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來源8大分析2023!(小編貼心推薦)

Posted by Jack on August 9, 2023

碳排放來源

水泥業、鋼鐵業一直是最難減排的前幾大產業,艾伯格爾說,透過更有效率的使用建材,有機會在2030年減少10%的水泥、鋼鐵使用,對於建築減碳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因此,若身處臺灣的我們能夠減少食物浪費和廚餘垃圾,將能夠有效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對於減緩氣候變遷有極大幫助。 您也許知道燃煤電廠、交通運輸、石化、鋼鐵等產業造成空污危害人體健康,但煙塵之中還有您看不見的「碳排放」,這些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助長氣候變遷,對您我身處的地球家園造成更深遠劇烈的衝擊。

碳排放來源

若納入2017年的全球碳排放量排名計算,台灣是第22名,占全球碳排放比為0.73%。 首先是能源效率,艾伯格爾預估,2030年所有新建築都會是「零碳排準備建築」,不過仍會有20%的老舊建築需要翻修,而這樣的轉變非常仰賴人們的行為改變,若是人們沒有意識到,是時候提升房屋的能源使用效率,諸如暖氣、冷氣系統的能源效率提升等,轉變過程將會相當困難。 碳排放來源2023 但像台灣就完全沒有這股優勢,光要找可以回填這些碳的空間都非常的困難,更別說我們還是在環太平洋火山帶上,一年要發生個200多次的有感地震,難保不會把好不容易埋進去的碳,因為地震讓地層出現裂縫,然後把碳全部洩露出來,因此,台灣就只能將碳拿來再利用而已。

碳排放來源: 台灣要收碳費了,但費率還喬不攏!曾文生:抬頭看看鄰近國家怎麼做吧

國際上較廣為人知的機構包含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查證碳標準( VCS,Verified 碳排放來源 Carbon Standard )或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等。 接收環境訊息,除了可用閱讀的方式,本篇文章也為您準備了有聲版【聽說‧環境】,讓您疲累的眼睛適時休息;用聲音,與您分享綠色和平在臺灣及全球的環保工作進展,聆聽那些發生在您我身處的地球,關於環境、氣候、海洋、森林的事情。 其實環境和經濟並非二選一的是非題,若能以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降低碳排放量,就是能夠達到雙贏且更永續的選擇。

  • 而人類活動的各種燃燒行為,也產生極大量的空氣污染物,例如都市中的燃油交通車潮、焚燒廢棄物、燃燒化石燃料取得電力或動力、為開墾土地燒毀森林等,都是 PM2.5 等空氣污染物的來源。
  • 糧食與水資源關乎人類生存,若收成與供給不再穩定,將對於全球經濟造成動盪,更可能引發爭奪資源的政治風險。
  • 在微博上,一些地方政府機關,尤其是市場監管部門與警察的賬號,除了轉發中鹽的聲明外,還提出要「警惕推波助瀾的商業力量」。
  • 一個袋子改變了人類行動的契機,我當時收集了好多案例,台北市的婆婆媽媽們是如何運用過人的智慧,把家裡平常的兩三袋份量的垃圾,完成資源分類回收後剩下的全部塞進小小的收費垃圾袋的故事。
  • 平均算一算每公噸的處理費就需要600美元,所以現在每一個CCUS 計畫全部都是需要有政府資金支援的示範計畫。
  • 進行前瞻技術布局,並發展本土優勢技術加速商業化,瞄準全球淨零轉型商機。

動物活動、植披燃燒都會釋放出溫室氣體,不過自從人類工業革命以來,大量燃燒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產生動力及發電等用途,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從 1970 年至今增加超過 78%,成為碳排放主要來源。 若要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就需要從各個不同的碳排領域及部門著手,且從最終使用部門的角度切入,重新思考使用者、政策制定者,並回溯到能源及相關產業的生產端,逐步減少碳排放。 這種方式未來可能會很有希望,因為這個做法是最直白的,從哪裡來的就讓它回哪裡去,既然現在大氣中的碳量會過多,是因為我們人類把本來埋藏在地層中的化石能源挖出來燒掉的結果,我們就把這些碳全部收集起來,可以使用的就拿來再利用,不能用就埋回地底下去。 人類的生產活動會排放各式各樣的溫室氣體,把這層被子變成超厚的羽絨被,這個就是全球暖化的成因。 對於已經排出去的碳我們無能為力,但現在能做的就是減少人類製造的那一部分。 因此,我們需要減少的是人類的生產活動所排放各式各樣會造成溫室效應的溫室氣體。

碳排放來源: 候變遷績效指標 各國氣候中和競逐已經啟動

上述所提到的那些碳排放源就是屬於正排放這一部分,所以為了要達成「淨零」,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兩種方法,第一就是儘量減少正排放的量,這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要節能減碳,目標就是要把正排放的量降低。 以方法論而言,就是要盡可能的減少生產過程中各種的碳排放,像是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節省製程設備和空調的能源、省電等。 回到碳排放,現在我們要減少碳排放只限於人類生產活動產生的那一部分,至於自然界中本來就會有的碳排放,像自然的動植物呼吸、腐敗,甚至是火山爆發產生的碳排放,因為這些不是人類生產活動所產生的,而且也不在我們可以控制的範圍裡面,所以這都不算是減碳的標的。 [2] 二氧化碳當量 (CO2e,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是測量碳足跡的單位,把不同溫室氣體對暖化的影響程度用同一種單位表示。

碳排放來源

為了避免落後其他國家,必須有升級版的《氣候變遷調適法》來達成淨零排放。 目前《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只有授權前三個政策工具,且執行進度並不理想。 因為一些核心的政策工具,像是排放交易與效能標準等,都必須讓所有利害關係人達成共識;但當涉及成本代價時,要眾議僉同,又談何容易。 2.目前台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只有授權前三個政策工具,且執行進度並不理想。

碳排放來源: 氣候變遷真的跟人類有關嗎?

網路上有許多計算碳足跡的方式,但筆者認為更輕鬆、容易得到大方向的是來自《別讓地球碳氣:從一根香蕉學會減碳生活》這本書中的建議。 2021 年,綠色和平進行了「臺灣排碳大戶碳定價意向調查」,結果發現將近七成(69.6%)的排碳企業皆認為合理的碳費在每噸 10 美元(約新臺幣 300 元)以上。 因此,環保署不僅應將碳定價列入《氣候變遷因應法》,更必須制訂「有效」的碳定價,以價制量,也協助排碳企業有法可循。 全球暖化不僅影響氣候模式,還會衝擊極為敏感的生態環境,造成生物多樣性喪失、土地退化、水資源短缺、糧食危機等問題,更可能引發經濟動盪、人類爭奪資源的政治風險。

碳排放來源

最後,若能讓日常飲食盡量少肉多蔬,根據綠色和平的研究,一個臺灣人只要一天不吃肉,能減少 2.4 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所有臺灣人民一天不吃肉,能減碳 56,510 公噸! 因此,只要用實際的行動減少肉食需求,就能為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盡一份力。 為生產肉類、奶製品、蛋類和海鮮,而飼養的牲畜和魚類會以多種方式增加溫室氣體排放。

碳排放來源: 全球共同減少碳排放,簽訂《京都議定書》

畜牧業是生活中增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來源之一,23% 的人類溫室氣體排放量來自農業和土地使用。 隨著全球肉品的需求增加,畜牧業走向工業化,養殖動物的過程砍伐與焚燒大片森林,以騰出畜牧空間,或是用來種植飼料大豆。 碳排放來源2023 而牲畜的排泄物,尤其是牛隻更釋放大量甲烷,都是助長氣候變遷的因素。 氣候變遷的成因較複雜,但人類行為模式難辭其咎,改變了自然的溫室現象。

國際能源總署(IEA)提供了多項政策建議,包含 2030 年電動車的新車市占率達到 60%、2030 年所有新建築應達成淨零排放、2035 碳排放來源2023 年家電與空調為最高效能等等。 對比臺灣公布的 2050 淨零路徑,臺灣社會還需要更多關注與努力,讓「淨零未來」成為可能。 因此,身為個人的您我,即使在生活中完全不使用直接製造碳排放的用品,仍然會因為間接的碳排而產生碳足跡。 因為地球上所有的人類活動,必然會造成大小不一的環境影響與衝擊。

碳排放來源: 溫室氣體與二氧化碳

每年燃燒化石燃料造成的空氣污染,所衍生的經濟成本佔臺灣 GDP 2.6%,可能導致每年約 16,000 人過早死亡(premature death);民眾因暴露在 PM2.5 中,導致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死亡案例約 4,000 例,造成工作缺勤約 500 萬天。 對較為貧窮的城市來說,空污造成的經濟損失是極為沉重的負擔,以印尼雅加達為例,2020 年的相關經濟損失相當於整個城市 GDP 的 8.2%。 空氣污染物來源可分為「自然界的釋出」以及「人類活動的製造」。 而人類活動的各種燃燒行為,也產生極大量的空氣污染物,例如都市中的燃油交通車潮、焚燒廢棄物、燃燒化石燃料取得電力或動力、為開墾土地燒毀森林等,都是 PM2.5 等空氣污染物的來源。

而臺灣2021年的總排放量大約是3.66億噸,大概就是全球排放量的1%。 另一種是企業花錢建置設備,把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進行回收,後續封存回地底下或是再利用,不讓這些二氧化碳排到大氣中,效果跟「碳匯」類似,這個名詞叫做碳捕捉或是碳封存,簡稱為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如果企業把二氧化碳拿來再利用的話,例如:二氧化碳可以做成碳酸或者是另外作為一些工業使用,那就叫做CCUS(CO2 Capture,Utilization,Storage)。 大自然界裡面有5大碳庫都是自然界可以儲存碳的天然庫,依據多寡可以分成海洋、地質、土壤、大氣和生物。 雖然現在聽起來好像大家討論的很多的重點都在森林、海藻這些生物的固碳力,但其實土壤的固碳力也是未來臺灣需要好好思考的地方。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