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中腦6大著數2023!內含桶中腦絕密資料

Pos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9, 2018

桶中腦

雖然這聽起來很科幻,但仔細想想,你的大腦一輩子都被關在顱骨裡,就好比桶中之腦。 我們出生至今所經歷的一切,都是大腦透過眼睛、耳朵等感官接收並傳送類似摩斯密碼的0和1訊號,建構出我們今天所看到、聽到與感受到的整個世界。 過去認為心臟停止後大腦是低活動的狀態,直到約 15 年前左右(西元 2009 年),才記錄到死亡前電流激增(end-of-life electrical surges (ELES))的現象。 但這些紀錄僅來自回溯瀕死期間的測量值,並不是即時記錄臨終患者腦電圖[4]。 从生物学的角度讲,个体对于客观存在的认知或判别取决于他所接收的刺激,假设缸中脑生成一系列“测试用”反应用于检测自身的认知,同时“系统”又能及时给予相应的刺激作为回应,此时问题的癥結就不在于缸中脑对于世界的认知,而在于“观察者”自身对于世界的认知。 自身存在的客观性被质疑,在一个完全由“刺激”创造的“意识世界”中将形成一个悖论。

自從廿世紀開始,sci-fi 同第啲文化產物就成日對時空穿梭作出各種嘅幻想,用時空穿梭做橋段:有好多工作者(例如係寫 sci-fi 嘅作家)諗深一層發覺,如果時空穿梭真係成真,似乎會引起好多唔合邏輯嘅嘢;廣義上嘅「時間悖論」就係泛指「時空穿梭成真」會引起嘅呢啲問題。 他運用了一個簡單的邏輯推論:假設我們是桶中腦,則「腦」並不指稱腦,「桶」也不指稱桶,因為「腦」與「桶」在桶中腦的世界中,只是指稱一堆程式代碼。 所以如果我們是桶中腦,則「我們是桶中腦」這句話就不成立。 每當你說「我們是桶中腦」,就會導出「我們是桶中腦」為假。 「我們是桶中腦」必然為假,因為每當你假設它為真,就會導致矛盾。 戴上眼罩或更輕便的眼鏡,就可以進入自己所選擇的元宇宙,從事各種在真實世界中可以做的事。

桶中腦: 認知功能與新皮質

這裡背後的一個困難在於,戴維森主張心理領域沒有嚴格法則,但又認為因果關係最後必須有嚴格法則來背書,因此最終因果關係還是只能是物理的,畢竟在物理領域內才有嚴格法則。 麥克道爾認為這是經驗主義的第四個教條 (the fourth dogma of empiricism),並主張如果我們放棄這一點,就可以更好地說明心理的領域本身就有因果效力。 另一個類似的背景是以美國哲學家塞勒斯 (Wilfrid Sellars) 為首的「匹茲堡黑格爾主義」("Pittsburgh Hegelianism"),而麥克道爾及其長年同事布蘭登 (Robert Brandom, 1994) 各自對其持有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解讀。

桶中腦

這名醫學界稱為TN的男子,並不知道那些障礙物的存在,卻能夠避開它們;他小心翼翼側身穿過垃圾... 在德國萊比錫(Leipzig)的一間心理學實驗室裡,兩名幼兒看著放在一塊板子上的甘貝熊軟糖,卻搆不著。 他們若想要拿到那些軟糖,必須兩人同時拉一根繩子的兩端;如果只有一名小孩在拉,繩子就會鬆脫,結果是兩... 想想那些你知道但不曾直接感知的事物,例如你如果學過遺傳學,會知道 DNA 分子是怎樣的。

桶中腦: 知識好好玩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 簡評本次醫院群聚感染,重點還是在針對不同族群的風險管理,還有後續的無縫接軌工作流程沒有完整地建立。 在疫情初期曾經有過醫院群聚,顯然一年下來某些環節還是沒有完備。

桶中腦

這些問題乍聽之下很荒謬,因為大部分的人大概都不會質疑這些事。 上述這些提問都跟本集要介紹的哲學主題有關,也就是所謂懷疑論的哲學議題。 本期《科學人》雜誌30頁〈意識電流〉文中探討潘菲德(Wilder 桶中腦2023 Penfield)、帕維茲(Josef Parvizi)和約書爾(Daniel Yoshor)等人進行各項腦刺激技術實驗,並觀察到可激發某些腦區的功能。 當我們思考這些研究結果的意涵時,似乎會得到類似結論:當刺激某人的一個腦區,此人會經歷一些感受,因此,若能跨越技術門檻,同時或按時間差刺激多個腦區,就會像指揮交響樂團般,能讓桶中的大腦得到有意識的豐富體驗。 人類優越的認知功能,是我們與我們的靈長類親戚最大的差別。 我們的視覺和聽覺能力與猴子相似,但只有人類會使用複雜的語言,製造複雜的工具如電腦,以及能夠探討演化、遺傳和民主之類的概念。

桶中腦: 概念知識的認知,同樣使用參考框架

這裡一個詮釋上的爭議是,一般而言的物理主義與貧瘠的自然主義具有共同的外延嗎? 關於這個問題,在麥克道爾的著作中似乎沒有很直接明確的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在心智與世界中,麥克道爾是於前三講先處理經驗思想如何可能的問題,再於後三講處理理性能力運作如何安放在自然的問題。 但這造成了其後一些論辯上的問題,就是諸多討論都集中於前三講對經驗的概念內容之主張,而忽略了背後的形上學圖像;評論其概念論者,多數都是分析哲學中的物理主義者,沒有考慮到後三講的廣褒自然觀。

這些一元論殊途同歸,其實就是當代主流的較狹義且嚴格的自然主義。 這裏可以看到麥克道爾的一個思想特色是,他擅長將看似無法調和的各方說法做統合;雖然原先的陣營多半會不同意這樣的做法,但他的努力至少讓我們看到更多新的可能性。 在思想與語言的這個領域裡,弗雷格的看法通常與羅素的看法相對立,而麥克道爾就試圖用弗雷格式的意義來做為概念的判準,並納入羅素的不同考慮。 更廣來說,這一組討論通常與後來戴維森式的意義理論格格不入。

桶中腦: 語意內部論 vs. 外部論:意義究竟在大腦本身還是身體中?

無論是在知覺還是行動這裡,麥克道爾認為受過教化的人類之具有心智的重點就在於,這樣的心智能對理由有所回應。 這只表示人有能力對理由進行回應,去提出理由為自己的看法辯護,或衡量他人的理由。 麥克道爾在較晚期的作品中強調,其他動物(至少一部分)當然可以說是有回應理由,比如草食動物聽見風吹草動而很快地往反方向移動去避開可能的掠食者,可以說是回應理由的行動。 這個二元論也可以對應到上述的三個二元論:就理由去回應理由的能力,是只有在理由空間內、世界內、第二自然內才有的。 這種泛理由論——認為法則領域內也有理由——或許違背了早期麥克道爾哲學的初衷;讀者們可以自行判斷後來的這個區分是否合理。 如上所述,麥克道爾本人並不使用「二元論」來指稱自己的說法,但為了明確標示出它們的差異,我們仍用這個比較刺眼的標籤來指稱。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下翹翹板的方式是前述的貧瘠的自然主義,主張理由空間可以化約到法則領域,兩者之間並無不同。 若是如此,所有的狀態與活動都在同一個領域內,自然也就沒有上述的兩難,而所謂意識經驗可以證成判斷與信念,判斷與信念彼此之間可以相互證成等等,都可以用自然化的方式去說明。 麥克道爾認為,沒有決定性的理由去駁斥貧瘠的自然主義,但那樣做的代價是把意義與規範性完全從實在界中移除,這不見得是一個令多數人感到舒適的立場。 麥克道爾自己主張意識經驗其實也是理由空間的一員,因此說意識經驗能證成判斷或信念,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桶中腦: 哲學好好玩 #S01E02

但無論是在哲學或是科學解釋中,我們都希望對現象的說明有正面的說法,而這正是維根斯坦式靜默主義所反對的,因此在麥克道爾這裡不易找到對哲學問題的正面建構式回答。 在此我們可以推想,對他而言需要上面提過的強突現 (strong emergence) 關係來說明心物關係,並主張心理可以有因果效力,甚至可以下行導致物理事件 (downward causation)。 這在心物問題中是極具爭議的看法,金在權 (Kim, 2010) 以及許多哲學家都論證這是不可行的,而少數哲學家如奧康納 (O' Conner, 2000) 與威爾森 (Wilson, 2021) 則積極辯護這種突現論。 由於麥克道爾本人不嘗試給出這類說明,我們只能自行決定是否要幫他的立場辯護,以及以什麼方式辯護。 德雷弗斯站在海德格與梅洛龐蒂的立場,並引用另一位美國哲學家透茲 (Samuel Todes) 的著作身體與世界  (Todes, 2001),主張麥克道爾的概念論是錯誤的,而現象學家們的洞見能幫助我們理解這一點。 德雷弗斯的策略是舉出一些二元對立(非上述麥克道爾的幾個二元論),並將概念歸在其中一邊,指出如果它要逾越到另一邊的話,就是錯誤刻劃了一些實際的情況。

  • 對我來說,蒙卡索的想法令人興奮到不容忽視,而我發現,實證證據壓倒性地支持這個想法。
  • 麥克道爾其實兩個意思都要,因此說第二自然是世界是可以的,雖然第二本性不是世界,而是世界中的主體性。
  • 這些問題都必須被適切地回答,然而麥克道爾基於其維根斯坦式靜默主義的後設哲學觀,拒絕對這些問題進行正面回答;對他來說,這樣去設想整個實在界 (reality) 能消解哲學的一大焦慮,何樂而不為呢?
  • 包括脫離身體、漂浮的感覺、完全的寧靜、安全、溫暖、絕對溶解的體驗和光的存在。
  • 在這裡首先要預設意識或知覺經驗具有表徵內容,這點也有哲學家反對,如崔維斯 (Travis, 2004) 與布魯爾 (Brewer, 2011),但在此我們不討論這點。

受過教化的人類主體可以知覺、知道、思考、言說、行動、意識到許多事情,而麥克道爾就在哲學的不同領域去展開他對世界中的主體性如何可能的看法:根本來說,人類在生物與社會面向合作產生出來的主體性,具有理性與概念能力,而這也對應到高達美式的世界。 這樣的世界觀與對西方哲學的焦慮之消解方式激起了許多討論與反對意見,無論後世對麥克道爾哲學的接受度如何,它的影響力與重要性都是無庸置疑的。 與上前類似的論證還有幻覺論證 (argument from hallucination),但為了不過於偏離主軸,我們只考慮錯覺論證(詳細的重構可見 Smith, 2002)。 若接受此論證的每一步驟,達致的結論就是感覺與料理論 (sense-datum theory),而這也是某種間接實在論 (indirect realism),同意外在世界獨立於我們而存在,但主張我們無法直接地知覺到外物。

桶中腦: 意義不只存在腦中

目前,贊成體現並嵌入的心靈的人支持的是語意內容外部論。 為了要生成意義以及後續的語意內容,我們需要跟身體和世界有一個關係。 他要我們想像有一個法力強大的惡魔,能夠製造各種幻覺來欺騙我們;我們所有的感官經驗都是他製造出來的,包括讓我們以為自己有身體。

對我來說,蒙卡索的想法令人興奮到不容忽視,而我發現,實證證據壓倒性地支持這個想法。 蒙卡索知道皮質柱並不完全相同,例如從手指獲得輸入的皮質柱,與理解語言的皮質柱有物質上的差異,但兩者相似之處多過差異。 蒙卡索因此推斷,一定有某種基本功能支撐新皮質所做的一切——並非僅限於感知,還包括我們視為屬於智能的所有能力。 但是,藉由上傳大腦到電腦中來複製自己,其實無法實現永生,就像生孩子無法實現永生那樣。

桶中腦: 桶中腦

葛瑞森醫師(Bruce Greyson),瀕死經驗是一個深刻的主觀心理經驗,通常發生在接近死亡的人身上,處於嚴重的身體,或情緒危險的情況下。 這種體驗超越個人自我的感覺,是一種神聖或更高原則的結合。 包括脫離身體、漂浮的感覺、完全的寧靜、安全、溫暖、絕對溶解的體驗和光的存在。 又甚至可能經歷包括痛苦、空虛、毀滅和巨大空虛的感覺[1-3]。

桶中腦

事實上,在《駭客任務》上映的同年,另一部改編自科幻小說的電影《異次元駭客》也處理了同樣的題材。 在這部電影中,男主角是一名科學家,他與兩名同伴合作研發出了虛擬世界的科技,他們在電腦晶片上虛擬出1937年的洛杉磯;更絕的是,只要進入他們所設計的機器,便能體驗這個虛擬世界,體驗者所感知到的一切也都是電腦模擬的神經訊號,原理與《駭客任務》中描述的狀況十分相似。 中腦長約1.5公分,其腹面由橋腦延伸至間腦的乳頭體,在兩側明顯的突起稱基腳(basis pedunculi),是由錐體運動系統及皮質橋腦徑的纖維所組成。 位於基腳之間的深陷處稱為腳間窩(interpeduncular fossa),在腳間窩的底剖,有很多小血管穿入中腦。 大腦腳包括一些內部構造如黑質(substantia nigra)和背蓋(tegmental)。

桶中腦: 刺激,進行愛因斯坦的思想實驗:《打開狄波諾的思考工具箱》選摘(

從生物學的角度講,個體對於客觀存在的認知或判別取決於他所接收的刺激,假設桶中腦生成一系列「測試用」反應用於檢測自身的認知,同時「系統」又能及時給予相應的刺激作為回應,此時問題的癥結就不在於桶中腦對於世界的認知,而在於「觀察者」自身對於世界的認知。 為求可閱讀性,本條目以思路順暢為主,並未追求引用書目的完整性。 麥克道爾論世界中的主體性:牛津康德主義遇上現象學與認知科學  (Cheng, 2021) 中,有更充裕的篇幅來論述麥克道爾的思想,與較完整的書目。 普特南最知名的貢獻,可能是他的語意外在論(semantic externalism);雖然他本人在建立這項理論的論文〈「意義」的意義〉(The Meaning of 桶中腦2023 'Meaning', 1975)中並沒有用過「外在論」這個詞。

比如康德主張因為自我必須伴隨著所有表徵,因此只能是形式的 (formal)。 麥克道爾試圖主張,為了確保主體是世界中的主體,康德必須在一些地方放棄原本的說法;這裡涉及太多哲學史的討論,我們就不予深究。 語意外在論指的是一個詞語的意義,或多或少地都受到外在因素的決定。 普特南曾以「雙生地球」的思想實驗來解釋這個理論,其中兩個完全一樣的世界及人腦的思考過程,可能指涉不同的事物。 以一句話歸結,普特南主張「意義不只存在腦中」(meanings just ain't in the head)。

桶中腦: 「惡魔」與「桶中腦」

這裡的重點在於,這種內在空間使得經驗思想和和外在世界切斷關係,使得經驗思想如何具有意向性不可解。 在這個世界觀的討論中,麥克道爾對希臘哲學與倫理學的討論也扮演重要角色;由於下面幾節我們不會專論這兩個領域,在此小節的最後我們就稍加說明。 德雷弗斯在後續的回應中,承認原先對麥克道爾的解讀不正確,但又提出其他的二元對立來做類似的批評,比如主體性 (subjectivity) 與入神 (absorption) 等等,認為概念能力屬於反思的主體性,介入流暢的活動後反而會影響這些行動。 他進一步舉出一些例子,指出在那些例子裡當主體開始反思自己的行動時,就會減慢甚至搞砸眼前運作良好的行動。 在這些例子中最顯眼的是以下這兩個:其一為很厲害的二壘手 Chuck Knoblauch,在很成功的生涯後期,突然開始無法精確地傳球。 關於這個實際的案例有很多病理學討論,但根據德雷弗斯的說法,此選手開始過度地思考自己的行動,反而攪亂了原先的步調。

  • 自身存在的客观性被质疑,在一个完全由“刺激”创造的“意识世界”中将形成一个悖论。
  • 藉由這種方式,我們將我們的一些知識轉移到孩子的大腦裡。
  • 根據瀕死經驗科學研究的奠基者,且有瀕死經驗科學研究之父之稱的布魯斯.

中腦的背面有四個圓形的隆起:上丘(英語:Superior 桶中腦2023 colliculi)(superior colliculi)和下丘(inferior colliculi)又稱為四疊體(corpora quadrigemina)。 上丘與眼球的隨意運動及視覺或其它刺激引起的眼球與頭部運動有關。 然後佢再將個腦啲神經細胞駁落去一部超級電腦嗰度,部超級電腦運算能力夠勁,能夠一路係噉運算出個腦跟住落嚟需要感受到嘅訊號,再將啲訊號無間斷噉傳去桶裏面個腦,令個腦得到嗮「要感知一個世界」所需嘅一切訊號。 藉由iES即時開關電極,意識清醒的病人可立即口述視覺經驗的變化,例如「你的臉正在變形,我分不清楚是男是女,但我看你的衣服可猜出你是男性。」這證實了梭狀回(fusiform gyrus)的確是負責處理臉孔辨識,但不影響其他視覺訊息(例如衣服)的處理。 然而由於iES是侵入性技術,不可能純粹為了實驗目的而召募健康受試者來進行開腦手術,因此受試者通常是開刀前的癲癇病人,為了找出癲癇病灶而進行iES,同時進行腦科學實驗幫助科學進展。

桶中腦: 思想实验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為了避免此問題,此條目的論述刻意將這兩個問題的順序調整過,請讀者在閱讀麥克道爾本人的文本中特別注意。 此外,在知覺與知識這裡,最有名的便是所與的迷思 (the myth of the given) 與融貫論 (coherentism) 所構成的兩難翹翹板,而消解這個兩難的方式便是麥克道爾獨有的對知覺經驗的重新理解。 以上是一個過於壓縮的摘要;接下來我們花較多的篇幅來進行一些細節討論。 在這樣的但書下,我們首先要使用的標籤是「牛津康德主義」("Oxford Kantianism")。 康德 (Immanuel Kant),而在他之後所謂的「康德主義」有許多版本,這裡我們要介紹的是一個相對鬆散的學派。

桶中腦

這樣的結論許多哲學家都無法接受,因此試著反駁上述的幾個步驟,;最常見的有兩個走法,其一為否認需要引入感覺與料這個心靈的對象來乘載經驗到的性質,其二為否認在錯覺的情況下達致的結論,可以推論到真實知覺的情況,即便原則上主體有可能無法分辨自己是在好的情況還是壞的情況內。 這裡一個困難的問題是,究竟是需要主張意識上不同、表徵內容上不同、抑或是證據力不同? 桶中腦 麥克道爾在其知識論相關著作中,明確主張了證據的選言主義,但為了抵擋錯覺論證是否這樣便足夠了,是個可爭議的問題;此外,他是否能夠只主張證據的選言主義而不因此被迫接受形上學(關於表徵內容之本性)或其他版本的選言主義,也是個可爭議的議題。 這之所以是與意識相關的問題,是因為錯覺論證逼迫我們去說明的,是知覺的意識性質,而麥克道爾在此主張的應該是某種混合論,一方面是一種表徵意向主義,以意向性來說明知覺經驗,另一方面也主張一種選言主義,堅持錯覺與真實知覺具有不同的證據力;至於主體無法區辨,只顯示了經驗主體自我知識的侷限性。 如他的多位對話者蒯因、庫律普基、戴維森等人,麥克道爾偶有談到意識,但比較少系統性地談論,所以這裡我們就不先行摘要,直接進入討論;首先我們可以看看他對一個意識哲學的關鍵概念「感質」("qualia") 的態度如何。 桶中腦2023 「感質」一詞在今日已經有比較廣泛的運用,無論是在哲學界還是科學界,它常常被拿來指涉意識的性質,或是意識的主觀性等等。

桶中腦: 美國哲學家帕特南 懷疑「懷疑論」?

大約 10 年前,密西根大學研究員吉莫波吉金(Jimo Borjigin)和其團隊進行老鼠實驗,發現在心臟停止後的前 30 秒,gamma 振盪與 alpha 和 theta 之間的相位耦合在大腦皮質與心臟,以及大腦前端和後端的連接性有增加的現象。 這些神經振盪原本都只存在於清醒的生物上,但在瀕死狀態下,這些高頻神經生理活動卻超過了清醒狀態下的水平[5]。 想像有一個瘋狂科學家,他把一個人的大腦完全跟身體分開。 這個瘋狂的科學家把大腦放在一個裝了可以維持大腦生命液體的桶子中。 曾提出「桶中之腦」(brain in a vat)及「雙生地球」(twin Earth)等思想實驗的美國重要哲學家、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普特南(Hilary Whitehall Putnam),於13日因癌症逝世,享年89歲。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