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考試資格:已修畢必、選修學分(不含博士論文)且達及格標準,並完成所有階段之Rotation者須由指導教授簽署申請表參加考試。 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2023 再生醫學為國家生技園區重要研究領域之一,而幹細胞醫學研究又是能與其互補甚至互相支援的重要研究,中央院希望能與大學合作培訓這領域的人才,由於幹細胞醫學較接近轉譯醫學,因此不另設學程,將從轉譯醫學學位學程向下以分組形式分成(A)轉譯醫學組(B)幹細胞醫學組來進行招生。 一、非 MD 學生,本院提供第一年及第二年獎學金,每人每月補助新臺幣 32,000 元整;第三年起由指導教授之研究計畫給付之。 一、研究生應於第二學年上學期結束前選定指導教授,並由指導教授組成論文輔導委員會,此委員會置委員三至五人(含指導教授),並由本學程主任指定委員一人擔任召集人(指導教授不得擔任召集人)。 培養學生對於轉譯醫學的研究興趣,以具備獨立進行深入的臨床與基礎雙向研究驗證之能力,並且將這些基礎生命科學的研究發現,應用到臨床的診斷與治療。 不同於國內其他醫學大學所設學程教師多為由其他研究所教師兼任,本學程聘有專任師資,擁有與校內其他研究所相同之行政資源分配,可有效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前者已獲行政院正面回應,並於本年6月1日宣布,大學教授學術研究加給及本院研究人員專業加給提高15%。 至於後者,教育部、國科會已積極規劃提高博士生獎助金,並研擬相關方案。 綜觀歐美與鄰近亞洲各國的科研機構,提供高額且穩定的博士生獎助金已是主流政策。 本院作為國家級的研究機構,實有責任領銜突破現狀,提升學生就讀博士班的意願,以避免高教人才斷層危機。
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 「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2022年第九屆學術研討會
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為與中研院共同合作之學程,99學年度正式成立招生共三位名額,主要招生對象為醫師,需接受中研究院教師與本校學程教師之共同指導。 本學程教育目標為臨床與基礎整合,最終達到臨床與基礎雙向驗證的目標。 醫師科學家(physician scientist)因有臨床經驗實際瞭解疾病本質且有學術研究能力,對轉譯醫學的深入性,有待這些醫師科學家來實現。 本學程讓醫師能從臨床所遇見的問題,去了解基礎的機制及提升診斷、治療之能力;同時也教育臨床研究生,能兼具人文道德涵養,注重研究倫理,並有團隊合作精神,使本學程畢業生在臨床及學術研究皆能成為標竿。 這對台灣臨床醫學研究者,尤其南台灣學子,高雄醫學大學、中研院的研究均是重要的創舉,同時也為台灣轉譯醫學的教育與研究,奠定堅固的基石。
本學程專任教師除參與教授本學程之必選修課程,亦被其他研究所合聘或參與其他研究所或大學部授課,因此本學程教師所參與指導之研究生並不僅限於學程內,透過教學及研究合作,本學程可提供之研究及教學資源更為多元。 方案 1:維持全時間投入研究,由指導教授研究計畫支付32,000 元,本院轉譯醫學研究計畫支付 28,000 元,持續至第四 年為止。 方案 2:經兩位指導教授同意,研究時間降至 60%,於醫院服務每週不超過 4 個 0.5 天(時段),由指導教授之研究計畫支付32,000 元,本院轉譯醫學研究計畫支付 8,000 元,持續到第四年為止。 第一條 中央研究院(以下簡稱本院)為鼓勵本國博士研究生專心學習、致力學術研究,提升學術水準,特訂定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以下簡稱本學程) 之獎勵處理原則。 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2023 (一)博士學位考試委員由指導教授推薦五至九名為委員,經本學程主任同意後,送請院長圈選,其中校外委員須有三分之一以上,且指導教授及共同指導教授不得擔任召集人,評分達七十分方為通過。
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 學術論文發表-張書君 助理教授
本校位於高高屏之區,擁有附屬醫院及委託經營之大同、小港及旗津醫院,有利於進行早期臨床試驗之轉譯醫學研究。 結合中研院頂尖研究員及本校醫學、藥學師資,結合本校傳染病與癌症研究中心、轉譯醫學研究中心與臨床試驗中心等所提供的基礎與臨床研究資源,有助於學生研修以探討疾病之致病原因與尋找用於疾病預防與追蹤治療之生物標記及新藥開發,加速研究成果轉譯至臨床應用。 提升台灣在全球生物醫藥研發之競爭力,並改善臨床診斷與醫療之品質。 本院自97年起首次與國內大學合辦學位學程,本院現任總召集人為翁啟惠院長,合作大學之總召集人則由現任校長擔任,並於98年開始招生。 學位學程係根據本院及合作大學雙方之強項,促成互補性合作,由雙方參與學程之師資共同規劃,共同參與培育任務,而學位則由大學頒發。
著作內容必須具基礎內涵及連貫性,且須與博士論文內容相符合。 召集人下並有「執行委員會」、「招生委員會」、「教務委員會」、及「學生事務委員會」共同執行學程之運作。 102學年度起,本學程下設「轉譯醫學組」及「幹細胞醫學組」,修業辦法依兩組分列,並於入學後自由選組。
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 【活動轉知】【敬邀參加專題演講】2022年10月3日上騰生技顧問公司張鴻仁董事長演講,主題: 「全民健保已經「沒救」? 醫療資訊系統可以幫什麼忙?」
據統計,臺灣博士班研究生所獲的獎助金差異甚大,平均每月低於3萬元(少數特例可獲得較高金額)。 本院博士生支領之獎助金亦依學程及各別團隊而有不同,但每月平均約3萬4,000元。 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2023 為提高本院平均獎助學金,本院規劃除現有獎助外,博一、博二學生每月額外補助新台幣6,000元;通過資格考的博三到博五學生,每月則額外補助1萬6,000元為原則[1]。 預期將使博士生平均獎助金提升至4萬元(博一、二)及5萬元(博三至五)。
期望透過突破性的科學思維,解決關鍵問題,為臺灣的未來開創新格局。 五、非醫師身份(非MD)學生可依專長領域選擇臨床實習(Clinical Rotation);臨床實習(Clinical Rotation)由臨床教授負責授課,決定該堂課內容(例如:門診或病房)。 一、專題研究(Rotation)為必修 2 學分,於第二學年上學期結束前選擇 2-3 個單位完成 96 小時實習,其中每一實驗室需實習至少 48 小時。 指揮中心提醒,體質敏感、有慢性病或發燒、呼吸道症狀的民眾,於人潮較密集區,仍建議戴口罩;防疫工作人人有責,請民眾自主落實防疫措施,維持個人衛生好習慣,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安全。 並籲請尚未完全接種COVID-19的民眾,儘速完成COVID-19疫苗接種,保護自身及親友健康。
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 學生專區
將本院與合作大學於各領域之最新尖端研究加入現有之相關學位學程內,或新增合作單位,以擴充現有學位學程之研究範疇。 自原有「轉譯醫學學位學程」下設「轉譯醫學組」與「幹細胞醫學組」。 以本學程原規劃有之轉譯醫學重點發展領域的優勢,再加入幹細胞研究相關特色課程,使從基礎研究到轉譯醫學到臨床研究之課程規畫及師資結構更為完整。 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2023 此外藉由增設「幹細胞醫學組」能與「轉譯醫學組」相互激盪,進而促進生技產業之創新,發展台灣獨特及具有競爭力的醫藥生技產業。
- 方案 1:維持全時間投入研究,由指導教授研究計畫支付32,000 元,本院轉譯醫學研究計畫支付 28,000 元,持續至第四 年為止。
- (2) 規劃創新跨領域之學位學程 積極與國內各大學針對雙方之優勢領域規劃辦理具國際創新發展性的、跨領域的、碩博士班「學位學程」,以培養更多具國際觀的頂尖國內科研人才。
- 此外,由於人文及社會科學組博士班就讀樣態,與數理科學組、生命科學組不盡相同,院方正與該學組所長、主任討論,將進一步提出適合之方案。
- 預期將使博士生平均獎助金提升至4萬元(博一、二)及5萬元(博三至五)。
- 本校位於高高屏之區,擁有附屬醫院及委託經營之大同、小港及旗津醫院,有利於進行早期臨床試驗之轉譯醫學研究。
- 方案 2:經兩位指導教授同意,研究時間降至 60%,於醫院服務每週不超過 4 個 0.5 天(時段),由指導教授之研究計畫支付32,000 元,本院轉譯醫學研究計畫支付 8,000 元,持續到第四年為止。
第二條 修業學分:須修畢至少 30 學分,包括必修26學分(含研究倫理0學分,博士論文 12 學分)、選修至少修畢4學分 (非醫師身份(非MD)學生須修習由本學程或指導教授指定之一門 2 學分選修課程)。 選修課程須修習本學程必選修科目表羅列課程始認可為畢業學分。 為進行實質的合作交流及教研資源的互利共享,本學程以雙指導教授制(中央研究院與高醫大各有一位指導教授)共同指導學生,以臨床尚難解決的問題引導建立轉譯研究群,團隊至少有一名臨床教授參與,藉由資深及臨床專科教授的引導,提供學生完整的學習支援。 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2023 本學程之目的是幫助臨床醫師及研究生瞭解轉譯醫學的觀念、倫理、法規、研究方法。 即從實驗室到病患的全階段研究方法的教授與訓練課程, 探索與疾病相關的基因及其分子生物學病理機制,並根據研究發現,研發創新的診斷或標的治療,以解決當前醫藥開發的瓶頸。 (1) 持續調整學位學程研究方向以提升競爭力 為提升學位學程競爭力,提供更多元且先進的研究環境,以吸引國內優秀學生就讀本院與合作大學合辦之學位學程,本院與合作大學將持續調整學位學程研究方向。
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 研究成果
希望訓練優秀的醫師科學家,致力於轉譯醫學研究,並加強高醫與中研院研究資源互通,進而提高本校之研究能量。 為了擴大對外招生對象,自103學年度起也增加招收國內、外大學或獨立學院生物醫學相關碩士學位者或碩士班應屆畢業生之具基礎醫學背景學生。 隨著人類基因體序列之解碼,生物資訊的大量產生, 帶動醫學研究的突飛猛進。 而臨床醫學研究之進展卻不如基礎研究之迅速,其中的主要原因為基礎研究成果缺乏管道與有效方法實際應用於臨床,確實改善人類健康及生活品質。 轉譯醫學研究即為將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之需要連結與跨領域整合起來,最終達到臨床與基礎雙向驗證的目標,加速基礎研究成果應用於臨床。
在教學方面,本校設立有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聘有醫學人文及生技法律教授及管理學院,聘有生物科技管理及大數據管理之專業人才。 結合臨床教授、分子病理、分子生物與藥理學、遺傳、生醫工程、奈米生醫材料、生物資訊、醫療法規與管理等不同領域之師資組成,有利於培育跨領域之轉譯醫學研究人才。 為了讓臺灣生物醫療相關的產學界可以在全球化的競爭中取得先機,中央研究院與臺大攜手合作發展以「轉譯醫學」為核心的生醫研究,以訓練轉譯醫學領域的優秀科學家與醫師群為主軸,從而加強轉譯醫學研究及臨床醫療照護之品質,進一步可以協助企業界提升在全世界生物醫藥之競爭力。
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 學術諮詢總會
3.以相同貢獻(equal contribution)方式與他人並列論文第一作者時,該篇論文之論文影響因子 (Impact Factor)須除以共同第一作者數,所得篇數總商數論文影響因子 (Impact Factor)≧5 者,方可提出申請。 [1] 已依「本院獎助醫學士、牙醫學士進修博士實施要點」支領獎助學金之醫學士、牙醫學士除外;其餘詳見國際事務處網頁。 三、專題研究(Rotation)可由 8 月暑假開始進行,專題研究(Rotation)將以打分數決定是否通過。 本學程設有主任、行政老師、導師均由學程專任教師擔任、且設有專職之行政秘書,負責學程行政事務,對於校務行政及與中研院聯繫均有專任人員處理事務,負責兩單位之溝通協調。
「轉譯醫學學位學程」的教學與研究所需要的實驗設備和儀器可以在參與合作的單位裡得到支援。 由於可以獲得雙邊設備與多樣專長的協助,配合參與單位的研究人員的緊密合作,此一研究生學程可以提供年輕學子一個良好的教育機會,以培養他們對於轉譯醫學的研究興趣,並且將這些基礎生命科學的研究發現,轉換到臨床可行的應用層次。 中央研究院是國內頂尖的學術研究單位,擁有最優秀的基礎研究人才與最先進的設備與最豐富的資源。
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 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
一、博士資格考試召集委員會之組成:成立跨校博士資格考試委員會,綜理考試委員相關事宜。 由中央研究院暨各合作大學學程教務委員會各推薦一名組成,任期三年,並推舉一人為召集人。 一、學生得自行選擇指導教授及共同指導教授二至三名,其中需包含本學程或國際轉譯科學博士學程專任師資一名及中央研究院師資一名共同指導,研究內容與性質應相近。 此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與中央研究院根據「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合作辦理轉譯醫學學位學程協定」,基於合作互惠原則,合辦之學程。 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 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 (2) 規劃創新跨領域之學位學程 積極與國內各大學針對雙方之優勢領域規劃辦理具國際創新發展性的、跨領域的、碩博士班「學位學程」,以培養更多具國際觀的頂尖國內科研人才。 本方案將由院方籌措經費長期支應,在執行面亦將與學生所屬大學及系所一起合力以創造雙贏的局面。
有鑑於國內轉譯醫學研究相關領域人才仍屬嚴重不足,故本校與中央研究院共同規畫及設立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由雙方扮演教育的角色,提供研究資源及相關醫學研究設備,共同指導本學程博士研究生,培養可銜接臨床與基礎研究之跨領域轉譯醫學研究人才。 隨著人類基因序列之解碼,生物資訊的大量產生,帶動醫學研究的突飛猛進。 而其在臨床醫學應用之進展卻不如基礎研究成果獲得之迅速,其中的主要原因為基礎研究成果缺乏管道與有效方法實際應用於臨床,確實改善人類健康及生活品質。 有鑑於國內轉譯醫學研究相關領域人才仍屬嚴重不足,故本校與中央研究院共同規畫及設立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由雙方扮演教育的角色,提供研究資源及相關醫學研究設備,共同指導研究生,培養可銜接基礎研究至臨床應用之跨領域轉譯醫學研究人才。 此外,為加速師生研究成果於臨床應用,透過合聘師資及邀請客座專家方式邀請生技醫藥產業專家參與學程研究及發展規劃,以提升師生的研發與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