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5大好處2023!內含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絕密資料

Posted by Tommy on December 5, 2018

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

海廢危害海洋生物的攝入(ingestion)以及纏繞(entanglement)[註6] 已經累積許多研究,但我們對於海洋塑膠生物圈(plastishpere)中的各種微生物所知相對就很有限。 海廢所附著的微生物會形成微小的生態系,隨著海廢漂流到遠處。 這也可能會成為致病菌、具抗生素抗藥性的細菌遠程散佈的新途徑。 由於浮游動物是海洋中重要的蛋白質來源,而微塑膠的尺寸也與浮游生物相近,當微塑膠導致浮游動物在幼生期死亡,或經由食物鏈,毒素放大並累積在中高階掠食者的體內,可能進而影響到整個海洋生態糸統。

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

阻燃劑可能干擾腦部發育,其他附著於塑膠的化合物也可能引發癌症或先天缺陷。 毒物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劑量決定毒性,而這些化學物質中有許多在部分國家認為對人類安全的濃度下,似乎會對實驗室動物造成傷害。 針對暖世代民眾最關心的「氣候行動」議題,透過能源種類與驅動方式的轉換,汽車或許可減少石化能源的使用,車輛行駛時也能減少廢氣排放問題,針對碳排放抑制有所助益,減緩溫室效應的嚴重度。 但當環保足跡擴大範圍審視,電動車搭載的電池元件因為高度使用稀有金屬,所牽涉到的電池原料開發與舊電池回收,成為了新的環保議題。 如此一來,讓從油轉電所達成的減碳效應,卻因電池問題而拉低了此波汽車工業革命對於地球的環保價值。

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 塑膠微粒遍佈全球 恐進入人體影響健康

前者為於工業製造時,體積就很小的塑膠纖維或顆粒;後者則為從塑膠袋、塑膠瓶或輪胎磨損顆粒等各種塑膠產品中,因化學或物理老化或降解而產生。 儘管微塑膠問題暫時未對本地帶來重大環境問題,但其潛在風險不容忽視,而且作為世界公民,市民亦有責任保護環境。 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2023 除了促進政府立法外,市民的環保及消費意識更是關鍵,要改變使用即棄塑膠製品、過度消費的習慣,並多留意商品成分,避免使用含塑膠製品,才是根本地紓緩塑膠所帶來的社會環境問題的有效方法。 另一個來源是近年生產商在衛生及美容產品加入「膠粒」,聲稱配方有助去除角質層及潔淨功能,不少洗面乳、沐浴露甚至牙膏均有加入塑膠粒,但在包裝上未有明確或以英文列出所含成分,令消費者在不知不覺間選購及使用了含有微塑膠的產品。

  • 而早於2018年,綠色和平與南韓仁川大學共同設計全球食鹽微塑膠含量研究,亦發現來自全球21個產地共39個食鹽樣本中,超過9成驗出含有微塑膠 。
  • 減少電池對環境的影響,成為全球車廠目前全力發展的重點,而謹守VOLVO For Life價值的VOLVO車廠,更擴及電池從生產至回收的整體生命週期的環保價值,從生產階段,就期望達到「電池生產0剝削」目標。
  • 有毒化學物質會附著在微小的顆粒上,然後被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其中大多數是食碎屑動物或濾食性動物)攝食。
  • 許多政府都禁止使用不同類型的一次性塑膠,最常見的是塑膠袋。
  • 當中顯示直徑為 5 微米的微塑膠不僅會在胃腸道中積聚,亦會在魚鰓和肝臟中累積。
  • 海水浴場管理單位應將塑膠廢棄物上附生的致病菌(例如大腸桿菌)做為另一項指標,並採取相關行動以降低戲水遊客藉由接觸這些污染的塑膠廢棄物(如塑膠顆粒)造成的致病風險。
  • 而需要從企業銷售並推波助瀾的一次性「便利」文化中徹底改變,優先推廣再利用、減少浪費的物流系統。

一些地區已經開始進行塑膠減量,其作法是試圖減少塑膠的消費量及提倡塑膠回收(英語:plastic recycling)。 然而現今依然有需多的問題值得釐清,塑膠碎片上的生物圈是否就像海綿一般,任何水體的微生物就一定可以順利棲息與拓殖(colonization)? 答案是否定的,在已經形成微生物圈的塑膠碎片上,外來的微生物要如何與本土的微生物族群共存,往往取決於微生物間的交互作用。 [註10] 因此,是否因為新興污染物塑膠微粒的存在,使得水媒病原菌大量傳播並加速水產動物疾病的擴散? 存在有人類病原菌的塑膠生物圈是否會增加人類罹患疾病的風險?

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 無垠深海,已無淨土?地球最深海溝生物消化道發現塑膠纖維 科學家痛心:海溝已成塑膠垃圾的最終水槽

此外,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指出,今(2023)年2月8號,於高雄有一座鈦酸鋰(LTO)材料電子負極材料的工廠,舉行了上樑典禮,未來這些材料也會供應給格斯。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黃志芳於啟用典禮中強調,電池是未來產業的兵家必爭之地。 去(2023)年10月政府組織的電動車國家隊,格斯科技就是其中一員。 當時在美國辦形象展,格斯的科技引起了美國議員的注意,甚至邀請董事長張忠傑單獨會談,盼能夠促成更多的合作。

彩虹勇士號從台南安平一路往南經過二仁溪、阿公店溪、後勁溪,接著來到小琉球。 再將打撈到的微塑膠,參考五大環流基金會的研究流程,分成線狀、塑膠碎片、硬質塑膠,發泡塑膠,跟塑膠原料這五大種,並計算出每個採樣點的微塑膠密度。 微塑膠又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初級微塑膠,例如被廣泛使用在美妝與清潔用品中的塑膠柔珠,製造出來時,尺寸就已經小於5公釐。 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2023 另一類次級微塑膠,是體積較大的塑膠製品,在海中長年浸泡、風化之後,逐漸裂解成微小的塑膠碎片。 保守統計,塑膠占了全球海洋垃圾的六到八成,每年至少有八百萬噸塑膠垃圾,進到大海。

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 每年最多5萬個微塑膠被吃下肚 研究:攝取大量微塑膠將損害人體細胞

藉由這種方法,IPW用非常低的成本就建立一個全球POPs污染地圖。 維也納醫科大學 (Med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 也曾研究過來自 8 個不同國家的成人糞便,發現樣本中都含有微塑膠,其中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 (PET) 和聚丙烯 (PP) 含量最高,廣泛用於蔬果包裝、寶特瓶等食品包裝。 微塑膠 (Microplastic),被廣泛稱為「塑膠微粒」,但不僅限於「顆粒」形式,而是指直徑或長度少於 5 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2023 毫米的塊狀、細絲或球體的塑膠碎片。 它們可以是「原始」,指本身被製造成該體積,例如其他塑膠製品的顆粒原材料;或是「次生」,指因暴露於風、浪和紫外線下而分解或變形的塑膠碎片。

吃下受汙染塑膠的魚,牠們肝臟的受損程度比吃下未受汙染塑膠的魚更嚴重。 (肝臟受損的魚比較無法代謝藥物、殺蟲劑和其他汙染物。)另一項實驗顯示,暴露在聚苯乙烯(外帶食物容器的材質)微小碎片中的牡蠣,產生的卵較少,精子也較無活力。 為了改善氣候暖化而於汽車產業中所吹起的從油轉電革命,卻因電動車所搭載的電池元件中諸多金屬與稀土的高度使用,牽涉到的電池原料開發與舊電池回收,成為了新的環保議題。

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 中國新推「20條」提振消費 缺乏「大爆炸式」刺激下效果成疑

[23]污染傳播的途徑包括直接排放、地表徑流、船舶產生的污染、大氣污染以及將來或許會發生的深海採礦。 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 儘管如此,科學家仍擔憂海洋塑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因為它們無所不在,而且最後會分解破碎成奈米塑膠,尺寸小於1公尺的千億分之一,換句話說,小到看不見。 不過由於研究者缺乏鑑定食物裡奈米塑膠的分析方法,因此對於它們的存在狀況和人類吸收的情形完全沒有資料。 可理解的,這些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可能透過油污染進入至魚類體中,經過食物鏈關係最後進到人體內,與我們有非常直接的關聯。 不只對海洋生態有所影響,更可能直接地影響我們人類的健康甚至經濟,顯示出我們應對海洋保育更加重視。

塑膠在環境中老化產生孔洞、縫隙、裂痕會導致表面粗糙化,進而增加被細菌定殖的表面積。 弧菌在海洋環境裡無處不在,在海洋塑膠廢棄物表面的生物薄膜也佔有很重要的角色。 當海廢被生物薄膜附著之後,就更容易被細菌定殖,進而增加致病性細菌附著的風險。 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2023 塑膠污染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包括(但不限於)垃圾、海洋廢棄物(已進入海洋的人造廢棄物)、塑膠顆粒水污染、塑膠網和友好漂浮物。 一次性塑膠產品對環境污染和生態危害的報導,日益增加,目前國人尚毋需擔憂其對健康的影響。

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 空氣中的塑膠污染》深海到北極都逃不過 人體1年吸入5萬顆塑膠微粒!

包括無脊椎動物在內,已有260種物體被發現吃到塑膠製品或是被塑料製品纏住,當動物被塑料製品纏住時,其活動受到嚴重限制,因此在捕食上會感到困難。 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 而且動物多半會死亡,甚至會有嚴重的劃傷及潰瘍[13] 目前估計每年約有四十萬隻海洋哺乳動物因塑料污染而死[11],2004年時估計北海的鷗胃中平均有三十塊塑膠片[14]。 世衛不建議大家定期監察食水的微塑膠含量,認為研究重心是它們進入腸胃的影響。

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

微塑膠對健康影響尚不清楚,但《危險材料》研究發現,人體細胞實驗微塑膠會造成細胞損害,包括細胞死亡和過敏反應,然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還不確定,因不知道微塑膠被排出前會停留人體多久。 很難分析微塑膠是否因為我們食用海鮮而對人體造成影響,因為我們周遭都充斥著這種物質,從呼吸的空氣、喝的自來水和瓶裝水、吃的食物到穿的衣物都有。 此外,塑膠是以很多形式出現,並且包含各種添加物,像是色素、紫外線穩定劑、防水劑、阻燃劑、雙酚A(BPA)之類的硬化劑,以及稱作鄰苯二甲酸酯的軟化劑,這些都可能滲濾到周遭環境。 陳國勤指出,當微塑膠導致浮游動物在幼生期死亡,或經由食物鏈,毒素放大並累積在中高階掠食者的體內,就可能進而影響整個海洋生態糸統、漁業資源也可能減少。 近期還有研究表示,因為特殊職業暴露可能長期吸入塑膠微粒有可能導致呼吸系統的病變,但整體來說,要了解空氣中塑膠微粒對是否會直接對人體健康產生的影響,目前仍欠缺深入且精準的研究以及足夠的數據。

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 蜂蜜難驗真假 政府加強標示管理卻延伸出檢驗把關困境!

每年被掩埋處置的輪胎數量從2013到2017年幾乎增加了二倍。 席林(John Sheerin)告訴《今日回收》(Recycling Today)雜誌,由於輪胎再製燃料的需求降低,開始有更多的輪胎會被送到掩埋場。 例如利用輪胎廢料製成遊樂場、運動場以及建築材料等產品近年來已大幅增加。

[12] 浮游生物誤食這些塑膠微粒後,牠們的體型、獵食能力、生長與生育能力都可能受到改變。 [13] 食用有機碎屑及浮游生物的濾食性動物,以及海洋生態系的高階消費者 ,例如魚類、鯨豚及海鳥,經生物累積,大量攝取而影響生理,感染疾病或中毒。 [10] 目前已經知道,當珊瑚與帶有致病菌的海洋塑膠接觸時,會大幅增加珊瑚染病的機率。 [14] 當珊瑚生病,整體生態系便可能更難以抵抗像是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大規模影響。 海洋塑膠生物圈造成的後果雖然不容易直接觀察,但累積起來卻可能持續影響海洋生態系,最終影響人類。

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 生物地球化學

2018 年,歐盟通過了「循環經濟塑膠策略」,以引導「改變塑膠產品的設計、使用、生產和回收方式」為方向,歐盟委員會接著提案逐步禁止海洋廢棄物中最常見的 10 種一次性塑膠製品。 塑料由聚合物與複合添加劑(如穩定劑、增塑劑和顏料等)混合製成。 在聚氯乙烯(PVC)中用作增塑劑的雙酚 A(BPA)和某些鄰苯二甲酸鹽等物質對人類健康和環境有不利影響。 長期接觸塑膠以及其中添加物的潛在後果,以及它對整體生態性的影響,仍存在不確定的風險。

而在世界各地產生的塑膠廢物中,只有 9% 會被回收,其餘均以都市固體廢物的方式處置。 另外,約 60% 的老舊塑膠物料(在 2010 年達到 2.75 億公噸)被視為廢物棄置,數量已超過每年的生產速度。 POPs,包括有多氯聯苯(PCBs)、各類的有機氯殺蟲劑(如滴滴涕和六六六)和溴化阻燃劑等,是危險、有害的合成化學物質且在環境中難以劣解。 因為它們屬於親脂性(即對油和脂肪具有高親和性),POPs會積累在海洋生物的脂肪組織。

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 全球與區域

微塑膠遍布世界角落,科學家已知人類會因為吸入、食用讓微塑膠進入人體,近年科學家往人體尋找微塑膠蹤跡,意外發現連活體肺部組織的最深處都有微塑,最常見的就是塑膠袋、瓶裝水、包裝用塑膠,科學家還擔憂這兩年外出必戴的口罩,也是人體微塑膠一大來源。 微塑膠來自您我日常生活用了就丟的塑膠製品,例如麵包包裝袋、塑膠吸管、瓶裝水、咖啡膠囊、塑膠叉子與湯匙,或人手一杯的外帶塑膠飲料杯。 這些使用數十分鐘甚至數分鐘就被拋棄的塑膠製品,進入自然環境之後,逐漸碎裂、分解,再變為微塑膠。 塑膠污染問題極為嚴峻,國外非營利組織與明尼蘇達州大學,測試全球包括美洲、歐亞等 12 個國家超過 100 個飲用水樣本,結果發現,高達 83% 樣本含有微塑膠(microplastic),提出警訊。 大海中,還有更多微小的浮游生物,牠們是海洋生態系的基礎,如果浮游生物也受到微塑膠危害,會產生什麼樣的衝擊? 在海洋生態系中,藤壺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牠們透過濾食浮游生物,將能量轉換到食物鏈更上層。

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

除此之外,生產商亦缺乏生產者責任,未有主動回收及循環再用塑膠物料,加上不少地區政府監管不力或回收配套不足,令大量塑膠被棄置在堆填區或流入海洋,造成生態環境的污染及破壞,經分解為微粒的塑膠成為了微塑膠的來源。 事實上,很多海洋生物都無法分辨在海中飄浮的,究竟是塑膠或食物,更無法決定是否適宜食用。 全球每年約有1270萬噸塑膠垃圾落入海洋,香港更是海洋塑膠污染重災區。 香港教育大學曾分別檢驗30條本地圈養及30條野生烏頭,發現6成野生烏頭樣本含有微塑膠,平均每條野生烏頭含有4.3件塑膠碎片,當中一條更多達80件。 使用添加塑膠微粒產品,由於塑膠微粒粒徑過小,污水處理設施無法有效收集去除,致排入水域中。

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 全球塑膠汙染現況

科學家認為,目前環境中的塑膠微粒以及奈米微粒的含量還很低,不足以影響人類健康,但隨著塑膠汙染變得更加嚴重,情況會更加危險。 雖然該研究對象並不包括臺灣,但綠色和平去年發佈文獻研究《海鮮中的塑膠》,發現臺灣人愛吃的牡蠣、蛤仔等多達 170 種魚類及海洋生物體內,都曾發現微塑膠。 塑膠容易吸附重金屬、污染物等有害物質,塑膠氾濫對於人體健康已構成潛在風險。

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

研究人員在蒸汽消毒後的橡膠奶嘴的洗滌水發現許多小至 0.6 微米或 600 奈米的片狀或油膜狀微塑膠和奈米塑膠,還發現奶嘴表面蒸汽蝕刻和化學改性。 【大紀元2018年05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瑋喻、莫琳綜合報導)人類製造的垃圾隨著洋流四處漂流而形成的海洋廢棄物(marine debris),讓數不清的海洋生物因誤食、纏繞而面臨生病、痛苦掙扎或喪命的下場。 回收部分,VOLVO以「電池回收0廢料」為目標,承諾每顆電池的重生,與全球最大鋰電池回收工廠UMICORE合作,採用獨家熔爐與高溫冶煉技術,可以充分提煉舊電池中的貴金屬,如鋰、鎳、鈷、稀土、銅等原料,將電池所分解出的元件再利用,達成零廢料耗損。 人類與環境關係密切,兩者間須相互尊重,達到平衡,以維持地球永續發展。 台灣四面環海,海洋與我們更是息息相關,我國對海洋的保育可說是相當重要。

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 輪胎:意料之外的塑膠汙染源

溫斯坦在實驗室設計讓蝦子暴露在輪胎顆粒下,他發現這種動物會吃那些顆粒,顆粒也會卡在牠們的鰓裡。 包括无脊椎动物在內,已有260種物體被發現吃到塑膠製品或是被塑料制品缠住,當動物被塑料制品缠住時,其活動受到嚴重限制,因此在捕食上會感到困難。 而且動物多半會死亡,甚至會有嚴重的劃傷及溃疡[13] 目前估計每年約有四十萬隻海洋哺乳動物因塑料污染而死[11],2004年時估計北海的鷗胃中平均有三十塊塑膠片[14]。 羅斯博士補充,儘管北極相當偏遠,但是已經與我們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消費習慣息息相關。

  • 這些化學物質會在環境中停留很長一段時間,並且可以積累,通過食物鏈並從一個物種轉移到另一個物種。
  • 去(2023)年10月政府組織的電動車國家隊,格斯科技就是其中一員。
  • 但這樣的破碎速度很慢,單位通常是以年計算,在淡水生態系中則會更慢。
  • 目前,全球的紡織業每年生產約4000萬噸的人造布料,其中又以聚酯為多。
  • 即使我們現在能夠停止生產新的合成塑膠,但目前在市場、堆填區中和不同環境中存在的塑膠廢物,仍會繼續推高微塑膠的現存水平。
  • 空氣污染也會把鐵、碳酸、氮、矽、硫、農藥或灰塵顆粒帶入海洋。
  • 糧農組織也提醒我們吃魚有益,因為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且魚類富含的營養素在其他食物裡也很少見。

透過這種方法,只需要很短的時間便可將微塑膠染色,並且得到非常高的回收率(96.6%)。 除了堆填區和焚化爐外,人類亦會將塑膠廢物棄置於鄰近的棲息地。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在 2016 年的一份報告估計,每年沿海地區最少有800 萬公噸塑膠廢物被丟棄至大海裡。 由 Eriksen 等人在 2014 年透過表面網拖和目視調查,估計目前最少有 5.25 萬億塊塑膠碎片在全球海面上漂浮。 要解決海洋垃圾或塑膠微粒的污染問題,並無法單靠某一個國家完成。

(台灣英文新聞/生活組 綜合報導)中研院最新研究發現,直徑或長度不到5毫米的微塑膠,因為體積小,容易被海洋生物誤食,再經由食物鏈,毒素放大並累積在中高階掠食者的體內,可能進而影響到整個海洋生態糸統。 因此提醒大眾應注意微塑膠對海洋的危害,從自身開始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做好資源回收。 塑料污染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包括(但不限於)垃圾、海洋廢棄物(已進入海洋的人造廢棄物)、塑料顆粒水污染、塑膠網和友好漂浮物。 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2023 有相當大比例的塑膠是用來製作一次使用、可拋棄式的包裝材料,或是會在一年內丟棄的產品[4]。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