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風者衛星6大優勢2023!(震驚真相)

Posted by Dave on November 21, 2020

獵風者衛星

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進一步說,獵風者衛星是繼福衛五號之後,第二顆由臺灣自製的衛星,整顆衛星包含酬載共有82%是由臺灣研發製造,若加上地面設備,共有超過20家臺灣的研發單位及廠商參與。 陳院長感謝蔡英文總統的領導與蘇貞昌前院長在行政院長任內對臺灣發展太空科技的大力支持,使太空產業發展能有今日成果,同時他也感謝每一位曾經為獵風者衛星付出心力的貴賓,祝福獵風者衛星旅途順暢,如期抵達發射場。 期待獵風者升空後,進一步驗證我國衛星設計製造能力,帶領臺灣邁向國際太空科技與經濟的發展,也期盼未來的數據應用,精進臺灣的氣象預報及科學研究,帶來卓越的貢獻。 全球衛星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機(GNSS-R)的核心技術,源自太空中心自主研發的太空級GPS接收機,在系統架構上可同時接收一組GNSS直射訊號、八組GNSS反射訊號,並可透過地面上傳方式選擇接收不同的GNSS訊號源。 GNSS-R的發展是系統性的,除反射接收機之外,亦針對微弱的反射訊號同步進行高增益左旋天線、低雜訊放大器、多通道射頻前級等元件的開發;目前所有元件均已完成飛行體的製造驗證。

獵風者衛星計畫主持人林辰宗表示,為期兩天會議目的在確認衛星運送前所有工作都完成,包含組裝整合測試、酬載儀器的測試驗證、環境驗測歷程皆符合規範且通過驗證,另也檢視裝運衛星配置、運輸規劃、發射場作業流程等是否有疏漏;進入軌道後將接手的地面系統整備情形、數據處理就緒情形,也都一併檢視。 國家太空中心今天宣布,台灣首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預計將於7月14日從太空中心起運,自桃園國際機場運送至位於法屬圭亞那的發射場,準備在9月搭乘亞利安公司(Ariane space)的Vega型火箭升空。 (台灣英文新聞 / 生活組 綜合報導)繼福衛五號之後,臺灣第二顆自製的衛星,昨(20)日在科技部宣布好消息後正式亮相。 由科技部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自主研發的「獵風者TRITON」(FORMOSAT-7R)衛星,預計2023年第一季在法屬圭亞那的圭亞那太空中心搭乘法國亞利安太空公司(Arianespace)的織女星C型(VEGA C)火箭發射升空。 獵風者衛星(TRITON)2014年啟動計畫,14日終於在眾人見證下,自國家太空中心起運往法屬圭亞那,預計9月升空。

獵風者衛星: 關鍵字

蔡英文也說,「獵風者」的名字來自於古希臘神話中海的信使(Triton),其擁有駕馭風浪的能力,正象徵這顆氣象衛星被賦予的使命。 包括行政院長陳建仁、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副秘書長黃重諺、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吳政忠、發言人林子倫、新竹市長高虹安、立法委員柯建銘、蘇巧慧、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獵風者衛星計畫主持人林辰宗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中央社記者張璦台北15日電)獵風者氣象衛星籌劃8年多,預計9月升空,其自製率超過8成,這個正港「台灣囝仔」的背後,是中科院、工研院、漢翔、華泰電子等20家台灣研發單位及廠商,組成強大國家隊,讓獵風者得以執行「知風預雨」的任務。 獵風者衛星 獵風者氣象衛星籌劃8年多,預計9月升空,其自製率超過8成,這個正港「台灣囝仔」的背後,是中科院、工研院、漢翔、華泰電子等20家台灣研發單位及廠商,組成強大國家隊,讓獵風者得以執行「知風預雨」的任務。 「獵風者衛星是代表台灣海的信使,也承載台灣發展太空產業、參與太空時代的決心;獵風者衛星更代表台灣製造不僅能站上國際,也能飛向太空,祝福它成功發射升空」。 「獵風者衛星從構想、設計到製作,都是土生土長的台灣製造。這顆衛星,有8成以上的關鍵元件都是由台灣研發製造,並且超過20家國內研發單位、廠商共同參與。更重要的是,它搭載的GNSS-R,也是由台灣自行所研發」。

獵風者衛星

獵風者衛星將在550~650公里高的衛星軌道上,接收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PS及GLONASS發射並經海面反射的訊號,根據該訊號計算出的海面風場資料是目前最缺乏的氣象資料,搭配地面雷達的高解析度沿海風場資料,可應用於颱風路徑、強降雨與空污預測,也可進行海氣交互作用等研究及相關應用,可說是一顆氣象衛星也是科學衛星。 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20日表示,獵風者衛星是觀測風場的衛星,原屬於福爾摩沙衛星七號計畫中的自主衛星(FORMOSAT-7R),後因任務調整而命名為「獵風者」。 不同於福衛七號直接接收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PS、GLONASS)所發射經過電離層與大氣層折射的訊號進行觀測,獵風者搭載國內自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反射接收儀」(GNSS-R),在低地球軌道上蒐集由海面反射的全球導航衛星訊號,利用訊號反射的物理特徵推算海面風速。 他強調,獵風者衛星是台灣第一顆自製氣象衛星,除與國內學研界共同研製任務酬載GNSS-R執行科學任務,另將進一步驗證我國衛星關鍵元件、酬載儀器、衛星系統、次系統設計製造能力。 預計2022年發射的獵風者衛星(TRITON)是臺灣第二顆自製衛星,它除使用更多國產元件外,也將搭載首次由國內團隊開發的GNSS-R接收儀酬載。 獵風者衛星將運行在高度600公里左右的太陽同步軌道,蒐集由地表反射的GNSS系統訊號,可以進行土壤特性、海氣交互作用、颱風強度預測等相關研究。

獵風者衛星: 台灣自製獵風者衛星全功能測試完畢 預定明年3月升空

獵風者是觀測風場的衛星,搭載國內自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反射接收儀(GNSS-R),在低地球軌道上,蒐集由海面反射的全球導航衛星訊號,利用訊號反射的物理特徵,據此反演當時的海面風速。 談及獵風者這個讓他引以為傲的「孩子」,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表示,原本它是台美合作福衛七號計畫的其中1顆衛星,但因雙方合作計畫架構出現變化,後來獨立成單獨的衛星計畫,太空中心人員與學界將精密設計轉化成獵風者上的關鍵元件,可說是「把不可能的任務變成可能」。 於本次PSR也擔任審查委員的氣象局副局長程家平表示,獵風者衛星的任務,將可補充劇烈天氣生成初期海面上的相關數據,讓氣象觀測有突破;獵風者穩定運行後,將提供氣象局做為監測資料,進到預報中心當輔助型資料,甚或進入數值運算系統。 據國家太空中心規劃,獵風者升空後,訊號蒐集範圍將先集中於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低緯度帶,資料同步提供成功大學及中央大學進行科學研究,持續提升資料準確性。 總統表示,「獵風者衛星」是代表臺灣「海的信使」,也承載臺灣發展太空產業、參與太空時代的決心;「獵風者衛星」更代表「臺灣製造」不僅能站上國際,也能飛向太空。 他表示,深深地期待,現在台美合作的福衛七號、總共有6顆氣象衛星,再加上即將升空的獵風者,能讓台灣在未來成為國際上非常重要的氣象資料輸出國。

科技部長吳政忠表示,獵風者衛星傳承福衛五號經驗,並進一步提高自製占比,包括衛星電腦、電力控制、光纖陀螺儀、導航接收機等關鍵元件,以及重要的酬載儀器,都是臺灣製造,太空中心並發展了多項關鍵技術,顯示我國已具備打造衛星的實力;再加上臺灣原本就已經相當成熟的地面設備及相關技術,全球低軌衛星熱潮,臺灣將不會缺席。 獵風者氣象衛星預定明年3月發射,承福衛五號第二顆臺灣自製的衛星,更是首顆的自製氣象衛星,升空將再次驗證臺灣衛星製造能力。 獵風者衛星包含酬載共有82%是由臺灣研發製造,若加上地面設備,共有超過20家臺灣的研發單位及廠商參與。 獵風者氣象衛星預定明年3月發射,是承福衛五號第二顆台灣自製的衛星,更是首顆的自製氣象衛星,升空將再次驗證台灣衛星製造能力。

獵風者衛星: 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 7/14起運赴南美洲9月升空

她也強調,政府不斷為太空產業發展努力,在法律、預算及組織各層面上都給予最大支持,「獵風者衛星」的起運,承載臺灣發展太空產業、參與太空時代的決心,期盼未來「臺灣製造」不僅能站上國際,也能飛向太空。 由國家太空中心自主研發的「獵風者衛星」,今日完成最後一項測試-全功能測試,代表衛星已通過所有模擬太空環境的考驗,依然能維持最初設計的性能。 獵風者衛星2023 獵風者衛星2023 未來獵風者衛星發射升空後,該資料處理系統可以快速進行自動化處理,提供高解析度與準確度的海面風速反演產品給使用者,為臺灣海洋環境管理做出貢獻。 獵風者衛星2023 獵風者衛星 2021 年 5 月,臺灣《太空發展法》三讀通過,正式宣告「太空產業」成為臺灣「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中重要的一環。 如果一切順利,獵風者衛星做為首顆自製的氣象衛星、繼福衛五號後第二顆臺灣自製的衛星,昭示臺灣除了遙測衛星,也有能力研製氣象衛星。 總統指出,「獵風者」是一個很響亮的名字,來自於古希臘神話中海的信使(Triton),他擁有駕馭風浪的能力,正象徵這顆氣象衛星被賦予的使命。

獵風者衛星

中科院、卓越光纖、鑫豪科技攜手參與的「光纖陀螺儀」,則能感測衛星的角速度,使衛星電腦得以控制衛星的方位與姿態。 吳宗信說,獵風者與福衛五號相比,關鍵元件重量更輕、體積更小、效能更佳,背後正是台灣強大的產業,宛如「親戚朋友」協助拉拔獵風者長大,如今才能順利「到外地、出社會」。 獵風者衛星原為福爾摩沙衛星七號中的自主衛星(FORMOSAT-7R),從該計畫獨立並另命名為獵風者。

獵風者衛星: 自主關鍵元件

中央大學大氣系教授楊舒芝表示,獵風者上有最新的GNSS-R儀器,可觀測到的風速範圍非常廣,能彌補氣象雷達在低層部分觀測不足的缺點,對颱風預報非常有幫助。 「仲夏科學日」活動首次在科技大樓登場,除國科會外,科技大樓另有教育部、工研院、資策會、國研院等機關合署辦公,攜手在科學及技術研究領域,提供豐富資源。 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說,「獵風者」的名稱是透過公開遴選,英文名稱「TRITON」則是根據希臘神話提出。 獵風者衛星 TRITON是希臘神話中海神波賽頓之子,除了繼承象徵海神的三叉戟,還有一個海螺,每當他出巡時,便會吹起海螺揚起風浪,具有控制風浪的能力。

  • 擔任PSR審查委員的氣象局副局長程家平表示,獵風者衛星任務,將可補充劇烈天氣生成初期海面上的相關數據,對氣象觀測而言是突破;獵風者穩定運行後,將提供氣象局做為監測資料,進到預報中心當輔助型資料,甚至進入數值運算系統。
  • 隨著台灣第一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將於9月正式升空,引動近來相關供應鏈轉趨強勢,今(13)日華泰電子(2329)(2329)持續大漲3.2%、收29元,創波段反彈新高;新鼎(5209)(5209)也收漲3.73%,表現均相對強勢。
  • 吳政忠也與工研院暨資策會董事長李世光、國研院院長林法正、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等人,一起參觀設在大廳的科普攤位,並和參加活動的小朋友共同體驗活潑、有趣的科學實驗。
  • 全球衛星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機(GNSS-R)的核心技術,源自太空中心自主研發的太空級GPS接收機,在系統架構上可同時接收一組GNSS直射訊號、八組GNSS反射訊號,並可透過地面上傳方式選擇接收不同的GNSS訊號源。
  • 總統指出,「獵風者」是一個很響亮的名字,來自於古希臘神話中海的信使(Triton),他擁有駕馭風浪的能力,正象徵這顆氣象衛星被賦予的使命。
  • 國家太空中心表示,感謝國科會指導,以及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國科會國家實驗研究院的協助,起運過程特別銘謝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交通部、民用航空局、中央氣象局、高速公路局、桃園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華儲股份有限公司、內政部警政署航空警察局、高速公路國道警察局、內政部警政署保二總隊、財政部關務署等單位的協助。

審查委員在檢視、提問、釐清疑慮後,同意獵風者衛星已完成準備,由國家太空中心按火箭備便狀況安排後續作業。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指出,獵風者衛星計畫2014年啟動,歷經8年多的努力,終於走到起運這個重要關卡。 獵風者衛星是台灣第一枚自製氣象衛星,除與國內學研界共同研製任務酬載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NSS-R)執行科學任務,另將進一步驗證我國衛星關鍵元件、酬載儀器、衛星系統、次系統設計製造能力。

獵風者衛星: 國科會仲夏科學日台北登場 獵風者衛星模型吸睛

而臺灣研發、預計於今(2023)年升空的「獵風者衛星」(Triton)擁有從太空解讀海洋風浪的能力,也就因此而得名。 獵風者衛星為臺灣首顆自製的氣象衛星,也將成為今年度改制行政法人後的國家太空中心所迎來的第一個重大里程碑。 「仲夏科學日」活動共有4大亮點,首先是活動設置18個科學實驗攤位,邀請成功大學馬達科技研究中心、清華大學跨領域科教中心、台灣科技大學高速3D列印研究中心等大專院校科普團隊,以及「數感實驗室」設攤;另有國研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研院台灣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國家太空中心等國家實驗中心,展示獵風者衛星模型等重要科技成果。 吳宗信指出,獵風者順利升空後,期待它每天能提供接近7萬筆數據,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在劇烈天氣、比如颱風生成初期,就得以進行觀測,以提早知道會不會發生,進而強化科學研究跟氣象預測的資料量,同時會增加預測品質,守護台灣寶貴家園。 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表示,衛星產業鏈包含衛星製造、發射服務、地面設備、後端應用四大領域,太空中心2023年行政法人化後,將全方位發展太空技術,以串接完整的產業鏈,有助台灣的太空產業進步更快速,在國際太空產業中占據一席之地。 國科會指出,為加強推動太空產業發展,也持續發展自主衛星科技,行政院長蘇貞昌在11月7日視導國研院太空中心時強調,政府將全力支持太空科技與產業的發展,帶領台灣產業界一起進軍全球產業鏈,打造第二座「護國神山」。

獵風者衛星

陳院長提及他擔任副總統時,曾在2018年主持總統府「福衛系列衛星特展」開展儀式,介紹過臺美合作的氣象衛星群-福衛三號,該衛星也在國際上享有「太空中最精準溫度計」的美譽。 目前福衛三號已除役,由福衛七號接手,而此枚獵風者衛星預計今年9月發射升空,未來將接續福三、福七的任務,值得期待。 獵風者衛星2023 國家太空中心的規劃,獵風者升空後,訊號蒐集範圍將先集中於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低緯度帶,資料也同步提供成功大學及中央大學進行科學研究,持續提升資料準確性。 太空中心表示,獵風者衛星7/14上午自新竹科學園區的國家太空中心起運,前往桃園國際機場,預計7月17日運抵法屬圭亞那,隨後進入圭亞那太空中心進行整備,進行燃料填充、與火箭對接等工作,並於9月搭乘亞利安公司的Vega型火箭升空。 蔡總統致詞表示,獵風者衛星是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它歷經大家近10年的心血、無數次的測試,好不容易要準備進入發射升空的關鍵階段。

獵風者衛星: 全功能測試完成 獵風者衛星明年3月升空

透過導航訊號反射測量海面風場技術的起源,可以回朔到1994年法國科學家首次發現飛機上的GPS接收機可以收到GPS來自海面的反射訊號,而美國學者則認為此雜訊或許是一種新的遙測方式,自此各界展開許多利用GPS反射訊號(以下稱GNSS)的相關研究。 由於海面風場會影響海面粗糙度的變化,微波的散射截面與海面粗糙度具備高度相關性,所以透過海面散射訊號可以反演獲得海面的風場參數,例如風速與風向。 為配合GNSS-R的資料處理與應用,太空中心在結合中央氣象局及國內學界發展的掩星資料處理驗證平台(Taiwan RO Processing System, TROPS)中,將增加GNSS反射訊號處理模組,提供獵風者衛星反演後的海面風資料予使用者。 另外太空中心正與學研界合作,研究海面反射訊號資料在氣象數值模式的應用,期望對劇烈天氣的預報、降低災害預警之不確定性能有所助益。 獵風者衛星將以共載發射(Rideshare Launch)模式由Arianespace的VEGA載具搭載升空,軌道為550~650公里高度的圓形低地球軌道、傾角約98度。 目前全世界主要用於觀測風場的氣象衛星,其發射微波訊號功能的酬載昂貴,造價都是獵風者衛星的數十倍。

最後,一行人步行至獵風者衛星載運車輛旁,於衛星外罩帆布上簽名留念並揮手歡送,祝福獵風者衛星起運順利。 不過,GNSS-R酬載接收的反射訊號非常微弱,也因此,獵風者需要工研院參與的「GNSS-R儀器低雜訊放大器」,這一元件能將微弱訊號放大、但同時不產生太大雜訊, 使接收機可進行資料處理。 由芳興科技參與的「S頻段天線與濾波器」,是用來接收地面衛星控制中心的指令,以及回傳衛星資料與狀態至地面控制中心,而濾波器則是降雜訊的儀器。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