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此三昧而不動轉。 譬如日月自於宮殿初不移動而現一切城邑聚落。 菩薩如是住首楞嚴三昧初不移動。 而能遍於無量世界示現其身。 隨眾所樂而爲說法。
- 能使一劫作阿僧祇劫(四十)。
- 此中實無縛者解者。
- 是人若欲於夜闇中所聞音聲若人非人不用心力射之皆著。
- 而猶未明如是覺元。
- 住何須彌山頂。
- 局約本經,亦分總、別。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 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 今聞如來微妙法音。 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
佛首經: 佛首經(基本經文)
阿難,識性沒有來源,它是因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根塵的妄起而生發。 你現在看法會中眾人,你的目光所及之處,歷歷遍照,就像在鏡中觀物,並沒有分別。 可是,你的識性卻從這當中一一分別析解,這是文殊,那是富樓那,這是目犍連,那是須菩提,那是舍利弗等等,一一可以指示出來。
你應當知道,如果空無就是觀見,既然觀見已經現在眼前,那麼什麼又是空無呢? 如果事物就是觀見,既然觀見巳經現示出來,那麼什麼又是事物呢? 你可以仔細剖析萬事萬物,將那精明觀見的本體指示出來讓我看看,看它是否同種種事物一樣,可以分辨清楚。 佛首經 然後轉回到衹園精舍時,只看到這伽藍寶座,清靜堂屋,只看到這房簷和走廊而已。
佛首經: 大乘佛教
佛告堅意菩薩言。 能問如來如是之義。 當知汝能多所饒益安樂眾生。 憐愍世間利安天人。 今世後世菩薩蒙益。 當知汝已深種善根。
- 寶覺真心各各圓滿。
- 字根來自Śūra,意為“增長”、“勇健”、“勇士”。
- 在唐朝之後,對《楞嚴經》的懷疑仍然持續。
- 已知此經,為大乘教法,未悉義理淺深,分齊如何?
- 一一天子不見餘座。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如意珠。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 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吾以世間現前諸事。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
佛首經: 世界最后最后一座大漠龟城
還願方式最好能根據因果關係和許的願相對應。 這座四面梵天壇興建於1956年。 當年據說是在伊拉旺酒店(君悅酒店前身)興建之時,發生了一連串的不幸工安意外事故。 業主請來星象家察看,他說因為他們借用了因陀羅所騎神象之名號「Erawan」,但是沒有徵求祂的同意。
[0634b26] 佛語持須彌山釋言:「善男子!汝示此釋真實妙身。」彼釋即現真實妙身。 離諸動靜閉塞開通。 其人夢中聞舂擣聲。 佛首經 即於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 惑此舂音將為鼓響。 豈憶靜搖開閉通塞。
佛首經: 佛教徒眼中的佛
這個虛空,其性是圓滿遍布,是本然不動搖的,那麼,應當知道,顯示出來的地、火、水、風與這個空,就叫做五大。 佛首經2023 它們的真性是圓融,都是如來真性的顯示,本然沒有生、滅。 阿難,你的心迷悟昏昧,不知道地、水、火、風四大本來都是如來自性。 你應當觀察,虛空是出是人? 佛首經 或者不是出也不是入?
至若道場定慧,神咒利益,無非修證圓通加行,亦即了義也。 題中此一句,經中佔三卷半之文,即答阿難所請三名中妙三摩之問。 佛首經2023 第四卷佛云:「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決定義,亦即了義。 依此了義,修證自性本定,得耳根圓通,所謂「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而修證了義之旨,吏無餘蘊矣。
佛首經: 佛教藝術品
在北宋之後,楞嚴經逐漸被重視,至明朝與清朝後,《楞嚴經》地位更見上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简称《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經》,一般稱之為《楞嚴經》[1],大乘佛教經典。 唐代佛經傳抄最廣的是寫經生、僧人的寫經作品,一直要到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這些作品才大量現世。
或作辟支佛或作聲聞。 同時也聚集在阿難和眾人周圍。 阿難,先前你說看見了我的光明拳,那麼,這個拳能放光明,是因為什麼才能放光明? 為什麼說它是拳? 你又是用什麼看見的呢? 阿難回答:佛的全身就如閻浮檀河裡的金子,光豔如金山,潔淨無垢染,光明由此而生,我用眼睛觀看,看到佛屈握五指,拳的外形由此而生。
佛首經: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或現有諸惡道。 或現閻浮提清淨嚴飾如天宮殿。 或現上中下。
肉耳實無聞法功能,故曰我聞。 佛首經 如是我聞,有四義:一、斷眾疑:因阿難結集經藏之時,一陞法座,相好同佛,眾起三疑:1、疑佛再來? 2、疑阿難成佛?
佛首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應當聞是首楞嚴三昧。 說是首楞嚴三昧經時。 佛首經 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復倍是數住阿惟越致地。 復倍是數得無生法忍。 萬八千菩薩得是首楞嚴三昧。
一切諸法中不成不轉。 我隨所願有女人身。 若使我身得成男子。 於女身相不壞不捨。 是男是女俱爲顛倒。 一切諸法及與顛倒。
佛首經: 般若經列表
何況此中生住異滅。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 若此六根決定成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