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許多目光焦點放在各國能不能兌現《巴黎協定》時所提交的排放承諾,合作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攝氏二度或一. 五度內,有遠見的企業應積極找出可行路徑,讓人類社會藉由科技創新而永續生存下去。 企業在這一波節能減碳熱潮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若能大幅降低用電密集度、因應資源再回收等議題,則可為企業帶來顯著獲利與更強大的競爭力。
金融機構的參與,能夠為企業龐大的資金需求提供保證,同時,金融機構的創新產品將大幅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使得企業轉型升級的綜合成本最小化。 舉例來說,企業的資源管理會有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而客戶關係管理(CRM)則用來經營會員,因此需要工具來協助企業投入碳排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BCG「2021全球企業碳盤查調查」發現,僅有22%的企業有自動化的碳盤查計算流程,高達86%企業仍在使用試算表手動記錄和揭露排放,不僅耗工費時,也無法及早制訂決策。 企業減碳方法 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與全球1,290家企業合作的「2021全球企業碳盤查調查」發現,僅有9%的企業有能力做到範疇1至3的溫室氣體盤查(又稱碳盤查)。
企業減碳方法: 綠色和平評鑑臺灣前十大電子製造業者,在溫室氣體管理與再生能源使用兩大面向的表現,並針對此二面向,以資訊公開、企業承諾、實際成效與倡議行動四項指標作為評比標準,同時將業者參與臺灣再生能源發展的實際作為納入評分考量。
日益嚴重的氣候危機已經造成無數生命面臨威脅,或許會因氣候變遷影響太過劇烈,而感到不知所措。 企業減碳方法2023 其實,科學家早已指出解決方案,但考驗是:如何具體落實在生活各個層面上。 近年來由於碳管理的議題快速升溫,企業內部的人才與資源跟不上實際需求,呈現「供不應求」的失衡狀態。
- 長期可利用像太陽能光電或風電等再生能源和綠電,來降低最大部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 議員陳治文表示,要做重大工程,投資廠商肯定會卻步,遲遲沒低碳公車,自然遊客也會降低,當初當地殷切期盼能在遊客中心販售當地特產帶動觀光商機也都落空。
- 目前全球的塑料生產佔全球石油消耗量 6%,相當於全球航空業的石油消耗量。
- 放眼國際,歐盟、日本等國研擬徵收碳關稅,新的國際貿易規則相應成形。
- 碳中和意味著一場新時代浪潮的來臨,將從方方面面影響社會發展和我們的生活,與其被動接受,不如主動擁抱。
- 未來40年,無論是經濟增長模式和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調整,還是消費模式、生活方式及生態建設,都將受此影響。
- 顯見國內推動淨零路徑方向與國際作法雷同,皆將重點項目放在再生能源及電車相關變革上。
因氣候異常導致的生態衝擊,正在全球各地發生:熊熊野火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美國加州與巴西等地的森林燃燒,焚毀面積已打破歷史紀錄;在澳州大堡礁、菲律賓、越南與台灣周邊,大片的熱帶珊瑚進入白化與死亡階段,都是二十年來最嚴峻的情勢。 科學家對暖化的預測似乎都已一一成真,我們必須立刻行動,否則早晚會被其吞噬。 包含組織的委外上下游供應鏈、原物料及貨物運輸配送、產品使用及廢棄時,和組織的商務旅行及員工通勤等,各種項目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 包含組織營運時,所需要的生產製造過程(如,發電機、鍋爐等)、通風設備(如,空調設備)或交通工具(如公務車、堆高機等)等。 截至2022年,SBTi 的推廣成效評價不一,被部分人士痛批有「漂綠嫌疑」。
企業減碳方法: 企業採購再生能源可行性報告
無論是全球、國家、企業或組織,淨零排放簡單來說分成四大步驟,也就是4個P,從明確宣告(pledge)、訂定計畫(plan)、確實執行(proceed),最後才能公開報告(publish)。 也就是說,在宣告時,就需要知道接下來依據什麼計畫、如何執行、在何時達到目標,再對外公告。 中國信託金控是台灣首座取得LEED v4.1認證及動態獎牌建築,也是目前台灣唯一的白金級LEED v4.1動態獎牌。 總部大樓建立智慧監控系統、各子公司與分行透過集合式電表,監督量測每月的用電量,全面改用LED節能燈……等。 中國信託金控2020年子公司及孫公司全面進行能源管理系統轉版。
若交通、化工等領域對燃燒能源的依賴程度較高,很難用電替代,清潔能源的發展和利用就至關重要。 從時程規劃來看,歐盟將推出全球首個碳關稅計畫,預計2023年開始實施,2026年全面生效。 初步鎖定高耗能產品,如水泥、鋼鐵、化學、發電業等,未來包括採礦、消費品、汽車零件、航太到家電產品都會受到影響。 二、在合作機構、工具挑選上,劉北辰建議參考如國際非營利組織CDP(前身為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碳揭露計畫),CDP透過問卷調查,並提供協作平台,協助供應鏈揭露其產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資料。 BCG董事總經理暨合夥人陳美融表示,掌握範疇三的碳排是最大困難點,「 你可以把自己盤的很好,但是你盤不到上下游供應鏈, 」特別是企業的上下游供應鏈的碳排,占一般製造企業總體碳排達6至8成。
企業減碳方法: 使用大眾運輸旅行
若是沒有專業的法遵合規管理機制,企業運作就如同缺少穩固的地基,隨時面臨違規缺失、工安意外、公關危機的風險。 除了協助企業強化管理、手把手執行的顧問公司之外,減碳專案需要處理來源分散、變動頻繁的龐大數據,運用數位工具來簡化流程、提高效率亦勢在必行。 同時,減碳最終的目標只有一個,達標過程卻有各種不同途徑與方法,為了確保團隊的當責(accountability),明確的分工與及時的溝通,缺一不可。 以「負面表列」來說,即是未達減碳目標可能面臨的稅賦增加、罰緩風險、訂單減少等;以「正面表列」來說,指的是積極減碳能夠提升的ESG評比、取得的綠色融資等。
隨著減碳目標提出與各項法規的建制,期盼藉由中央與地方、公部門與公私企業合作,全面提升臺灣因應氣候變遷的能力,建立永續低碳的社會,如此必能強化國家競爭力,確保環境、經濟、社會之永續發展。 台南億載會秘書長張耿榕建議,企業應該積極尋求可永續的能源資源,如太陽能與風能,以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此外,透過脫碳和綠電購買,企業能夠減少碳足跡,同時向市場和消費者展示對永續發展的承諾。 我國產業配合國家政策推動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多年,近年來減碳之邊際效益已逐年遞減,若欲進一步提高減碳成效,必須從製程改善、設備汰舊換新、新技術導入與低碳燃料替代等措施著手。 除了法規要求外,企業的減碳政策還需要由上而下推動,透過高階主管對減碳議題的高度重視、對企業背景的熟悉以及對各利害關係人在減碳要求的掌握,相關權責人員才能明確訂定最適合該企業的減碳政策與目標。 企業減碳方法2023 接著,進一步了解企業在產品面、組織面的碳排放情形,並針對過程中的碳排重點項目制定可行且有效之減量目標。
企業減碳方法: 環境面向 三大步驟 逐步落實減碳
蔡總統也在 2021 年地球日宣示臺灣將走向 2050 年淨零轉型。 為達成「淨零排放」這一個抽象的目標,所牽涉的層面除了製造端的節能減碳和碳捕捉封存、氫能利用等技術,也包含民眾的食、衣、住、行各需求端的轉變。 減碳的方式多元,適合不同產業和企業的減碳方法不同,如果以花費成本、執行難度和效率三個面向來比較,台灣製造業可以優先思考利用工業4.0和智慧製造技術,做到降低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減少材料的浪費,或使用再生能源/綠能三種方法,當作企業減碳路徑的初期選擇。 碳排放狀況相對簡單的公司,可以選擇自行研讀國際標準或環保署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作業指引》和《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推動產品碳足跡管理要點》的附件三〈產品碳足跡數據量化與查證規範〉,進行全公司溫室氣體盤查與商品/服務碳足跡計算。 除了公司自行研讀,更有效率的方式便是參加可靠的訓練課程,由專家帶領快速進入狀況。
不過石門水庫幅員大,應思考如何提升整體觀光品質並讓遊客願意入園。 議員陳治文表示,要做重大工程,投資廠商肯定會卻步,遲遲沒低碳公車,自然遊客也會降低,當初當地殷切期盼能在遊客中心販售當地特產帶動觀光商機也都落空。 市府為推動低碳旅遊概念,將石門水庫因清淤排沙需求設置溪洲沉澱池,活化為溪洲旅遊服務區,並斥資上億興建遊客服務中心及低碳轉運站2棟建築,2019年興建完成,前年招標給OT廠商,去年10月與周邊露營區等設施盛大開幕。
企業減碳方法: 衛生疑慮 循環杯使用率不到1%
即使企業都知道做好碳盤查的重要性,卻碰到 時間與預算、先進工具、排放係數 取得3大執行關卡。 BCG資料科學副董事劉北辰表示,時間與預算是企業最常遇到的問題,若公司沒有做過碳盤查,勢必得新增預算,也要考慮設置專責人員來處理。 2.依目前市場狀況,同一支基金之下又會區分不同級別,本排行只取同一基金下績效表現最佳的級別,進行評比,其他級別,則忽略不計。 1.「台灣ESG永續基金排名」是以台灣金管會「ESG基金專區」內認可的國內外ESG基金,為評比的主要母體,再依各基金每周的績效表現,進行排行。
台泥總經理李鐘培表示,台泥逐年增加減碳的投資, 各廠還設定減碳KPI、列入績效考核,「做不好要扣績效獎金」。 企業減碳方法2023 迎面而來的減碳大挑戰,必須靠零排碳的純淨綠能才能達成;張安平說:「台灣絕對有能力做出全世界第一包零碳水泥。」有零碳水泥才有零碳建築。 先在日本兵庫縣打造太陽能電廠,去年再赴橫濱經營電動車充電站。
企業減碳方法: 氣候變遷已不僅止於環境議題,更是全方面影響民生與經濟,綠色和平東亞分部研究推估 2030 年極端海平面上升與風暴潮,可能影響亞洲地區 7 個沿海城市的人口、土地與 GDP;其中臺北市受影響人口約 43 萬、GDP 約 24%。
這意味高達9成企業無法釐清到底有多少碳排放量,進而制訂減碳策略,難以實踐淨零目標。 在食品加工和包裝的製造過程中,若能使用如太陽能光電或畜、農、漁電共生等再生能源的方式,則可減少1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若在產品設計時,就不使用原始材料,而選擇環保回收的材質,像是PET、PVC、PE、PP、PS等經過回收再製的塑膠材料,就可以減少1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快速消費品供應鏈中,使用很多化學相關的生產方式,需要用到低溫和高溫的能量轉化方式。 若能量的處理方式,改成可再生熱量(如熱泵或沼氣)的方式,就可能減少3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隨著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上路、未來碳稅或碳費的機制啟動之後,這些外部成本都會算進公司內部。 除成本控制之外,從事碳中和相關技術研發的企業還需要加大核心技術研發力度,對商業模式進行探索。 通往碳中和的道路充滿挑戰,並非所有從事碳中和相關技術研發的企業都能存活下來。 很多領域的能源需求無法僅依靠電能替代實現電氣化改造,例如長途交通、鋼鐵、化工等行業,由於其生產特性,需要氫等作為燃料,因此非電發展也是供給側很重要的一環。 《一本書讀懂碳中和》一書也指出,因為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的矛盾、能源轉型技術、社會觀念的轉變等方面的問題,碳中和轉型機遇與挑戰並存。 在了解碳中和之前,需要了解提出的背景——全球氣候快速變暖。
企業減碳方法: RE10x10 企業綠電倡議
然而當前國際間定義分歧,莫衷一是,因此參考國際標準便是相對可靠的選擇。 國發會並提出產業轉型三大面向的短期減碳建議方式,表示企業在短期,可以思考透過智慧數位系統,優化製造設備的生產效率,或是將舊的製程和設備淘汰,更換為更節能減碳的數位智慧型產品,不只減碳更能節省電力和電費,且生產效率更好。 《氣候變遷因應法》是全球淨零趨勢下,給國內企業推動轉型的生存指南。 如果在國內已經實行碳排減量,在出口到歐盟時可以申報國內減碳成果,減免歐盟的碳關稅,對出口貿易企業將是十分重要的節稅方法。 不只世界各國在推動減碳,企業也可以透過自身的行動響應這波全球趨勢。
- 但是,減碳也可能改變了既有的上下游關係,「你可能有新的交集,也可能是跨產業的生態圈,」張丙秋說。
- 如何落實《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提出的「減緩」(mitigation)與「調適」(adaptation),無疑是人類本世紀面對的重大課題之一。
- 然而當前國際間定義分歧,莫衷一是,因此參考國際標準便是相對可靠的選擇。
早就「準備好了」的台達全力衝刺「儲能」產品市場,發展「氣候商機」。 他舉例,像台泥一噸水泥會排出84%重量的二氧化碳,這麼高排碳的企業要做到2050碳中和,簡直是天方夜譚;台泥都這麼願意面對,就是連最後的方法都不放棄。 專精於提供客戶財務會計領域之諮詢服務,包含財務報導準則轉換及諮詢、財務會計流程績效改善及財務報導流程自動化(Intelligent Automation & 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等。
企業減碳方法: 服務
以全台超過400家營業據點的信義房屋為例,即使逐年展店、業績增加,但全公司在「2030信義房屋、2050信義企業集團,達成淨零排放的永續目標」下,2020年服務碳足跡就較2017年下降38.1%,人均碳排放量也較2017年下降17.24%。 在全球風起雲湧的ESG浪潮下,除了大型企業相繼加入減碳行列,提供國內各家知名食品大廠,外銷客戶遍及世界各地的金元福包裝,外銷全球MIT專業髮品美科實業等中小企業,也相繼展開溫室氣體盤查與碳足跡標準的行動。 實際上,即使是拋售工業企業的股票,也並不會對行業的結構或生產發展產生根本性影響。 企業減碳方法2023 因為買賣股票是金融市場行為,而工業的生產經營是國家的經濟命脈,支撐著各產業鏈的運行,並與我們的生活消費環境密切相關。 以金融市場行為去影響實體經濟是本末倒置的,而且還會擾亂金融市場的秩序,造成反常波動。 對於致力於創新技術和轉型的上市工業企業,我們反而應該看好它們的業績發展以及在實現碳中和方面的潛力,畢竟優質健康的企業才是資本市場上的常青樹。
航空業推動永續減碳,已不再是句公益口號,而是迫在眉睫的營運危機。 航空業其實是「排碳大戶」,每個人在搭機同時,無形中製造了加劇地球暖化的二氧化碳。 歐盟2021年7月發布「Fit for 55」計畫,要求自2025年後,飛向歐盟的飛機,需添加「永續航空用油」(SAF),添加比率,得從2025年的2%大幅提升至2050年至少63%。 這種燃油比傳統航空燃油減省80%碳排放量,但價格貴了3倍到5倍。 有越來越多廠商在尋找更環保的原料,如鋁或塑膠;然而在近期內,鋼鐵仍然是無法取代的重要原料,尤其在建築、製造生產業中。
企業減碳方法: 不同產業,減碳手段不一樣?6大產業「碳中和全景圖」一次看
零排放與能源管理、循環經濟一樣,都是科學與工程問題,除了發心發願之外,還需要有全局思維,搭配精確的資源投入,才能看到成果。 「以科學為基礎的減量目標」(Science-based targets)就是近幾年最熱門的實務。 國家、政府、企業、民眾,甚至生態系,都需要在整個全盤規劃中扮演其角色,才有機會成功。 政府的角色是「大設計者」,經由嚴謹的科學與邏輯判斷哪些產業應該優先行動,透過政策工具引導、引領投資與創新,這時企業再接棒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提升減量成效。
且因生產氮肥需要高溫高壓的製程,應優化氮肥的生產方式,並增加低溫室氣體排放的肥料種類的生產力和使用效益。 在食品製造過程中,利用數位工具中的數據,降低食材的報廢量。 電子相關產業有3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發生在製造產線的電力使用。 短期可思考利用符合ISO的能源管理系統,以建立智慧化的能源監控方式,讓能源使用效益最大化。 長期可利用像太陽能光電或風電等再生能源和綠電,來降低最大部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從產品設計的源頭增加減少廢棄物產生(Reduce)、重複使用(Reuse)和回收再利用(Recycle)的3R概念、物料採購條件納入可回收/可循環材料的要求、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再利用等。
企業減碳方法: 淨零碳排成趨勢 經濟部助企業低碳、智慧化升級
商周ESG特輯將為您說明減碳行動的定義,整理相關名詞,並帶您認識減碳趨勢與重要性,及4大減碳行動方針。 值得再強調一次的是:在理想的狀況下,政府要扮演「大設計者」的角色,經由嚴謹的科學與邏輯判斷哪些產業應該優先行動,國家淨零排放路徑圖的依據才會更清楚。 接著透過政策工具引導、引領投資與創新,企業再接棒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提升減量成效,才不會讓企業在分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關鍵角色前就先產生碳盤查焦慮,然後為了不要花錢再跟政府談條件。 台灣的中鋼佔全國工業總排碳量的 14%,是台灣第排碳大戶第三名,近期也積極因應世界的減碳趨勢做出因應。 根據報導,中鋼今年 2 月設置了節能減碳及碳中和推動小組,並宣布將在 2025 年減排 7%、2030 年減排 22%、2050 年達成淨零排放。 為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中鋼也訂出「提升能源效率、高爐噴吹富氫氣體、增用廢鋼、鋼化聯產/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使用熱壓鐵(HBI)、再生能源」六大目標,以有效實施減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