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零碳排10大優點2023!(小編貼心推薦)

Posted by Tommy on June 30, 2021

凈零碳排

它提出了兼具成本效益和經濟生產的途徑,從而實現了潔淨、積極和有彈性的能源經濟,該經濟以太陽能和風能等再生能源作基礎,而非過去以化石燃料為主導的模式。 科學家早在 1960 年代就示警溫室氣體對地球的傷害,歷經超過 50 年的爭論與忽視,氣候變遷正以乾旱、暴雨、熱浪等極端型態威脅您我生存,各種因應措施也隨著危機浮上檯面,其中,訂定碳中和(Carbon Neutral)目標就是常見的手段之一。 無論是企業或資訊主管、開發團隊的技術人員,還是對雲端服務有興趣的工作者,AWS線上雲端培訓日都能為您建立雲端技術概念、拓展應用視野,千萬別錯過由AWS專家帶來的培訓課程。 此外,若您是第一次接觸AWS的用戶,只要在活動前註冊AWS免費帳號,還能獲得「AWS藍芽喇叭」,歡迎點此了解更詳細活動規範。

  • CBAM碳關稅的徵收是為了解決碳洩漏的情況,鼓勵企業在非歐盟地區生產之產品也須積極減碳,也促使各國政府訂定相關法規和機制因應,未來這將使企業營運成本提高,需要調整營運策略和投入更多心力減少產品碳排放強度才是最實際有效的做法,尤其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台灣企業可能因此會在國際市場上受到影響。
  • 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與全球1,290家企業合作的「2021全球企業碳盤查調查」發現,僅有9%的企業有能力做到範疇1至3的溫室氣體盤查(又稱碳盤查)。
  • 勞動部今天公布最新減班休息統計,這期實施人數1萬2105人,其中製造業就有1萬83人,這期包含3家金屬機電業、1家資訊電...
  • 日本預計在 2030 年將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佔比提高至 36 至 38%;法國則持續限制燃煤電廠排放,並即將關閉剩餘的 4 座燃煤發電場,整體的化石燃料消費也預計在 2030 年前減少 40%。
  • 科技的創新突破是臺灣能否達到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關鍵,國科會將集結跨部會的資源,擴大民間與產業參與,以落實淨零科技研發與執行,打造台灣成為淨零科技典範國家。
  • 輝達財報引起市場關注,除了AI話題火熱,淨零也成為最新關鍵字,全台拚2050淨零碳排,本月有證交所與國發基金共同出資成立的碳權交易所正式成立,還有中華民國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成立了產業園區「低碳轉型」專案辦公室,都是為了協助各產業達成減碳目標,各家企業想盡辦法節電、儲能、資源再循環..也帶動相關供應鏈。

碳權其實是一個經濟概念,提供企業、組織用錢抵換那些無法避免的碳排,藉此達成碳中和。 生物活動皆會排放二氧化碳,而地球可透過光合作用等生態循環將多餘的二氧化碳移除。 蘇鼎宇補充,真正的商機或投資領域上的價值創造,是在於「未來轉型」,而不是在現在已看得到的低碳。 而對於許多「碳排大戶」的企業而言,從生產過程到銷售都需要實踐減碳,並透過完整的法律強制規範,以及有效的碳定價,才能實際減少台灣的碳排問題,並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

凈零碳排: 全球與區域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參照國際最新的全生命週期建築碳足跡評估標準EN15978的情境模擬方法學,完成2023年版《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應積極跨部會合作推動。 施次長原為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研究專長包括國際經濟與貿易法、國際環境法。 近年則常發表對於國內碳定價、碳交易的看法,並積極參與民間團體舉辦的碳費論壇。

凈零碳排

全球參與淨零排放的國家中,由於不丹和蘇利南共和國的產業結構,本就不以重工業為主,再加上國土面積以森林居多,因此目前已達到負碳排。 又稱作淨零碳排,一個國家、企業或組織,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經過低碳能源、植樹等消除二氧化碳的方式正負抵消,達到碳中和,或是淨零排放二氧化碳。 為解決來自工業產品生產、化石燃料轉換能源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透過不同的技術捕捉二氧化碳進而利用或封存。 又稱碳標籤(CarbonLabel)或碳排放標籤(Carbon Emission Label)。

凈零碳排: 台股大盤成交量大幅增加 Fed 會議成焦點

因此PAS 2060建議,重點仍在於轉型採用低碳排的營運模式,才是真正的永續之道。 數位發展部長唐鳳今(25)日表示,為降低民眾遭到冒充政府簡訊詐騙的風險,數位部規劃政府專用短碼簡訊平台,未來各政府機關皆... 減量:以低碳排能源(如再生能源)取代燃煤燃電,以及減少生產、運送時的能源消耗,達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該報告也是全球首份,有關如何在 2050 年之前過渡到淨零碳排,並同時確保穩定和可負擔的能源供應,提供現行能源結構調查以及實現強勁經濟增長的綜合研究。

註:截至截稿前,《溫管法》修正及更名的程序仍在立法院進行中,修正後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將寫定何項減碳目標有待觀察。 日本預計在 2030 年將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佔比提高至 36 至 38%;法國則持續限制燃煤電廠排放,並即將關閉剩餘的 4 座燃煤發電場,整體的化石燃料消費也預計在 2030 年前減少 40%。 動物活動、植披燃燒都會釋放出溫室氣體,不過自從人類工業革命以來,大量燃燒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產生動力及發電等用途,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從 1970 年至今增加超過 78%,成為碳排放主要來源。 此外,Google也訂下2030年目標,承諾屆時將全天候使用零排放能源(24/7 carbon-free energy)。 1.「台灣ESG永續基金排名」是以台灣金管會「ESG基金專區」內認可的國內外ESG基金,為評比的主要母體,再依各基金每周的績效表現,進行排行。

凈零碳排: 台股測試半年線支撐 選00922市值型 ETF 擇機加碼

隨著軌道工程的推動,鐵路、公路與捷運環狀線的串連,對外與北北基生活圈鏈結,桃園市內更將串起桃園、中壢與航空城3大城市核心,突破舊城翻新的想像,讓城市再造,「地盡其利」經濟起飛。 桃園也是臺灣國際交通樞紐,除了桃園國際機場是全球航線黃金航點 ,更與臺北港構成「雙港效應」,匯聚南來北往的人流、物流、資金,成為國際品牌進入各大市場的必經之路,讓「物盡其用」,建構完整產業鏈,引領開創先機,自然能「貨暢其流」。 科技巨頭Google宣布早在2007年公司就已達成碳中和,並於2017年完成百分百再生能源使用,2020年則已抵銷自公司成立至今所有的碳足跡。 凈零碳排2023 全球目前已有逾130個國家宣布推動「淨零排放」,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蔡總統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目標。

儘管降低碳排放量往往會增加額外的營運成本,仍有許多企業成功實現碳中和,希望兼顧商業活動與自然環境,讓人類與地球能夠共存共榮。 首先,企業與組織通常須先計算其產生的碳足跡,調整營運模式,如採用再生能源等方式以減少不必要的碳排。 減排之後,除了透過植樹,抵銷對生態系的傷害,企業與組織最常採用的方式還有購買「碳權」。

凈零碳排: 數位敘事

薛校長將出任環境部長的資訊,是在7月7日發生四接環評程序重大爭議之後的7月28日發布,而不到一個月時間的8月22日環境部就要掛牌,相關籌備工作必定早已展開。 新設的四個三級機關——署長的人選(環保署則是二級機關),想必也早早由張子敬簽報行政院核定,只因臨時換了部長人選,無法太早對外揭露。 但以薛部長的資歷,願意在此時承擔此一吃力不討好的職位,相信他一定仍想有一番積極作為。 民間企業也動起來,為響應「大廠帶小廠」政策,國內8家科技巨頭在去年攜手共組台灣氣候聯盟,成員包含台達電、台積電、友達、台灣微軟、光寶科技、宏碁、和碩聯合科技、華碩電腦。

凈零碳排

企業只須盤點廠內所使用的能源或設備,找出相對應的電費單、燃料單(如液化天然氣、燃料油、汽柴油、煤炭)等資料,分別鍵入計算器各欄位年度使用量,就可估算每年的碳排量。 凈零碳排 德國連鎖超市奧樂齊(ALDI Süd)也自2012年開始著手減排,成功在五年內降低了66%的碳足跡,於2017年實現碳中和目標。 2.依目前市場狀況,同一支基金之下又會區分不同級別,本排行只取同一基金下績效表現最佳的級別,進行評比,其他級別,則忽略不計。

凈零碳排: 雲端趨勢

即使企業都知道做好碳盤查的重要性,卻碰到 時間與預算、先進工具、排放係數 取得3大執行關卡。 BCG資料科學副董事劉北辰表示,時間與預算是企業最常遇到的問題,若公司沒有做過碳盤查,勢必得新增預算,也要考慮設置專責人員來處理。 BCG董事總經理暨合夥人陳美融表示,掌握範疇三的碳排是最大困難點,「 你可以把自己盤的很好,但是你盤不到上下游供應鏈, 」特別是企業的上下游供應鏈的碳排,占一般製造企業總體碳排達6至8成。 針對減碳計畫,中國大陸承諾將在2030年達到碳排量高峰,並於2060年實現淨零,美國則預期在2050年達成淨零,而印度也鬆口宣布將於2070年前完成淨零排放的大工程。 然而,碳抵換並未實際上消除企業與組織排放進大氣中的碳,只是提供企業更彈性的減碳管道,藉此逐步降低碳排放量。

  • 即使企業都知道做好碳盤查的重要性,卻碰到 時間與預算、先進工具、排放係數 取得3大執行關卡。
  • 在國內外共146個參賽隊伍中,吳乃立教授指導劉浩汶、THI SHIKI、陳璽、余佩蓁等4位同學的團隊,憑藉著技術與創意,以「電池明日之星—高效能鹵素全固態鋰電池技術開發與循環經濟的完美結合」,在競賽中榮獲季軍及最佳人氣獎。
  • 儘管降低碳排放量往往會增加額外的營運成本,仍有許多企業成功實現碳中和,希望兼顧商業活動與自然環境,讓人類與地球能夠共存共榮。
  • 政府除了提出「2025非核家園」外,也開始制定2050淨零碳排的執行計畫,除了持續推動能源轉型外,從製造業、運輸、農業到住宅,都需要提出系統性的減碳政策。

為了避免全球暖化加劇,人類意識到要管控人為活動的碳排放量、提高碳清除量,試圖減少大氣層內溫室氣體的含量,淨零、碳中和、負碳排等詞彙因而誕生。 數位部長唐鳳今(25)日表示,為降低民眾遭到冒充政府簡訊詐騙的風險,數位部規劃政府專用短碼簡訊平臺,未來各政府機關皆可透...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退休研究員汪中和說,全球升溫攝氏一點二度,水氣含量就增百分之八,形成天上巨大河流,只要有低壓帶或鋒面出口,就會以想像不到的強降雨,造成嚴重洪澇;海平面上升將影響台灣土地完整,「台灣恐成第一批氣候難民」。

凈零碳排: 媒體議價立法方向 數位部:8月底會將報告交付立院

截至目前,全球超過 130 個國家宣布在 2050 年達成「淨零排放」的氣候承諾目標,臺灣也已於 2022 年 3 月發布的《2050 淨零排放五大路徑 (建築、運輸、工業、電力及負碳技術)》、四大轉型策略(能源、產業、生活及社會)及兩大基礎(科技研發、氣候法制)的架構下,共提出 12 項關鍵戰略。 其中包含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等 9 項,皆是發展淨零技術與負排放技術的「科技研發」關鍵戰略。 本基金會係企業型基金會,肩負企業在淨零時代的社會責任,以淨零碳排為目標的相關科技研究,以教育基金會的本質而論,當以人才培育的精神,展開相關作業。 而以關注人類福祉的競賽與活動規畫精神,一直都是基金會掌握科技脈動精準的選擇,也是「東元獎」科文共裕服務社會人群之設獎精神的延伸。 (一) 路徑規劃 ■ 電力能源去碳化:總電力60–70%為再生能源、9–12%之氫能,加上碳捕捉之火力發電20–27%,達成整體電力供應的去碳化。 ■ 非電力能源去碳化:除加速電氣化進程外,亦將投入創新潔淨能源之開發,如氫能與生質能以取代化石燃料,並搭配碳捕存再利用技術;同時積極規劃山林溼地保育,擴增自然碳匯。

凈零碳排

「AWS線上雲端培訓日」由AWS資深業務發展經理KC Liang,以及AWS技術培訓師Stanley Huang共同帶領,課程內容從雲端趨勢、運算儲存等核心服務開始,漸漸延伸至資料庫、網路架構、資安概念等概念,最後聚焦AI、物連網、機器學習等AWS的焦點服務,為您開啟個人或企業的雲端創新之旅。 自生成式人工智慧(Gen AI)問世,人工智慧(AI)展現出諸如自然語言、圖像、音樂等內容生成的創造能力後,AI一詞便躍升為產業最熱門的關鍵字。 不只企業紛紛導入相關技術人才,整合各式AI服務、開啟新一波的商業競賽,甚至海外也出現了名為「AI溝通師」的新興職缺,年薪上看百萬台幣。

凈零碳排: 環境部

自然的溫室效應是必要的,不然地球表面溫度將會降到冰點以下,人類也無法生存,上述的氣候改善目標,重點都在於減少人為擴大的自然溫室效應,阻止地球持續升溫。 淨零排放不是不排放,而是努力讓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極小化,再用負碳技術、森林碳匯等方法抵消,達到淨零排放。 農人種植作物時會蓋一間溫室,保持適合作物生長的環境溫度,避免氣溫劇烈變化,地球的大氣層也是類似的概念。

只能掩飾急遽惡化的垃圾與一般事業廢棄物堆積量,乃至更等而下之默默補助地方政府興建或啟用焚化爐(如新竹縣興建中的焚化爐,後來在立委要求刪除,台東縣政府重啟爭議多年的焚化爐)。 凈零碳排2023 過往在倡議鼓勵時期,綠建築標章認證標準較低,取得容易,但後來納入都市更新的容積獎勵項目,反而抵消了綠建築原本節能減碳的目的,現階段已有重新檢討其認證標準的必要。 在都更的容積獎勵也應適度提高標準並拉出將立級距,如至少要黃金級以上才給予獎勵,獲得級別越高,容積獎勵越多。 一直積極運作爭取首任部長之位,原本也十拿九穩的環保署長張子敬,因為7月7日四接環評程序出現不該有的重大程序瑕疵,功虧一簣,只能黯然。 官田公所和隆田社區在官田農會的菱角田舉辦農作物淨零碳排宣傳會,菱角也可變成「碳金」,菱農接受度高,種菱角有額外收入,有機菱農李鎮賓說,淨零碳排是減緩溫室效應保護環境,與有機農業提供安全農產品、保護環境觀念契合,如有碳金,可降低有機農產品的價格,更可幫助推廣有機農業。 在國內外共146個參賽隊伍中,吳乃立教授指導劉浩汶、THI SHIKI、陳璽、余佩蓁等4位同學的團隊,憑藉著技術與創意,以「電池明日之星—高效能鹵素全固態鋰電池技術開發與循環經濟的完美結合」,在競賽中榮獲季軍及最佳人氣獎。

凈零碳排: 相關連結

全球淨零碳排的趨勢,對能源管理方案大廠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來說,無疑是個一展身手的好機會。 而今年也在展場上秀出他們的看家本領,包含推動「Green Premium」的優質綠能產品,以及讓工廠能夠掌握並優化自身碳排情形的「AVEVA Edge碳盤查解決方案」,讓用戶可以順利度過綠色轉型挑戰。 緊接著國發會於3月底公布台灣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納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四大策略,預計投入近9,000億元資金,意味政府將傾國家之力加大節能減碳力道。 絕佳地理區位優勢,加上市政府推動豐沛資源與獎勵措施,桃園市近年來創造臺商返臺投資金額全國第一佳績。 完整的產業供應鏈、高質量的智慧科技,以及「亞洲新矽谷」及「桃園航空城」等計畫的升級 ,不僅為企業落地桃園優化資源,更為產業挹注站穩亞洲、放眼全球的競爭力。 若以00922標的指數「MSCI台灣領袖50精選指數」起算日(2013年11月26日)以來持續定期定額投入,年化報酬率近10%,是長期參與台股的投資人的絕佳配置選擇,適合穩健累積資產,為退休提早做準備。

凈零碳排

從時程規劃來看,歐盟將推出全球首個碳關稅計畫,預計2023年開始實施,2026年全面生效。 初步鎖定高耗能產品,如水泥、鋼鐵、化學、發電業等,未來包括採礦、消費品、汽車零件、航太到家電產品都會受到影響。 排放係數(Emission Factor)指汙染源排放汙染物時,平均每單位活動量所排放出汙染物量。 如使用原料鋼、水泥到電力都有相應的排放係數,透過一道公式「 營運數據(電力/蒸氣使用量)×排放係數=排放量 」就可以算出碳排。 企業須掌握營運數據與排放係數兩個資料,一般來說,排放係數可透過公部門或BCG這類第三方機構取得。 但對於新手企業來說,因應不同產業類別,所需的排放係數也不同,初期要摸索學習。

凈零碳排: 趨勢新訊

若以00922標的指數「MSCI台灣領袖50精選指數」起算日2013年11月26日以來持續定期定額投入,年化報酬率近10%,是長期參與台股的投資人的絕佳配置選擇,適合穩健累積資產,為退休提早做準備。 國泰台灣領袖50 ETF(00922)經理人蘇鼎宇表示,00922追蹤MSCI台灣領袖50精選指數,是全球指數公司龍頭MSCI繼國泰永續高股息ETF(00878)所追蹤的指數後,再度打造的旗艦級台股指數,該指數主要由市值代表性出發,再經MSCI低碳轉型分數調整,挑選出50檔台股領袖級企業做為投資標的。 國際減碳行動日益重要,苗栗縣育達科大超前布署,舉辦「碳盤查顧問及能源管理師授證」,共有18名教師通過亞瑞仕國際認證公司取得IAF/IAS LA ISO 50001國際證照及 碳盤查顧問師證照,未來將共同協力苗栗地區各級產業碳盤查,結合產業及社區共同打造未來苗栗淨零城市目標前進。 而在減排與淨零方面,則是透過「AVEVA Edge碳盤查解決方案」,一個工廠碳排管理整合平台來實現。 詹泰一表示,碳盤查是達成減碳與淨零非常重要的一個程序,而施耐德已經建置完成了一個完整的管理整合平台,並能以戰情圖資的形式呈現,讓客戶可以更快速的導入並掌握自身的碳排情況。 此外,此系統是可擴充性的,能依據客戶的規模大小與需求時期不同,適合的靈活進行變換。

凈零碳排

詹泰一強調,施耐德的減碳淨零方案能適用各種規模與形式的企業,無論是大型的跨國企業,或者中小型的公司,都有相應的解決方案。 蘇彥勳分享植物碳固化、碳匯及碳足跡標示的概念,他說,農業部曾盤點台灣農業可提供的碳權交易超過有500萬公噸,每年約有2億5000萬美元的規模,未來在碳權交易助攻下,提升農民經濟收益,並推動永續農業轉型。 「中小企業應該更積極面對,(減碳)時間是否足夠也是問題,」陳美融提醒,台灣企業需盡早做好低碳轉型準備,減碳不再只是大公司的事。 未來聯盟將有兩大目標,第一,運用8家科技企業對供應鏈的影響力,帶領台灣供應鏈接軌國際。 一、企業必須開始關注範疇三的碳排,特別是產品碳足跡,計算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的碳排放量,從產品開採的原料、製造、配送、消費者使用、產品報廢或回收處理所產生的碳排,都要計算清楚。

凈零碳排: 臺灣2050淨零排放

園區設立至今,成功協助多家廠商測試、取證,並引進創育單位輔導進駐團隊,協助廠商爭取訂單及補助。 法人表示,台灣碳權交易所8月7日在高雄正式成立,最快2024上半年就會啟動增量抵換機制下的碳權交易,有助台灣企業跟上國際潮流,落實淨零排放目標,加速淨零轉型進程,未來企業的「低碳轉型能力」為一大關鍵,投資台股也要與時俱進,挑選大市值、具獲利能力的企業外,更要看重企業在低碳轉型浪潮下的應對能力。 面對國際間最快 2 年內收取碳邊境稅(Carbon Border Tax),臺灣政府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碳定價」系統,讓碳排放變成商品製造過程中必須考量的成本,以價制量,提升讓產業減碳的動力,帶動再生能源使用。 科技的創新突破是臺灣能否達到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關鍵,國科會將集結跨部會的資源,擴大民間與產業參與,以落實淨零科技研發與執行,打造台灣成為淨零科技典範國家。 又稱為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國家、企業、組織或個人等等在一定時間內透過各種節能減碳策略(例如負碳技術、森林碳匯、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等等)或購買其他企業碳權,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臺灣 2015 年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明定 2050 年溫室氣體排放較 2005 年減少 50%,並提出有 2030 年較 凈零碳排2023 2005 年減少 20% 的中期目標。

凈零碳排

本方案係由國科會與中央研究院攜手各部會共同規劃,以四項核心重點發展策略--「以人為本」、「以終為始」、「布局未來」與「比肩國際」,整合推動五大淨零科技領域。 桃園作為全臺第一工業科技大城 ,臺灣五百大製造業有超過三分之一在桃園設廠,工業產值約新台幣3兆元居全臺之冠,不僅產業聚落多樣完整,更擁有半導體與完整ICT供應鏈優勢,結合半導體、5G與AI、工業4.0、大數據分析、IoT物聯網產業等資通訊科技應用,具備國內外廠商投資設廠的 首選魅力。 擁有 17 所大專院校等學研機構,可運用鄰近臺北、新竹的育成資源,並透過與中央政府、學界、企業的合作, 整合桃園產業人才資源,「人盡其才」提供源源不絕的產業戰力。 目前也有許多企業正在往碳中和的道路邁進,科技巨擘蘋果(Apple)便將碳中和目標定於2030年前,微軟(Microsoft)則是發下豪語,要在2030年前達成負碳排,意即其公司「碳排放量」將少於「碳清除量」。

凈零碳排: 氣候變遷及能源對策執行委員會架構圖

用以顯示公司、生產製程、產品(含服務)及個人碳排放量之標示方式,其涵義是指一個產品從原料取得,經過工廠製造、配送銷售、消費者使用到最後廢棄回收等生命週期各階段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經過換算成二氧化碳當量的總和。 2021 年 5 月 18 日,國際能源署發布了一份關於全球如何在 2050 年達到淨零碳排的報告,這份特別報告的發布,主要是為在 2021 年 11 月舉行的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簡稱 COP26)中,進行的高層談判提供參考。 然而,碳中和概念專注於控制驟增的二氧化碳(CO2),卻忽略了甲烷(CH4)、氧化亞氮(N2O)等暖化潛力更高的溫室氣體,取而代之的淨零排放(Net Zero)成為減緩氣候變遷主要訴求,目的在於讓所有種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削減量達到平衡。 這些驟增的二氧化碳與其他溫室氣體蓄積來自太陽的熱量,讓大氣層猶如套上保溫袋,使得地球平均溫度升高,造成極地冰川崩解、海平面上升,連帶引發各種極端天氣事件。 來自人為的「氣候變遷」正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生態存續,也讓世界各國逐漸重視溫室氣體與二氧化碳的管理與減量。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