一股一股的田畦,可以娶到好新娘。 另外還有「偷敲菜嫁好婿」、「 偷硓𥑮得好某」、女子若偷走飼豬盆而被責罵亦是生男之兆,而竹籬臺灣話音同「得兒」因此偷拔菜園裡的竹籬亦可生兒子。

每年的正月十五,信眾都要到宮廟裡參加祈福禮斗,古代其中又以臺灣閩南漳州後裔信仰最為虔誠、祭典最為盛大。 台東炮炸寒單爺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每年元宵都會神明遶境遊行,以及傳統「 炮炸寒單爺」的民俗活動,也是地方文化也是地方特色陣頭。 元宵2023 台灣民間信仰中,自然界分為天界、地界、水界三界,且分別由不同的神明掌管,是為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也就是民間常聽見的「三界公」。

元宵: 元宵節習俗6:猜燈謎

原至於,光緒11年(1885年)夏天,鹽水地區發生大瘟疫,上千名人民死亡,地方民眾祈求神蹟降臨,因此開始沿街燃放的習俗流傳自今。 明清之际,元宵节通常被百姓当作春节的结束,活动也日益多元化:吃汤圆、观灯和娱乐游行是元宵节三大主轴。 游行活动中分为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抬阁等传统艺术表演。 自初八開始點燈,謂之「上節日」,初八夜謂之「上節暝」,宣告燈節的開始,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灯节[3]。 明代宮廷也會張燈結綵,並模仿民間習俗,在宮內設置市集,有杂技、百戲等遊藝表演,宮中各人放烟花,燃爆竹,小孩提花燈。

季節交替氣候多變,瘟疫傷寒等風土病的肆虐往往造成大量人員死傷[14]。 地方除了藉由宗教信仰祈願神明遶境禳除瘴癘,一方面火藥中含有硫磺和藥草,遶境的「攻炮」或「炸砲」[15]產生的高溫或以滅菌。 元宵2023 台灣許多元宵習俗如夜弄土地公、後龍攻炮城、馬鳴山吃飯擔、鹽水蜂炮、炸玄壇、利澤簡走尪皆與相關。 在日本山梨縣地區,1月11日清晨,農民們會起床後帶著鏡餅[註 1]和鎬到田間,進行象徵性耕作,供上乾淨的大米,並將之前供在神棚里的松枝插到地里,祭祀田神。 東北地區元宵節有「滾冰」的習俗,取其「滾病」的諧音,祈求滾去疾病、滾來好運[7];而錫伯族在元宵節後的正月十六會將事先準備好的鍋底灰抹到臉上,稱「抹黑節」,祈求「五穀之神」不要把黑穗病傳到人間[8]。 未婚女性在元宵節夜裡,以偷青來討個結婚吉兆的說法。

元宵: 元宵節習俗、活動有哪些?

除了賞花燈、吃元宵等傳統活動之外,台灣在地也有許多元宵節的特殊活動和習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台灣元宵節習俗活動就是,「北天燈、南蜂炮、東寒單、西乞龜、中火旁龍」慶典,每逢佳節吸引了大批民眾朝聖。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 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 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

在广东,三山国王祭典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柬埔寨铁桥头,历经近百年岁月的三山国王庙,承载着柬埔寨潮汕侨胞的乡情与凝聚力。 铁桥头三山国王庙每逢元宵节举办的“游神”活动,总会吸引大量市民和游客围观,今年元宵节,甚至有人从法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专程赶来观看。 在台灣,元宵節的點燈、掛燈習俗有「帶來光明」的涵義,點燈能夠驅邪避凶,帶來光明的前程,燈上的彩繪也有祈福平安的用意。 另外,一說元宵節點燈是用來驅逐猛獸和害蟲,而台語「燈」和「丁」發音相似,因此元宵節點燈也有「添丁」的象徵。 元宵節當天吃湯圓習慣,主要是為了表達闔家團圓、團團圓圓的意思。 吃湯圓的習俗源自宋朝,當時被稱作「圓子」或「浮圓子」,口味眾多而流行於民間。

元宵: 元宵節為什麼要吃湯圓、賞燈會?2023全台元宵活動和禁忌整理

燈猜即燈謎,是將謎語書寫、黏貼在鼓仔燈上,供人猜射的風俗。 臺灣話稱為臆謎猜(臺羅:ioh-bī-tshai)、客家話稱為揣令仔(客羅:ton11-liang55-e31)。 元宵 元宵 台灣最早的謎學發展可溯自1850年代的清治時期中葉,竹塹地方已流傳林占梅之燈謎作品。 進入日治時期,民間為了傳承文化,亦促使春宵秋夕常見人們熱衷「張燈射虎」;各地文人、詩社紛紛設立「燈謎部」,爭相揭謎,甚連報章雜誌亦會刊載謎語賀節。 戰後的1958年,臺灣民間第一個謎學社團集思謎社成立[4]。 北方人依照習俗通常在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和新年烹製食用,吃元宵象徵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燈會上有傳統中華小吃,猜燈謎等傳統遊戲,還有春節遊行,舞獅表演等。 其他元宵節的知名活動還有平溪放天燈、鹽水蜂炮、苗栗「火旁」(火部旁字,音同棒)龍、炸邯鄲、乞龜等等,用意包括祈福與驅邪。 雖然元宵節以熱鬧的慶祝活動為主,不過在元宵節當天,也有一些民間禁忌存在,較為知名的包括元宵節為天官大帝的生日,要避免爭吵,還有「髮」音同「發」,剪頭髮或洗頭的話會將好運與財運除掉。

元宵: 元宵節要吃什麼?為什麼元宵節要吃湯圓?

至於猜燈謎的由來,據傳最早是有人將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彩斑斕的彩燈上供人猜解,因為謎語能增長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民間陸續有人響應,也讓猜燈謎演變成元宵節不可缺少的活動。 在除夕、大年初一、初二迎新年之後,所謂「小過年」指的就是「元宵節」。 元宵節是農曆的正月十五日,它又稱為「上元節」或「小過年」。 元宵節是春節的最後一個高潮,人人都熱鬧慶祝 ,景況歡欣沸騰,好似過年一般,因此也叫它小過年 。 元宵節這天也是三官大帝中的「天官大帝」誕辰日(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俗稱「三界公」),因此又稱為「上元節」,在元宵節的清晨,大家都會祭拜天官大帝,以祈求天官賜福。

人們在正月十四的子時便開始祭拜三界公,備妥包括牲禮、鮮花、素果、綁著紅紙的壽麵、菜碗六碗、供品、酒菜等神饌,經焚香祭拜、祝禱,擲筊、祭酒三巡後便可燒金、撤供。 元宵當日亦要祭拜包括神明、地基主與祖先,時間與供品依照奉祀對象而有小異。 宮廟中的祭祀尤其盛大,祭品須在上元前一周即備妥,當日再由爐主、教長與道士主祭、祈福。 在日本山梨縣地區,1月11日清晨,農民們會起床後帶着鏡餅[註 1]和鎬到田間,進行象徵性耕作,供上乾淨的大米,並將之前供在神棚里的松枝插到地里,祭祀田神。 [24]山梨縣甲府市自江戶時代起則有甲府道祖神祭禮,祭祀道祖神。

元宵: 元宵燈會

以下謹列知名的地方鄉土文化,若綬證為法定無形文化資產,均使用原登錄之名稱。 上海人元宵節吃的湯糰,以黑洋沙為主,寧波黑洋沙湯糰更是上海人過元宵節首選。 城隍廟的的豫園燈會,也是上海人元宵節常去的地方。 小孩子也會拉着大人們做的紙兔子燈,在大街小巷裏跑來跑去。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是三官中「天官」的生日,天官大帝掌管著「賜福」,因此許多廟宇也會舉辦隆重而盛大的祭典,而信眾也會前往祈福。 三界公的祭拜需準備三牲五果、壽麵、酒菜等等,而當日也需要祭拜神明、地基主和祖先,不過時間和祭拜三界公會不太相同。

元宵

青年男女外出觀燈並趁機結識、相會,所以在东南亚地区也有「中國情人節」的別稱[1]。 在過完年後緊接著就是元宵節,雖然這天沒有假期,但是台灣有許多元宵節相關的習俗活動,例如平溪放天燈、鹽水蜂炮、苗栗「火旁」龍、各縣市所舉辦的在地燈會,其中與日常生活最為相關的當然就是吃湯圓或元宵,希望能帶來平安與圓滿。 在民間信仰方面來說,元宵節是三界公的生日,三界公是僅次於玉皇大帝的重要神明,因此注重祭拜的家庭也會準備供品祭祀。 2021年元宵節的日期為國曆2月26日,元宵節到底有哪些習俗活動、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禁忌呢? 時至今日,慶祝元宵節在臺灣已發展成全臺的大型禮俗活動。 元宵2023 另外在新北市野柳「神明淨港」等各地具特色的風俗與豐富的文化資產。

元宵: 元宵節禁忌有哪些?

在這天人們要點起萬盞彩燈、燃放火焰、喜猜燈謎、出門賞月,共吃湯圓與元宵,來歡度這個愉快的節日,以表示慶賀新春的延續。 經過調查,大部分的人都會說元宵節吃湯圓,反而吃元宵就比較少。 明清之際,元宵節通常被百姓當作春節的結束,活動也日益多元化:吃湯圓、觀燈和娛樂遊行是元宵節三大主軸。 遊行活動中分為高蹺、旱船、舞龍、舞獅、秧歌、抬閣等傳統藝術表演。 自初八開始點燈,謂之「上節日」,初八夜謂之「上節暝」,宣告燈節的開始,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3]。

元宵

製作方式是將餡料切小塊,放在充滿糯米粉的竹篩中,搖晃使之滾動,約莫滾數十次後,取出沾水再放回竹篩內繼續滾動,如此反覆約7~10次,或是邊滾邊灑水,直到粉末逐漸增厚,從餡料搖晃成一顆顆的元宵。 且因為剛搖製好的元宵較軟,需要再冷藏幾小時、讓元宵比較堅實後,再取出重複搖晃2~3次,才能販售。 元宵2023 許多人都以為元宵節和冬至吃的都是湯圓,事實上現在大多數人也都這樣做,因為元宵在製作上相對麻煩一些,而湯圓在市場上販售的數量及據點也較多,兩者又非常相似,所以也會以湯圓來代替元宵。 元宵節當天是天官大帝的生日,理當是一個慶祝的日子,因此盡量不要朋友、伴侶或家人之間盡量不要有口角、吵架等衝突,也盡量避免讓孩子哭鬧或是打罵孩子,大家當天和樂相處,才不會沾染上霉氣。 炸邯鄲是台東元宵節近五十年來特有的習俗,寒單爺本稱爲邯鄲爺、也稱武財神。

元宵: 元宵節習俗4:乞龜

他告诉南都记者,上世纪20年代,在当地华人的努力下,铁桥头三山国王庙堂顺利落成,内设铁桥头三山国王庙堂值事会,与铁桥头柬华理事会共同商策,对接铁桥头柬华理事会下派的工作,并统筹处理日常琐务。 “游神”时,绣着神像名号的大红旗帜飘扬。 极具柬埔寨特色的摩托拖车载着三山国王等神像,有专人身穿戏服站在车的后端,两旁还有人举着大红灯笼。 有人用枝叶沾了石榴花吉祥水,泼向周围,为街坊们驱邪赐福,寓意新年平安如意。

据广东省文化馆介绍,三山国王传说是连杰、赵轩和乔俊三位异姓兄弟,协助隋文帝杨坚开创帝业,被封为将军,三人不恋荣华富贵,挂印退隐,后修成正果,保佑潮州府一方安宁,人们称之为“三山神”,至宋代太宗敕封为三山国王,赐明贶庙。 当地百姓有感于三山国王灵验,自唐宋以来广为祭祀,成为当地民众祈求风调雨顺、合家平安的重要活动。 每年元宵节,柬埔寨铁桥头都会举办“游神”活动。 活动由铁桥头柬华理事会和三山国王庙值事会牵头,当地政府协助举办。

元宵: 元宵

冬生娘即為紫姑,相傳為唐山過臺灣時傳入,流傳至各地後發展出了椅仔姑、「關三姑」、「請月姑」等,過去會於此節以椅子作道具,向椅仔姑問事求卜[16]。 婦女在元宵或中秋夜時,在神前燒香默禱,表明欲測之事,而後請示方向後,用所聽的第一句話來判斷吉凶。 燈籠,或稱「鼓仔燈」(臺灣話:kóo-á-ting,客家話:den24-nung11)、「燈籃仔」(臺灣話:teng-nâ-á)[1],燈藝師用細竹、鐵絲來塑形完成骨架後,外頭糊上各式紗、花紙或塑膠,內置蠟燭或一盞油燈的傳統燈具。

  • 青年男女外出觀燈並趁機結識、相會,所以在东南亚地区也有「中國情人節」的別稱[1]。
  • 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後手中。
  • 在早期,有未婚女性在元宵節夜裡,以偷蔥來討個結婚吉兆的說法。
  • 铁桥头三山国王庙每逢元宵节举办的“游神”活动,总会吸引大量市民和游客围观,今年元宵节,甚至有人从法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专程赶来观看。
  • 除了紅白小湯圓外,客家人吃的甜湯圓裡頭通常不會包入餡料,一大顆紮實的大湯圓,淋上黑糖和薑汁,就是客家人最熟悉的滋味。
  • 人們在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

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街頭巷尾,紅燈高挂,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衆。 農曆正月十五,民間都要挂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些人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衆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爲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台南鹽水的「南蜂炮」是每年元宵節一道亮麗的風景。

元宵: 元宵節禁忌4:借錢給別人

元宵節又稱「元宵暝」,為上元節夜裏的「迎鼓仔燈」活動。 在早期,有未婚女性在元宵節夜裏,以偷蔥來討個結婚吉兆的說法。 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閩南語發音)。 即使在日治時代官府改為西曆的一月十五日,但民間仍自行過農曆元宵節,因此當時日本人的臺灣總督府特許在艋舺龍山寺辦燈會,延伸至今龍山寺仍保有鑽燈腳(臺羅:nng ting-kha)的信俗。 元宵2023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時間固定為農曆的正月十五,2021年則在國曆2月26日。

元宵

广东揭西的三山国王祖庙,作为三山国王文化的发源地,保留了完整的三山国王祭典仪式。 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山国王祭典传承人刘高望,掌握三山国王祭典的全套仪式程序,1940年出生的他现已是耄耋之年,他将相关知识、礼仪、方法传授给了儿子刘元册。 至今,刘元册继承父亲衣钵已逾30个年头。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