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佑德10大優點2023!內含徐佑德絕密資料

Posted by Jack on June 26, 2022

徐佑德

坦白説,《狂徒》我只能勉強給及格分(不滿意佔更多)但就商業上很有潛力,畢竟我過分嚴格,票房保底最重要。 該有的動作場面絕對能滿足觀眾,輔以聰明的選角、簡單的情節巧思、基本影片質感(這些其實很應該吧)票房基本盤還是能破2000萬,至多4000萬。 而導演有展現潛力,但運鏡真的值得挑剔,重要追逐戲碼,鏡頭切換也很侷限。 簡而言之,值得一看,但缺點太明顯,驚喜不夠多,有額外娛樂預算可花就看吧。 就今年國片排行第一先從缺,第二是《幸福城市》,第三是《角頭2》,第四是《狂徒》,第五是《范保德》,以下從缺。

徐佑德

圖:wikimedia 2018年,如今這是個IMAX與3D成為商業電影標配的時代(直到2009的《阿凡達》才算是取得3D電影商業化的正式成功,確實也差不多是十年前),如果我們再早生個五十年或一百年,我們可能很難想像,目前影像能夠帶給我們的衝擊。 如今竟然讓VR/AR技術已經實體運用在電影語言上,甚至要迎向裸視3D。 我像是1895年首次看《火車進站》的觀眾一樣驚慌失措,我們將面臨什麼影像衝擊呢。 #有劇情雷 雖然身邊部分朋友表示我對於《水底情深》近乎理盲,但去年的《樂來樂愛你》也是如此,前年的《驚爆焦點》跟大前年《鳥人》也是。 角色動機稍嫌薄弱,曲線也不夠縝密,完全是靠著導演一人獨扛,意志貫徹,但只有執行不夠的,還又具有統御得說服力。

徐佑德: 徐佑德

吳宗憲此語的攻擊性顯然需要脈絡性的理解,他自己作為市場上的「收視率常勝軍」,節目預算來自商業電視台或投資方,他似乎覺得自己的預算來源才有某種「正當性」,比起「拿納稅人的錢」來得心安理得。 還記得大學時期閱讀《利維坦》,霍布斯邦寫書時正處於英國內戰,那時候我心想,台灣不也是嗎? 在從葉珊轉變成楊牧之後,我總是能隱隱感受到他想討論國族、人類、世界、信仰的各種辯證。 外文系出身,卻有著極高中國古典造詣的楊牧,在詩的世界裡完成了中西美學的揉雜,講究的詞藻與字彙借自中國古典,聲韻結構和意象則脫胎自他最鍾愛的英國浪漫主義。 深受葉慈影響的他既浪漫,卻又戰慄揣想著浪漫的破滅與幻相——不知道是否我自己的投射,我總認為這層精神上對破滅的探問與不安,與國共內戰留下的家國裂變、政治亂局後的創傷若合符節。

特別提及中有一樣好笑好看的喜劇影集《白蓮花大飯店》與《天后與草莓》,前者諷刺上流階級虛無的紙醉金迷,後者重新建構關於喜劇寫手與過氣偶像的情感跟笑鬧,都相當舒壓。 徐佑德 另外推薦透過層層推理與驚奇翻轉來講述駭人聽聞謀殺案的《黑鳥》,其演員表現跟翻轉都令人毛骨悚然。 《天堂的旗幟下》則是透過一名信仰摩門教的警探調查涉及教會的案件,最終重新叩問了宗教與他身為警探的價值。 最後要推薦的是漫威影集《月光騎士》,本劇可說跳脫出了漫威既有公式,非常瘋狂又有各種大場面,觀影經驗相當爽快。 我們怎麼透過公廣、政府補助做出更多《斯卡羅》、《俗女養成記2》、《茶金》、《我們與惡的距離》。

徐佑德: 內容—

相較於2021年台灣整體票房約新台幣四十七億元,2022年約略上升至新台幣五十六億元,全台票房國片僅有《咒》搶進前十,《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搶進前二十。 在好萊塢大片供應不穩的狀況下,2021年的國片不僅有突破四億的《當男人戀愛時》高歌猛進,整體電影票房市佔率更突破20%,2021年國片總累積為十億多,2022年總累積約為5.8億。 同場加映由以《南巫》拿下金馬最佳新導演的張吉安新片《五月雪》,這部馬來西亞、台灣、新加坡合製的電影是歌手萬芳繼2006年的《詭絲》後再次主演電影,顯見劇本非常打動她,才能請動曾獲得兩次金鐘影后萬芳前往異地拍攝。 《五月雪》講述的故事也與當年在星馬大紅的台灣電影、由湯蘭花主演的《負心的人》息息相關,故事將如何連結到《負心的人》與隨後的「513事件」慘案,相當考驗編導才華。 徐佑德 (內文)柯震東首次執導的黑暗系青春片,以強烈的視覺風格強勢入圍金馬新導演獎,雖是青春校園片,卻是台灣罕見針對青春之惡的主題。 劇本帶有九把刀的犀利和黑色幽默,去年金馬影展期間就收獲無數好評。

在吳宗憲針對曹瑞原的案例來說,是公廣集團和前瞻計畫支持了《斯卡羅》的預算,雖然後面還有一些投資人,但確實大部分比例來自國家預算,也就是所謂「納稅人的錢」。 相信金鐘評審團有自己討論和思辨的過程,本篇文章且不談「最佳戲劇」頒給《斯卡羅》的背後脈絡與理由,但針對「拿納稅人的錢拍戲」這個幾乎要變成月經文的攻擊性語言,我們希望可以進一步由此開始探討「國家補助影視策略」的思維。 徐佑德 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我尚算不經人事,對地震的恐懼留存在懵懂的空白格裡,但我的世界並未真正因此崩毀。 到了2008年的金融海嘯,我原本以為堅固溫暖的家,一夕間因工廠倒閉而分崩離析。

徐佑德: 美國編劇工會與演員工會雙罷工,為何好萊塢資方寧可停擺?

《影視趨勢報》目的在一波波數位巨浪,以及在這混亂又絕美的世道,成為產業與觀眾的指南。 徐佑德 另外,導演程偉豪藉由《紅衣小女孩》和《目擊者》各自展現出他成熟地操作恐怖及驚悚類型片型之後,開始在《紅衣小女孩2》嘗試混合奇幻、恐怖、驚悚的不同元素,最終才有成功融合恐怖、動作、警匪、喜劇、家庭等不同類型(還加上LGBTQ+的議題元素)的《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 例如:以往仰賴收視率買廣告,如今OTT平台崛起,在網路時代下,廣告商要如何評價一部網路戲劇的商業價值? 對此,麟數據謝佩芳認為,OTT串流時代下,收視率指標顯然需要改良;可參考的方向是:曝光度、討論度、置入效益分析等。

另外《窒友梅根》4,057萬左右更是以低成本、高CP值的驚悚科幻殺出血路,而《玩命特攻:武演行動》3,759萬左右跟《迫降危機》2,377萬左右(前者1月19日上映、後者1月25日上映)都是回歸正統好萊塢商業動作片,以大場面大卡司來挑戰票房市場。 觀眾需要的還是必須與家中影視體驗有別的戲院大銀幕體驗,場面跟獨特性是必然,否則就需要超級大卡司,或是否能創造出讓人有記憶的「角色」,以目前的台灣來說,就是許光漢。 眾所皆知,長達兩年的疫情期間,強烈地改變觀眾的觀影習慣,不少人在封城期間因為只能在家,紛紛升級了既有的影音設備,也更習慣倚賴串流平台。 事實上,國際平台也因應疫情而自己推出上映後45天上串流的政策,更讓觀眾「需要進電影院看」的動機降低。 除此之外,較少人注意到的是,疫情期間剛好在2021年底Disney+也強勢入台,Disney+的加入,讓更多也許本來沒有打算添購串流平台的使用者,為了家庭成員而購買Disney+,也開始習慣在串流平台上找電影或影集觀看。

徐佑德: 總統最新民調曝光!吳子嘉認「他躺著選」

舉例而言,比方《絕命毒師》(Breaking Bad)原本是AMC的影集,後來被Netflix高價買下獨家串流版權,並不斷熱播,每年它的導演、編劇、演員等人都會因為這些不斷創造的收益而再度獲得分紅。 而像《六人行》(Friends)或《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這樣長壽熱銷的影集,基本上它的主創幾十年來都會因為影集的轉賣和重播,不斷獲得分紅收益。 無垠公司共同創辦人、《Mapless Vision 新趨勢產業報》創刊人暨總編輯,前《娛樂重擊》主編,現職製片/劇本開發/前期統籌/影視與文化內容觀察/數據分析。 在這兩個類型以外,我們可以看到排行榜上包括歷史、懸疑、律政、浪漫喜劇、黑幫等片型,表現沒有明顯的突出或落後,主要還是看市場、卡司、電影內容、行銷等整體影響較大。 今年的排行榜數字雖然充滿隱憂,但至少類型上十分多元,期待這些類型都慢慢成熟,能夠成為繼恐怖和校園愛情後的穩定操作模式。 最後還是要來總結一下榜單上幾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恐怖片接下來幾年絕對會持續是台灣國片最「保底」的類型。

徐佑德

《登月先鋒》依然是有可人的那一面,人情線拍得很「歐陸」,技術層面不是問題,但問題還是出在有沒有把故事說好。 達導交出一般水準的成績單(跟別人比當然是高級,跟自己比我認為是失敗之作),對我來說當然是不及格的,少了很多天才感,討論度跟票房都不樂觀。 他會有類似《敦克爾克》的結局,票房不亮眼,技術獎狂掃影展(女配角真的是演很好)。 但就顯得「應該」,就很Ok,但達導,ok就是不行,《進擊的鼓手》有說! 作為一個四平八穩的傳記電影,前段很好,但不時令人想起《敦克爾克大行動》的構圖,《地心引力》的拍法。

徐佑德: 徐佑德專欄:2022十大必看英美劇

然而在《蝙蝠少女》即將完成的前夕,由於HBO MAX進行與Discovery的併購,平台策略改變,他們認為這部電影不管上院線或上串流都難以回收,單方面宣布這部電影將不會進行任何上映,甚至辦了「告別式」的限制放映,事實上導演和女主角都發出沉重的聲明,難以相信這樣的事實。 這個個案裡,電影連上映的機會都沒有,別說是應得的紅利長尾,基本上是把主創團隊投入的心血直接視為無物,這樣的決定不但讓人大吃一驚,也更加深了從業人員對於串流媒體「巨獸」的厭惡與畏懼。 謝佩芳表示,目前並無法完全分化各大 OTT 平台的觀眾雛形,且平台為了要吸引更多用戶,內容也趨向多元化以增加更多受眾。 因此要走向國際舞台,除了通路很重要之外,劇情結構是否禁得起挑戰、議題是否夠深入或足以引起共鳴,才是台劇復興、出走國際的關鍵。 2021和2022年,陸續席捲全球的韓劇《魷魚遊戲》和《非常律師禹英禑》都是明證。

  • 他是靠著母題與其他配角以及議題撐起來格局,顯得繞了一些,相對陰性一些。
  • 白話就是有錢人拍給有錢人看的電影(富少爺與大學教授的故事)。
  • 其實這樣的二元對立思維一直存在於台灣影視業界,相信吳宗憲說這句話之所以理直氣壯,多半也在於他認為自己是為許多人發聲。
  • 吳宗憲此語的攻擊性顯然需要脈絡性的理解,他自己作為市場上的「收視率常勝軍」,節目預算來自商業電視台或投資方,他似乎覺得自己的預算來源才有某種「正當性」,比起「拿納稅人的錢」來得心安理得。

而在這個『情節』在劇本討論當中有點被貶低時代,《水底》完全情節先行,而作為作者論的信仰者,我不得不為本片辯護。 而《意外》角色鮮明,動機扎實,把不同支線處理得完整,但認為很多部分是靠演員支撐,結構也處理得很精彩,唯有最後男配角的救贖曲線我有異議,我認為他只是愛上女主角而已,種族歧視才不是他的轉折! 徐佑德 《水底》幾乎不是隱喻了,很多部分根本是直接的象徵,包括陽具、非白人族群、酷兒、美蘇情節。 整體而言想講得只是在後美國夢時代,這世界需要一個甜到會膩的童話來做救贖。

徐佑德: 徐佑德專欄:2023年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國片?

當電影市場不停改變,過去的成功模式,觀眾可能已太過熟悉,所以不管是院線或是串流電影,都面臨不夠刺激、不夠新鮮的壓力,其中類型跟類型滲透或融合幾乎成為「新興的電影類型」,從類型變中而來的新興的電影類型又是什麼? 在國片經歷一整年的低迷以後,票房目標兩億以上的《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同時融合了LGBTQ+議題,並混合包括恐怖、動作、警匪、喜劇、家庭等不同類型,大膽直接從三幕變成四到五幕的結構,獲得了市場上的成功。 首先,在美國好萊塢影視產業強勢輸出全世界的狀況下,世界各國對於影視產業多半都有相關津貼,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說自己國家的市場規模足以跟美國競爭(當然過去的中國也許是少數的例外)。 美國影視在長年的發展與獨霸下,能夠從全球市場回收,來支持自己的產業與預算,其他國家的狀態往往無法匹敵。

徐佑德

台灣影視產業正要起飛,更多文策院研究洞察,以及本場主講人提出的見解與策略,可觀看文化內容策進院頻道影片。 根據數據顯示,在Netfilx國際上的聲量表現,《誰是被害者》最為亮眼,是台劇走入國際市場的成功典範;另一部台劇《做工的人》也與HBO Asia成功合作,並且在港澳、東南亞國家等地掀起討論聲量。 由文化內容策進院(文策院)舉辦的「創意內容大會」(Taiwan Creative Content Fest,TCCF),不僅包含多媒體主題展區、多場創新展演,大會中也建立媒合機制,藉由國際市場展會、跨域交流晚會等平台,聚焦市場交易,讓異業有機會整合、迸發出精采創意火花。 在皮克斯《元素方程市》(Elemental)票房未能大賺,《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上映兩周不到九千萬美金的預估,估計可能回本都有難度。

徐佑德: 好萊塢的「懷舊進行式」(上):無止境重開機、拍續集、搞多元宇宙

創立一開始訂閱應會最高,然後遞減,可是賴卻跟一般認知相反,7月26日至8月9日的每天訂閱數僅1、2百,8月10日卻不明原因大爆發,增加6.2K,確實從圖表上看到異常上揚的趨勢。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今日接受中天新聞「盧秀芳辣晚報」專訪,他批評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宣稱沒有台獨路徑,是閃問題騙選票...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今日接受中天新聞「盧秀芳辣晚報」專訪,不閃躲網友提問是否會有「侯習會」,他表示,任何能讓兩岸促進穩... 此外,透過輿情分析、討論篇數總覽,以及分析討論熱度與時間的關聯,也可看出更細緻的洞察;將關鍵字彙整為文字雲,並生成關聯分析圖,可以作為事後驗證——回過頭去看腳本設計之時,是否有想過會產生相應的觀眾反饋。

與DC合作的HBO MAX以電視電影的規格製作了《蝙蝠少女》的電影長片,全片不但已經拍攝完畢,更已經進行到後期製作,已然耗資九千萬。 《木曜4超玩》總經理Eric(廖啟璋)以電視台的規格思考,運用網路彈性且自由的優勢,與年輕一輩的創作者們共同打造出新世代的娛樂內容。 徐佑德2023 神劇收尾《絕命律師》第六季無疑是2022年度最佳美劇,雖然剛剛說過本名單主力想放在鼓勵新劇上,但本劇實在值得年度冠軍,還是破格放進來。 走到第六季《絕命律師》,找回《絕命毒師》的主要編劇回歸共寫,讓整部劇來到最高潮,不論是熟悉的角色人物回歸,或者是最終季影像技術的大爆發,都在在證明本劇是史上最神的衍生劇。

徐佑德: 同場加映:文策院揭秘「影視產業趨勢與台灣機會」

近期,歐美紛紛推出改編自真實故事或文學的影集,類型內容涵括職人、政治、驚悚、懸疑⋯⋯廣泛又豐富,而與原作或其他改編版本對照時,往往又能發現意想不到的差異或驚喜。 原因無他,過去強情節的故事觀眾還沒膩,會為了某些固定的鉤子(hook)而往下看,但現在觀眾面對海量資訊,幾乎可以說天下難有真正充滿原創性、前所未見的特殊故事與情節了,那麼在同樣的模式下,能夠創造出具有獨特性格的角色,進而讓角色的個性與選擇自己開拓出沒想到的轉折與故事,就顯得比過去更加重要了。 從類型的掌握、複雜的場面調度、演員的表演節奏(特別是許光漢),應讓許光漢跟林柏宏雙雙入圍金馬,蔡振南和庹宗華也交出近年最佳表現,特效部分看似簡單但其實難度很高,也是少見得處理方式,劇本的創意、作品的成熟度理當要入圍至少六項金馬獎。

  • 戲劇上,則有賴孟傑的《村裡來了一個暴走女外科》,結合醫療跟情境喜劇的概念,也成為去年聲量很好的台劇。
  • 資策會徐毓良也提出挑戰,由於平台趨向分化,OTT 業者往往不太願意主動提供數據,所以是否具備商業價值、是否值得投資、有沒有國外潛力等,需要更多切角去探討,諸如觀看數、討論聲量;然而他也坦言,短期內收視率指標暫時無法有太大改變。
  • 《斯卡羅》拿獎不是問題,不是每年都有《斯卡羅》、《華燈初上》、《俗女養成記2》、《茶金》這樣的台劇經典之爭。
  • 「新台流正在發生,未來這個浪潮會更大。」徐佑德表示,台劇正透過口碑形成質感品牌,而數據科技將為台流創造浪頭。
  • 回到台灣來說,則可以說若導演在成功操作成熟的單一類型片之前就嘗試混類型,幾乎等同於難以成功。
  • 苗博雅感慨,為了選立委,不查證、不論理、不專業、不嚴謹,看圖說故事,有沒有看到黑影都要開槍,瞎編陰謀論。
  • 2020年由於全球影業受疫情影響缺乏大片,國片以擅長類型搶市,但隨著全球影業從疫情解封、回歸大片正產,而觀眾則在這兩年內的觀影習慣更轉向串流,市場所需要的類型更加單一——幾乎可以說沒有「場面奇觀」的電影,觀眾更傾向待在家裡等串流上片即可(而且等串流的時間已經越來越短)。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