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制89式中戰車正面裝甲只有17公釐,側後裝甲15公釐,頂甲10公釐。 95式輕戰車正面裝甲僅僅12公釐,其他部分裝甲最厚僅為6公釐。 九七式中戰車 九七式中戰車 被稱為「豆戰車」的94式超輕戰車最大裝甲厚度僅10公釐。 中越戰爭時,解放軍仍大量裝備第一代的59式戰車,中國人民解放軍戰車發展迫切需要追上世界各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裝備的主力戰車大部分已經進入了戰後第三代主力戰車。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解放軍研製並裝備的第二代主力戰車80式、85式採用了西方戰車的技術,與解放軍長期使用蘇式裝備不同,整體性能接近戰後第二代主力戰車的水平,然而仍然存在著防護、動力、電子系統上的巨大差距。
- 12月3日,在裝甲兵裝備技術研究所試驗場隆重舉行了三代戰車的交接儀式,三代戰車從此正式由工程研發階段進入設計定型階段。
- 「坦克」是英語「Tank」的音譯,原意為「大水櫃」,因為製造戰車是在極機密的情況下進行的,最初是因當時參與建造的工人誤以為他們在建造軍艦裝淡水的大水櫃。
- 因此,在最初設計執著點只着重在控制重量後其他性能(機動力、防禦力)要被降低標準到甚麼程度才可以滿足要求,唯一可接受的公約數是火炮效果不得弱於現役的八九式。
- 各國當時裝備的戰車裝甲厚度普遍都很薄:蘇制T-26輕戰車裝甲厚度只有15公釐,法國的雷諾FT-17為22公釐。
在中日戰爭結束後,中國共產黨從日軍佔領區蒐集7輛九四式用於國共內戰,亦因其裝備不堪戰鬥而僅用於偵察用途,主要交給中共東北戰車團使用,1948年濟南會戰當中華東野戰軍亦從中華民國國軍手中繳獲了2輛。 炮塔後部還有一部高能量的雷射壓制系統,可干擾敵方來襲反戰車飛彈,燒毀敵方戰車的瞄準器或使敵方步兵致盲,但這種裝置仍有爭議。 99充分吸收了85外貿戰車的開發經驗,其自動滅火設備對火源的反應時間在0.1秒以內[14]。 安裝九七式口徑57毫米短砲管,主要是用於支援步兵,反戰車能力很弱。
九七式中戰車: 【千奈美】Platz 少女與戰車 九七式中戰車 知波單學園 模型 日版 1:72
2015年3月,“陸地400”項目啟動第一輪招標計劃,共採購225輛輪式裝甲車。 近日,澳大利亞國防部公布“陸地400”項目第三階段競標結果,韓國韓華公司的AS21“紅背蜘蛛”步兵戰車擊敗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KF41“猞猁”步兵戰車贏得競標。 澳大利亞國防部與韓國韓華防務駐澳分公司簽訂合同,共採購129輛該型戰車,均由澳大利亞本土企業組裝生產,首車將於2027年交付。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後,應美國要求拆毀了重水反應爐[14]。
九七式有兩種主要生產型號,分別是裝載57毫米口徑九七式坦克炮的基本型和47毫米口徑一式炮的九七式改。 九七式中戰車是日本帝國陸軍在1930年代中葉所開發的中型戰車,與九五式輕戰車一同作為日本帝國陸軍在二戰時期的主力裝甲武器。 九七式中戰車2023 九七式有兩種主要生產型號,分別是裝載57公釐口徑九七式戰車炮的基本型和47公釐口徑一式炮的九七式改。 九七式輕裝甲車首戰是1939年諾門罕戰役,大放異彩的時間是在1941年底日軍大舉入侵東南亞,由於東南亞基礎建設尚為原始,超輕型戰車可以通過許多盟軍認為沒有辦法通過的道路;使得日軍在菲律賓戰場、馬來西亞等地成功多次繞過盟軍防線施以打擊,使盟軍在初期潰敗速度超過上層想像。 不過超輕型戰車存在的先天性缺點在戰爭中期盟軍火力強化後完全浮現,12.7公厘重機槍可輕易貫穿本車裝甲,其倚仗的機動性毫無用武之地,在日軍敗退調整為防禦態勢之際,本型車也再也沒有明確戰果。 戰後滯留在中國戰場的九七式輕裝甲車仍繼續在國共內戰中使用,東南亞戰場的則在當地報廢,日本國內則有少量改造為更生戰車使用。
九七式中戰車: 樂積木【當日出貨】小魯班 九七式中戰車 積木 非樂高LEGO相容B1107坦克德軍軍事反恐FBI戰車
AS21“紅背蜘蛛”步兵戰車採用不同級別的裝甲防護組件,能夠抵御30毫米機關炮或155毫米榴彈炮破片打擊。 同時,該車應澳大利亞軍方要求,進一步強化了反地雷和反路邊炸彈能力。 載員艙採用獨立懸挂座椅,可最大程度降低沖擊波對載員的傷害。 此外,該車炮塔上還集成了以色列“鐵拳”主動防御系統,具備多種攔截模式,可應對常見的反坦克導彈、火箭彈威脅。 九七式中戰車2023 1928年3月28日,日本陸軍技術本部第四研究所開始研發一輛10噸級的輕戰車,並委託大阪砲兵工廠試制;到1935年以前,日本的戰車定義標準只有輕、重兩種等級。 除了既有車型的技術外,1927年3月陸軍從英國買了一輛維克斯C型坦克做研究;1928年8月,初步草圖發稿給大阪兵工廠開始製造,1929年4月,新型戰車(試制八九式輕戰車一號機)出廠,車重9.8公噸、搭配一門37公厘砲。
為達成這個任務,第25軍須貫穿充滿茂密叢林的馬來半島、推進1000公里,因此該軍配屬有第5、第18師團及近衛師團。 其中第5師團與近衛師團,為日軍的摩托化師級單位,機動力強,並配屬高比重的裝甲部隊,支援步兵作戰。 57砲正式名稱為九十式57公厘戰車炮,倍徑18.4,主要作用是作為步兵火炮支援而非戰車對戰,故其穿甲能力不高;主炮安裝在以人力搖動的單人砲塔內,砲手兼裝填、瞄準任務,負擔相當大。 國府空軍在建軍開始在裝備使用上就與美國有很密切的關係。
九七式中戰車: 原型炮
甚至有日本戰車兵自嘲九五式輕戰車的裝甲是用厚紙板黏成的。 在太平洋戰場上甚至發生被雪曼坦克以穿甲彈貫穿,卻因為過穿並未傷及組員而能繼續戰鬥的驚人案例。 隨著輪式裝甲車選型落地,“陸地400”項目開始履帶式步兵戰車選型。 此輪競標中,參與者包括德國KF41“猞猁”步兵戰車和“美洲獅”步兵戰車,英國BEA系統公司的CV90 MK4步兵戰車、美國“阿賈克斯”步兵戰車以及韓國AS21“紅背蜘蛛”步兵戰車。
由於PaK 36最終被完全取代,很多軍人把其從牽引輪上拆除,再裝至SdKfz 251半履帶車,作為一輕型反戰車武器。 德軍亦將拆下來的PaK 36送給羅馬尼亞第三及第四軍團作為天王星行動中史太林格勒戰役的補給。 陸軍部隊為捍衛國家領土及主權之完整,平時以戍守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要點,從事基本戰力與應變作戰能力訓練為主,及依狀況協力維護重要基地廠、庫設施安全,適切支援地區重大災害防救工作;戰時聯合海、空軍,遂行聯合作戰,擊滅進犯敵軍。 中國自清代與帝俄於新疆、蒙古、東北、與英國於西藏就不斷有邊境衝突發生。 甲午戰爭之後,清朝為了彌補戰爭損失著手建立一批新式陸軍,也稱北洋軍。
九七式中戰車: 防護
ZTZ-99二期改進型,改良了炮塔結構,增強車體裝甲,反應裝甲換成反應-5,配裝125公釐火炮,加裝了戰場信息系統和雷射對抗裝置。 九七式中戰車 改進型150HB-1柴油發動機進一步提高了其發動機性能,達到1,500馬力,但體積和重量上有所增加。 根據美國軍方調查報告,該發動機被改裝為12 缸星型發動機。
部份坦克除裝有煙霧彈發射器外,更裝有以消耗燃料來運作的煙霧制造機。 在二戰時期,由戰機發射的無導引反坦克火箭亦令坦克內的車組人員非常畏懼,尤其是D日霸王行動時,但其實無導引反坦克火箭的命中率很低,反而由颶風戰鬥機(Hawker Hurricane)發射的40毫米炮及斯圖卡轟炸機的37毫米炮效果更好。 反坦克高爆彈、巴祖卡火箭筒(Bazooka)及Panzerfaust亦是二戰時期出現的新產品,它們皆採用錐形裝藥以貫穿目標。
九七式中戰車: 【上士】現貨 PLATZ 1/72 少女與戰車劇場版 知波單學園 九七式中戰車 組裝模型 03464
它沒有鋼軌防護裝甲,但前部覆蓋有薄金屬板擋泥板[3]。 1945年9月22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在佐世保拍攝的一張照片[1]中顯示了最新型號的底盤。 該車左前側的7.7毫米機槍在美軍勘察時被拆除,但槍架樣式經評估為標準九七式車載重機槍 [2]。 除了標準量產版以外,設計人員還預計將211號以後的三式中戰車換裝四式中戰車用炮塔,強化車體與炮塔裝甲對抗盟軍戰車,不過戰爭結束前並未生產到211號,因此此計劃案並未實現。 至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共生產了1225輛,大大超過了同期德國Ⅳ號戰車的數量。 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羅斯格羅德諾首次參戰,迫使德國應急改造其戰車:三號戰車改裝長身管50公釐炮,四號戰車改裝長身管的75公釐炮,開始研製五號豹式戰車和六號虎式戰車。
1996年初,兵種部三代戰車型號辦公室在包頭召開設計定型協調會。 12月3日,在裝甲兵裝備技術研究所試驗場隆重舉行了三代戰車的交接儀式,三代戰車從此正式由工程研發階段進入設計定型階段。 二戰後,蘇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停止T-34戰車的生產,還將T-34戰車的部分生產線移到了自己的衛星國中。 北朝鮮、中華人民共和國、北越、埃及等國家都曾接收過蘇聯的T-34戰車,其中部分國家還對T-34戰車進行過改造。 九七式中戰車2023 六日戰爭後,T-34戰車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一些第三世界國家時至今日都仍在使用T-34戰車。 雖然T-34戰車乘員擁有舒適性差、製造粗糙等缺陷,但這並不影響許多將領及學者對T-34戰車作出的評價。
九七式中戰車: ≡MOCHO≡ 現貨 Finemolds 1/35 FM21 九七式中戰車 新砲塔奇哈 組裝模型
與另一款較新的主力戰車96式相比,其製造成本與性能更高,它具備優異的防彈外型,其炮塔和車體均採用第三代複合裝甲,是中國陸軍軍團合成旅和重型合成旅的主要突擊力量,被稱為中國陸戰王牌。 99式主力戰車在2009年國慶60周年閱兵式、2015年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及2019年國慶70周年閱兵式上均為裝甲方陣第一方隊,體現了在解放軍中的重要地位。 中國陸軍在2015年首次公開亮相的99A式主力戰車,則稱在第三代觀瞄技術水平有大幅提高[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