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出身農家,沈宗翰了解農民的苦,因為了解農民的苦,沈宗翰一輩子致力改善農民的生活。 和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沈宗翰不當官,他怕拉遠和農民的距離。 從一八九五出生在浙江餘姚農家起,到一九八○病逝於台北,八十六個年頭,沈宗翰不曾離開農業工作的崗位。 未幾,共匪全面叛亂,上海危殆,奉命將庫 存黃金悉數運台,在砲火紛亂中安全完成使命。 來台後,先生以央行總裁兼任交通、農民、台銀三行董事長,對穩定 金融幣制,功不可歿。
然而,在國民黨重新執政之際,2007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來襲,在這場餘波盪漾的大衰退(Great Recession) 衝擊之下,2009年GDP年成長率再次為負1.57,失業率逼近6%,到2015年為止,年成長率平均下滑到3%左右。 2016年,隨著中國經濟成長動力減弱,新一波全球蕭條風雨欲來,台灣的經濟前景堪虞。 全球化浪潮下,經濟發展快速,聚居城市的人口數逐年攀升,積極打造安全、便利、可負擔的宜居環境成為許多先進城市努力的目標。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台灣經濟逐步放緩,台灣經濟遭受嚴重衝擊,財政盈餘轉為財政赤字。 新加坡、香港和韓國在亞洲金融風暴面前,經濟紛紛轉為負增長,但是台灣仍保有超過4%的增長率。 於農業經濟方面,為了解決鄭軍兵糧問題,不論鄭成功或鄭經基本上都貫徹「寓兵於農」的策略,也是諸將士平日分散各耕地,按鎮分地、按地開墾。
台灣經濟奇蹟: 全球與區域
臺灣有極大比例的移民來自於泉州,而泉州偏偏是一個貧富差距非常明顯的海港:從明朝被稱作天子南邊的小錢袋子以外,從唐代開始就是對外貿易非常重要的港口,可能還是當時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據點。 因此,崴爺也鼓勵年輕人,如果你的個性樂於接受挑戰,其實可以試著嘗試業務工作,因為這份工作不只有推銷,還要具備邏輯、說服、組織力,可以帶給人很多的成長,不必急著排斥。 「很多有成就的大老闆都是業務出生,可以說是必要的磨練。」同時,他也建議看待工作要看長遠,有些人喜歡平穩的工作,像公務人員,他們的人生的確很平穩,但長遠來看並沒有爆發力,天花板就在那裡;有些工作一開始可能薪水比較低,或是比較辛苦,但天花板是高到看不見的。
- 未來國家會更趨向平台的搭建者,而不再是行動的引導者,它將為企業提供強化競爭力的制度,由市場決定企業的存亡。
- 編按:台灣在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期間經濟發展迅速,與韓國、香港及新加坡被稱為亞洲四小龍,為什麼當時台灣能創造奇蹟,成為亞洲經濟火車頭之一?
- 半導體產業被稱為台灣經濟支柱,其中業績最突出的就是台積電。
- 除了加入世貿組織,中華民國還以「中華台北」(這個名稱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某些組織施加的影響)的名義加入亞洲開發銀行及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
- 大型化、家族化的集團企業成為台灣經濟活動主力,遠離中小企業撐起半邊天的圖像。
- 隨著台灣人均收入的提高,對進口高品質消費品的需求也在增加。
17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於台灣的經濟活動原先只僅止於澎湖,但當時中國明朝政府認為澎湖為其領土,使得荷蘭人於1624年轉而到當時未有實質政府統治的福爾摩沙(今臺灣)大員(今臺南市)設立據點。 荷蘭占領臺灣的目的是為對中國大陸、日本、韓國與東南亞據點的樞鈕,並壟斷馬尼拉(西班牙殖民地)與中國大陸間的貿易。 主要的輸出貿易內容包括砂糖、鹿皮、鹿肉、鹿角、籐、米,轉運貿易內容包括荷蘭的金屬、藥材,巴達維亞的香料、胡椒、琥珀、麻布、棉花、鴉片、錫、鉛,中國的絲織品、陶器、黃金。 這段歷史值得好好記錄,也值得大家好好回味,外國學者可能不會再幫我們記錄和分析,因為他們有其他更關注的事。 更重要的是,這是我們自己的故事,不是外國人的故事,也非先人的故事。
台灣經濟奇蹟: 經濟
一生為國奉獻的尹仲容,字國傭,湖南邵陽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1925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電機系,因為成績優異,由學校保送進入交通部電政司任職。 1930年,尹仲容升任科長,隨即被拔擢為幫辦,對電政革新貢獻良多,舉凡制定電政制度、開闢全國長途電話網、郵電機構合設等,都是出自尹仲容的規劃和設計。 1936~38年,尹仲容出任中國建設銀公司協理,主持該公司水、電力投資、開發業務,像西安、南昌等大都市的水電業,都是經尹仲容之手創辦完成。 台灣經濟奇蹟2023 1939~45年,尹仲容擔任資源委員會國際貿易事務所紐約分所主任,負責抗戰時期國防物資的採購,而後調回中國物資供應公司,擔任通訊器材組組長,主辦通訊器材採購業務。
世界銀行看中孫運璿領導台電的傑出表現,一九六四年聘他做奈及利亞電力公司的總經理。 在三年的任期內,他推動公司的管理革新,興建尼日河水力發電工程,將水力發電連成個大系統,共增加奈國發電量的88%,可謂成效卓著。 一九六七年孫運璿回國出任交通部長,任內開始規畫北迴鐵路、中正機場、台中港、蘇澳港、鐵路電器化、南北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建設。
台灣經濟奇蹟: 經濟結構
大企業鴻海營收占台灣 GDP 22% ,這 20 多年來,前 10 大企業的集中度,由 25% 成長到突破 40% 。 而這些大企業,有很多所雇用的員工都在海外,對台灣的經濟幫助非常有限,衰敗的中小企業使得台灣的主要經濟驅動力都喪失了。 書中運用 500 大集團的數據,估計出 500 大集團目前在海外的員工數 250 萬人,可是在台灣境內只雇用了 150 萬人,根據推估,在中國每雇用 29 人,就會在台灣少雇用 1 人。 劉文雄指出,經濟方面有兩大影響因素,一個是2050淨零排放,當碳變成有價格之後,就成為經濟問題,是經濟、產業的大挑戰;另一個是疫情,促進零接觸經濟發展,虛擬世界開始成立。 新竹市作為台灣的科技產業重鎮,一向是帶領台灣經濟成長的火車頭。
1980年代後,政府主管投資和逐漸減少的國外投資引導的動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成為台灣經濟的主軸。 中華民國政府於經濟中的角色越來越小,很多大型的國有銀行及企業逐漸私有化,這些政策,讓台灣在1975年後,平均年均經濟增長達到8%,並以出口導向獲得的資金,做為台灣工業化的保證。 臺灣是一個由政府當局主管投資、和逐漸減少的國外投資引導的動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政府在經濟體系內扮演的角色逐步縮小。 台灣經濟奇蹟 台灣經濟奇蹟 實施市場經濟後,不論投資、消費或儲蓄等皆能自由選擇,很多大型的國營銀行及企業逐步邁向私有化。
台灣經濟奇蹟: 台灣經濟「奇蹟」的成因 和你想得不一樣
造成「悶經濟」的因素很多,有些是歷史因緣作祟,有些是產業結構使然,有些則是兩岸情結、糾纏不清。 但最後證明,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時刻,一場世紀病毒的洗禮,讓台灣再次成為閃亮的明星。 第十章〈越過中度所得陷阱的經濟奇蹟〉則總結台灣如何克服組織轉型、民主化、中國崛起的三大挑戰,最後以資訊產業的單點突破,獲得產業轉型的成功,成為貨真價實的高所得國家。 和前40年的飛躍式成長相比,後30年的成就看起來平緩、平庸、又平常,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匡列為奇蹟,但其實更屬不易。 經濟社會學的疆域也因此被其他比較細緻分工的社會學分支領域所瓜分。
中小企業網絡式組織,看似違反了規模經濟趨勢 (Chandler 1977),給新興的彈性專業化與社會網絡鑲嵌的觀點帶來新證據(Granovetter 1985),因此吸引了西方學術界的關注,也影響了台灣學者與公眾的自我認知。 經過1950年代,因國共內戰因素,從中國大陸遷徙至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實施資本節制的土地經濟政策。 在政府的適度干預與計劃下,1960年代確認的客廳即工廠經濟政策,締造了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方向與理念,農業出產與貿易結合的生產型態被輕工業取代。 從1966年-1980年,台灣財政漸趨穩健,加工出口區、十大建設、十二大建設奠定經濟快速發展的礎石。
台灣經濟奇蹟: 快從「經濟奇蹟」的美好回憶醒過來!3個理由告訴你,總統根本無法讓薪資成長
然而,1990年代之後,台灣不僅經濟成長率衰退,也歷經許多重大的經濟制度變革。 解戒之後經濟逐步自由化,國有事業私有化以及管制手段減少,國家對經濟直接干預能力弱化。 民主轉型、政黨輪替以及民眾權利意識成長的影響下,政府效能趕不上市場轉型腳步,以強國家指導經濟發展的模式難以為繼。 台灣戰後曾經歷長達四十年的經濟成長,創下1963年至1996年平均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超過9%之紀錄的「經濟奇蹟」,違反馬克思主義依賴理論的預測,引起國際學界關注,將台灣視為第三世界發展的成功典範。 台灣經濟奇蹟 在上述脈絡下,台灣經濟社會學研究蓬勃發展,或可稱之為「奇蹟典範」(miracle 台灣經濟奇蹟2023 paradigm)。 除了組織轉型的艱鉅外,台灣在1990年以後的發展還受到兩項環境條件的挑戰,一是政治的民主化,一是中國的崛起。
林宗弘 (2012),「ECFA之後的中國效應:兩岸貿易對台灣貧富差距與階級政治的影響」,楊文山與尹寶珊編,《面對挑戰:台灣與香港之比較》, ,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吳介民 ,1996,〈同床異夢:珠江三角洲外商與地方之間假合資關係的個案研究〉,頁 ,李思名等人編,《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面面觀》,台北/香港: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與浸會大學林思齊研究所。 李碧涵 ,1996b,〈台灣的公營企業與國家資本主義之問題〉,頁39-69,徐正光與蕭新煌主編,《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
台灣經濟奇蹟: 日本預計排放的是「核處理水」而非「核廢水」,中國混淆視聽將「科學問題政治化」
最常見的包括送子當長工、送女為童養媳,或者妻子因為無力扶養丈夫而必須另外招徠羅漢腳,做為家族的經濟與生產新支柱,彼此為防口說無憑,還立有契約即「招夫養夫契」。 這些年輕人之中,不少人都在畢業時剛好遇到疫情,求職的挑戰十分嚴峻,而在機緣巧合下加入錠嵂。 雖然很多人對傳統保經產業有著刻板印象,但在實際加入職場後,他們發現只要採用正確的視角,一般人排斥的銷售工作,本質是站在對方的立場為他們建立保障。 台灣經濟奇蹟 他們不受限於自己的所學與科系,跨出自己的舒適圈,在同儕們還在領新鮮人薪水時,就已經擁有年薪百萬的收入,還成為了家人朋友以及顧客們的最佳保障守門員。 擁有這項優勢的企業呈現幾項特徵,包括規模巨大、有定價能力、有資源整合能力,有行銷能力等。
而吳介民發現仰賴兩岸政商關係才能壯大的少數台商,已成為中共對台工作的政治代理人。 這時期,台灣軍事費用高,人口急速成長,農產品出口佔總出口80%以上,呈現農業國家面貌。 政府一方面發展農業,一方面透過優良的肥料換穀政策、擴大農工差價方式,將農業所得引導到工業。 1953年,政府實施第一期經濟建設計劃,發展勞力密集輕工業,以替代進口商品。 採取提高進口關稅、限制其進口、以及外匯管制等方式,扶植民營企業,特別以紡織業為重。
台灣經濟奇蹟: 台灣或迎來「經濟奇蹟2.0」
隨著近年產業的智慧財產經營思維轉變,專利可成為企業主動攻擊的利器,不再只是被動防禦的工具。 由於新創事業是產業成長的關鍵驅動力,為協助產業持續創造新動能,工研院自2020年起進一步舉辦創業競賽,讓團隊有機會親身體驗創業過程與面臨的挑戰;至今已培育出200多名潛力創業家,並成功催生綠能、資通訊領域等新創公司。 台灣經濟奇蹟2023 行政院為了加快景氣復甦,也規畫發放5000元振興券,屆時將帶動民生經濟的成長,台灣GDP也會隨之提升。
專家表示,台灣對中國貿易順差持續加大,說明中國嚴重依賴台灣。 (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台北7日電)中油出版「華枝春滿 一把輕」新書,記錄台灣石化產業一甲子歲月,中央社董事長李永得表示,過去石化業是台灣經濟領頭羊,經過歷史變遷,已成為台灣重要文化資產,透過寫書把回憶保留下來,將真正永世傳承。 當時,美國民主黨參議院首席顧問西蒙(Simon)來臺考察,對此讚譽有加,認為臺灣資訊教育的推廣超越美、日,對臺灣走向高科技及資訊產業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大紀元2014年09月03日訊】(新紀元週刊392期,記者趙芷菱報導)前總統府資政李國鼎是戰後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加上後來的孫運璿、趙耀東這些人的齊心協力,使落後的臺灣晉升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創下舉世稱羨的「臺灣奇蹟」。
台灣經濟奇蹟: 台灣經濟奇蹟不可不看詳解
一九五四年,尹仲容親自寫信向IMF「借將」,請IMF同意讓蔣碩傑和劉大中回國,就經濟政策提出建言。 透過蔣碩傑和劉大中的建議,尹仲容主導台灣經濟的第一次經濟自由化運動。 談到蔣碩傑對尹仲容的影響,不能不提1952年蔣碩傑由IMF返台休假拜會尹仲容的往事。 蔣碩傑在IMF工作,待遇條件較為優渥,每三年可以休假一次,並且由IMF提供旅費來回美國與台灣。 一九五二年蔣碩傑返台休假,由當時駐美技術團副主任李榦(曾任台灣中央銀行副總裁)介紹,前去拜會中央信託局長尹仲容,但兩人溝通不良,這場會面並不愉快。 尹仲容一生忠勤謀國,他身兼外貿會、美援會和台銀三項要職,都是最繁重、對國計民生影響最大的工作,正是「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知我者謂我心憂」的最佳寫照。
尹仲容一向主張「做大事,不做大官」,他做事很少考慮到自己,只想著對國家社會有沒有好處。 不過,當尹仲容抱持著強烈的使命感為國奉獻之時,他卻一度因為「揚子木材公司貸款案」而招來瀆職舞弊、官商勾結的誣陷,當時尹仲容曾為了「揚子案」而氣得吐血,由此可知這個案子對他打擊之大。 雖然很快還其清白,尹仲容還是毅然辭去官職,靜待司法調查,展現了他從政應有的風骨。 「尹仲容先生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最大功臣」這種說法,相信少有人反對,尹先生的事蹟迄今仍為財經界人士所津津樂道。 尹仲容雖從未擔任過政府最高行政官員,但他在1950年代後期及1960年代初期可以說是台灣財經決策的核心人物。
台灣經濟奇蹟: 台灣經濟史
當我們能生產的東西別人也都能生產,我們高度可被替代,薪資就不斷被他們拉近趕上。 如果台灣人想要達到歐美的薪資水準,我們就得達到他們的素質,也就是成為一個開創性的經濟體–開創原本沒有的商品、服務、別人做不到的技術、發現新的市場需求。 台灣經濟奇蹟2023 然而在新世紀之初,台灣遭受多次全球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的打擊,並且帶來經濟社會學的典範移轉,學術問題意識從解釋台灣奇蹟,逆轉為解釋台灣為何面臨經濟衰退與社會分化,我們稱之為「衰退典範」。 蔡總統說,當資金跟產業回到台灣後,台灣走向亞洲高階製造中心是必要的方向。 政府拚經濟已經有初步成績,經濟正在往上走,未來也需要政府、產業一同合作、打拚,共同拉開台灣經濟奇蹟2.0序幕。 從九八年九月香港股市慘遭外國炒家狙擊以來,一方面香港財團充分國際化,香港金融機構實力更壯大,再加上香港全力培植電訊產業,又接納超級龐大的中國企業在香港上市,短短兩年之內就把台股拋開萬點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