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海龜鼻孔插了一根塑膠吸管的照片暴露在世人視覺的焦點之後,減塑在人們心目中的份量就變重了。 但是在這一波波的宣傳中,其實有很多誤解與盲點,讓有的認錯誤地推波助瀾,也有無良廠商刻意渾水摸魚,對大多數人環保的初衷其實有所違背。 就在今年(2021)3月的台灣農業化學與食品科學誌,韋恩母系的台大農業化學系的學者丁雅涵與羅凱尹進行了一份科學報告,探討「生物可分解性塑膠聚乳酸的降解條件研究」,讓韋恩看見聚乳酸(PLA)分解條件的事實真相,也在此與大家分享。 根據綠色和平最新發布的《破解「生物可分解塑膠」:生產,使用與環境衝擊》研究報告,生物可分解塑膠被廣泛地使用在一次性包裝上,光是 2019 年,全球生產的生物可分解塑膠就有 59% 被製成塑膠袋、食品袋、食品盒、飲料杯盒化妝品包裝。
恆鈺公司一向信譽卓越,為掌握市場趨勢,提供更新更多元化產品,不斷致力於創新及研發,積極投入研究開發再生環保提袋與高科技產品防塵、抗靜電包裝袋,期以本著精益求精的專業技術與創新精神,提供客戶最完善的價值與服務,與客戶及全體員工共同追求永續經營的理想與目標。 生物可分解塑膠可以透過自然界的生物,及其所生產的分解性酵素作用來分解塑膠。 生物可分解塑膠2023 關鍵在於生物可分解塑膠的組成結構,必須能夠在科學上證明,可回歸到自然界的生化回收體系。
生物可分解塑膠: 雖然號稱可以分解,但實際上幾乎完全無法分解:
與壓水式反應爐用水作為冷卻劑的最大差別在於不僅熱轉換效率更好,也不用擔心水因高溫氣化而有爆炸風險,故可承受更高的反應溫度。 福島核電廠發生意外的主因就是海嘯破壞了核電廠中做為緊急電源設備的發電機與電池,導致冷卻系統失效,最後反應爐內的溫度無法抑制、不斷竄高,將水分解成了易燃的氫氣,產生爆炸。 生物可分解塑膠2023 在科學生的閱讀任務裡面,也提供了許多最新時事與課程結合的閱讀練習,例如:題組中的燕麥奶與碳排放議題。 透過練習,可以降低同學們對陌生內容、長篇文章的恐懼感,並且逐漸了解科學文章的構成,而能更快抓住文內的重點。
- 不過在現實生活裡,處於「生物分解」過程中的塑膠會是什麼模樣呢?
- 聚乳酸PLA在世界上也是目前使用量最多的生物可分解塑膠,所以我們接下來主要會針對PLA來討論。
- 在生物材料聚合物部分,生物單體專利家族數量最多,且呈現成長趨勢,在2015年至2019年間專利家族件數已達約9,000件,工業聚合物及生物橡膠專利家族件數則相對較少;另外,石油基底聚合物之石油可降解塑膠類專利家族件數最少。
- [國外使用實例與發展] 早自1997年,國外麥當勞已開始使用完全生物可分解且可堆肥的刀叉用品﹔2000年雪梨奧運會,也全面採用「完全生物可分解材料」製品-包括餐盤、紙杯、杯蓋、吸管、刀叉餐具、垃圾袋、廚餘袋等製品。
已經有不少實驗證實,即便使用宣稱的方式和時間做處理(例如:埋在土裡做堆肥),仍是幾乎一點分解跡象都沒有,視其中的添加不同,手邊查到最好的狀況也只裂解約10%,並非分解成碳氮等養分,反而更加速野生動物誤食碎片。 但是只有沙子不會變成矽膠,它仍須混合多種來自石化燃料的化學添加物,當然掩埋幾百年也無法生物分解,也極少有回收處理廠能夠降級回收這類材質。 此外,PLA宣稱可分解,但王嶽斌認為,是要在特定條件跟環境之下,才能分解,如全球現今關注海廢塑膠,而PLA在海洋中也無法分解,因此認為PLA要跟其他塑膠一樣受到限制。 塑膠生產商常在包裝上含糊地稱產品為樹脂,即使明明是人造樹脂/合成樹脂。
生物可分解塑膠: 「生物塑膠」是什麼?
環保署今天發布新聞指出,民國91年7月開始規定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有店面餐飲業等8大類管制對象,不得提供塑膠類免洗餐具。 然而早在歐盟禁令之前,德國便已採取政策來限制一次性塑膠的使用量,德國自 1991 年便立法要求提供塑膠袋的零售商店應繳稅或徵稅,零售商店則透過對每袋商品收取 5 生物可分解塑膠2023 至 生物可分解塑膠 10 歐元的費用來減少塑膠袋使用量。 由於一次性塑膠紙品的可重複使用替代產品在歐洲境內已非常普及,歐盟要求會員國應積極推廣可重複使用的產品選擇,而非單純以其他材料製造一次性產品。
這種新型材質近年廣泛作為一般塑膠的替代品,運用在免洗餐具、包裝盒、生鮮托盤,回收標誌編號為7(並標註PLA)。 不過,台灣幾乎沒有相應的堆肥處理設施,PLA多只有焚化一途。 從專利分析數據來看,替代性生物可分解塑膠領域主要的研發能量仍集中在改性纖維素的技術上,技術發展也較為成熟;其他的技術發展則主要由研究機構為主力進行研發,專利申請量呈現持平的狀態,期待生物可分解塑膠技術的成熟,能逐漸取代現有不可分解的塑膠製品,達成保護環境的目標。 環保署參考歐盟西元2022年11月30日提出之生質基、可生物降解和可堆肥塑膠的政策框架指出,生物可分解塑膠建議用在減量、再利用及回收手段均不可行的特定用途。
生物可分解塑膠: 生物稻殼吸管
目前為止還沒有全面考量預防性、與生態農業相容的生物基原料的認證。 大多數污染海洋的塑膠都是所謂的「一次性塑膠」,它們是由我們目前的一次性線性生產和消費系統產生的。 生活中許多塑膠包裝與製品都被設計為一次性使用,短暫使用後成為廢棄物在環境中存在數百年之久。 雖然國際間已有一些正在運行中的生物可分解塑膠標準和認證系統,然而近年來多個研究卻指出可分解標準和認證無法反映真實情況。
除了海洋生態,塑膠亦可能流入山林生態、地下水系統等,亦會帶來的生態衝擊以及外部成本。 零售企業開始改以用「生物可分解塑膠」當作是減塑的解方,但生物可分解塑膠在國際標準上須在高溫、高濕、厭氧的工業堆肥環境才能夠分解,分解後也只是變成微塑膠。 塑膠不只以海洋垃圾的形式危害動物健康,微塑膠有可能攜帶化學添加劑進入環境,將更多環境中的污染物和致病菌帶入食物鏈循環中。
生物可分解塑膠: 回收再生塑膠
義大利是最早擁抱生物可分解塑膠的國家之一,也是歐洲第一個全國禁用傳統塑膠袋的國家,該國在2012年便頒布禁令,禁止商店提供塑膠購物袋,除非是生物可分解材質。 但也有像澳洲或紐西蘭一樣的國家,把生物可分解塑膠和傳統塑膠一起禁了再說。 這十幾年來,各國紛紛大力減塑,禁限用各種一次用塑膠品,比如說塑膠袋;而生物可分解塑膠在這些禁限塑政策中,常扮演著取代傳統塑膠的角色。 近年來國際上減塑的聲浪一波強過一波,生產塑膠造成的碳排放、塑膠中的各種添加劑所造成的健康危害,塑膠垃圾不僅充斥土地、甚至在海洋中形成一片面積三個法國大的垃圾島,更別提現在已經被許多科學家觀察到,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 至今為止,我們仍難以實際衡量目前海洋中的垃圾對我們的社會與經濟衝擊是多少,根據 Valuing Plastic 的數據,塑膠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年度損害至少每年 130 億美元,亞太經合組織(APEC)估計,僅在該地區,海洋塑膠對旅遊業、漁業、航運業所帶來的成本約為13億美元。 除了經濟損失,海洋塑膠還會對生計、食物產業、人體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顧名思義,它是指在環境中能被細菌和其他微生物自然分解和代謝的材料,不會給環境帶來污染和造成任何浪費。 生物可分解塑膠 2020年,我們和北市環保局合作,在景美分隊設立了一個細分類回收站,並於運作初期召集一批解說志工,現場引導民眾自己動手將回收物細分成20多類。 開始運作後不久,原以為大部份都已消失匿跡的PVC容器,還是三不五時就會出現在我們面前,許多是沒有標示生產者名稱,無從得知其來自何方;但仍然有少數標示生產者,其中之一是彰化有名的老担阿璋肉圓。 在外觀部份,環保署曾經與雞蛋業者協商,希望他們一律使用PLA蛋盒;但由於PLA材質比較昂貴,因此雞蛋業者抱怨不公,不願買單。 這現象也反映出在還可以自由選擇下,很少有食品業者願意點頭使用材質昂貴的容器。
生物可分解塑膠: 生物可分解卻破壞回收體系 八大場所8月起禁用PLA餐具
生物可分解 PCB 是由自然纖維物質和無鹵素的聚合物所構成,可溶於熱水後,減少所產生的電子垃圾的同時,也確保焊在電路板上較珍貴的元件可被回收。 生物可分解塑膠 新竹縣配合環保署執行限塑政策,飲料店將從今年10月1日起,不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改以非塑膠材質一次用飲料杯、循環杯借用服務或販售可重複使用飲料杯,環保局將不定期稽查,違規者將依廢棄物清理法第51條第3項規定告發,最高可處6000元罰緩,並得按次連續處分。 不少縣市目前已開始實施禁用一次性塑膠杯,減少塑膠垃圾對環境造成污染。 生物可分解塑膠2023 而今(9)日新竹縣府也宣布10月1日起連鎖、非連鎖飲料店將禁用一次性塑膠杯,而台中市及台南地區也將於10月實施,違規最高可罰6000元。 我們會提醒購買生物可分解塑膠袋的業者,倉儲應保持乾淨、乾燥、不要直射陽光,並注意先進先出的管理原則。 曾發生業者因為倉儲環境差,又管理不良,擺放兩、三年後塑膠袋出現破損情形。
歐盟各國的廢棄物處理方式中工業堆肥僅占15%(見下圖),卻積極推廣生物可分解塑膠。 原因在於,除了可分解的優點外,生物可分解塑膠燃燒不會產生戴奧辛、燃燒所釋放的熱量低、碳足跡比傳統塑膠少、重金屬、塑化劑也有嚴格管控。 亦可搭配有機廢棄物(如:廚餘)的回收規劃,這些都是生物可分解塑膠的優點。 全世界的塑膠製品每年已超過3億噸以上,同時也在地球的土壤、河川與海洋環境造成無數的污染。 早期科學家在製造塑膠製品時,常常是使用自然界可以循環供應的原料。
生物可分解塑膠: 生物可分解塑膠 要發展的最後一哩路
現在許多可分解的餐具、骨固定零件(骨板、骨螺絲與骨釘)、外科縫線、垃圾袋等,都是以聚乳酸製成。 但這不代表PLA塑膠不能回收,目前英國的廢棄物與資源節約計劃(Waste & Resources Action Programme),義大利的國家塑膠製品回收與包裝產業公會(COREPLA)等國家都已開始發展PLA回收技術。 依據我國環保署的定義環境友善塑膠主要可以分為兩種,一個是生物可分解塑膠(Biodegradable Plastics),另一種是生物基塑膠(Biobased Plastics)。 生物可分解塑膠又可以分為自然生物可分解塑膠(Naturally Biodegradable)以及非自然生物可分解塑膠(Specific Biodegradable),詳細差別請參考下表。 去年(2018年)七大工業國組織(Group of Seven,G7)在加拿大舉辦峰會,會議中針對海洋廢棄物進行討論,並提出海洋塑料憲章[1](Ocean 生物可分解塑膠2023 Plastics Charter)、希望各國簽署以解決海洋塑膠廢棄物問題,並藉此限制各國塑膠製品的製造與使用。
台灣環保署曾說,生分解塑膠袋只能在掩埋場或堆肥環境中分解,但台灣有許多垃圾是送往焚化爐處理,在海洋、沙灘或一般環境中,生分解塑料也不能保證完全被生物分解。 塑膠由於質輕、便宜,又具有機械強度高、耐熱、耐酸鹼等特性,從購物袋、盛裝容器到各種家電等,都會使用塑膠,塑膠製品充斥於我們的生活環境。 據統計,全球每年所生產的塑膠製品已經超過兩億公噸,材料包含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等,這些塑膠因為化學性質太安定,不易分解,產生相當嚴重的垃圾污染問題。 不只是歐洲地區,國際間對於現代社會使用一次性塑膠的嚴重依賴狀況十分重視,尤其是在COVID-19疫情大流行之後,為了防疫的需求,頻繁使用一次性的口罩、手套、試劑盒、棉籤、注射器和醫療包裝等,產生大量的塑膠垃圾,呈現出塑膠製品於社會效益及環境污染之間的衝突。 塑膠材料已經成為現代工業及經濟活動的必需品,但絕大多數的塑膠垃圾最終卻直接傾倒在環境之中掩埋起來,對於整個生態系統及無數瀕危物種造成嚴重且直接的威脅。 如何解決這場環境危機所帶來的系統性挑戰,成為歐盟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及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的核心項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