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淡水站、台北車站、忠孝新生站、忠孝復興站、南京復興站、大安站[l]因人潮眾多、車站空間等因素則不開放單車轉乘或進出,其餘高運量車站均開放單車進出。 若須在「淡水信義綫」和「板南綫」間轉乘,可利用松山新店綫轉乘,不得於台北車站或忠孝新生站下車或轉乘[43]。 單車(單車)判定的標準是以有鏈條為基準,幼童滑步車、滑板車則不在此限。 初期採用由法國馬特拉設計和製造之VAL256電聯車、機電、號誌系統[71]。 然而1997年馬特拉和捷運局發生合約糾紛後,已經將技術人員全數撤離,不再提供維修服務;後其交通運輸部門已經被德國西門子公司併購,維修服務改由西門子提供[72]。
2009年7月4日開始使用加拿大龐巴迪運輸的INNOVIA APM 256型電聯車與CITYFLO 650機電、號誌系統。 臺北捷運路線圖2023 初期採用由法國馬特拉設計和製造之VAL256電動列車、機電、訊號系統[71]。 臺北捷運路線圖 2009年7月4日開始使用加拿大龐巴迪運輸的INNOVIA APM 256型電動列車與CITYFLO 650機電、訊號系統。
臺北捷運路線圖: 捷運路線圖
部分交通系統也符合地鐵系統的服務標準,但距離城市很遠,有時稱為城市快鐵、市郊鐵路、市域鐵路或通勤鐵路,這些鐵路不包括在內。 同時僅有纜索鐵路或旅客捷運系統、單軌鐵路的系統,包括主題公園、滑雪場和機場內的交通都不會列入。 信義、新莊2捷運綫於東門站交會,共有5條隧道,包含信義綫上下行路軌隧道、新莊綫上下行路軌隧道和1條共同管道,且設計為平行轉乘,在附近的杭州南路地下以狀似麻花辮的型式縱相交疊[73][74][75]。 該段工程於2005年9月15日隨着信義綫動工而展開,2009年1月17日宣告完成[75],由於路幅狹窄、穿越大量地面建築,因此成為臺灣罕見的高難度隧道興建案例,也是首宗於狹小區域內進行多條隧道近距離交疊的工程。 其中最淺者為深達7至8公尺的共同管道,其次為13.4公尺的新莊綫上行隧道,最深則為深約25.3公尺的信義綫下行隧道[75]。 列車編製為1組3輛,2組共6輛為1列;新北投支綫、小碧潭支綫的列車是單組3輛1列。
1986年,行政院核定經建會所通過的《臺北捷運初期路網方案》,該方案即為第一版的臺北捷運初期路網,把淡水線和新店線銜接為紅線,同時也列入了今日的中和線、板橋至松山的藍線[e]、木柵線[f][7]。 2010年11月3日新莊綫臺北市段(忠孝新生站-大橋頭站)連接蘆洲綫正式通車,來往忠孝新生站及蘆洲站,稱蘆洲綫,成為第一條跨越淡水河的捷運綫[19],蘆洲車廠同時投入調度營運作業。 臺北捷運亦從軌道運輸標竿聯盟[20]的地鐵系統提升到每年運量5億人次以上的國際地鐵聯盟水準[19][21]。 2010年11月3日新莊線臺北市段(忠孝新生站-大橋頭站)連接蘆洲線正式通車,來往忠孝新生站及蘆洲站,稱蘆洲線,成為第一條跨越淡水河的捷運線[19],蘆洲機廠同時投入調度營運作業。
臺北捷運路線圖: 興建中
市中心的多個車站更與蒙特婁地下城(英語:Underground City, Montreal)共構,全天候連接附近建築物。 蒙特婁地鐵是世界上少數使用膠輪路軌系統的重鐵系統,其技術源自法國巴黎地鐵的MP-59列車。 另外,該地鐵系統亦是軌道運輸標竿聯盟(NOVA)的成員之一[4]。 國際美食評鑑《米其林指南》23日公布台灣2023年必比登推介名單,其中台北的美食就入選45家,台北捷運公司特別將這45家美食集結成「圖」,還串聯在Google Maps上公布,其中淡水信義線最多,有16家,其次是板南線13家。 臺北捷運是目前臺北市內最便捷的大眾交通方式,平均3~5分鐘一班車,十分舒適又快速,在捷運站內除了不准吸煙也不可飲食,保持了捷運站的乾淨與美麗。 臺北捷運路線圖2023 不但是臺北上班族、學生的最愛,更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旅客,一個輕鬆方便的交通工具。
2000年8月31日板橋線龍山寺站-新埔站、小南門線通車;同年12月30日南港線市政府站-昆陽站全線通車,至此初期路網完工。 1996年3月28日,不斷延後通車日期的木柵線通車,成為臺北捷運第一條通車的路線、也是臺灣第一條捷運線。 1996年10月,台北捷運紫線改由中央政府統籌改隸於中正國際機場捷運系統,並以BOT模式招標(之後在2000年代因長生公司倒閉,與桃園捷運藍線合併為桃園國際機場捷運系統)。 1977年2月,交通部運輸計畫委員會(簡稱運委會;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前身)初步規劃了U1、U2、U3、S1和S2等五條路線,為臺北最早的捷運規劃[8]。 1981年9月,運委會聘請英國大眾捷運顧問工程司(BMTC)和中華顧問工程司組成計畫小組,就初步規劃報告深入研究。
臺北捷運路線圖: 臺北市
臺北捷運廣播系統自通車至今均由孫積祥(國)以及陳惠卿(閩南語)擔當,其中2022年7月22日至7月30日淡水信義綫新廣播試辦測試由謝佼娟擔當國語新廣播測試配音(僅301型029/030編組以及381型523/524編組實裝)。 1998年12月24日淡水綫臺北車站-中正紀念堂站段、新店綫中正紀念堂站-古亭站段及中和綫完工通車,此時中和綫暫經由古亭站南側渡線與淡水綫直通運行。 1999年11月11日新店綫南段通車,淡水站-南勢角站行駛模式變更為淡水站-新店站和北投站-南勢角站。 設有公共藝術作品的車站如下列表[76][77],其中中山站、中正紀念堂站、忠孝復興站和台北車站設有藝文廊,部份藝術概念則直接融入車站建築。 如南港站便於站內出入口穿堂層、出入口樓梯側、穿堂層公共區通道和月台側牆等處以藝術琺瑯板呈現6幅出自幾米繪本〈地下鐵〉的大型彩色壁畫,凸顯車站特色。
二期路網最早與初期路網皆由BMTC一同規劃,但是因為所需經費龐大,因此先行核定興建淡水線、新店線、中和線、南港線、板橋線和木柵線等初期路網路線。 在2000年初期路網大致完工後,二期路網工程開始進行,包括新莊線、蘆洲線、內湖線、南港線東延段、土城線延伸頂埔段、信義線和松山線等。 2014年11月15日由西門站延續至松山車站的松山綫完工,串連同為綠綫的新店綫;而淡水綫全綫亦改行同為紅綫的信義綫,直通超過15年的淡水綫與新店綫列車不再連通行駛,北投站區間車改行駛至大安站。 臺北市路線接近完工,臺北市中心形成三縱三橫的棋盤狀路網;五大路線回歸原路網興建時的設計,並經臺北捷運公司定名及加註路線編號。 二期路網最早與初期路網皆由BMTC一同規劃,但是因為所需經費龐大,因此先行核定興建淡水綫、新店綫、中和綫、南港綫、板橋綫和木柵綫等初期路網絡綫。 在2000年初期路網大致完工後,二期路網工程開始進行,包括新莊綫、蘆洲綫、內湖綫、南港綫東延段、土城綫延伸頂埔段、信義綫和松山綫等。
臺北捷運路線圖: 初期路網
2012年1月5日新莊線大橋頭站-輔大站段正式通車,營運路線從忠孝新生至輔大,在臺北市與已經通車的蘆洲線共線,合稱新蘆線。 臺北捷運興建期間傳出許多負面消息,其中木柵線(今文湖線)可以說是最飽受爭議的路線。 臺北捷運路線圖2023 臺北捷運路線圖 除此以外,捷運局內部的弊端、經費透支問題和6條線同時興建所造成的沉重交通衝擊,也是當時爭論的焦點[7]。
- 然而,街車服務的準時程度受限於路面交通狀況,鑒於市內交通擠塞問題日益嚴重,早在1910年已有在蒙特婁修築地下鐵路系統之議,但一直到六十年代才得以實現。
- 新北投支線營運初期均是使用6節車廂編組列車運行,由於運量噪音問題後來即改為3節;小碧潭支線由於配合月台本身設計就是以3節車廂模式載客,直到3節編組列車採購並上線營運之前,先用6節編組列車的前3節載客。
- 中和新蘆綫、信義綫和松山綫除上述設施外,新增了電子看板,透過LED箭頭燈號顯示相鄰車站的列車行駛概況。
- 圓形,站名部分僅中文,基本色紅色,有雙色為轉車站中正紀念堂(綠)、東門(橘)、大安(紫,代替較難取得之棕色印泥)。
1975年臺北市政府與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國發會前身)、交通部以三對等負擔經費方式,由交通部統籌辦理「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初步規劃」,並於1977年底完成報告[7]。 目前臺北捷運共有131個車站,其中16個是轉乘車站;由於交會的各路線月台相互獨立,捷運公司和捷運局統計時,將台北車站、忠孝復興、民權西路、忠孝新生、大安、南港展覽館、中山、松江南京和南京復興等9個非平行轉車站的各路線月台視為多個車站。 臺北捷運各車站月台皆設有LED顯示器和等離子電視,顯示列車預計到站時間。 中和新蘆綫、信義綫和松山綫除上述設施外,新增了電子看板,透過LED箭頭燈號顯示相鄰車站的列車行駛概況。
臺北捷運路線圖: 運量
其中淡水線的是由傳統鐵路改建而成的捷運線,混合了高架、地面、地下的配置。 臺北捷運路線圖 而信義線採用全面地下化的方式建設,剛開始營運時是「中正紀念堂 – 象山」的路線,在2014年和淡水線正式貫通。 目前淡水信義線正在進行東延段的的工程,從象山東延到「廣慈/奉天宮站」一站,預計2022年12月完工。 \松山新店線的兩端車站為松山站和新店站,全長21.3公里,一共有20座地下車站,是高運量捷運系統。
目前火車只有普悠碼的車程和客運一樣短,大約1小時10分鐘,價格約200出頭,但一天的班次不多,建議提早訂票,普悠瑪號只販售有座位的票,車子內部蠻新的,但畢竟無法和高鐵相提並論,我個人是覺得非常晃….比客運還晃,容易暈車的朋友要有心理準備。 貼文曝光後,不少老饕紛紛回應「完全不需要自己找怎麼去,捷運地圖收起來就可以了,超用心」、「超強的一張地圖,馬上就收起來」、「謝謝小編,實在太用心了」、「淡水信義線根本可以安排一日美食之旅,太讚了」。 於2008年4月正式上線,是臺灣第一個網路原生即時新聞網站,致力於打造華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新聞媒體,為數位媒體領導品牌。 現有股東遊戲橘子、信義房屋、大亞電纜與大亞投資,股東結構健全,且由遊戲橘子派任專業經理人經營。
臺北捷運路線圖: 營運措施
有別於2個站構成的雙胞胎轉車組,臺北捷運是由3座兩兩相鄰的車站——中正紀念堂站、古亭站及東門站,形成「三角轉車組」。 2018年,同於台北聲音地景計畫內推出站體環境音樂,並於整點時播放。 2018年8月10日起淡水信義線台北101/世貿站、東門站、中正紀念堂站、台北車站、中山站、劍潭站、士林站、北投站、新北投站及淡水站,板南線龍山寺站、西門站及台北車站增設日語到站廣播[49]。 初期商業活動因車站內完全設為禁食區,因此木柵線(今文湖線)各車站原本僅設一般書局、報攤等報章雜誌類小型商店。 2016年10月1日,數字路線名改為顏色代碼路線名,站內標示全面更換,並納入車站代號,新路網圖同時加入隔年由桃園捷運公司營運的桃園機場捷運,其他營運模式未變[26]。
2006年5月31日捷運板橋線第二階段延伸和土城線完工通車,全長7.2公里,板南線終點站由新埔站南移至永寧站[17]。 每節車廂寬2.5公尺,內設39~40個座位,設計最高載客量160人。 平均時速40公里(25 mph),最高時速72公里(45 mph)。 從台北到宜蘭的交通,經由雪隧是最快的,容易塞車的時間,落在上下班時間、假日一早和回程和收假日,如果非得在塞車時間回來,建議改搭火車避免遇上塞車潮敗興。
臺北捷運路線圖: 捷運三鶯線首列車亮相 力拚2025通車
臺北捷運設有完善的無障礙設施,包括導盲磚、無障礙驗票閘門、升降機和車卡內的輪椅專用區等。 部分車站的升降設備也陸續分批汰換,升降機由原本的油壓牽引式升降機,改成無機房式牽引升降機。 扶手電梯方面,也增設節電裝置,一段時間無人搭乘時,自動進入怠速運行狀態,直到有人員搭乘時再恢復正常運行。 2012年9月30日新莊綫忠孝新生站-古亭站段及東門站正式通車;開通近14年的中和綫不再經新店綫連通至淡水綫,改銜接新蘆綫,統稱為中和新蘆綫。 中和綫列車班次因此增密一倍,而原北投站-南勢角站路線則改為北投站-台電大樓站。 2013年6月29日新莊綫也從輔大站延伸營運到迴龍站,捷運新莊綫車站全數通車[24][25],中和新蘆綫僅餘新莊車廠尚未完工。
- 全線(包含高運量和中運量)電聯車播音系統在2010年全部更新完成,內容為「左/右側開門」(相對於列車行駛方向)。
- 臺北捷運是目前臺北市內最便捷的大眾交通方式,平均3~5分鐘一班車,十分舒適又快速,在捷運站內除了不准吸煙也不可飲食,保持了捷運站的乾淨與美麗。
- 臺北捷運興建期間傳出許多負面消息,其中木柵綫(今文湖綫)可以說是最飽受爭議的路線。
- 臺北捷運的品牌標誌(企業識別標誌)則以上述標誌為基礎調整。
- 一個分開地鐵與輕軌的常見方法是視乎它們是否與其他交通分隔。
- 重鐵系統也定義為「電氣化鐵路」[參 10][參 11]。
電扶梯方面,也增設節電裝置,一段時間無人搭乘時,自動進入怠速運轉狀態,直到有人員搭乘時再恢復正常運轉。 銘板上之路線名稱以工程為單位,是故一期路網中小南門站與台大醫院站,分別註記為南港綫與新店綫,而非新店綫與淡水綫。 臺北捷運中的跨月臺轉乘設計,始於1980年代的設計階段,中華民國交通部運輸計劃委員會聘請「英國大眾捷運顧問工程司」(BMTC)與中華顧問工程司(今臺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組成計劃小組進行設計。 其中BMTC部分人員為曾經參與香港地鐵設計的英國籍工程師,故將香港的同月臺轉乘設計加入臺北捷運當中,取代了原先部分交會站必須上下樓層、徒步進行轉乘的動綫。 1994年7月27日,臺北捷運公司成立,臺北捷運自此形成興建、營運機構分離的模式。
臺北捷運路線圖: 初期設計
新北投支綫營運初期均是使用6節車卡編組列車運行,由於運量噪音問題後來即改為3節;小碧潭支綫由於配合月台本身設計就是以3節車卡模式載客,直到3節編組列車採購並上綫營運之前,先用6節編組列車的前3節載客。 為服務視障乘客,提供車門開啟方向指引,2008年臺北捷運公司增加電動列車開門方向語音廣播服務(僅有國語)。 臺北捷運路線圖2023 全綫(包含高運量和中運量)電動列車播音系統在2010年全部更新完成,內容為「左/右側開門」(相對於列車行駛方向)。 列車上具有預錄廣播系統,透過預錄廣播播報站名,而一般宣導廣播和緊急資訊,使用車側目的顯示器、到站顯示器和路線識別燈等來提示車卡旅客。 由於過去曾有意見認為:原本的鳥鳴聲警示音聽起來太過尖銳,因此於中和綫各站(東門、古亭站除外)試辦以柔和的音樂聲作為警示音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