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醫院的保全是在25日出現喉嚨痛等症狀,經過PCR檢驗陽性確診,目前醫院內並未傳出有其他醫護確診的情況。 台積電18廠一名女技術員確診,可能是被母親傳染,廠內目前也啟動相關的防疫機制,避免影響到產線。 曾淑慧指出,3月20日輕症免通報新制上路前,只要是新冠陽性個案就通報的時期,統計中重症個案約占1%,以此回推目前併發症約200多例,每日實際陽性個案人數可能落在2萬例左右,沒有比上一波疫情高。
近來本土疫情因為BA.5開始升溫,不少專家也指出,BA.5免疫逃脫的特性恐會讓重複感染者增加。 今疫情記者會上,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重複感染有可能是下一波疫情的特徵,全台目前已累計5000多位重複確診個案,人數應會再持續增加。 疫苗之外,葉金川表示,目前看來重複感染比例並不高,未來若政策要長期接種疫苗,那就應以接種最新的疫苗作為優先考量;更重要的是,政府應該積極進行社區血清抗體檢測,了解是否幾乎多數民眾都感染過COVID-19,才能藉此了解台灣的疫情走向。
目前確診人數: 今日新增14083例本土、37例死亡!疫苗新制上路怎麼打、間隔多久?李秉穎一文解答
社交距離APP方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27日取消簡訊實聯制,改用社交距離App取代。 指揮官陳時中指出,社交距離App將在這兩天改版,未來如有收到接觸者通知,不需再由衛生局解除警訊,民眾只要仔細閱讀App中的注意事項,了解後就可以解除通知。 目前確診人數 有醫師示警,以目前疫情發展來看,雙北在5月10日會達到高峰,中南部大約會落後雙北8至9天,當雙北達到高點,高雄就會新增約5到6千,若這時雙北的曲線已折彎下來,高雄的外來案例也會減少,屆時全台每日新增將會破10萬,不會只有4、5萬。
流感、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恐怖交叉點即在眼前,2月底是台灣第二階段防疫關鍵時刻。 攔截超級感染源、支持疫苗等研究,比口罩更重要。 疫情從今年5月初在社區爆發後,初期確診者年齡大多落在50歲以上,約三成多是60歲以上的長者,也是重症高危險群。 疫情發展至第九週(7月17日),50歲以上的確診者比例減少,從第二週的64%下降至53%,相反的,20至49歲的青壯年患者,比例則從31%上升至40%,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表示,這是隨疫情發展的可預期現象,未來死亡者平均年齡也將下滑。 男性13位、女性8位,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1日至5月25日,確診日介於5月17日至5月2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3日至5月28日。 他指出,若以500萬確診人數來看,重複感染比例約佔萬分之5左右,然之後隨著疫情升溫重複感染人數預估仍會增加,而容易重複感染是哪些族群?
目前確診人數: 疫情襲金融業! 永豐金、中壽、群益員工確診
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7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個案及73例境外移入(35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 人口570萬的新加坡,是全球防疫表現最佳的國家之一。 去(2020)年4月曾爆發移工宿舍大型群聚感染事件,曾連續數日單日確診數破千人,但當局針對移工進行大量篩檢、祭出類封城措施、外出戴口罩等規定來控制疫情。
每一個數字底下,都是我們一起走過的路和必須面對的挑戰,《報導者》統整疫情爆發以來7個關鍵數據,解析數據下台灣防疫的利弊、以及與國際的差異。 指揮中心指出,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6月13日累計公布11,722位確診個案中,已有6,188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52.8%。 如與確診個案於症狀發生前 3 天至隔離前有過密切接觸(如同住、共同用餐,或會面對面 15 分以上接觸),請自我留意身體健康狀況。 只是有些患者沒有警覺性,時間拖太久等到確診時已經出現嚴重肺炎、呼吸道窘迫症候群,嚴重的甚至可能出現多重器官衰竭、休克等。
目前確診人數: 確診新冠肺炎,每5人就有1人有長期後遺症!專家揭2種最常見症狀,3器官恐長期損傷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8)日公布國內新增11,51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1,353例本土個案及164例境外移入(115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例死亡。 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5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4例本土個案及40例境外移入(8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5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7例本土個案及38例境外移入(20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6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6例本土個案及44例境外移入(7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8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7例本土個案及46例境外移入(15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中國經濟成長將會反彈回到疫情前的表現。」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上週於世界經濟論壇指出,疫情已經過了高峰期,中國的經濟狀況將會大幅成長。 相較於確診病例,中國官員對於死亡人數的掌控則是相對嚴格,和世界各國對死亡病例的標準不同,中國認定只有「新冠病毒導致的肺炎、呼吸衰竭致死」,可定義為死亡案例,而其他疾病、包括慢性病、心腦血管疾病和心肌梗塞等就不被認定是新冠導致的死亡。 放棄清零之後,中國疫情火速點燃,官員預估目前確診人數已經超過 11 億人,適逢農曆春節期間,疫情擴散更加猛烈,單單官方發佈的相關死亡人數,就多達 12,658 人。 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11日至7/24日累計公布14,359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2,603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7.8%。 不過,面對Omicron這種高傳染力又症狀不明顯的變種病毒,韓國的選擇是在經濟和疫情狀況的衡量下,以更豁達的心態去面對,畢竟,如果為了要防堵疫情,選擇和沒疫苗時期的半封城策略應對,那可能許多經濟承受的傷害會更嚴重,這也是為什麼歐美如今都看開疫情的主因。
目前確診人數: 疫情3年了,你好嗎?──7大關鍵數據,解析全台逾900萬人感染、1萬5千人死亡下該被看見的事
為因應未來疫苗供應將持續增加,陳時中指出,指揮中心將設置更多疫苗接種點,預計6月份會有500家基層診所加入,8月希望增加到1,000家,之後也會透過外站的服務,增加國內疫苗接種量能。 隨著新冠肺炎的疫情不斷變化,許多民眾因滾動調整的政策而對防疫措施感到「霧煞煞」,更有許多人是「遇到了才需要緊急查找答案」,這些都是防疫時代常見的狀況。 5/31至6/6每日平均併發症病例新增244例、死亡28例,6/7~6/13每日平均併發症病例新增245例、死亡35例,推估單日確診為2萬4千多人,均不是文內所說的9萬多人。
至於Omicron則在2022年4月起流行至今,這些在台灣各時期主流的變異株,相比世界各國的大規模傳播期,台灣皆晚了將近半年。 由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及全球頂尖科學家簽署協議與成立的「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開放平台上,各國主動上傳的COVID-19確診病例的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序列,截至2023年1月9日,已經超過1,450萬筆。 這些數字,代表人類努力抵抗病毒之時,病毒也不斷進化求生存。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超額死亡一直存在,死因統計常常有所不足,在急性傳染病期間更明顯,因為死亡數字增加太快,遺漏正確的死因歸類的機會就愈大。 因此面對傳染病,例如流感、COVID-19,若要評估一個國家疫情造成死亡的真實數字,都應該涵蓋超額死亡。
目前確診人數: 疫情恐與天氣變冷有關!李秉穎警告「1動作」讓感染風險大增:24小時都別做
其實韓國的疫情,從來就沒有穩定過,2021年起,每天都有數百至數千人確診,而2022年2月後,韓國的疫情就呈現指數般上升,成了目前疫情最嚴重的國家,就連現在,韓國的病例每天依然以10萬人的確診數在提升。 許多台灣人難以置信的是,在國外,由於許多染疫患者症狀都只是小感冒,在對生活根本沒太大影響的狀況下,吃藥、多休息就能痊癒,甚至還有許多人繼續上班也不在意,加上感染者甚至可能都沒有任何症狀發生,無形中繼續傳染病毒的事件也層出不窮的發生。 畢竟,雖然去年5月疫情爆發的時刻和今年Omicron的肆虐,最大的不同就是全台疫苗施打率的差異,但少數的中重症、幼兒染疫死亡和可能殘留的後遺症,都令許多人依然擔憂確診的可怕。 縱使在所有的染疫確診者當中,幾乎99%都是輕症和無症狀,也還是難以讓人全面接受。
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7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8例本土個案及61例境外移入(32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6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1例本土個案及49例境外移入(23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52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2例本土個案及40例境外移入(15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5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例本土個案及50例境外移入(27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目前確診人數2023 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4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5例本土個案及40例境外移入(13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
目前確診人數: 確診者處置方式
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6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7例本土個案及49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5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0例本土個案及4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3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3例本土個案及2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6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3例本土個案及4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13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2例本土個案及48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8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52例本土個案及37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降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宣布,國內新增2萬2347例本土病例、248例境外移入病例。 目前確診人數 鄭文燦表示,目前全球Omicron疫情大流行,每天確診人數都以巨額數字成長,防疫團隊會盡最大力量把每條傳播鏈追蹤到底,讓社區沒有感染黑數,避免形成下一個傳播鏈。 指揮中心表示,9日的病例數與8日大致持平,但比上週多了1216例增加2.8%。
目前確診人數: 疫情即時新聞
8月疫情已趨穩,每天新增本土病例維持在10餘例。 截至8月22日,新加坡已有約74%的人口完成第二劑疫苗接種,台灣目前將其列為「中低感染風險國家」。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60例本土病例,為83例男性、7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1)年3月15日至4月1日,其中包含83例為無症狀感染。 目前確診人數2023 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2例,基隆市37例,桃園市22例,台北市18例,高雄市9例,宜蘭縣6例,花蓮縣5例,彰化縣3例,新竹縣及新竹市各2例,金門縣、台東縣、台中市及屏東縣各1例。
- 在擴大採檢、追蹤接觸者、加速疫苗接種等措施下,當地疫情受到控制,6月14日起進入「高警戒解封第3階段」,社交聚會人數放寬至最多5人,大型活動人數則放寬至250人。
- 快篩實名制上路,經濟部28日表示,目前家用快篩試劑(下稱快篩試劑)由指揮中心定額徵用分配,貨源來自進口及國產,無論國內產能或進口量能都持續增加中,可望持續增加國內快篩試劑數量,讓國人使用。
- 此外,還有一種尚無罰鍰、限制更低的「自我健康監測」,該詞在2021年4月至5月國內發生「華航諾富特案」時首度出現,提醒與確診者足跡相同者要落實防疫措施。
- 台北市長柯文哲拋「軟性封城」,具體作法仍要看觀察未來一周疫情發展。
- 李秉穎則回應,3月1日起不管過去打多少疫苗,希望今年都能再打一劑,因為接種疫苗的時間太長,免疫保護力就會下降,不過,他也說距離上一劑疫苗間隔時間,目前規劃是至少隔3個月,因為3個月內的抗體應該都還是很高。
- 守住疫情長達兩年,面對新冠肺炎變種病毒Omicron的強勢入侵,台灣也正式無法躲過疫情的肆虐,不僅你我未來的生活進入和病毒共存的時刻,許多心態的調整和面對大流行的衝擊,依然需要時間的適應,且不少人勢必難以認同。
疫情急遽升溫,桃園中壢大江購物中心、桃園統領百貨17日表示,為保護消費者安全,即日起除防疫升級,落實商場出入口皆有酒精消毒設施,配合政府執行實聯制等防疫措施,另外即日起至5月28日,調整賣場營業時間。 疾管署公布近四周疫情監測結果,一共搜集有 132 支病毒株,其中經實驗室檢驗後有 45 株驗出為副流感、其次是流感、第三名是呼吸道融合病毒、第四名則是腺病毒。 顯示新冠以外的病毒慢慢活躍,尤其近期「副流感病毒」檢驗出來株數已超越呼吸道融合病毒。 從南非開始竄出的 Omicron ,短短時間內就開始取代 Delta 成為世界主流的變異病毒株,與先前的 Delta 株相比 Omicron 症狀跟感冒、流感更加接近,症狀也相較輕微,過往常見的發燒、嗅味覺異常的狀況減少。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則表示,罹患新冠肺炎的人出現的症狀範圍非常廣泛,從輕微症狀到嚴重疾病都有。
目前確診人數: 防疫策略重新調整
同時為強化推動COVID-19疫苗接種,疾管署已於昨(22)日召開與各縣市政府衛生局之聯繫會議,針對疫苗推動及催種作業,協調請各縣市整合轄內資源共同促進接種,安排所轄合約醫療院所提供接種服務,並增加相關接種資訊之露出,以增進民眾接種可近性。 近四周監測總計,XBB(48%)成為本土主流病毒株,其次為BA.2.75 目前確診人數2023 (45%)及BQ.1(5%),XBB佔比已超過BA.2.75且持續上升,目前兩者共同流行,須密切觀察。 中國新冠確診案例今(8)日新增超過 2 萬例,再創新高,儘管進入「全域靜態管理」已經超過一週,但專家認為當地疫情仍在擴染期,而如同封城的狀態下,上海市民每天都為了日常生活用品苦惱,網路上也買不到菜,讓許多民眾在網路上發文抱怨。 另外,針對民眾詢問,如果今年1月剛接種過一劑疫苗,3月還可以再打嗎? 李秉穎則回應,3月1日起不管過去打多少疫苗,希望今年都能再打一劑,因為接種疫苗的時間太長,免疫保護力就會下降,不過,他也說距離上一劑疫苗間隔時間,目前規劃是至少隔3個月,因為3個月內的抗體應該都還是很高。
原先26日公布,地方政府會發放5支快篩試劑,28日改為成人3支、國小到高中2支。 目前確診人數2023 陳時中說,防疫物資非常針貴,請大家撙節,並且沒有強制使用,有需要再使用就可以。 目前確診人數 有症狀或是高風險者可快篩,另外曾經和確診者接觸或與確診者足跡重疊者,如果有症狀可直接去篩檢站或醫院PCR採檢,沒有症狀的人建議快篩。 隨著匡列隔離人數不斷飆升,中央最新3+4政策,前三天隔離,後四天改採每日快篩,陰性者可出門工作、上學及採買生活用品,快篩試劑需求湧現,快篩實名制首日開賣,許多藥局已傳出售罄消息,提醒民中可先上網查詢,以免白跑一趟又壞了心情。 雲林縣 配合3+4政策,6至11歲國小學童接種疫苗事宜,將給予家長7天時間考慮,5月10日安排醫療人員到校接種。
目前確診人數: 年齡性別
隔離部分,原本確診者一律入院隔離,但因醫療量能緊繃,指揮中心5月25日曾宣布,符合條件的快篩陽性者、或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可採居家隔離,出現嚴重症狀時再後送治療。 不過防疫量能改善後,6月8日全國防疫會議再調整作法,快篩陽性者依各縣市狀況,可統一收住在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也應儘速收治在這兩類地點。 指揮中心5月26日曾放寬解隔離條件,以提升病床周轉率,對於無症狀或輕症者,只要退燒至少1天且症狀緩解,距離發病日10天以上,不用採檢就可解除隔離、轉為自主健康管理7天;隔離治療個案須外加Ct值30以上條件。 不過為圍堵病毒,6月23日指揮中心加嚴規定,所有患者都要做PCR、Ct值30以上才能解隔離,重症患者更要連續2次過關。 檢疫規定也有調整,因應Delta變異株威脅,6月27日起從「重點高風險國」(巴西、印度、英國、祕魯、以色列、印尼、孟加拉;7月18日再增緬甸)入境,須強制公費入住集中檢疫所;其他地區旅客則須自費入住防疫旅館或集檢所,不可居家檢疫。 7月2日起機場全面啟動入境普篩,旅客檢疫期間須採檢3次,包含入境時採檢PCR,第10~12天進行抗原快篩,12~14天再做一次PCR。
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6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4例本土個案及53例境外移入(16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6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4例本土個案及54例境外移入(30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6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6例本土個案及51例境外移入(16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 目前確診人數2023 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7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例本土個案及65例境外移入(31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7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例本土個案及66例境外移入(24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4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例本土個案及45例境外移入(24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
目前確診人數: 本土連4日「加零」!今增6境外
根據衛福部估計,30日時確診數突破1.3萬人,5月5日更達到2.6萬。 針對近期確診數急飆,以下整理各縣市最新防疫措施。 國內本土疫情持續升溫,其中仍以雙北、桃園與基隆為重災區,尤其是重中之重的人口聚集區雙北染疫,幾乎呈三級跳成長態勢,由於北北基桃已成北台灣一日共同生活圈核心,因此,雙北染疫何時達高峰期備受關注,且提醒與染疫者保持社交距離APP,也受各方矚目。 快篩實名制上路,經濟部28日表示,目前家用快篩試劑(下稱快篩試劑)由指揮中心定額徵用分配,貨源來自進口及國產,無論國內產能或進口量能都持續增加中,可望持續增加國內快篩試劑數量,讓國人使用。 經濟部為指揮中心物資組成員,將盡力協助國內廠商增產,確保國產快篩試劑穩定供應。 陳時中呼籲,我國疫苗數量充足,尚未接種的民眾可以進快施打,目前疫苗涵蓋率為第一劑84.69%、第二劑79.96%、追加劑58.87%;目標在五月中可達到一劑88%、第二劑83%、追加劑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