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直指,如果持續當前的排放量,有 50% 的機會在 9 年內全球平均升溫會超過攝氏 1.5 度。 全球碳預算報告今日正式發佈,過去幾年喊得震天響的減碳行動,基本上沒有什麼成果,2022 年甚至還上升 1%。 各列管業者也都設有排放源帳戶,用以登錄排放源之排放量、核配額、拍賣額、配售額或抵換排放額度,待相關機制完備後,將研擬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分階段公告排放源並訂定階段排放總量目標,透過交易及專案抵換等彈性機制,落實減量目標。 環保署表示,近5年製造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變化情形,以半導體業年均成長率6.44%最高、造紙業年成長1.35%及光電業年成長0.37%;其餘產業年均成長率為下降趨勢。 環保署於是在近日宣布,今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辦理期限延長一個月,將時限延後至今年9月30日前完成。
《關鍵評論網》詢問環保署內部人員表示,針對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工作仍持續進行,推動徵收碳費機制,如費率、減免、補助甚至獎勵等,都在徵詢各界意見,提供產業競爭力。 環保署指出,全台共有287家企業,排放量占全國近8成,產業包含電力、鋼鐵、石化以及水泥等,未來優先徵收,且分階段擴展到其他業者,再進一步與各界討論碳交易機制。 環保署加速「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今(23)日舉辦民間研商會議表示,目前鎖定每年碳排超過2.5萬噸的「排碳大戶」,產業涵蓋:電力、鋼鐵、造紙、煉油、石化、水泥和電子產業等,業者多持正面態度,且呼籲政府要有相關配套。
台灣碳排放量: 台灣企業「碳中和與碳排放」背後可能的機遇(上)
甚至有些不為大眾所知的企業、品牌,他們之所以「動起來」並不是滿足公關需求,而是為了超前部署! 因為龍頭企業的壓力會沿著產業傳導鏈,形成類似「沉默螺旋」效應,最終導致小企業不得不跟著大企業一起減排。 首先我先從最廣的角度,提出一個關鍵問題「行業與碳中和有沒有關係?」當然有,但有什麼樣的關連,這就有趣了! 在2021年我們發現了一些整體性的趨勢,雖然剛剛露頭,卻很可能對所有行業、企業,甚至個人產生影響。
- 經濟部於今年8月底預告「一定契約容量以上之電力用戶應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管理辦法」,俗稱「用電大戶」條款,要求每月契約容量超過5000KW的企業,在5年內必須建置10%的再生能源容量,最快將在明年元旦上路。
- 例如,比起考慮要用紙或布來擦乾雙手,選購經濟艙機票更值得你仔細評估——因為來回總計20幾個小時的長程飛行,等同全年開車上班通勤所製造的碳排量。
- 致力推廣「種電、農耕、生態保育」理念的PGE 太平洋綠能, 擁有建置屋頂型、地面型等多種太陽能案場的專業技術,短短5年間,就有掛錶 40MW 與預計興建 100 MW的案場。
- 至於碳費相關子法則包括碳費收費辦法、公告碳費收費對象及費率、指定減量目標與自主減量計畫審核辦法,以及碳費費率審議會設置要點等,預計將於今年底提出草案。
- 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与体育馆为连体建筑,共同组成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
- 為了解決甲烷排放問題,當地政府在10月宣布擬針對牛羊打嗝、排泄時所排放出的溫室氣體徵稅。
同時,若觀察每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台灣自2003年起逐年減少,顯示我國近年來推動低碳轉型已有成效,且GDP與碳排已經脫鉤。 为深入落实双碳战略,践行绿色办会理念,杭州亚运会于2022年4月提出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的目标。 目前顺利开展绿色场馆建设、绿色能源供应、绿色运营管理、“无废亚运”建设等专项行动,最大限度减少筹办过程中碳排放量。 英国《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增长0.9%,达到344亿吨,化石燃料占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例高达82%。 其中,天然气和煤炭消费需求几乎与往年持平,而石油消费反弹至历史高位。
台灣碳排放量: 更多「氣候」主題...
談節能或綠能,可以換算內部報酬率(IRR),有利於從財務觀點來檢視決策是否合理。 但接下來我們要面對的,是看不見又摸不著、沒有實體交易買空賣空、很像詐騙的「碳」,而且企業通常沒有碳管理專業的人才,只要一個路線選擇錯誤,就可能滿盤皆輸。 這幾個月綠學院拜訪近百家用電大戶,多為高碳排的製造業,他們抱怨政府才剛要求用電大戶條款四選一,現在又規劃要徵收碳費,一頭牛剝兩層皮,覺得政府很沒有道理。
雖然發展中國家碳排量的增加主要是由於交通運輸、製造、基礎建設等需求大增,但富裕國家的企業在海外設立工廠以降低成本和規避法規,從而進一步加劇全球污染已不是什麼秘密。 範疇二:外購電力間接碳排放,也就是你跟台電買的電,主要溫室氣體排放為二氧化碳。 所謂買綠電憑證、工廠使用100%綠電,就是說你跟台電買了多少度電,再買相同度數的綠電,就可以宣稱100%綠電,抵扣「用電產生」的碳排放。 如果以為用綠電就零碳排,你可能會用了更多的電,產生更多的碳排放,這反而對環境沒有幫助。
台灣碳排放量: 為何而轉? 我們與2025的減碳距離|能源轉型轉到哪系列報導01
而對於許多「碳排大戶」的企業而言,從生產過程到銷售都需要實踐減碳,並透過完整的法律強制規範,以及有效的碳定價,才能實際減少台灣的碳排問題,並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 透過公司系統的最佳化分析,產品是否適用或替換都能被檢測出來,減少可能的資源浪費。 再進一步配合西門子的軟硬體,即能把產品的生命週期優化,往永續發展的目標前進。 西門子也鼓勵內部每個人提供各種減碳發想,以「創新孵化器」的概念,找到更多永續的可能性。 如針對西門子自家工廠產品,進行碳量計算,以利努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風力發電計畫在2025目標要達到6.9GW,目前風力只有0.94G。 台灣碳排放量 曾文生次長解釋,本來預計2021年要併網的離岸風電場,因為有些零件還是必須從國外進口,受到疫情影響,國外的工廠甚至關廠沒有生產,明年應該會有好幾個風場陸續併網。 台灣碳排放量 在推動淨零轉型的過程中,除了重視法制及科技研發兩大基礎外,透過碳交易機制,企業將應對氣候變遷而生的投資轉化為機會。
台灣碳排放量: 全球與區域
台塑企業總管理處總經理林善志表示,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正在盤點2050年淨零碳排的可行路徑,會於適當時間對外完整說明。 西門子數位工業提供全面性的服務,不只是資安,更包含永續 ESG 台灣碳排放量 台灣碳排放量 的推進。 有興趣的夥伴們,可以進一步關注西門子在此方面的推進與服務內容,幫助企業無縫整合內外部供應鏈資源、提升資安保護系統,走在 ESG 的先驅腳步上。
隨著全球經濟復甦,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中國對能源的需求(煤炭使用量)也在激增。 中東的石油生產國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但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發達國家的人均排放量也名列前茅。 世界上2個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中國和美國——承諾在未來10年內,在甲烷排放和轉向清潔能源等領域開展更多合作。 朱軒逸副協理表示,西門子數位工業同仁有 ISO 的認證,有能力用一天的時間,完成到場評估客戶工廠的資安現況;西門子總部亦提供工具掃描、找出漏洞,以提供客戶完整報告。 台灣碳排放量2023 報告包含公司的方針、結合數據後的解決策略,以及不斷期的行動方案,一條龍內容如同企業量身的健康檢查清單。
台灣碳排放量: 台灣雖有不少大企業在落實減碳上表現亮眼,但調查顯示,仍有7成企業對於碳盤查的執行方式和查驗標準不甚了解。
如果台灣的能源政策不做重大改變,人民減碳意識和教育無法提升,未來想在2050達到碳中和,無疑是一極大的挑戰。 例如,EV100(electric vehicle 100%)針對範疇1(企業製程或設備造成的直接排放)和範疇 3(主要針對運輸產生的間接排放)的碳排,讓企業或供應鏈根據原先使用耗油的運輸工具,計算出換成電動運具而減少的排碳量。 SBTi 提供具有科學基礎的減碳目標供企業遵循,而 EV100、RE100 等國際倡議,則是提供減碳方法(如載具電動化、使用再生能源),讓企業宣示要達成哪些具體目標,加深組織在減碳上的承諾。 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表示,「政府目前用碳費的方式進行碳定價,也鼓勵企業做自願減量專案進行碳權交易。」換句話說,台灣目前暫不建立排放交易機制,而是以「碳費」作為主要工具。 目前修法草案尚未決定碳費費率,而碳費屬於專款專用,將由環保署支用於減碳工作。
CBAM 之適用範圍,初期將以七大項為主,包含:鋼鐵、水泥、鋁、化肥、電力,擴大到氫能及鋼鐵相關下游產品(如:螺絲、螺栓等類似的鋼鐵製品)。 但像台灣就完全沒有這股優勢,光要找可以回填這些碳的空間都非常的困難,更別說我們還是在環太平洋火山帶上,一年要發生個200多次的有感地震,難保不會把好不容易埋進去的碳,因為地震讓地層出現裂縫,然後把碳全部洩露出來,因此,台灣就只能將碳拿來再利用而已。 至於收集到的碳要再利用,前提條件是濃度要非常高,最好大於99%,但是需要把碳濃縮到這個等級的技術,也需要耗費很高的成本。 這種方式未來可能會很有希望,因為這個做法是最直白的,從哪裡來的就讓它回哪裡去,既然現在大氣中的碳量會過多,是因為我們人類把本來埋藏在地層中的化石能源挖出來燒掉的結果,我們就把這些碳全部收集起來,可以使用的就拿來再利用,不能用就埋回地底下去。 回到碳排放,現在我們要減少碳排放只限於人類生產活動產生的那一部分,至於自然界中本來就會有的碳排放,像自然的動植物呼吸、腐敗,甚至是火山爆發產生的碳排放,因為這些不是人類生產活動所產生的,而且也不在我們可以控制的範圍裡面,所以這都不算是減碳的標的。 對此,歐盟與許多國際組織都在倡議如何建立一個全球碳定價的協作機制,來阻止碳洩漏的發生。
台灣碳排放量: 台灣也有碳市場?將如何計價?我的企業會被抽碳稅嗎?
其中唯一名次不退反進的是台積電,短短一年內,從2019年的碳排770萬噸(第七名),擠下中龍鋼鐵成為第三名。 同時,發表這份指標的智庫德國看守(Germanwatch)也點出全球氣候行動的反抗勢力——澳洲、沙烏地阿拉伯和美國,並指出這三國在煤炭及石油業者的遊說下,幾乎沒有提出任何正經的氣候政策。 現在,「避免食物浪費」已是全球趨勢,聯合國、美國以及歐盟都預計在 2030 年達到減少 30% 的剩食產量。 在農作物栽培業所佔的 27% 的溫室氣體排放中,有 21% 來自直接供人類食用的作物生產,另外 6% 則來自種植動物飼料的作物生產。 以上這些來自農業生產的直接排放中,包含了從肥料和糞肥的施用中釋放出的氧化亞氮(N2O)、水稻種植產生的甲烷,以及農用機械產生的二氧化碳。
企業若想更進一步瞭解自身碳排放源與占比,進階版碳估算工具透過更深入的數據蒐集,包含鍋爐、發電機、冷凍空調設備與車輛等資源用量,分析碳排放熱點,作爲企業減碳計畫制定與後續成效追蹤依據。 他指出,開發資本在環保上有更廣泛的投資布局,例如電動車、循環經濟,近幾年也投入廢棄物處理、SRF(固體再生燃料)發電,或是企業廢棄物再利用,都是近期的投資方向。 中華開發資本創業及產業投資部副總鄒旭昇則表示,他們的角色,是永遠希望在產業發展的前面,做相對應布局,而綠能只是開發資本在節能減碳布局的一環。 台灣碳排放量2023 努力解決食物浪費的問題,也是在為緩解氣候危機做出貢獻,而這並不困難。 綠色和平邀請您一起試試看,利用以下這些小方法,在每天的生活中,減少食物浪費。 除此之外,廚餘焚燒還會產生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戴奧辛(Dioxin)等有毒氣體及空污排放,掩埋處理則容易產生惡臭氣體及污水,污染周邊環境,對人體和地球造成傷害。
台灣碳排放量: 歐盟碳關稅將上路!台灣估2024年開徵碳費,環團點出背後兩大困難
無論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型公司,都能提供客製化且彈性的解決方案,此外,還提供長達 20 年的系統維運和顧問服務,確保客戶在整個運作期間持續獲得支援。 部分歐盟國家仍保持領先地位,分別是分列第四名、第五名的瑞典和丹麥。 丹麥是排名上升最多的國家之一,各項評比都獲得「佳」(high)或「非常佳」(very high)的分數。
美國在天然氣、煤炭和石油產品的消費上都有明顯增加,主要和疫後航空業的復甦有關。 《2022年全球碳預算》報告指出,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並未減少,而且按照目前的排放量,有將近50%的機會,在9年內全球平均升溫會超過攝氏1.5度。 勤業眾信(Deloitte)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的永續發展服務團隊負責人陳盈州表示,由於企業需要花資源與成本投入研究 SBTi,所以並非所有組織現階段都有能力加入。 「地」關係到企業所面臨的產業挑戰:產業在淨零轉型下會有何變化?
台灣碳排放量: 減碳壓力大!最新統計:台灣2021碳排不減反增逾2%
歐盟已經預計於 2023 年試行,2026 年將正式實行碳邊境管制機制(CBAM)來防堵碳洩漏,而國際貨幣基金(IMF)也在倡議全球碳底價的機制,分別對低收入、中等收入與高收入經濟體建立每噸 25 美元、50 美元與 75 美元的碳底價。 一個有效的碳定價政策,除了能拉近傳統高碳排能源與再生能源的成本、鼓勵綠化轉型外,「排碳有價」這件事也反映了真實的社會成本,將一直以來被忽略的外部化成本重新列管,實現污染者付費的環境正義。 碳稅與碳費不同於上述碳交易市場的「以量制價」(控制碳排放總量,讓市場的供需來決定排碳的價格),而是由「以價制量」的方式來促進減排,透過直接對每噸的碳排放訂價,由控制價格高低來影響排放程度。 王美花強調,經濟部會持續協助中小企業永續轉型,也期盼透過國內緊密的供應鏈,以「大帶小」方式,由大企業協助中小企業減碳轉型。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整合區域資源,由東京、首爾及北京辦公室同事跨地域合作,以科學研究、直接行動、企業遊說等方式,推動各大汽車品牌加速淘汰燃油車,選擇更有效率且友善環境的能源,踏上拯救氣候的快速道路。 2020 年,綠色和平借鏡全球知名企業 100% 使用再生能源的趨勢,在臺灣發起「RE10x10 綠電倡議」,鼓勵臺灣中小企業從 2025 年使用 10% 綠電起步,朝向 2050 年 100% 使用綠電邁進,至今累積超過 30 間企業響應倡議。
接下來,政府要做的就是對各個工廠排出來的碳跟倒垃圾一樣,要隨袋徵收處理費。 大淨零時代下,最基礎的標的就是碳,這也是一個一碳定生死的年代。 當幾乎所有的國際趨勢和政策標的,都開始以碳為基礎標的時,我們台灣商人就應該去了解這些碳規則,和可能的因應策略。 也就是說,你一年的碳排放量,大約等於燒掉 20 棵一個人無法合抱的大樟樹。 當然,環保署的報告是將全台灣工業、製造業排放量都一起平均,對於小老百姓來說,可能有點不公平,不過不可否認,這樣的數字仍然很驚人。
台灣碳排放量: 全球碳市場目前的規模如何?碳價最貴的國家有那些?
然而臺灣也與歐美並列,為亞洲食物浪費之冠,比中日韓平均多 20% ,更是南亞、東南亞的 8.7 倍。 立木材積形態常數,是考慮前述樹幹並非圓柱體的狀態,將計算值乘以此常數,使材積數值趨近於真實的情況。 形數可藉由查閱「臺灣林產處分調查用立木材積表」(簡稱立木材積表)得知,若想要測量的樹種類形並沒有列在立木材積表上,則形數以 0.45 計算。 測量樹高的方式不少,有直接測量、三角測量法等,雖然觀念簡單,但實際上測量作業卻相當不容易,一棵樹動輒十幾公尺,知名的【撞到月亮的樹】台灣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甚至可以高達 70 公尺。 胸高直徑(DBH,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後簡稱胸徑)是林木測量時,最重要的測量值,它不但與樹幹材積的關係相關,且測量容易、誤差也較少,因此是調查時相當重要的一項參數。
舉例而言,製造業者可在試算區中填入燃料、冷媒等其他可能造成溫室氣體排放的製程數據;而針對服務業,則可填寫燈具、空調、冰箱等常用設備使用情形。 加上除了歐盟以外,臺灣未來恐怕將面對更大的外貿壓力,美國民主黨參議院黨團亦在近期將提出的3.5兆美元的預算案中,將碳關稅條文(polluter import fee)併同潔淨電力標準、再生能源與電動車賦稅減免等納入其中,將藉由預算調整程序,推動立法。 若還是不做好準備,那臺灣的產業國際競爭力,恐怕將面臨巨大的折損。 這樣相比之下,臺灣政府是否該加速積極制定碳定價措施,應是再明顯不過。 大多數政府實行碳稅(Carbon tax),由財政機關統一徵收,稅收入國庫後可視為整體政府的財政收入,用途包含社會福利、所得稅減免、發展各項低碳的基礎建設等。 但具體內容仍有待《溫管法》母法修法通過後,再統整各界意見訂定子法。
台灣碳排放量: 氣候變遷因應法在立院審議 盼加速台灣減碳、提高產業競爭力
美國較去年後退了三個名次,首次取代沙烏地阿拉伯,成為今年的最後一名。 「2020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 2020)今天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5)上發布,顯示全球煤炭消費量下跌,再生能源投資逆勢成長,共有31國繳出碳排下降的成績單。 數位發展部長唐鳳今(25)日表示,為降低民眾遭到冒充政府簡訊詐騙的風險,數位部規劃政府專用短碼簡訊平台,未來各政府機關皆... 此外,我國碳排放密集度(即每單位GDP之二氧化碳排放量)自2003年起逐年減少,顯示我國近年來推動低碳轉型已有成效。
若以行業類別來看,2019年度電力業排放量最高,佔53%(約119.26百萬公噸CO2e),其次為鋼鐵業14%、基本化學材料製造業11%、石油煉製業9%、水泥業4%及半導體業2%等。 但礙於近期國內疫情嚴峻,全國實施三級警戒,第三方查驗機構無法進廠執行查證工作,可能導致列管事業,無法如期於8月底完成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作業。 ★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未來30年最夯的永續轉型秘笈★《遠見》自2021年底,開啟「ESG企業領袖講堂系列」,與國內多家大學共推課程,協助企業培養走向淨零路上的關鍵知能與實戰能力。 為傳遞進步觀念,特別取得授課教師同意,將課程內容精華,集結成文。 2021年11月,CIX完成首件高品質碳權交易,結算出17000個單位的碳權,每噸定價8美元,這些自然氣候解決方案遍及非洲、亞洲及拉丁美洲,內容涵蓋造林及避免砍伐森林等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