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品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盛治仁認為cama café結合古蹟文創、光雕投影、咖啡入菜、咖啡調酒,以及自己手沖的體驗,打造完整的體驗流程,是很用心的咖啡新據點。 另一方面,餐飲業缺工問題存在已久,疫情趨緩內用人潮恢復後,人力問題更加突顯。 找不到人的情況下,部分餐飲店家藉由縮短營業時間,或在人潮較少的日子增加店休日來減少人力負荷,更多餐飲集團則是以加薪、調薪留住人才,例如:「金色三麥」宣布正職人員最高調薪10%、「王品集團」對外公告明年員工起薪調幅上看7.5%、漢來美食則已幫員工調薪平均6%。 💡 給餐廳店家的TIPS:菜單配合季節推出新菜色,或推出異國主題融合料理,能帶給舊客餐點口味新體驗。 然而這又與法國的社會環境不同,在法國,貴族都是在家吃飯,雇用廚師在家宴客,出去拋頭露面與人攪和是紆尊降貴。
因應疫情變化,無接觸商機帶動了智慧化服務的演進,強化體驗與注重永續的需求也改變餐飲業的經營模式。 從2022食創獎「餐飲服務創新」組的獲獎方案可一窺餐飲產業面對市場挑戰所做的創新突破。 除此之外,環保永續也是新世代關注的議題,民眾傾向認同實踐相同理念的餐廳店家。
餐飲業疫情: 品牌設計
疫情持續將近2年,餐飲業從一開始備受衝擊,到現今逐漸摸索出在疫情下的生存之道,究竟後疫情時代餐飲情況如何? 本文將帶你瞭解後疫情時代餐飲現況、餐飲數位轉型3大策略,以及餐飲轉型案例,幫助大家掌握轉型秘訣,順利提升餐廳業績。 連鎖餐飲高層則認為,店家都可考慮推出「訂閱制」,建立與顧客的長期信賴感,也為企業提供較穩定的現金流;而能給予人們心靈慰藉的「療癒食物」也是新商機,依照節日推出高檔、異國類型的新菜單,可望藉此提升營業額。
疫情期間,民眾減少到實體空間的機會,但社交是人們的基本需求,實體店在未來仍然扮演社群聚會的重要場所。 疫情過後,民眾將會更重視用餐環境的衛生,以及來到實體店所得到的體驗與價值,因此餐飲業者可透過實體店來增加與顧客的交流互動,同時整合線上線下系統或導入科技來提升服務品質,使顧客有更好的體驗。 儘管減少外出、居家隔離等原因使得人們在家中的時間變長,但也因此出現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例如線上購物,消費者也迅速地適應了這種狀況以滿足日常的需求。 為了因應消費者「在家中用餐」頻率的增加,餐飲業者也將「外送服務」作為支撐業績的手法之一。 舉例來說,統一時代百貨台北店3月份的餐飲業績就因為疫情衰退了近1成的業績,因此轉而積極強化外帶及外送服務,目前館內已有16家餐飲品牌與foodpanda外送平台合作。
餐飲業疫情: 疫情下宅經濟為王 餐飲業掀轉型求生戰
過去一間咖啡店可能只與鄰近商家競爭;但外送普及後,導致商家競爭「去中心化」,現在一間咖啡店可能必須與6公里內的不同品牌,在點餐平台的「殘酷舞台」上被民眾挑選,客群雖然放大,但競爭也更激烈。 未來,在規劃後續品牌時都需思考如何抵抗風險,單一品牌最好具備能彈性調整商業模式的能力,例如高價體驗型餐廳,部分菜單可延伸作為外送餐點;多品牌企業則可以思考,高中低價位的店數比例,甚至開設雲端廚房品牌、開發冷凍食品以及經營線上市場都是可以分散風險的選項。 而企業在思考多品牌策略時可參考金字塔模式,一方面可降低風險,另一方面能節省研發費,再透過重點行銷與品牌規畫方式取得更平衡的品牌陣容。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專案副理郎美囡分析,經過這3年不時的疫情警戒,許多人生活習慣已大不相同,過往的生活習慣恐難回頭,而外送平台高額的抽成費用,也迫使餐飲經營型態得做適度調整,同時也會影響店面房東們,參與其中者宜多方調整,以因應未來市場的變局。 除了「剛性需求」的產品持續熱賣外,能給予人們心靈慰藉的「療癒食物(Comfort food) 」也是新的商機。 此菜單適合較著重體驗型或目的性高的餐廳,業者也可針對不同節日或客群(小家庭/兩人)推出新菜單,藉此提升營業額。 回應2025淨零排放目標,吃在地食當季的永續飲食理念已有不少餐飲業者開始跟上,長期協助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推動「綠色餐廳評鑑」的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學院院長劉秀慧表示,綠色餐飲是「透過飲食來實踐永續」的一種營運方式,但是綠色餐飲不是只有食材,還有環境和服務等都必須加入。
餐飲業疫情: 台灣釀酒史的無形文化財 橫越百年歷史終成佳釀的吉野1號米
(中央社記者江明晏台北4日電)面對COVID-19疫情持續擴散及變異,「與病毒共存」成為餐飲業的最大課題之一。 產業專家分析,在後疫情時代,餐飲業將迎向商場餐飲品牌集團化、餐飲競爭去中心化、餐飲外帶量能提升等3大變遷。 飲食是人的剛性需求,價格便宜又能填飽肚子的菜單最能滿足一般消費者的需求,此類型菜單也較適用於低價位的餐廳。 另外店家也可考慮推出訂閱制,與客人建立長久的消費關係,為企業提供較穩定的現金流。
健康飲食是近年來全球的餐飲趨勢,foodpanda在今年3月公布《疫後關鍵報告》發現,解封後健康餐點的訂單量較疫情期間成長超過30%,吸引店家加入平台上架,家數更成長40%,代表消費者用餐習慣轉變為有意識的選擇健康飲食。 另一方面,連鎖餐廳品牌「貳樓」、「金色三麥」、八方雲集旗下「芳珍蔬食」也跟上流行賣起蔬食餐、植物肉餐點,也越來越多小店也在菜單中加入蔬食餐點,友善蔬食者。 速食連鎖餐廳頂呱呱受疫情影響,內用人數大幅下降,即使原先就有提供外帶服務,每日消費人數仍不如以往。 商家為了因應疫情影響,在電商平台出售電子優惠票券吸引顧客上門消費,同時也與多家外送平台合作,搭配促銷活動(例如:滿額免運費、特定時段享折扣等),擴大消費族群。 此外,頂呱呱還在自家APP設計遊戲活動,讓用戶透過解任務的方式免費獲取餐點,增加消費誘因。 回顧2022下半年,連鎖餐飲集團王品、瓦城、築間下半年加速展店,除了迅速對業績不佳的品牌汰弱留強,更馬不停蹄成立新品牌。
餐飲業疫情: 餐飲轉型策略3:線上、線下行銷資源整合
近年來國外興起「一人燒肉」,餐廳業者也將此風潮引進台灣,數家新品牌更在今年展店:「馬辣集團」進軍燒肉市場,推出有設置單人座位的「燒肉ChaCha個人和牛燒肉」、「全家國際餐飲」更自創一人燒肉品牌「IKIGAI燒肉專門店」,首店於12/1在天母開幕。 餐飲業疫情2023 💡 給餐廳店家的TIPS:打造自家餐飲品牌力,具備知名度和信任度後可尋找外部合作,透過強強聯手提升影響力與競爭力。 你不會只想跟家人聚餐,也不會只想在家裡宴客,娛樂賓客是1種高耗能高成本的活動。
這個時候,品牌擁有規模的好處開始展現,有能力獲得更低成本的人,開始更積極地擴張,規模所帶來的優勢,也讓多店品牌在營收、獲利、展店規劃上都較單店品牌樂觀。 餐飲業疫情 但是,不論是營業額或是淨獲利能力,多店品牌比起單店品牌,預測會上升的老闆佔比都是比較高的,且都在2倍左右。 如果我們往下探究,總體來說,整體產業對於第四季的營業額和淨獲利能力預測都是相對保守與悲觀的,單店有近5成認為營業額會下降、7成認為淨獲利能力會下降,多店也有超過3成認為營業額會下降、超過5成認為淨獲利能力會下降。 大家房屋企研室總監郎美囡分析,先前疫情重創餐飲業,不少知名餐廳關店收場,店租也下滑,隨著國人普遍認同新冠肺炎流感化,提高外出旅遊、用餐的意願,餐飲業不僅營收回升,銷售額及家數創下歷史新高,可望降低商圈店面的空置率。 國人逐漸接受與疫情共存,增加外出用餐意願,依據財政部資料,2022年全國餐飲業營業額8,653億元,家數16萬3,643家,不僅超越疫情前水準,更一同創下統計以來新高。
餐飲業疫情: 景氣燈號連9藍 落底跡象浮現
Ebg名象品牌形象策略自 1981 年成立,累積超過三十年的豐富資歷,擁有多元專業背景的活力團隊。 我們以具洞察力的策略思考,協助客戶找出品牌差異化,落實於整體形象價值提升,幫助客戶由品牌建構、形象設計、延伸至空間展場規劃,打造最完整的品牌整合服務,讓品牌呈現更一致性的視覺形象與傳播訴求。 以饗賓餐旅集團為例,繼2021年3月旗下3個餐飲品牌在高雄義享天地同時開幕後,集團再將旗下5個餐飲品牌一口氣進駐竹北遠百店,5品牌占地合計近千坪,投資約新台幣3億元,預估可創造約6億元以上的年營業額。 由於汽車、電子商務、食品飲料和醫療保健產業等新興市場迅速發展,中國是推動亞太地區 餐飲業疫情2023 AGV 市場成長的主要國家之一。 此外,中國政府越來越重視生產現場的安全及防護措施,而 AGV 正是理想的解決方案。
預計後續也會有更多餐飲集團前往海外發展,至於中國大陸市場則因為疫情持續實施封控政策,使已前進的餐飲集團紛紛撤出或調整經營模式。 於是我們該擔心的是,疫情會持續多久,只要疫苗、特效藥1天不研發出來,疫情就不會真正獲得控制。 這不能單單看台灣,還必須看國際,經濟的狀況與疫情的控制綁在一起,台灣即便目前防疫有成,也還是必須如履薄冰。 住商不動產企研室執行總監徐佳馨指出,餐飲業者受到疫情衝擊,反而加速數位轉型,依據經濟部統計處調查分析,運用網路社群或LINE的店家佔67%,有行動支付者也高達55%,比疫情前明顯增加,顯見業者順應消費模式變化,積極強化數位服務。 ICHEF共同創辦人程開佑說明,這段期間透過平台點菜自取的「線上外帶」飆漲,「顯見不用對話、無需等待、不接觸、也不用現場支付的安心感,是現在消費者所需要的」;然而,即便線上外帶與外送有明顯成長,整體的營業額依然對比下降約60%。 過去餐飲品牌會強調「從產地到餐桌」的概念或採用開放式廚房設計讓烹飪過程透明化。
餐飲業疫情: 餐飲轉型策略1:餐飲訂閱制
她認為,接下來每月都有機會變燈,特別是就業市場表現穩健,加上多個機構預測第四季出口有望轉正,帶動經濟成長恢復動能,第四季很有機會擺脫藍燈。 邱秋瑩說,首先是同時指標增幅擴大,其中七個領先指標構成項目中有五個上升,但六月只有兩個指標上升,同時指標項目改善明顯;另外是生產面及貿易面跌幅已縮減,目前景氣落底訊號比六月更明顯。 翁章梁提醒,學校除加強校園環境巡視,避免積水容器孳生病媒蚊,也應監測師生健康狀況,呼籲師生人員如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及出疹等症狀,務必通報校方並盡速就醫主動告知旅遊活動史,學校應立即通報衛生單位以利即時因應,即時介入防治措施。 翁章梁表示,鄰近縣市登革熱疫情持續延燒,各級學校陸續開學,教職員學生及境外生陸續回歸校園,校園恐成為疫情傳播熱點,引發另一波登革熱疫情風險。 花蓮七星潭是著名旅遊景點,遊客看完海景後,大多前往新城老街、北埔與太魯閣牌樓附近品嚐美食。 為維護遊客飲食安全,花蓮縣衛生局啟動「認證標章」制度,聘請營養師及食品專家等組成輔導團,針對景點周邊40間店家,輔導協助業者申請食品良好衛生規範(GHP)認證,為食安把關。
- 餐飲營收創新高,在疫情趨緩下,台灣餐飲業今年下半年人潮已回流,營業額也超越疫情前水準,根據過往餐飲年底業績皆往上升趨勢來看,預估今年(2022年)全年餐飲業營收將達8,707億,年增19.6%。
- 💡 給餐廳店家的TIPS:精緻餐飲消費者重視CV值(價值)而非CP值(價錢),但也會以更高標準看待整體消費體驗過程。
- 國發會指出,七月台股交易熱絡,帶動金融面指標回升,且勞動市場維持穩定,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也持續成長。
- 當然,若要出門用餐,也必須遵守社交距離的規定,避免群聚,且繼續戴口罩、勤洗手。
- 台灣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已超過2年,隨著疫苗普及化,陸續相關規定逐漸鬆綁,除了因疫情而加速推動的餐飲電商化趨勢,我們發現,在後疫情時代,由於大環境的挑戰主要反映在成本端,品牌規模能夠帶來的優勢變得更愈加明顯。
- 不只產品品質優異,ASUS IoT 也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援,並可即時供貨、迅速反應,滿足每一位客戶的需求。
- 缺工的影響下改變餐飲業者經營型態,多家連鎖餐飲業者如「鼎泰豐」、「築間」、「千葉火鍋」等都引進AI機器人來減緩人力不足問題。
- 其公司產品獲得全球讚賞,廣泛應用於面板顯示器、新能源鋰電池、汽車及相關配件、餐飲業、電腦、通訊及消費 (3C) 電子以及家用電器等領域。
君品酒店則首創宴會規劃結合外賣美食,讓新人在「線上辦婚禮」,試圖開展全新商業模式;眾多企劃與案例均顯示,台灣餐飲業勃發的創意與夾縫中求生的生命力。 頂著全台唯一米其林三星光環的「頤宮」餐廳,也難逃打入冷宮的命運,推出片皮鴨四吃、水煮活龍蝦等美食和電商購物網,訴求在家也要吃五星美食的高端客群。 以火鍋起家的築間餐飲集團董事長林楷傑評估,若8月疫苗到位完成施打後,將有機會慢慢回歸正常生活,「保守估計也要在今年第4季,餐飲業績才會有比較明顯的回升」。 餐飲業疫情2023 去年3、4月國內曾有短暫的疫情恐慌,但當時本土確診病例少,餐飲很快恢復榮景。 不過,受到產地天候及貨運缺櫃等因素影響,卻帶動咖啡豆期貨在2021年底創下10年新高價。
餐飲業疫情: 【餐飲觀察】2021 疫情之下,餐飲業的趨勢觀察 – 產業面向
雖然全球終端需求仍偏弱,生產面、貿易面指標續呈低迷,但受惠AI與雲端資料服務需求增加,跌幅已見收斂,製造業廠商信心也較上月改善。 國發會分析,七月台股交易熱絡帶動金融面指標回升,且勞動市場維持穩定,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持續成長。 儘管全球終端需求偏弱,生產面、貿易面指標續呈低迷,但受惠AI與雲端資料服務需求增加,跌幅已見收斂,製造業廠商信心也較上月改善。 台灣原力飲食有限公司的「有.火鍋」餐廳則成為友善耕作農產食材的展示平台,與多個友善農作農場合作,打造「體驗式食農教育」,實際在店裡吃到新鮮農產品、聽服務人員講述生產故事,還能現場將生鮮食材買回家,進一步協助農友推廣。
(中央社記者黃國芳嘉義縣30日電)嘉義縣目前累積本土登革熱確診8例,中小學今天開學,縣長翁章梁說,鄰近縣市登革熱疫情持續延燒,校園恐成為疫情傳播熱點,開學前啟動校園孳生源清除專案,遏止疫情傳播。 石頭火鍋品牌「石研室」與南投豪華露營地「峇嵐杉丘」聯名推出的「杉中寶盒」烤肉組,精巧餐盒中擁有完整的燒烤設備,搭配新鮮牛肉片和釜飯,主打一個人也能吃現烤烤肉的個人化體驗,創意與話題性十足。 我們在這個部落格裡分享 iCHEF 團隊開發產品的想法、辦公室工作的日常、以及與客戶互動的點滴,與大家分享我們努力『讓開餐廳成為一門更好的生意』的每一個時刻。 如果我們往下探究,即使單店品牌和多店品牌中,計劃維持現況的比例都不低,但是單店品牌老闆計畫要在明年維持現況的比例高達7成,然而在多店品牌中,計畫開分店的老闆甚至多過計畫維持現況的老闆。
餐飲業疫情: 最美的全聯台東中山門市變課堂 提供偏鄉孩童一日沉浸式食育機會
單店品牌由於議價能力較低,面對現在的不同挑戰,會更趨於保守,而多店品牌由於議價能力較高,會更開放規劃進一步運用並提升規模優勢。 所以即使預期景氣會持續回溫,總營業額會有良好的上升空間,但是成本壓力將會明顯壓縮獲利能力。 不過,當民眾恢復生活常態,明顯出現報復性消費,餐飲業在2022年無論是營收還是家數都大反彈,餐飲業家數在疫情後成長12.1%,六都除了台北市,都有超過1成的增幅,其中新北市成長幅度16.1%居冠六都。
費奇舉例,美國去年一整年遭疫情肆虐,有10萬家的餐廳關門大吉,造成200萬的失業人口;台灣提升警戒才邁入第2個月,如果拖下去會出現倒閉潮,建議餐飲業能更精準地轉型。 例如針對消費者每天「剛性需求」,推出價格便宜又能填飽肚子的菜單,有些米其林餐廳也開始開賣平價義大利麵餐點;而大型餐飲業者有食材庫存壓力,則可將生鮮直接裝箱銷售,例如經營吃到飽餐廳的六福集團就推出許多生鮮組合開賣。 餐飲業一直以來競爭激烈,這波疫情也加速了產業的變化,企業需要不斷地求新求變才免於被市場淘汰,而科技的進步促使餐飲業者推動數位化轉型,像是線上訂位、點餐或行動支付等數位服務持續成長,而使用外送平台也是必須考慮的選項。
餐飲業疫情: 台股波動大 消費者信心回跌
也就在此時,公共意見(public opinion)變得重要,一種本身不烹飪但很懂吃的意見領袖出現了,那就是美食家。 告訴我答案的人,是知名社會學家Stephen Mennell,其經典名著《All Manners of Food》精闢分析社會與政治發展如何影響法國與英國的飲食文化,其中有關餐廳的誕生與廚師行業的興起深具啟發性。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打擊餐廳商家的此刻,行業中人心急如焚。
《518職場熊報》編輯團隊根據過去一年對餐飲市場之觀察,整理出2023年最新餐飲10大趨勢,提供餐飲老闆、店長們在新趨勢下營運管理、行銷方面的指引。 舉例來說,疫情讓「白蘆筍」等進口食材斷炊,餐飲圈未來會更傾向食用台灣在地時令食材,消費者也會因「就近取材」,不必承擔運送過程增加的染疫風險;在追求「食安」的趨勢下,健康天然、搭配六大營養的「裸食」料理也會更受歡迎。 這波疫情衝擊了餐飲產業,也是讓餐飲業者調整體質、強化競爭力的最佳再造時機,重新思考企業的本質、商業模式,也隨時檢視顧客的需求,並透過數位科技來提升服務品質。 餐飲業疫情2023 我們相信「健康飲食」為未來趨勢,疫情過後,民眾還是會持續追求更健康的生活型態,提供高品值的食材以及均衡營養的餐點,是未來店家菜單設計時應該要注意的方向。
餐飲業疫情: 我們的客戶
今年初,各大餐飲集團憑藉著穩固資金及採購資源開始展店或新添品牌,趁機擴大版圖,尤其鎖定吃到飽火鍋和燒肉等類型餐廳,但現在正值疫情嚴峻之際,這些大型餐廳乏人問津而被迫轉型。 面對疫情,業者可能要大刀闊斧的修正商業模式,甚至要結束某些不符合時代潮流的品牌與商業模式,例如聚餐型、共餐型或吃到飽餐廳。 疫情衝擊各地餐飲,丹麥米其林二星餐廳 Noma 也在低迷的景氣中另謀出路,設計了漢堡菜單,作為外帶的服務,疫情過後利用菜單開設了一間平價漢堡店- POPL,提供四款漢堡及飲料。 同樣地,全球市調公司尼爾森(Nielsen)2020年3月27日發表針對香港、韓國、馬來西亞、中國、台灣等11個亞洲國家的消費者調查,同樣發現多數民眾「在家中用餐」頻率比在疫情發生前還高。 在中國,有86%的民眾優先選擇在家用餐,其次則為香港(77%)、韓國(62%),馬來西亞(62%)和越南(62%)。 此外,調查也發現,外帶食物以及外送到府的需求也增加了,尤其是在香港、韓國、泰國等,這些行為對餐廳的服務內容都將產生明顯的影響。
- 台灣原力飲食有限公司的「有.火鍋」餐廳則成為友善耕作農產食材的展示平台,與多個友善農作農場合作,打造「體驗式食農教育」,實際在店裡吃到新鮮農產品、聽服務人員講述生產故事,還能現場將生鮮食材買回家,進一步協助農友推廣。
- 先簡單說,「餐廳」在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前開始萌芽後,進入19世紀,法國才真正出現用餐的「公共領域」,正是這公共領域的誕生,形塑了我們如今所知的餐飲行業。
- 當消費者不出門,宅經濟成為新戰場,「最近有許多居家工作的爸媽兼顧工作與家庭還要操勞三餐,也有不少疫情期間才開始學做菜的外食族」,饗賓餐旅集團總經理陳毅航表示,全台7大品牌共46家門巿暫停內用服務,除了外帶、外賣撐盤,「電商生鮮購物營收也從配角一躍成為主力球員」。
- 當大家以為「燒肉餐廳」沒戲唱的時候,乾杯集團靠著生鮮超市衝出高成長,還史無前例推出「雲端燒肉訂閱制」,將全套硬體設備等通通外送,消費者下訂後,每個月都能在家打造「乾杯吃燒肉」的情境體驗。
- 於是我們該擔心的是,疫情會持續多久,只要疫苗、特效藥1天不研發出來,疫情就不會真正獲得控制。
- 山樺食物設計有限公司推出的「時令健康餐盒」抓準健康趨勢,著重於膳食設計,以二十四節氣和營養數據資料庫為基礎,運用當季食材搭配出營養低卡的餐盒,做出有別於一般健康餐盒的特色化呈現。
郎美囡表示,活動、聚會在疫情嚴峻期間停辦,待疫情解封後積極補辦、恢復過去常態,以及國內觀光人潮回籠,促進商圈店家的消費,帶動餐飲業營業額。 根據經濟部公布的數據,因受疫情影響,餐館業及飲料店提供外送或宅配服務的占比,已從2018年40.1%提升至2021年的59%,一口氣增加了18.9個百分點。 為降低群聚感染風險,政府明令全台餐廳禁止內用,業者只能轉攻外帶、外送、電商自救。
等級高一點的餐廳,甚至提供面面俱到的多重感官體驗,想想看你走進1間好餐廳時,觸目所及的美感,穿過耳膜的聲響,你與服務人員的對話,你與主廚的互動-品嚐其手藝,理解其心思。 餐飲業疫情2023 我無法想像一個外帶、外送完全取代餐廳的世界,那是文化的倒退,心智的衰弱。 現在許多專家預測的「趨勢」,再怎麼往回走,也不可能回到18世紀以前雇用家廚的情境。 我們再複習一下詹森博士說的那一段話,沒有任何私人宅邸能如酒館那般讓人愉快作樂,把酒館置換為餐廳,就是了。
餐飲業疫情: 台灣香檬具保健潛力 興大研究團隊發現可調節輕度憂鬱症狀
在我節錄並翻譯的美國名廚David Chang與Corey Lee的對談,2人十分看壞美國餐飲業的前景,直言後病毒時代的餐飲業將與我們目前已知的世界完全不同。 David Chang認為外送廚房、雲端廚房將取代餐廳而大幅興起,美國餐飲業將回到90年代的無趣與寂寥;Corey Lee認為升級的衛生規定將顛覆專業廚房的運作,廚師們可能必須再一次學習如何在專業廚房烹飪。 餐飲業在新冠肺炎打擊下產生巨大變化,疫情過後也可能無法再回歸之前的經營形式,但回溯餐廳誕生的緣由及本質,可以看出用餐大眾並不會萎縮到永遠消失。 然而,餐飲業者一旦提供更多元的產品類型,就會有更複雜的客戶、產品資訊,商家必須有效率地整合這些資訊,才能維持服務品質,也因此越來越多餐飲業者引入數位工具,例如客流分析、互動看板、智慧巡檢等,提升管理效率。 例如寧夏夜市在2019年尾開始與Uber Eats合作,夜市內不同攤商共同「組隊」,可以跨店組成套餐,可以有更多元的選擇,也可以刺激彼此的業績成長。 據了解,士林商圈、圓山商圈、公館商圈等店家都可能會納入外送平台的合作範圍。
餐飲業疫情: 營養的酪梨風行全球 需求成長卻造成產地資源耗竭?
台中市推動限塑令循序漸進,2019年限制提供塑膠吸管、2021年7月起限制一次用飲料杯新政策上路,自備杯折扣至少5元價差,特別肯定非列管連鎖品牌餐飲業,如三商巧福、QBurger及繼光香香雞等,自主提供自備環保杯折扣優惠。 2023年10月1日起實施限塑令,台中市賣場超商及飲料店等,不得提供一次性塑膠飲料杯,台中市環保局將列管4980家飲料店。 餐飲業疫情 台中市長盧秀燕今天在市政會議宣布,台中「限塑令」10月1日上路,打造全市綠色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