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琳8大著數2023!(震驚真相)

Posted by Jack on January 9, 2019

楊倩琳

「一般投資人在茫茫股海中,學會聰明選股很重要,」她說,低價銅板股和好老公選股法,可以協助上班族又快又準的挑出賺錢好股,並靠儲蓄和獲利,賺到每年的「圓夢基金」。 最後她提到,買房子就是先求有再求好,若能訂下一個買房的目標,小資族就能開始以此目標學習如何規劃投資理財。 每月平均撥一萬元薪水投入基金定時定額,挑選過去四年每年有五%以上報酬率、績效排名在同類前四分之一的區域型基金作為標的。 「單一國家基金的風險太集中,全球型基金的爆發力又較低,區域型基金的風險與報酬空間相對較為平衡,相對適合小資族。」一旦報酬率超過一○%,楊倩琳會先贖回一半,待拉回後伺機加碼,或挑其他基金買進。 當我開始使用PDCA 法則後,我發現最大的轉變在於每天按表操課往考上大學夢想目標前進,沒有時間恐懼擔心自己是不是做得到(考上大學)。 ▊家庭背景赤貧的小資女到享盡財富自由人生的理財專家,楊倩琳憑藉專業與投資翻轉人生,熱愛旅遊的她,迄今造訪逾六十個國家。

楊倩琳

以她過去持有的國票金來看,目前股價在10元上下,每年EPS約在0.8至0.9元,每年配發的股利落在0.5元至0.7元之間,殖利率約5%,獲利相當穩定。 楊倩琳自創的「低價銅板股」,主要符合五個條件,包括:股價在10元附近、連續五年的EPS(每股盈餘)大於零、每年穩定配息且殖利率大於4%、本益比低於12倍,以及股價低於淨值等。 也就是,買下人生的第一間房,要買的是「便利性」;第二間房著重的是「抗跌保值性」、第三間房則是重視「舒適性」。 對於買房,楊倩琳強調,如果租房都要繳房租了,若能存到頭期款,再將原本所繳房租拿來付房貸,也猶如強迫儲蓄般累積資產。 8月卸任後簽約為無綫電視經理人合約女藝員,2010年開始接拍電視劇。 陳倩揚(英語:Skye Chan Sin Yeung,1983年10月13日—),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2008年香港小姐亞軍及2009年國際中華小姐亞軍,前無綫電視經理人合約女藝員。

楊倩琳: 應用PDCA 法則實現環遊世界60 國的夢想

楊倩琳指出,所謂的三高一低,指的是高EPS,連續五年大於1元;高ROE(股東權益報酬率),連續五年大於10%;高殖利率,連續五年至少4%,以及股價處於相對低的股票。 再來,若能負擔高一點的投資金額,則可以透過三高一低選股法,選出「好老公股」,「選好股就像選挑好老公一樣,」楊倩琳補充說。 楊倩琳舉例說,如果買進10張國票金股票,買進價位8元,漲到9.5元賣出,再加上配息的0.55元,價差加上股息收入共獲利約2萬500元,報酬率約25%。 楊倩琳說,挑房時要記得「3高1低」法則,就是高便利、高抗跌、高增值及低總價。

小時候我跟姊姊住在九份被外婆養大,我的外婆是非常典型傳統的台灣婦女,認命、堅強、勤奮、勇敢。 外婆為了養大七個小孩,做過煮飯、傭人、洗碗工⋯⋯,每天才能賺一點點錢求得溫飽。 過去早出晚歸忙加班的她,開始在社區健身房做瑜珈、水療,享受夏季的繁花、冬日的落葉,「我在那裡住了10年,從來沒有用過這些設施,直到去年才有時間感受周遭的變化,慢慢過自己的人生。」她自嘲。 不料車子開出20分鐘後,因為過度疲勞,撞上大樹,年僅55歲就與世長辭。 醫生不惜以傷天害理之事謀利者,雖然也有,但有愛心的醫生仍居多數。 2010年11月,我應邀到香港為「港澳台灣慈善基金會」頒發愛心獎,台灣有五位人士獲獎,其中一位是高齡已94歲的良醫王金河先生。

楊倩琳: 感恩國際觀 投資分享

出社會,拚勁十足的她為了完成自己列的「夢想清單」,從第一份薪水開始,就積極投資理財,並理出一套「超強理財術」。 靠著這套理財方式,她在35歲就環遊世界,去遍30幾個國家,並在2019年達成旅遊60國的目標。 除此之外,三十歲以下新開戶數大幅攀升,計算2021年三月到十月,開戶數大增二十三萬人,是所有年齡層中,增加人數最多的,而新增開戶總數甚至多達67.5萬人,超越過去水準,展現台股許久未見的年輕化趨勢。 Selena楊倩琳博士,憑藉著提供小資男女簡單易懂的理財方法,輔導一千位以上23K小資族每年收入提升30%以上,躍升「平民投資天后」。

楊倩琳

L Dr. Selena理財知識專區,分享獨門理財心法,帶你財商全面提升。 近年在忙碌工作之餘還當空中飛人在花了六年時間在上海取得博士學位。 當我們意識生命其實是有限度的,更能看清過往我們錯過了多少想做的事情,放棄了多少夢想或目標。

楊倩琳: 選擇語言

小學時就讀上水惠州公立學校,中學時就讀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 大學考進了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曾到日本名古屋當了一年交換生,期間堅持不靠父母資助兼職教授日本人英語和粵語以及在意大利餐館打工賺取生活費,順道鍛練日語,取得豐富體驗。 在港就讀大學期間,她曾經常在日資百貨公司當翻譯,畢業後,首份工作於日資公司當文員;未幾,因工作性質不合,而決定投考機艙服務員,後獲國泰航空聘請[1]。

楊倩琳

王金河醫師細心照顧每一位患者,為患者挑出骨肉中的蛆蟲,背著行動不便的患者去換藥,當時《中央日報》以「背著患者的醫生」為文介紹他。 免費供應貧困者三餐,無力喪葬者,王金河買木材,親手訂製棺木,予以安葬。 當時烏腳病盛行於嘉義與台南等地,據說是因為當地居民長期飲用含砷及螢光劑的井水所造成。 烏腳病當時幾乎無藥可治,患者會因患部末梢血管栓塞,皮膚變黑、潰爛以致患肢脱落。 腳趾發病鋸掉,病況延伸,再鋸小腿、大腿,患者日夜疼痛,有人因而自殺。

楊倩琳: Dr.Selena 翻轉人生小故事

越是領死薪水,越不能呆呆存錢,這是炘世紀數位資訊營運長楊倩琳的理財哲學,她年輕時也只是小資族,卻摸索出理財方法,快速累積她人生的第一桶金。 Dr.Selena楊倩琳,上海財經大學博士與英國University of Surrey碩士,現為上班族財富翻轉學院院長及發起人、福州外語外貿大學副教授及易飛網集團策略長。 從我們小時候我的媽媽就隻身一人在台北,要日夜不停的工作掙錢才能存錢,媽媽那時最大的心願就是存夠錢,能把三個孩子接到台北一起生活。 謝醫生的工作雖然忙碌不堪,仍十分關心台灣為烏腳 病所苦的病患,因此每星期抽出一天(通常為星期四),從南投到台南北門王金河的烏腳病診所,為病患動手術,常開刀至深夜,才返回南投,到達南投已是隔天凌晨了。 當時肺病猖獗,謝醫生透過美國友人在各地募款,在南投埔里建造了第一所山地醫院,也是第一所基督教肺病療養院。 後又在鯉魚潭建造第二所肺病療養院,造福平地同胞,政府後來成立了防癆局,肺結核病漸漸得到控制,謝緯醫生的貢獻至大。

王金河醫師1941年畢業於日本東京醫科大學,返台後認識了 「基督教芥菜種會」的美籍牧師娘孫理蓮,另與有「台灣史懷哲」 之稱的謝緯醫生,開始了二十餘年與治療烏腳病的不解之緣。 出身單親家庭、由阿嬤帶大的易飛網集團策略長楊倩琳,從小家境清貧,卻人窮志不窮,有著學鋼琴和環遊世界的夢想,因此很早就有「一定要存錢」的體悟。 楊倩琳 楊倩琳將ETF比作「滷味盤」,「這一籃子的股票,裡面有台積電、有聯電、有鴻海、有聯發科,很像吃滷味一樣,可以吃到各式各樣的東西。」除此之外,ETF交易手續費低,加上不用每天花時間盯盤等優勢,深受奉行「懶人投資法」的楊倩琳推薦。 只是考量未來換房時,舊房子的脫手性,楊倩琳提醒,若一個重劃區的量體太大,可能投資客會不少。 一旦投資客多,未來脫手較困難,因此挑房時也需記得避開量體過大的重劃區較適合。 在第三個階段,由於自己逐漸邁入老年、購買力也最強,比較講求生活品質及舒適度,買房目的也可能是讓孩子有更大成長空間、為子女置產,或是換一個自住舒適的退休宅。

楊倩琳: 人生體悟

第二階段買的房子,要考量此物件10到20年後的轉手性,最好能夠抗跌保值,因此挑選學區、生活機能佳的地段,在未來自住、投資或出租市場,都是很熱門的物件。 2008年,陳倩揚經過面試後,順利成為香港小姐候選佳麗,卻被大會改變形象剪成一頭齊蔭短髮。 最後成為亞軍及 「國際親善小姐」,同年的11月,前往南非舉行的2008年世界小姐競選活動。 楊倩琳 12月,無綫電視決定由她頂替張舒雅代表香港參加國際中華小姐,亦是首個參選該選舉的的香港小姐亞軍,最終獲得「國際中華小姐亞軍」及「友誼小姐」。

許多新興重劃區就符合上述條件,且附近若有提供就業機會的園區,也會相對抗跌。 她分析,在第一個階段由於是首購宅,通常是暫時性居住,挑選交通便利性佳、好路段、好格局的物件,才有利保值,對於日後脫手換房會相當有益處。 第三階段是45到55歲,此時家中已是大家庭或退休狀態,居住時間可能從10年到老後都有可能,因此要講求舒適性。 楊倩琳解釋「三宅一生」的概念時指出,買房通常不會一次到位,總是先求有再求好,所以她將人生買房的階段分為「一便、二保、三舒適」。 隨後楊振隆先是進入榮總、又進日商公司上班,期間身邊所有同學朋友都知道楊振隆的過去,但也認為楊振隆已在法律上付出代價、已經改過,楊振隆沒有因此受到排斥。 「我和阿嬤的關係比跟媽媽還親,從小只要一跌倒就吵著吃乖乖,阿嬤總是說我『安弟愛哭又愛呷餅』。」楊倩琳的父親在她小時候拋家棄子,媽媽為生計出外工作,她1歲起便由外婆帶大。

楊倩琳: 台灣新一代小資理財教主、平民投資天后

小資族想當包租公收租, 也有另一種投資方式可以圓夢, 好比投資REITs(Real 楊倩琳2023 Estate Investment Trust),中文叫做「不動產投資信託」,是種將不動產證券化可以在股市中交易的商品,讓大家透過小資金就可以投資不動產(房地產)。 成長於隔代教養家庭的Selena,從小養成獨立自主的性格,自知家中無多餘的資源讓她學習喜愛的事物,因此奠定理想,一路半工半讀考取大學,甚至靠著自身的力量至英國攻讀碩士,最後取得上海財經博士學位。 對於自備款不甚寬裕的民眾,楊倩琳建議,如桃園近年來交通建設不少,未來發展性也不錯,若可使用替代性交通方式,不見得非得住在雙北,且在桃園一坪20多萬元子選擇也蠻多,不像中永和每坪至少40、50萬元以上,價格相對親民得多。 其次,如果未來3到5年間規劃買房,這期間至少要看100間以上房子,累積了解物件好壞及社區品質判斷的經驗,否則若沒常看房,很容易被樣品屋迷惑,且在看房時也能給自己對於未來的憧憬。

楊倩琳的「富腦袋」讓她找到合適自己的投資理財步調和工具,加上完美的執行力,讓她「夢想什麼就能擁有什麼」。 L 結合「存錢+記帳+理財+投資+知識」五大面向,幫助小資族的你打造屬於自己的致富公式,幫自己每年加薪多賺2個月。 L 每月自動系統性規劃薪資收入,根據「6:3:1」比例分配消費預算,每天輕鬆記帳,並設有預算超支提醒,有效控管不必要的花費。 L 提供收多元化支出數據圖表及匯出功能,方便健診你的收支狀態,浪費清單功能一眼抓出浪費源頭。 L 提供多種熱門人氣定期定額ETF,輕鬆打造每月配息投資環境,開心領股息。

楊倩琳: 楊倩琳

參加謝醫生追思禮拜的人,冠蓋雲集,普通百姓達三千多人,有許多人站在禮堂外、馬路邊,全程參加三小時的追思禮拜。 謝醫生雖然在世只有55年,但其遺愛人間的生命價值,令人恆久懷念。 楊倩琳2023 王金河醫師、謝緯醫師及孫理蓮牧師娘,聯手在王金河醫生台南北門診所的會客室成立烏腳病免費診所,被稱為「憐憫之門」。

她觀察到那家店的老闆娘30多歲,很有生意頭腦,將傳統麵包店改裝,門口弄了一個煎漢堡、三明治的攤位,以此增加每月收入,再將賺到的錢投資股票。 來自九份礦工後代的財經博士楊倩琳(Selena)目前擔任炘世紀數位資訊營運長,一出生就被親生父親遺棄;由於媽媽長年在台北辛苦工作獨立養活三個女兒,她從小就由外祖母扶養,在物資缺乏的九份礦區的貧窮家庭長大。 六歲起,她看到隔壁鄰居的孩子有最新的洋娃娃而自己卻沒有時,發現金錢的重要,開始存錢。 第一,先確認未來5到10年的生活需求,例如先規劃這間首購房打算住多久、住家附近生活機能需要什麼、期望的大小坪數、位在哪一個區域,將對於這間房子的期待,清楚地羅列出來。 她認為,小資族不該放棄買房夢想,反而該把買房當成人生目標,因為有了目標,才有按部就班達成目標的動力,最後發現買房沒這麼困難。 回首曾為愛情所苦的青春,為證明而拼到身心俱疲的日子,此刻的她掙脫了那些框架,打從心底肯定自己。

楊倩琳: 一場冤獄讓台大菁英後半生崩潰!受害者女兒童年:只要想出門,爸爸都說「我們會害死整個家」…

「上帝很公平,給每人一天24小時的時間,如何選擇並使用這24小時非常重要,它會影響你未來的人生,」楊倩琳每週會給自己一小時的Money Time,研讀所有理財的相關資訊,持續增加自己的理財知識。 「我一定要想辦法改變,擺脫貧窮,不要被別人瞧不起!」從此,楊倩琳開始認真讀書,原本被班上同學嘲笑「考不上大學」的她,每天苦讀,終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大學。 楊倩琳2023 由於家境清貧,她從國中開始打工賺學費,曾在某年暑假到漢堡店打工。

  • 好好運用每天24小時的寶貴時光,建議新手可以先從每天睡前抽出10分鐘開始,一年365天,就累積3650分鐘在充實理財知識上,對於小資族而言,在理財學習上,一定會愈來愈精進。
  • 也就是,買下人生的第一間房,要買的是「便利性」;第二間房著重的是「抗跌保值性」、第三間房則是重視「舒適性」。
  • 省下錢之外,最重要的是「用錢」,楊倩琳建議可善用「6:3:1」法則,也就是每個月把薪水分成10等份,其中六等份用於日常生活支出,三等份存下來,投資自己或是用於投資理財,最後的一等份做基本的保險規劃。
  • 對於買房,楊倩琳強調,如果租房都要繳房租了,若能存到頭期款,再將原本所繳房租拿來付房貸,也猶如強迫儲蓄般累積資產。
  • 楊倩琳將ETF比作「滷味盤」,「這一籃子的股票,裡面有台積電、有聯電、有鴻海、有聯發科,很像吃滷味一樣,可以吃到各式各樣的東西。」除此之外,ETF交易手續費低,加上不用每天花時間盯盤等優勢,深受奉行「懶人投資法」的楊倩琳推薦。
  • L 結合「存錢+記帳+理財+投資+知識」五大面向,幫助小資族的你打造屬於自己的致富公式,幫自己每年加薪多賺2個月。

從小看著外婆及媽媽總是日夜操勞,只為了能養活自己心愛的寶貝們,我常常在想長大後希望自己有能力,可以擺脫外婆及媽媽貧窮的命運,能讓外婆及媽媽過好一點的生活。 不再追求職場頭銜與高薪,她在旅行結束後決定未來只做兩件事:「一個是我喜歡做的事,一個是可以幫助別人的事情。」去年轉為顧問職,在貧困中逆轉人生的她,將多數心力放在推廣小資理財教育,以及扶助偏鄉的小朋友。 日子上緊發條,靠著存股陸續完成買房、出書、財富自由的夢想,卻沒想到4年前生命遭遇突如其來的震撼彈——撫養她長大的外婆過世,那一年她也因長期工作高壓,身心俱疲。 「以前我是一個很緊的人,什麼事情沒做好,就會逼自己,過得很緊繃。」她出身貧困單親家庭,13歲開始打工,一路供自己讀書、赴英留學;更從一個高職畢業生,拼到成為財經博士。 參與烏腳病醫治工作的另一位醫生,是被稱為「台灣史懷哲」的謝緯醫生,與王金河醫生是東京醫科大學的同學,謝緯醫生主要服務的地點在他的家鄉南投縣,他參加了孫理蓮牧師娘主持的巡迴診所,照顧山區病患,常一天步行七、八小時,有時席地而眠。

楊倩琳: 理財寶 - 投資好軟體,我只推薦理財寶

當時月薪約兩萬五千元,簡單計算,要在四年存到一百萬元,每月必須存下兩萬一千元,只能花費四千元,這在台北生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結論很明確,她必須學會理財、用錢賺錢。 而理財的第一課,就是克制消費欲望,讓自己有「把錢留下來」的基本能力。 「先從強迫儲蓄著手。」她回憶,當年只要薪資一入袋,就將每月的必須消費金額領出,放入信封袋控管。 「周年慶的誘惑,我也勇敢拒絕,再便宜、再划算,不買就是不買。」計畫啟動的第一年,楊倩琳雖然做不到每月只花四千元,但「每天開銷不超過三百元」,仍練就了把每月花費控制在萬元以內的消費紀律。 楊倩琳的另一任務,是用最短時間建立財經知識,作為接下來積極理財的基礎。

  • 謝醫生的工作雖然忙碌不堪,仍十分關心台灣為烏腳 病所苦的病患,因此每星期抽出一天(通常為星期四),從南投到台南北門王金河的烏腳病診所,為病患動手術,常開刀至深夜,才返回南投,到達南投已是隔天凌晨了。
  • 減少支出可透過省錢;增加收入部分,除了努力工作,增加本業收入之外,還可以透過「投資」。
  • 過去早出晚歸忙加班的她,開始在社區健身房做瑜珈、水療,享受夏季的繁花、冬日的落葉,「我在那裡住了10年,從來沒有用過這些設施,直到去年才有時間感受周遭的變化,慢慢過自己的人生。」她自嘲。
  • 但出生貧困家庭、最後靠投資理財翻身,還達成多個人生目標的的楊倩琳,對此卻有不一樣看法。
  • 「小資族在理財前,一定要改變心態,相信自己會變有錢,」楊倩琳指出,如同暢銷書《祕密》書中提到的「吸引力法則」,當你愈愛錢,錢才會愈愛你,當你重視金錢,就愈能吸引錢往你靠近。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