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外送平台8大好處2023!內含台灣外送平台絕密資料

Posted by John on February 5, 2020

台灣外送平台

前年2019年10月勞動部職安署曾依業者自行回報資料加總,全台約4.5萬名外送員,兩大平台其中foodpanda有2萬多人,Uber Eats則有1.6萬多人。 到了去年2020年10月職安署勞檢時再依業者提供資料加總,全台外送員人數已達8萬7618人,增加近1倍之多。 2021年5月國內受新冠肺炎(COVID-19)衝擊最大,隨本土疫情擴大,政府宣布全國提升為三級防疫警戒。

來自英國的 deliveroo 戶戶送,其創辦者其實是位台灣人,回流台灣進軍美食外送市場還不滿一年,所以在撰稿當下,服務區域還是以台北為主,但應該也會如同其他前輩一樣,繼續擴張業務版圖。 Deliveroo 的成立宗旨相當有趣,他們不想只是送送雞肉炒麵或是普通宵夜,而是會尋找當地的特色餐廳,經內部挑選之後再推薦給消費者,因 deliceroo 雖然也有乾麵、滷肉飯這種吃粗飽的傳統小吃,但是相對別家就比較少一點,更適合趁著假期想來點不同口味的使用者。 在付款方面僅支援信用卡,未來亦不會開放現金支付,訂餐者唯一可用現金支付的是─小費,沒錯! 台灣外送平台2023 Deliveroo 引入了國外的小費制度,並允許外送員可收取全額小費,但 deliveroo 有運費及未達低消的附加費等額外費用,加上台灣本地的習慣,外送員拿到小費的機率應該不太高。

台灣外送平台: 【一圖看懂】熊媽媽宣布停業後,台灣「生鮮&食品電商」該如何因應疫情後衰退?

Foodpanda於2021年6月29日公布熊貓超市銷售數據,發現自2021年5月份本土疫情爆發以來,生鮮食材以及冷凍食品訂單量暴漲3倍! 根據大數據分析平台Measurable AI分析,在香港外送平台競爭中,foodpanda的獨家用戶占37%,遙遙領先deliveroo的17%,以及uber eats 12%。 台灣選擇只用foodpanda的消費者占整體外送訂單38%,uber eats則有29%,而foodpanda有47%用戶中同時也會使用對手平台,uber eats用戶中則有54%不吝於使用foodpanda叫餐。

  • GrubHub 執行長 Matthew Maloney 認為,若是這樣的價格戰爭再繼續下去,恐怕誰都不會是贏家。
  • 值得一提的還有,興辦社會住宅不只是追求「量」的穩定成長,還要納入多元的社會福利設施,例如與公托、長照機構結合,協助與輔導婦女及兒少增能等方式,以創新照顧老中青幼族群的需求。
  • 前年2019年10月勞動部職安署曾依業者自行回報資料加總,全台約4.5萬名外送員,兩大平台其中foodpanda有2萬多人,Uber Eats則有1.6萬多人。
  • (中央社記者鍾榮峰台北2022年3月28日電)台灣外送服務市場蓬勃發展,資策會MIC調查顯示,72%消費者曾使用外送服務,18歲至35歲是最常使用族群,50%比重會員每次平均消費金額超過新台幣300元,未來願意開始或續用消費者比重達80%。
  • 會員收費則可向訂閱制會員提供不同等級的服務,例如滿額免運費、提供餐點優惠、優先出餐等特權。
  • 至於購買品項部分,非會員高度集中於餐飲熟食,比例達91%,會員相較之下在餐食占比略低,約85%,但其他品項常用度皆遠超過非會員。

所謂有競爭才會有進步,各家外送平台為了鞏固市場可說是絞盡腦汁,例如推出折扣或免運等優惠來擴大用戶群,又或是在外送品質上做加強。 家庭主婦吳敏玲表示,曾經聽過此類型的平台外送服務,可是自己並沒有嘗試使用過,如果身邊朋友使用後,購買到的用品和食材是良好且新鲜的話,自己也會想試用看看。 另外,對於外送服務會遇到運費問題,她願意為了縮短出門購物的時間且增加便利性,接受額外的運費。 UBER EATS、空腹熊貓(foodpanda)與誠實蜜蜂(honestbee)目前是台灣較多人使用的美食外送平台,雖然三款平台的叫餐模式大同小異,但都兼具各自的特色。 黃彥融表示,平台所提供的手機太過老舊,運行速度緩慢,甚至會出現當機的狀況,導致餐廳無法即時接收訂單,讓原本就不夠充足的出餐時間,更加匆忙。

台灣外送平台: 關鍵情報2:跨業大型集團間接參戰,搶進生活關聯支援服務布局

Foodpanda雖然整體的聲量較高,但由上表的熱門行銷文排行可觀察出,其聲量較分散在各合作網紅的頻道,而Uber Eats聲量較集中在排名前幾名的文章中,且多來自代言人拍攝的廣告。 藉由兩者的熱門話題比較可觀察出品牌行銷策略的差異,後續將根據兩平台各自的行銷模式—「foodpand多元化網紅合作策略」以及「 Uber Eats兩組代言人聲量比較」做行銷效益的分析。 至於購買品項部分,非會員高度集中於餐飲熟食,比例達91%,會員相較之下在餐食占比略低,約85%,但其他品項常用度皆遠超過非會員。

事實上,外送服務平台的會員,無論是使用頻率、購買品項多元性、購買力等指標,皆優於非會員。 使用頻率部分,每月使用2次以下的低頻消費者有47%,每月3~10次的中頻使用者占21%,每月達到11次以上的高頻使用者僅3.4%。 資策會進一步指出,會員的使用頻率普遍較高,約有44%中頻使用者是會員,明顯多於非會員的24%;高頻使用者8.6%,也是非會員3.1%的雙倍以上。 為全台超過 10,000 家餐廳提供 POS 系統服務的 iCHEF,如今也為店家開發專屬的雲端餐廳網站。 只要是 iCHEF 的客戶,就能把自家餐廳的點餐頁面連結分享給客人,客人可以直接在線上點餐,再到店取餐即可。

台灣外送平台: 台灣兩大外送平台

非常時期更是外送平台表現的好時機,如Uber Eats 2021年5月21日宣布全台18個服務城市已全面強制實施「放在門口」與「線上支付」等謹慎防疫。 又或者,foodpanda於2021年6月透過台北市政府專案合作,由外送員協助午餐給萬華、中正區長者,加深品牌好感度。 根據知名臉書社群討論,外送員紛紛表示薪水下降,例如Foodpanda增加了跑單距離而未增加薪水、而Uber的單價則已經很低。 外送員稱,這對於弱勢群體非常傷害,特別是只依賴這份薪水的單親媽媽和二度就業者。 然而,Uber和Foodpanda的回應並未提供具體的資料以支持他們的論點。 在網際網路普及後,正有越來越多的商家提供網絡購物方式,乃至線上訂餐專享優惠。

台灣外送平台

2016年推出的有無外送,經營主體為信義房屋子公司有無科技,同時與台灣大車隊子公司全球快遞形成策略合作,並在今年5月成為LINE SPOT串接外送服務的第一個配送夥伴。 而2020年初次嘗試跨足外帶外送服務的inline,同樣擁有知名百貨集團新光三越的投資支持。 飲食旅遊作家韓良憶自稱是個「天真的消費者」,她認為現在的平台抽成比率太高,「我不太能接受這種商業模式」,因此過去不曾叫過外送。

台灣外送平台: 外送服務新潮流

只要你的靈活度高、反應夠快,從實體轉到線上做行銷做銷售,或是加入外送平台,業績應該都能夠維持一定水準。 許多家庭主婦為了在家照顧小孩或是忙於家務,常沒時間出外採購食材和日常用品。 台灣外送平台2023 台灣外送平台 而在現在消費便利的時代中,只要手上握有一部智慧型手機,就算不踏出家門一步,主婦們從網絡上購買到許多商品,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

台灣外送平台

2016 年開始在台服務,與不少中高價位的餐廳合作,提供消費者精緻的選擇。 Uber Eats 會幫餐廳設計滿額折抵或買一送一等行銷活動來吸引客人,最近則為了幫助餐廳撐過疫情,推出「Eats 挺你」支援台灣計畫,開出 5,000 個名額,免除新上線店家的上架費。 觀測未來的潛在會員輪廓,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胡自立點出,有四個群體意願最高:「女性、年輕人、家長、中北部消費者」。 根據調查,女性(81%)較男性(76%)展現更高的意願開始使用或續用外送服務,而在所有年齡層中,18~25歲族群(89%)意願最高,其次為26~35歲(85%),且18~35歲也是全年齡層中,唯二意願比例超過八成的族群,可觀察到整體比例與年齡成反比。 除此,家長族群意願(79%)略高於非家長(78%),另外,中部(80%)與北部(79.6%)消費者意願也較高。

台灣外送平台: 瘖啞爸寫字條「2孩子沒得吃」 店家1舉動暖哭萬人

例如全聯2021年與UberEats、全球快遞、pandago合作推出「小時達」配送服務,2022年進一步擴大上架至foodpanda。 目前全聯外送商品數量達2,500至3,000項,共有465家門市導入外送服務(含10間小時達專門店)。 2022年全聯預估外送業績將翻漲超過2倍,外送門市預計增至650家,佔全台門市比例將將突破60%,小時達專門店規劃增至50家。 2020年以來爆炸性成長的快商務市場,反映出實體門市未來所扮演的角色將迎來長期且持續性的轉變,除了商品陳列販售外,勢必將更深度地結合線上銷售機制、數位會員經營、甚至轉型成為物流倉儲中心等。

台灣外送平台

以這樣的配送能量、用戶網絡及消費數據為基礎,foodpanda於2020年宣布將轉型為一站式「快商務」即時外送平台,並推出「pandago」純物流品牌,為非透過平台進行交易的門店提供短鏈配送服務,切入last mile第三方配送市場。 搭載著消費者使用習慣的迅速成形,外送平台業者進一步著手將服務面向擴大至消費者多元生活需求之中。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實體零售通路商的正式進場,使外送品項一舉由熟食餐飲擴及至日常用品,為外送市場撐起第二波成長動能。 在台灣外送界深耕最久,從安全帽、衣服到外送箱都是粉色熊貓圖案的場景,出沒在城市街頭已經是見怪不怪的事情,同是美食外送平台龍頭的foodpanda,為抓住用戶的心更是時常祭出免運優惠的活動,而看準大家對外送的依賴性進而推出熊貓超市,精選多家店家提供生鮮食品、日常所需用品的的外送服務。

台灣外送平台: 全球外送平台面臨獲利挑戰 使用者付費成趨勢

最後就是點餐外帶,透過疫情期間餐飲系統商開發點餐外帶,透過這個過程再精進會員經營及搭配配送系統,也會是一種可行方案。 依照餐飲業者的狀況及規模,大致可以分成大型跟中小型來探討,大型一般來講,在疫情期間不能內用,多有提出一些點餐外帶的服務,而中小型則加速仰賴外送平台。 譬如在家,或者是提供一些一站式的服務可以有多元的選項,或者針對送來的餐品覺得品質不錯的開始做一些挑選,同時在這個狀況之下,慢慢消費者,就從一個平台上,得到他用餐的滿足。 雖然疫情間大量擠入平台的餐廳,以及崛起的消費習慣,在疫情之後會如何變化仍是未知數,但仍是擴大外送經濟規模的利基點。 雖然看好各不同外送平台發展機會的天使投資人,也會提早搶購股份,為平台提供資金營運或擴張,如Deliveroo​​,2019年5月宣布獲得由亞馬遜領投的G輪融資,金額高達5億7,500萬美元(約新台幣172億5,000萬元),為平台助力不少。 疫情下,2021年6月15日歐洲外送平台Just Eat Takeaway也以73億美元買下美國市占第2的外送平台GrubHub,結合2大平台用戶與服務,讓2021上半年,Just Eat Takeaway訂單量成長51%,但同樣依然在虧損。

台灣外送平台

現在加入新會員輸入優惠碼「GLORY」再享滿千折199的活動,如果你設定定期購買還可以再享20%優惠,加上品牌官網時常促銷的買兩件優惠價,其實甚至已經比你出去買還要划算,是個買保健品的好選擇。 受到疫情影響帶動,台灣外送平台產業規模2020年第一季與第二季分別成長至新台幣21.7億與34.0億元,同期成長率高達326%與276%,2020年台灣餐飲外送平台產業將有機會突破成為全年百億規模的產業類別。 林口老張刀麵屋的老闆張育維表示,他跟Foodpanda和 Uber Eats兩個平台都有合作,新北進入三級警戒以來,張育維靠外送只能維持七成的生意量,不過扣掉外送平台的抽成,他的收入僅剩下一半。 「我聽過Lalamove,也願意跟他們合作,但沒有客人點餐。」張育維語帶無奈。 早在疫情之前,嘉義大學學生黃立諺就不時會利用外送平台解決餐食問題,「就看當時哪一家有免運費,就選哪一家。」淡江大學的林康甫則表示,自己一星期平均會叫五次外送,除了正餐,偶爾也會叫手搖飲。 因為家裡環境還算過得去,他不是太在乎運費,「我猜現在的平台抽成是10%(其實是35%)」,他表示如果有平台只跟消費端收運費,不跟餐飲業者抽成,他會願意支持。

台灣外送平台: 產業趨勢

有無外送目前主要營運範圍包含台北市士林區、北投區與新北市中和區、永和區、汐止區,服務地點相對較少,但有無快送與其他美食外送平台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有無外送對店家抽成較低,減少「高抽成變向轉嫁用戶端」的現象。 台灣外送平台2023 台灣外送平台2023 其上架的餐點價格與店內販售價不會相距太遠,也因此不會有種吃外送會比較貴的感覺,除了外送之外,還有提供訂餐外帶、訂位內用的服務。 2020年疫情意外爆發,帶動外送平台消費金額於2020上半年同期成長近300%、單季消費金額也首度突破30億新台幣、單季消費筆數超過1,500萬筆,外送平台滲透率更是於2020年4月份創下2.79%的歷史新高。

不過伴隨快速擴張而來的則是外送平台在各國都面臨到的勞動爭議與盈利能力問題,包含薪資水準過低(平台高抽成比例)、過度競爭削減外送人員平均接單量、高風險服務特性但平台端卻不負擔事故保險等問題陸續浮現。 外送平台對於需要外送的業者來說非常重要,而每家的費用也略有不同,這一篇要帶大家比較各個外送公司的加入費用和抽成,讓大家都可以選擇出最適合你的平台。 除了上述三點進化之外,Foodpanda 近期也推出熊貓超市,提供生鮮與日用品外送。 有了 台灣外送平台2023 Foodpanda,真的懶人模式全開也無妨,餐廳超市一手掌握,在家防疫再久也不怕。

台灣外送平台: 全球與區域

而台灣各類型新創雲端餐廳也正蓬勃發展,例如Just Kitchen、蜂鳥食堂、生活倉廚等,成為疫情下外送平台產業生態圈中具備豐沛發展活力的族群。 例如日本東利多控股(TORIDOLL)出資的「Ghost restaurant研究所」,藉由提高共通性食材利用率、削減實體店鋪運營成本的做法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效。 另一項值得關注的競爭趨勢則是在於本土新創業者與資訊系統/電商平台業者的積極參戰。 目前台灣外送市場不僅已孵化出Cutaway、foodomo、有無快送等本土特色新創,大型電商平台蝦皮、候位服務系統商inline、旅遊平台Klook等,也不約而同選擇將餐飲外送服務做為本業以外第一個跨足深耕的產業別。 位在民生社區的圍裙甜點在疫情升溫後,不只失去內用的生意,連過去常有的大品牌外匯或企業福委會的下午茶訂單也都烏有,現在只能靠外送維持營運。 店主Grace 說,因為蛋糕經常跨區運送,無法與Foodpanda和 Uber Eats合作,再加上它們的抽成費用實在太高,還好很多客人都疼惜餐飲店家,願意支付外送的費用,她的蛋糕都靠台灣大車隊或Lalamove送到客人手上。

台灣外送平台

日式拉麵連鎖餐廳──讚岐烏龍麵,就因此創立了虛擬的韓式餐飲品牌──韓太閣,業績成長一倍;吉野家、瓦城也分別與 Uber 台灣外送平台2023 Eats 合作推出虛擬品牌香咕雞、瓦城 express。 以讚岐烏龍麵創立的虛擬品牌韓太閣為例,最初經營者原本是想要拓展店面,藉此提高收益,但是成效不彰。 經過 Uber Eats 平台上的 AI 與大數據分析,發現在餐廳的周邊,日本料理店已經過多,反而是韓式料理的市場需求缺口較大。 讚岐烏龍麵負責人也發現,食材選擇其實滿有彈性,例如做韓式的食材,其實透過調配,也可以做出日式口味,轉換難度不高。 另外根據財團法人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於 2020 年 1 月發布的資料指出,2019 年 9 月單月信用卡消費金額(外送訂單金額)已超過 5 億元,持續刷新紀錄,年成長率逼近 500%。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