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以上免稅額2023詳盡懶人包!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Jason on August 26, 2022

70歲以上免稅額

被繼承人過世後首先要做的事是製作財產清冊,清查被繼承人的所有財產,包括遺產與負債。 財產部分可向國稅局申請財產清單與所得資料,其中財產清單會羅列出被繼承人名下所登記的財產包括土地、房產、車子等;而所得清單上的股息和存款利息則可用以回推被繼承人的存簿與股票資料,再進一步向集保中心查詢被繼承人的股票明細,透過壽險、銀行公會或各銀行查詢保險、存款。 報稅可以用人工申報,就是到家裡附近的國稅局申報,或是下載財政部的報稅軟體,用自然人憑證、健保卡、查詢碼、金融憑證、台灣行動身份識別登入,就能看到去年一整年的所得資料,非常方便。 計算的最後附上各項稅額的金額的細節項目,以及他們的金額上限。 有些需要附上憑證,申報時記得要把憑證也寄回給國稅局。

  • 有個常見的誤解是,以為收入超過一定金額,就會被按照特定級距算,例如所得淨額如果是300萬,因為超過252萬,就所有收入要用30%稅率去算,這個理解是錯誤的。
  • 雙薪家庭一家三口,含撫養1位大專以下學童或未滿70歲長輩,免稅門檻為:基本免稅額27.6萬+標準扣除額24.8萬+薪資扣除額41.4萬=合計年薪93.8萬以下。
  • 關於清算程序與清查財產更詳細的介紹,可參考以下文章:〈不要為錢煩惱!
  • 可以判斷一下在申報年度內(例如109年報稅就要看108年度的),所支付的醫藥及生育費、人身保險費、自用住宅購屋借款利息支出或房屋租金支出、捐贈及災害損失等列舉扣除項目的金額總合,有沒有超過標準扣除額的額度(單身12.4萬、有配偶24.8萬)。
  • 國稅局強調,首批退稅案件,將於7月31日撥付退稅款,直接撥入納稅義務人指定之存款帳戶;若採用二維條碼或人工申報方式(不含逾期申報退稅案件)的退稅案件,經核定退稅者,於10月底撥付退稅款,欲儘早取得退稅者,可利用網路報稅。
  • 1.股利所得併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再扣除按股利之8.5%計算可抵減稅額,每一申報戶抵減上限金額為8萬元(約94.1萬元股利可抵減)。

(一)所謂「基本生活費」,指納稅者為維持自己及受扶養親屬享有符合人性尊嚴之基本生活所需之費用,並由中央主管機關參照中央主計機關所公布最新一年全國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60%定之,並於每二年定期檢討。 原本扶養「無謀生能力」親屬定義,僅限身心障礙、重大疾病、需長期照顧親屬或年收入低於全年所得低於個人免稅額8.8萬元,可以認定是無謀生能力,准予列報扶養,如果所得超過88,000元,就不可以申報扶養。 2020年3月財政部放寬「扶養親屬」認定條件,新增「全年所得低於基本生活費」、「受監護宣告精神障礙」「嚴重精神疾病」、「適用長照特別扣除額」等4項,2020年5月以後報稅就可適用。 其中新增的「精神衛生法規定嚴重精神疾病患者」、「全年所得低於基本生活費」兩個適用條件是只針對未滿60歲直系尊親屬;新增的「受監護宣告精神障礙」及「嚴重精神疾病」則一體適用於4大扶養親屬。 (一)納稅義務人列報扶養大陸地區親屬免稅額,其適用條件與列報扶養臺灣地區親屬免稅額相同。

70歲以上免稅額: 扶養親屬所得稅誰可以申報?

而以二維碼或人工申報方式退稅者,經核定過後,可於2023年10月底撥付退稅款。 無論是生前的遺產規劃還是離世後的遺產處理,都是大多數人必須經歷的人生功課。 及早思考遺產管理、做好遺產規劃,將生後財富好好留給子孫或社會上需要的人,或妥善處理長輩留予我們的生命之禮,這個課題不只50+,而是每一個人都必須先修的重要學問。 以電子支付機構註冊開立電子支付帳戶,透過行動裝置應用程式(APP)掃描繳款書正面之QR-Code行動條碼進行繳納。

完成申報後,待稽徵機關送達核定繳納通知書,並於送達日2個月內向當地經收稅款處繳納遺產稅,遺產稅相關程序大致上就算是辦理完成了。 因此,當不了解被繼承人的遺產情況時,可以在3個月內向法院申報遺產清冊,進行遺產債務清算程序,避免上述情事發生。 70歲以上免稅額2023 關於清算程序與清查財產更詳細的介紹,可參考以下文章:〈不要為錢煩惱! 必須注意的是,清查時我們經常專注在財產而忽略了負債。 雖然《民法》第1148條規定,「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以因繼承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不過,如果在分配財產前未先償清債務,財產分配完成後若有債權人找上門,清償或賠償責任可就不以繼承人繼承到的遺產為限了。

70歲以上免稅額: 每人基本生活所需費用提高至新台幣19.6萬元 (2023報稅適用)

了解遺產稅公式以後,我們接著就以〈這家人遺產稅本來要繳50.1萬,怎麼變成1000元! 善用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這篇文章中的實際案例來練習如何計算遺產稅。 遺產稅的納稅義務人依不同情況,可能為遺囑執行人、繼承人、遺產管理人。 有遺囑執行人時由遺囑執行人進行遺產稅申報,若沒有遺囑執行人,則由繼承人及受遺贈人申報;倘若以上皆無,為依法選定的遺產管理人申報。 而累進差額的由來,其實是一種快速計算的方式,因為不同收入的人要不同稅率一個個級距去乘,計算會很麻煩,因此直接乘上最高的那個稅率,再扣掉多收的部分(就是累進差額),這樣即使級距很多,也能可以快速算出要收多少稅。

申報扶養前須先釐清扶養義務順序和條件,非直系血親要附上扶養切結書,才不會觸法又補稅,Money101 整理了報稅扶養是什麼、有哪些條件、誰可以列報呢? 如果是首報族,可以看這篇 【首報族常見問題懶人包】。 2020年3月財政部放寬「扶養親屬」認定條件,未滿60歲直系尊親屬,原本年收入低於免稅額8.8萬才能列報,今年門檻拉高以基本生活費17.5萬為標準外,適用長照扣除額的親屬也可扶養,2020年5月報稅即可適用。 (1) 財產交易損失:納稅義務人、配偶及申報受扶養親屬在前3年度發生之財產交易損失,可檢附有關證明損失之文據申報扣除,但申報扣除之數額,以不超過本年度申報之財產交易所得為限。 財產交易所得免稅者,如有交易損失,亦不得申報扣除。

70歲以上免稅額: 退稅機制是如何?

基本生活費乃依據主計處每年公布之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 60% 計算,最近一年的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為 NT$ 325,948,因此,基本生活費自 NT$ 192,000 調高至 NT$ 196,000。 而以 2018 年所得為基準, 2022 年物價指數相較 2018 年上漲了 3.35 %,同樣也符合調漲標準 – 3 %。 薪資特別扣除額自  NT$ 200,000 調高至 NT$ 207,000 。 旁系或其他親屬如如叔、伯、舅、姪、甥等,雖也不必同一戶籍,但必須有長期同居的事實,並有適當文件證明受扶養,如果只是住在一起,每個月固定給予生活費,對於國稅局而言,難以認定扶養事實而無法通過。 70歲以上免稅額2023 不是每個親屬都可報扶養,《橘世代》也特別整理申報扶養的條件,可報扶養的親屬有直系尊親屬、子女、同胞兄弟姊妹、其他親屬等4種,各自條件都不一樣,可依照自身情況仔細檢視,如果真的比較複雜,可以先致電國稅局人員了解並詢問應備文件。

1.醫事人員:直接按原訂費率以118.75%來計算。 2.非醫事人員:非醫事人員2022年收入總額較2021、2020、2019任一年度減少30%以上者,適用費率得依原訂費率112.5%來計算。 遺產,是父母留給後代的贈禮,但子女在接獲遺產前,必須先繳納一筆相應的遺產稅。 不過,父母若是盡早規畫財產傳承,像是分年贈與或善用保險等,其實可以省下不少遺產稅。 除了免稅額與扣除額,另外還有三種財產不會被計入遺產總額,包括捐贈、受益人所領的保險金,以及營利事業給付因死亡而退職之員工退(離)職金、慰勞金及撫卹金。 計算遺產總額時,不動產的價值非以「市價」計算,而是以被繼承人死亡時的「時價」來算,因此父親遺產總額為以土地公告現值與房屋評定現值計算的房屋價值共2,100萬,以及現金與股票400萬,再扣除貸款金額(已還清為0),總計2,500萬。

70歲以上免稅額: 手機申報

所謂無謀生能力的親屬,在多數的情況下指得是因為身障、智能障礙、重大疾病、符合衛福部長照需求、受監護宣告者,才是符合無謀生能力的定義。 而在扶養直系、姻親尊親屬,除了上述條件以外,如若是家中長輩年收入低於基本生活費 NT$ 19.6 萬,也屬於無謀生能力的範疇。 在扣除 “ 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 ” 及 “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 ” 後,納稅義務人或配偶適用所得稅稅率在20%以上,就無法適用此項特別扣除額喔。 換句話說,扶養親屬前,務必先試算一下所得 VS 免稅額+扣除額+基本生活費,孰大孰小,以免不僅無法享受到合法有感節稅,反而得為親人繳納所得稅。

  • 另外,人人都想要節稅,家人間常發生誰才能申報的爭執,或未協議被國稅局發現重複申報的案件,依規定,2個人以上的兄弟姊妹申報扶養直系尊親屬時,應協議其中一人申報扶養,不可以重複。
  • 該如何節稅或免稅,其實最大的關鍵在於要善用免稅額、扣除額的部分,像是免稅額中每人有9.2萬免稅額、70歲以上有13.8萬免稅額,因此若有可以納入的親屬就能運用,但也要注意扶養親屬若有收入也會計算到納稅義務人的收入中。
  • 最後提醒:綜合所得稅的報稅時間為每年的5月1號到5月31號,如果不小心超過報稅期限就必須加計利息,必須特別留意。
  • 國外所得不在「綜合所得稅」的計算範圍中,包含國外的投資(從國內買境外基金、境外投資標的,也都算是國外投資)、境外的收入,都屬於此類。
  • 且申報不是「先報先贏」,國稅局指出,若沒有協議或協議不成,會依據受扶養條件之證明文件如同居或匯款證明,看是否有實際照顧事實來核定誰來扶養。
  • 若長輩未滿 60 歲,則要端看長輩的年收入是否低於基本生活費 NT$ 196,000,抑或是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身心障礙手冊者,才能申請扶養;反之,若長輩年收入高於 NT$ 196,000,那麼就無法申請扶養囉。

另外也要留意申報扶養的親屬是否必須同居且有扶養的事實,通常列報1位以上,國稅局也會特別關切。 至於非醫事人員的執行業務者或其他所得業者,只要109年度收入總額較前一(108)年度減少達30%,無須提出受疫情影響相關證明,適用費用率也可按費用標準的112.5%計算。 110年起報稅,家中有五歲(含)以下的小孩,只要符合條件的爸爸媽媽就可以列報扶養了,合計增加20.8萬元的扣除額度喔! 20.8萬元的扣除額度包括免稅額的8.8萬元,以及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12萬元(有排富條款,詳情請見本文扣除額章節說明)。

70歲以上免稅額: 綜合所得稅課稅級距變化

新增「精神衛生法規定嚴重精神疾病患者」、「全年所得低於基本生活費」等2項定義。 70歲以上免稅額 放寬後,未滿60歲的直系尊親屬,一樣能列報扶養,同時上述年所得門檻改「每人基本生活所需費用」為標準(109度標準為18.2萬元),和原本8.8萬的門檻相比,大幅拉高。 納稅義務人可以申報扶養本人和配偶年滿60歲或未滿60歲但無謀生能力的直系尊親屬(如父母、岳父母、祖父母、繼父母等),如果受扶養的直系尊親屬已經年滿60歲,申報時不需要檢附證明文件,只要把基本資料填寫清楚就可以了。

70歲以上免稅額

①經減除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及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後,納稅義務人全年綜合所得稅適用稅率在20%以上,或採本人或配偶之薪資所得或各類所得分開計算稅額之適用稅率在20%以上(選擇股利及盈餘按28%單一稅率分開計稅者亦同)。 ②納稅義務人依所得基本稅額條例規定計算之基本所得額超過同條例規定之扣除金額670萬元。 1.無謀生能力情形■當年度所得額未超過111年度每人基本生活所需的費用196,000元。 ■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或為精神衛生法第3條第4款規定的病人。

70歲以上免稅額: 雙薪夫妻  扶養 1 名長輩  年收 NT$ 93.8 萬以下免稅

納稅義務人的子女未滿20歲,或滿20歲以上,而因在校就學、或身心障礙或因無謀生能力受納稅義務人扶養者,可以列報扶養親屬免稅額;但要申報20歲以上的子女為扶養親屬,則有諸多限制。 20歲以上的子女,因在校就學、身心障礙或因無謀生能力受納稅義務人扶養的話,申報時應檢附在校就學的證明或身心障礙手冊影本(或身心障礙證明影本)或醫師診斷證明以備審核。 至於「在校就學」是以具有正式學籍的才可以適用,在學證明文件可以用當年度的繳費收據、或學生證影本、或畢業證書影本、或是在學證明書等作為憑證。 如果是在國外留學具有正式學籍、或就讀軍事學校或就讀符合規定之大陸地區學校也可以申報扶養。

70歲以上免稅額

不過,也有許多人擔心若提早將財產贈與孩子,未來孩子結婚,財產會不會被配偶分走? 呂秋遠:生前就贈與給孩子,但不想給他的另一半時怎麼辦〉一文中找到解答。 捐贈給被繼承人死亡時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 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規定,遺產稅申報必須在被繼承人死亡6個月內完成申報,倘若未在規定期限內申報遺產稅,可能會被科處罰鍰。 另外要留心的是,在遺產稅尚未繳清前,記得不可以分割遺產、交付遺贈或辦理移轉登記。 遺產與負債清查完畢後,就可以接著向國稅局申報遺產稅了。

70歲以上免稅額: 所得稅課稅級距

另外,財政部自4月28日起,開放民眾使用憑證及查詢碼至財政部「電子申報繳稅服務網(國稅)」網站,即可下載各項所得資料。 1.未滿60歲主張無謀生能力者須檢附無謀生能力適當證明文件。 (可依條件限制內之無謀生能力情形,檢附相關證明文件)如身心障礙證明影本。 2.身體障礙、精神障礙、智能障礙、重大疾病就醫療養或尚未康復無法工作或須長期治療者等,須檢附醫師證明。 70歲以上免稅額 3.為因應電子時代的到來,納稅人所得稅應檢附的相關附件資料,可透過手機板、線上版、離線版的綜所稅電子申報結算系統上傳資料,若有未及時送交者,於結算申報後10日內提交給戶籍所在地的稽徵機關也可以。

70歲以上免稅額

單身無配偶的民眾,收入在42.3萬以下是免稅的,夫妻有一個在工作時,則收入在63萬8仟元內免稅。 課稅級距,全年綜合所得淨額在56萬元以下者,課徵5%;超過56萬元至126萬元者,課徵12%;超過126萬元至252萬元者,課徵20%;超過252萬元至472萬元者,課徵30%;472萬元以上者,課徵40%。 ※ 配偶或受扶養親屬,應檢附戶籍資料或受扶養者居住地政府機關核發之親屬關係證明書、及該受扶養親屬確實生存並受納稅人扶養之證明,以憑認定。 財政部表示,今年手機報稅3.0升級3功能,包含試辦附件上傳免交紙本、新增現金繳稅以及申請延期或分期繳稅減輕負擔等。 應納稅額30萬元以上,可於納稅期限內,就現金不足繳納的部分向該管稽徵機關申請,以在中華民國境內的課徵標的物,或納稅義務人所有容易變價及保管之實物一次抵繳。 應納稅額30萬元以上,於納稅期限內向該管稽徵機關申請分成18期以內繳納,每期間隔不可超過2個月,並加計利息。

70歲以上免稅額: 所得稅免稅額攻略》綜合所得稅免稅額資訊全整理

父母白手起家,父親過世時留下現金及上市櫃股票投資合計約400萬,以及一間父母結婚時購入市價約3,000萬的房屋(其土地公告現值與房屋評定現值合計約2,100萬),貸款都已還清。 現母親名下資產約為現金及上市櫃股票共計1,500萬。 由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知道,所得淨額是300萬並不是300萬全部都用30%去算,只有超出252萬的部分(48萬)是用30%稅率,其他的則是以此類推用更低稅率去算。 免稅額上次調整已是 2017 年 ( 2018 年報稅 )的事,自 NT$ 85,000 調高到 NT$ 88,000。 袋鼠金融希望能建立一個安全、值得信任的平台,讓民眾可以在這裡找到最好的金融方案,用資金繼續實現夢想的藍圖。

有個常見的誤解是,以為收入超過一定金額,就會被按照特定級距算,例如所得淨額如果是300萬,因為超過252萬,就所有收入要用30%稅率去算,這個理解是錯誤的。 要知道自己該繳多少稅,就要先算出所得淨額,再對應課稅級距、乘上稅率並減掉累進差額,就是要繳稅的金額。 如果大於所得,恭喜你增列扶養親屬對你來說是可以節稅的,但若小於所得,就代表你不僅無法享受到合法有感節稅,還得為親人繳納所得稅喔。 所得稅想要透過扶養親屬合法減稅,首先第一要務就是先了解「哪些親屬」可以申報扶養,以免報錯,不僅得補稅,又會背上不正當逃漏稅捐的刑責。 1.因身體/精神/智能障礙、重大疾病就醫療養或須長期治療等,取得醫院證明且不能自謀生活或無能力從事工作。 Step3:算出的個人「基本稅額」,並不表示就要繳納該稅款,而是要將個人基本稅額和個人的一般所得稅額來比較,取其高者來繳納。

70歲以上免稅額: 遺產稅免稅額是多少?稅率級距、申報對象,繳納與節稅範例一次看

累進稅率意思就是「收入越高稅率越高」,每超過一定的金額稅率就會向上增加, 例如大多數人收入可能適用的是5%、12%、20%稅率,但收入超出一定金額以後,超出部分可能高達30%~40%稅率。 過去曾有民眾以為只要將其他親屬,像是姪子 、甥女遷入戶口,或是提供受扶養切結書,就能輕鬆申報扶養,實際上,如沒有同居、也沒有扶養義務,恐背上逃漏稅刑責,也會被追稅。 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自 NT$ 200,000 調高至 NT$ 207,000 。 由於 2022 年平均物價指數與 2017 年相比上漲 4.17 %,而只要上漲超過 3% 就符合調整標準,因此,免稅額自 NT$ 88,000 調高自 NT$ 92,000; 70 歲以上自 70歲以上免稅額 NT$ 132,000 調高自 NT$ 138,000。 單身族群年收入 423,000以下免繳稅、雙薪無小孩族群年收入未達846,000免繳稅、雙薪扶養一位大專以下學童或未滿70歲長輩族群,年收入:938,000 免繳稅,雙薪扶養一位 未滿 5 歲學前幼兒,年收入 1,058,000元以下免繳稅。

但101年12月31日以前,個人出售未上巿、未上櫃股票交易所得仍應列入個人基本所得額,計算基本稅額,其有交易損失者,依現行所得基本稅額條例規定仍得於次年度起3年內自應計入基本所得之有價證券交易所得中減除。 2.103年度個人之基本所得額超過670萬元者,其基本稅額為基本所得額扣除670萬元後,按20%計算之金額。 納稅義務人本人、配偶及合於下列規定之扶養親屬,每人各可減92,000元,年滿70歲之納稅義務人本人、配偶暨受扶養直系尊親屬,每人可減除138,000元。 由於近年的物價不斷調漲,2023 年的免稅額額度也從每人 NT$ 88,000 調高至每人 NT$ 92,000;年滿 70 歲的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納稅義務人扶養之直系尊親屬調高至每人 NT$ 138,000,希望能減輕大家的報稅壓力。

70歲以上免稅額: 【2023 報稅懶人包】租屋報稅是什麼?房客報稅限制有哪些?申報方式/報稅試算快速看

財政部提醒,長照扣除額設有排富條款,納稅義務人或配偶適用稅率在百分之廿十以上,基本所得額超過規定扣除金額六七○萬元,以及股利所得較高已申請按百分之廿八稅率分開計稅者,都不適用長照扣除額。 財政部於2020年12月16日公告調高109年度每人基本生活所需之費用金額為18.2萬元,較去年調高7000元,2021年5月報稅適用。 所謂基本生活所需費用不課稅,是指基本生活費總額,超過免稅額+扣除額合計數的部分,可從綜合所得總額中減除,並自2020年1月1日施行。

70歲以上免稅額

1.標準扣除額:不用出示證明,不看所得高低,皆以固定金額扣除。 2.列舉扣除額:自行蒐集單據,例如:醫療及生育費、災害損失、房屋租金支出等,並在限額範圍內申報並扣除這些費用。 如果對金額有疑問,須於繳納期間內提出「遺產稅案件更正」,申辦方式有二,其一為持「遺產稅案件更正申請書」及相關文件,臨櫃或郵寄向「被繼承人戶籍地國稅局」申請;其二,於財政部稅務入口網,線上進行「申請遺產稅案件更正」。 簡單來說,如果你有夠多的單據是可以證明扣除的,總金額也超過標準扣除額,就用列舉扣除並自行填寫申報並提供單據給國稅局,沒有的話大多情況都是用標準扣除額。 2023年薪資所得扣除額調升至20.7萬/人,但如果申報的薪資所得沒有超過20.7萬元,那麼只可以扣除申報的薪資所得額(例如某人111年度薪資所得有5萬元,他的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就只能扣5萬元,而不是20.7萬元)。

70歲以上免稅額: 子女失業不代表能報扶養

根據國稅局的定義,綜合所得稅是國家對個人在一定期間內(通常為一年)的淨所得課徵的稅,這個總額還會再依法扣除減免一些項目,並使用累進稅率,所得較高的人會課較重的稅、所得較低的人課較低的稅。 值得留意的是,在國外遊學、國外就讀語言學校,國稅局解釋,因性質近似於進修、補習,不具學籍,不符合申報條件。 (1) 70歲以上免稅額2023 自己以及配偶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 子女、同胞兄弟姐妹,無須同居,也無須同一戶籍,可以直接在系統上申報扶養。 (2) 自己以及配偶的其他親屬 ( 叔、伯、舅、姪、甥、媳、孫 70歲以上免稅額2023 ),最關鍵條件為要同居一家共同生活,換言之,沒有同居事實,就無法申報扶養!至於戶籍這題,同一戶籍者,可直接申報、非同一戶籍者,則要提供受扶養切結書。 今年申報的是 2022 年的綜合所得稅,因此,未成年子女的定義仍是子女 2022 年仍未滿 20 歲,即便是 2022 年 12 月過生日年滿 20 歲,仍可視為未成年子女申報扶養。

70歲以上免稅額: Q: 2023 個人綜合所得稅如何計算?

雙薪配偶免稅門檻為:基本免稅額18.4萬+標準扣除額24.8萬+薪資扣除額41.4萬,合計年薪84.6萬元以下,平均月收合計7萬。 往年因疫情影響,報稅時間延長至6月底,但財政部宣布,今年所得稅申報期維持法定申報期間1個月,自2023年5月1日起至5月31日止。 財政部說明,受疫情影響而無法於申報期內一次繳清稅款,需要者可申請延期繳納,期限最長1年,申請分期繳稅最長以36個月為限,本稅、滯納金需按日加計利息,但滯報金、怠報金及罰鍰不加計利息。 已成年就讀軍事學校或享有公費待遇之大專院校之子女,受納稅義務人扶養者,亦可列報扶養親屬免稅額。 就讀軍事學校或享有公費待遇之大專院校已成年納稅義務人子女,於年度中畢業,分發擔任軍職或公職,納稅義務人仍可按全年之免稅額扣除。 1.提供手機報稅現金繳稅的服務,若為繳納稅額3萬元以下的納稅人,可以手機報稅系統列印電子繳款書進行繳稅。

所謂的證明文件,是用來證明對方無謀生能力以及自己的扶養事實,例如身心障礙手冊、傷殘等等,只是每個人狀況不同,若報稅人有扶養旁系親屬,又需申報扶養時,可以先致電附近的國稅局,將狀況向人員說明並詢問應備文件。 財政部公布2019年每人基本生活所需費用提高至新台幣17.5萬元,較2018年的17.1萬元增加了4000元,2020年5月申報綜合所得稅適用。 報稅時,可選擇列報扶養直系尊親屬、子女、兄弟姊妹或其他親屬,好處是計稅時,也可扣除受扶養親屬所享有的免稅額及扣除額。 不過申報受扶養親屬須有扶養義務及實際扶養事實,如受扶養親屬的父母也有申報所得,亦即應由父母優先扶養,如欲由其他親屬申報扶養時,需提出受扶養親屬的父母無法履行扶養義務之證明文件,而不是形式上有同戶籍及提示切結書就可列報扣除免稅額。 而針對所有四種可扶養親屬,財政部新增「受監護宣告(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導致無法自主)」、「適用長照特別扣除額」等2項無謀生能力情況,皆為擴大適用範圍。 原先只有未滿20歲,或已滿20歲但在校就學、身心障礙、因身體傷殘、精神障礙、智能不足、重大疾病就醫療養無法工作,才能列報;放寬後,未滿20歲但「適用長照特別扣除額」或是「受監護宣告精神障礙」,一樣可列報扶養。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