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減碳2023懶人包!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Tommy on March 5, 2021

如何減碳

大部分一次性塑膠製品不是必需品,卻打著方便的名號,讓人逐漸塑膠上癮。 市面上有許多APP不只能計算自己的碳排放,還能記錄個人的消費習性,給予減碳具體建議,推薦用戶減碳、環保的課程與文章。 針對「減碳」方式,目前我國在建築相關法規裡,尚無任何明確做法;民間業者也只依循過往的模式,來興建新的建築物。 舉例來說,若用戶在Whole Foods消費100美元,或是用戶在先前的消費習性調查(onboarding survey)中,了解用戶一週吃肉頻率大約是在3-4次。

如何減碳

有業者提出希望能在減碳的過程中也取得碳權,環保署回應,目前尚未有方法論、也缺乏國際認可以檢驗標準,因此仍待討論。 「氣候變遷」攸關各國的永續發展和人類物種的存續,是當前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急迫挑戰,綜觀近年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會議發展與演變,正朝向達成一個涵蓋所有國家的普遍性氣候變化協議而努力。 巴黎協定已於西元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目前全球已有191個締約方批准。 我們的深刻洞察力和優質服務有助全球各地資本市場和經濟體建立信任和信心。 我們致力培養傑出領導人才,通過團隊協作落實我們對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堅定承諾。

如何減碳: 溫室氣體排放王不是工業?環保專家曝「這產業」對環境最傷,大多數人都誤會了

為了明白這些問題,我們拆解了安永研究院的《一本書讀懂碳中和》一書,這本書全景展現了碳中和背景下,6個重點產業的行動路徑、投資機遇,以及企業減排、產業政策佈局、金融機構、個人等方面的行動指南。 如何減碳 王寳貫提到, 核融合發電不含放射性,也幾乎沒有核廢料的問題,這是全民可以討論的方向 。 雖然目前核能有核廢料、安全性的問題,但隨著核能技術的演進,當未來再生能源無法達到時,核能可以列入選項。 或是直接更換設備,像是鋼鐵的生產製程,若將原本使用的鍋爐高碳排的生產方式,改成電爐式較環保的製造流程,即可望降低約1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將製程中原本使用煤炭和石油的高碳排動力,改為利用氫氣、生質燃料或沼氣等更環保的方式,可減少3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一個臺灣人一天不吃肉,能減去至少 2.4 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若全臺灣人一天不吃肉,就能減少超過 56,510 公噸的二氧化碳!

  • 他強調,目前台灣要節能減碳救地球,以現有台灣機車內燃機的性能,使用10%的生質燃料即可達第一階段減碳目標,是減碳最方便的方式。
  • 當產業採取資源用量減量、產品再利用與再生,以及原料循環利用等循環經濟策略方案,將可在2050年水泥、鋼鐵、塑料和鋁這4種減碳關鍵原物料上達到40%的碳排減量。
  • 此外,專家預測,若全球要在 2050 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鋼鐵產業必須要在 2050 年時減碳 90%,才沒能控制全球升溫幅度在 1.5 度內。
  •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秘書長陳郁屏指出,推動再生能源不能忽略「空間錯位」造成對土地利用、利害關係人的不良影響。
  • 台積電也要求高碳排的供應商,必須取得溫室氣體盤查證書,興建新廠時要導入節能評估。
  • 減少製程的碳排放方式,一開始就要利用碳盤查數位工具,了解目前碳排量的狀況,再針對高碳排的製程或設備,進行減碳計畫的擬定。

富裕國家產生大量碳排放加劇氣候危機,卻是發展中國家首當其衝,承受極端天氣惡果。 面對氣候不正義,《巴黎氣候協定》中的氣候融資(climate financing)機制成為緩衝方案之一,而經過 COP26 商議後,已發展國家最快必須於 2023 年兌現每年提供 1,000 億美元氣候資金的承諾。 碳盤查是每年都要持續進行,但若每年都只做一次,很難看出減碳策略是否正確。 所以企業應該要隨時監控排碳數據狀況,以確認減碳方式是否需要調整。

如何減碳: 永續分類標準:企業和金融機構的ESG指引燈 (下)

消費者買下一個199元的循環便當後,可能出現2種情況:繼續使用餐盒,或者將餐盒還給全家,領取退費的100元與1杯贈品咖啡。 而國內多家知名企業,也成為RE100的會員,如:台積電、台達電、華碩、宏碁集團、聯華電子、友達光電......,共計19家企業,正為淨零排放的目標而推動轉型。 碳是組成溫室氣體其中一種,約佔26%左右,另外還有臭氧、甲烷、氫氟碳化物等氣體。

因此,企業已開始思考計算碳足跡時納入供應端與產品輸出端,一起推動碳減量。 如何減碳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的定義為一項活動或產品從原料取得、工廠製造、配送、銷售、使用到最後廢棄回收等整個生命週期過程所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一個充滿理想與熱情的環境經濟學家,專注研究如何把森林換出更多的環境效益,例如種樹生碳權。

如何減碳: 度「循環經濟綠色創新應用輔導計畫」提案申請公告

未來,聯盟將繼續推廣這個概念,希望能領先其它先進國家在此領域立下標竿。 一棟建築物從興建到使用,幾乎每一個環節,都可以選擇「低碳」的做法;林教授也強調:每個階段的每一種選擇,其實都已經有科學公式與計算方法,來精算該階段的「碳排量」,技術門檻並不高,而且興建成本也不會因此明顯增加,甚至可能還會減少。 如果一棟建築物,在每個流程都能夠選擇「低碳」的方式來處理,那建物整體的「減碳量」至少能達到30%之多。

如何減碳

萬一真的忘記攜帶,在東西不多的情況下,也可以選擇徒手將商品帶回家,稍微犧牲一點點不方便,就能少一點浪費。 台灣碳權交易所(碳交所)昨天在高雄舉行揭牌儀式,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明年第一季環保署的碳費徵收標準出來,就會開放國內... 然而,衛報等媒體研究兩組科學團隊以衛星空照等方式對雨林專案做出的三份報告,顯示Verra認證的雨林專案中,只有極少部分對阻止雨林濫伐有實質貢獻,高達百分之九十四的雨林認證計畫對氣候變遷沒有效益,根本不該核准。 此外,報導引述二○二二年劍橋大學研究指出,Verra專案將森林遭逢的威脅平均誇大約百分之四百。 針對碳權交易所在高雄成立,高雄市長陳其邁昨(7)日表示,將可更貼近市場並轉為市場驅動,加速企業及城市的淨零轉型;他期待與...

如何減碳: 台灣水資源的稀缺

但是就如同新冠病毒一樣,我們終究得學著調適,也就是與之共處,即使不能達到群體免疫,至少還是得想辦法把日子過下去。 如何減碳 目前《溫管法》對於調適的著墨較少,在修正版本中以專章方式提供調適管理的法源,讓主管機關有更多工具可用。 徵收碳費,符合污染者付費或使用者付費原則,讓企業為了省錢而使用更多減碳技術。 目標分階段執行,第一階段目前規劃的方向是,將針對排碳大戶(大排放源),也就是排碳戶一年的直接及間接(用電)排放量超過25,000噸的293家企業按每噸碳定價進行課徵。 而在接續的階段,再逐步將相對較小的排放源納入,以令管制的覆蓋率得以提升。

如何減碳

為了更具體的實行,國際上已有共識,將來所有的「日常行為」與「產品製造」都需計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 因此在可見的未來,商品的「排碳量」將成為國際貿易上某種重要的競爭項目;而國家的總體「排碳量」,也會變成國際關係中政治角力的籌碼。 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執行秘書王嶽斌表示,關於衣物循環取得碳權的部分,由於目前並沒有方法學,且需要國際認可的檢驗標準,因此仍有討論空間。 這似乎是個好主意,只要把將排放、已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封存或再利用,就再也不用擔心排放多少的問題了。 國發會也將CCUS列入淨零路徑的一環,科技部、經濟部、環保署去年底也共同提出「CCUS行動計畫」,預計2030年要捕捉240萬噸。 安永是指 Ernst & Young Global Limited 的全球組織,加盟該全球組織的各成員機構都是獨立的法律實體,各成員機構可單獨簡稱為「安永」。

如何減碳: 利用碳盤查結果,規劃企業數位轉型路徑

二氧化碳雖然無形,一旦超量排放卻能對地球氣候產生嚴重影響,如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生態環境變遷,都將危害到人類生存的延續。 為此,全球已經將「減碳」定為共同努力的目標,在這樣的浪潮下,企業該如何進行減碳行動呢? 商周ESG特輯將為您說明減碳行動的定義,整理相關名詞,並帶您認識減碳趨勢與重要性,及4大減碳行動方針。 為達成「淨零排放」這一個抽象的目標,所牽涉的層面除了製造端的減碳和碳捕捉及封存、氫能利用等新興技術,也包含民眾的食、衣、住、行各需求端的轉變。

如何減碳

為避免氣候災難加劇,全球升溫幅度必須控制在攝氏 1.5 度內,「2050 淨零排放」已經成為全球共同目標。 碳定價(carbon pricing)制度被視為邁向淨零排放不可或缺的經濟工具,透過「污染者付費」原則,為碳排放定下價格,不僅能提供經濟上的誘因,更能達成實質減碳效果。 減碳生活,不只是減少使用塑膠用品,更可以結合生活,舉凡在地餐桌、未來食物技術、穿在身上的創新纖維、可循環利用的3C日常用品,以及創新綠建材、會呼吸的建築物、交通物流運輸旅遊等減碳產品與服務,皆能藉由科技創新。

如何減碳: 高通膨與能源危機的年代,歐盟提高「 能源使用效率 」迎戰

因此,我們在為員工、客戶及社群各界建設更美好的商業世界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以數據及科技為核心技術,安永全球的優質團隊涵蓋150多個國家的業務,透過審計服務建立客戶的信任,支持企業成長、轉型並達到營運目標。 另外【碳預算】也是許多人忽略的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cience based target, SBT),藉由科學方法及權重計算方式,計算在全球碳預算的情境下,特定產業、特定公司合理的排放(減碳)額度。

屆時,美國本土生產的產品,以及進口產品,碳含量低於基準線無需繳稅,但若碳含量超過基準線,超出部分徵收每噸55美元(約1650元新台幣)碳稅。 根據DIGITIMES報導,美國在2024~2025年會適用上述能源密集型的原始產品,自2026年起,產品範圍往下游延伸。 意即進口的加工產品中,含有碳稅課徵對象原始產品一定標準的碳含量,也要被徵收碳費,而且碳含量標準會階段性減少。 台灣以外銷為重的工具機產業,若出口一台機床,其中的鋼鐵含碳量達到標準,就要繳納碳稅。 業界觀察,從歐盟和美國針對碳排實施更強硬的措施,包括南韓、中國、日本等也會「跟隨潮流」加入徵收碳稅行列,以避免自家產業遭受不公平競爭。 同時,專家示警,台灣製造業是以出口為導向,在國際供應鏈上有重要角色,國際市場規則怎麼走,就必須跟進,避免被全球市場排除在外。

如何減碳: 臺灣的減碳目標是什麼?

就產品而言,在計算碳足跡時應包括:原料開採時期、產品製造時期、運送銷售時期、使用時期、及丟棄後處置與回收時期等全程生命週期的總排放量。 2.經濟部推出「碳估算數位工具」,讓台灣中小企業快速掌握自身溫室氣體排放情形與來源,減輕碳盤查的壓力。 江文若表示,「曾有一位蘋果供應鏈的主管坦言,『我不行做不到,做不到就得離開供應鏈。』說難聽一點,做不到就會被踢出供應鏈。」他說,這已直接影響到台灣產業轉型,如台積電已宣布2050達到碳中和,寶成鞋業也承諾2025年碳排不再成長,台達電則宣布2030年碳中和。

在再生能源部分,民間社會模擬2050再生能源需達到80%-90%的佔比,但目前政府提出的目標是60%-70%,大幅發展再生能源的目標已經非常清楚,我們需要努力克服限制條件,這樣的願景才有可能達成。 另外一大挑戰,是要保持電力的穩定性,儲能和電網的穩定是未來十年很重要的工作,如果沒有做好,推動再生能源會有更多挑戰,這是短時間內很明確要做的事情。 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高雄市為工業城市,碳排放約占全台20%,列管高碳排企業更高達90家,而減碳從過去由政策推動,轉成市場驅動,將減碳落實在生產過程中,而高雄在推動雙軸轉型,廠商在做數位轉型時,要將減碳納入考量。

如何減碳: 未來多留意

為維持國家競爭力,在國內應擬訂更積極之節能減碳政策,並推動落實調適衝擊具體行動;同時加強與國際間合作,進行減碳政策、技術與經驗交流,並建置與國際接軌之碳市場管理機制。 隨著減碳目標提出與各項法規的建制,期盼藉由中央與地方、公部門與公私企業合作,全面提升臺灣因應氣候變遷的能力,建立永續低碳的社會,如此必能強化國家競爭力,確保環境、經濟、社會之永續發展。 碳排放狀況相對簡單的公司,可以選擇自行研讀國際標準或環保署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作業指引》和《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推動產品碳足跡管理要點》的附件三〈產品碳足跡數據量化與查證規範〉,進行全公司溫室氣體盤查與商品/服務碳足跡計算。

依國際能源總署計算生命周期,發現電動車產生的碳排14.8噸,燃料使用13.4噸,共28.2噸,汽油車的燃料使用周期28.3噸,生命周期6噸,總計34.3噸,雖數字上每一台車減了6.1噸,但透過大量提高效能、使用低碳汽油,兩者實相差無幾。 針對低碳汽油(摻配生質酒精的汽油)已被美國等60餘國納入交通減碳策略,目前國內產研界倡議加速推動跟進,除可減低碳排外,並能兼顧公平正義。 而美國在台協會指出,如果台灣實施低碳汽油,美國可以成為穩定可靠的合作夥伴。 EY安永是指 Ernst & Young Global Limited 的全球組織,也可指其中一個或多個成員機構,各成員機構都是獨立的法人個體。 Ernst & Young Global Limited 是英國一家擔保有限公司,並不向客戶提供服務。

如何減碳: 減碳定義是什麼?先認識碳排放

全球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是人類共同面對的危機,也是國際社會高度重視的議題。 氣候變遷對環境造成的傷害也影響到人類的日常生活,乾旱與水災頻仍,導致民生用水供應不穩定,甚至引發糧食危機。 「建築低碳聯盟」自2013年由科技部補助成立以來,積極推廣「低碳建築」概念。 聯盟的主要任務,便是積極教育、輔導業界建立「低碳」的概念與做法,聯盟的目標會員包含有「建築師」、「營造廠商」、「建材廠商」、「營建公司」等。 如何減碳 林教授也不吝分享自己從1990年起持續研究,「建材碳足跡資料庫」與「建築碳盤查分析」這兩大領域的豐碩成果,期望未來所有「建築物」,都能從源頭開始,「一條龍」式地嚴格執行「碳排管理」。 除了透過消費習性調查給予具體建議、追蹤消費習慣提供碳足跡數據,「JORO」還會推薦用戶相關減碳、環保的課程與文章,希望提供用戶更完善的減碳方法,並讓減碳達成最佳效益。

如何減碳

從時程規劃來看,歐盟將推出全球首個碳關稅計畫,預計2023年開始實施,2026年全面生效。 初步鎖定高耗能產品,如水泥、鋼鐵、化學、發電業等,未來包括採礦、消費品、汽車零件、航太到家電產品都會受到影響。 如何減碳 未來聯盟將有兩大目標,第一,運用8家科技企業對供應鏈的影響力,帶領台灣供應鏈接軌國際。 未來不只這287家企業須強制碳盤查,據經濟部統計,全台登記的中小企業有154萬家,其中約19萬家可能被供應鏈要求或外銷歐盟必須做碳盤查,涵蓋電子、紡織、運輸、食品、鋼鐵、金屬製品等行業。 但許多中小企業,對碳盤查、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等議題仍一頭霧水,不知該從何下手。 即使企業都知道做好碳盤查的重要性,卻碰到 時間與預算、先進工具、排放係數 取得3大執行關卡。

如何減碳: 公司治理面向  堅定支持永續

自行車大廠巨大機械執行長劉湧昌曾在台北國際自行車展建議,政府應鼓勵騎乘自行車減碳,期待能讓騎乘微笑單車(YouBike)里程數可列為碳權;如果有必要,巨大也可成立一個碳權交易所,交易自行車碳權。 以國內來說,要取得碳權必須採用環保署認可的方法學,並接軌國際規範,包括可量測、可報告、可驗證(MRV原則)以及具外加性、保守性、永久性、避免傷害、避免重複計算。 A企業排碳需求大,但若B企業排碳量低於政府限額,即可向B企業購買碳權,交易制度就會應運而生。 華航會事先聯繫旅客,請旅客自行攜帶環保杯在機上使用,還建議他們不要開車,改搭大眾交通工具;該航班只限網路報到,沒有實體機票,只有一個登機的QR Code,且該航班主推的是低碳排的蔬食餐。 枕頭、毛毯是用咖啡渣等再生環保材質製造;旅行包則是用華航淘汰的救生衣再製而成。

也就是說,銷售終端商品的企業,是最有能力推動供應鏈減碳,以及資助製造夥伴減碳的要角。 為協助產業因應國際淨零排放、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及綠色供應鏈減碳潮流衍生的減碳要求,考量國內中小製造業家數眾多,排碳來源以電力為主相對單純,以往較少掌握自己的溫室氣體排放情形,爰開發適用中小製造業的碳盤查計算器,協助中小製造業跨出減碳第一步。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回應,減碳已經是企業要面對的真實問題,過去價格是影響市場運作最重要的訊號,而未來排碳也會成為影響企業投資的關鍵訊號。 台灣包括鋼鐵業、石化業等難減產業如何減碳,半導體產業如何做到更好的物質循環,都會是政府未來規劃佈局的重點。 在亞洲,許多國家也有抑制塑膠袋生產的措施,像孟加拉早在2002年就禁用塑膠袋,印度更是直接喊出2022年要全面無塑。 日本是僅次於美國、人均生產塑膠垃圾的第二大國,過去從未對過度包裝與減塑有所行動,在明年主辦G20、希望凸顯主辦國重視環保的壓力下,最近日本環境省訂出2030年前減少25%塑膠垃圾的目標,同時也要求零售業研議塑膠袋收費的可行性,以及投注預算補助生產塑膠替代品的企業。

盤查也必須遵循五大原則:相關性、完整性、一致性、透明度、準確性。 「減緩」為利用各種方式讓原本的碳排量變少,包括綠電、憑證、節電、消減設備等作為。 「移除」為直接從大氣永久移除溫室氣體;「補償」是用別人減緩的量,用金融工具來抵銷自己的排放。 碳中和意味著一場新時代浪潮的來臨,將從方方面面影響社會發展和我們的生活,與其被動接受,不如主動擁抱。 報告也指出,碳費會受到專款專用限制,無法做多重紅利的「碳稅稅收回饋機制」。 建議納入碳稅,目前碳稅稅收主要有兩種用途,第一是稅收的57%儲蓄至除碳基金,未來可以用負碳技術償還碳債;第二是稅收的43%以每人等額的方式還稅於民。

Microsoft在未來十年的減碳計畫中,在營運面持續追求低碳,例如數據中心(Datacenter)100%使用再生能源、全面改用電動車、以及廠區取得綠建築認證與零碳認證等;此外,也將採取新措施協助供應鏈降低碳足跡。 溯自2007年,歐盟對電子產品實施多項環保管制規範,包含禁限用有害物質指令(RoHS)、廢棄電機電子設備指令(WEEE)、耗能產品或能源相關產品指令(EuP或ErP)、化學品註冊、評估、授權和限制指令(REACH)等,形成了綠色貿易壁壘。 對於科技業而言,這不啻是另一波綠色貿易壁壘,必須及早規劃因應策略及擬定行動計畫。

臺灣一次限制四種品項的遠大目標算是相對積極;不過,也有像萬那杜迅雷不及掩耳,今年七月就直接禁用塑膠袋、吸管和保麗龍外帶餐盒。 以各大洲來看,在減塑政策上,非洲是最進步的,超過六成的非洲國家已經實施全國的塑膠袋禁令。 最嚴格的是肯亞,任何製造、攜帶和使用塑膠袋的人或店家,最重會被罰約當新臺幣100萬元的罰款,還要面對牢獄之災。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