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雙年展6大分析2023!內含台北雙年展絕密資料

Posted by John on November 3, 2020

台北雙年展

策展人周安曼目前定居台北與香港,她曾參與第6、7屆台北雙年展之策展團隊(2008、2010),以及擔任第10 屆上海雙年展的協同策展人(2014)。 2015至2019年間,她是香港 Para Site 藝術空間首位教育與公眾計畫策展人;2022年獲邀擔任香港參加第59 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客座策展人以及第58 屆卡內基國際展的策展委員成員之一。 定居紐約的作家穆柏安同時也是美國知名藝術媒體e-flux書籍出版及期刊編輯,他自2015年以來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教授策展課程並擔任該學院研究中心主任。 2006到2020年間,夏迪德任職於主辦沙迦藝術雙年展之沙迦藝術基金會,並曾擔任副總監。

台北雙年展

她在任職期間同時策劃展覽包括:「當家當當家–鮑藹倫回顧展」(2018)、「Chris Evans、白雙全—雙個展」(2017),以及偕同策劃「工餘」(2016)。 她是第58 屆卡內基國際展 (Carnegie International, 2022)的策展委員成員之一,並擔任香港參加第59 屆威尼斯雙年展「徐世琪:懸浮,香港在威尼斯」(2022)的客座策展人。 將展覽擴大成國際雙年展,邀請南條史生(Fumio Nanjo)擔任策展人,以「欲望場域 Site of Desire」為題,聚焦亞洲城市的文化現象。 林曼麗認為台灣第一次舉辦國際雙年展,應善用在國際上已具知名度的策展人,將其人脈、資源、視野帶入台灣。

台北雙年展: 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蘭嶼和菲律賓北部的巴丹群島及巴布延群島,有著密切的地緣關係,因此,具該區伊巴丹(Ivatan)原住民血統的藝術家初抵蘭嶼時,即深刻感受到令他意想不到的親切感,交疊出一場近乎迷幻的體驗,進而透過一件大型裝置創作,反思文本及土地的力量和生命的虛無驟逝。 自2010 台北雙年展2023 年代初期,Basel Abbas & Ruanne Abou-Rahme便著手在網路上收集伊拉克、巴勒斯坦、敘利亞和葉門等地,一般大眾在公共空間唱歌或跳舞的影像紀錄。 此次在台北雙年展中則將展出一件沉浸式多頻道聲音和動態影像裝置,並透過表演回應這些載歌載舞身體的數位足跡,不只探索人們如何見證和講述暴力、失去、離散和被迫遷徙的經歷,亦結合成一全新表演。 第13屆台北雙年展正式公布展覽主題「小世界」(Small World),策展團隊周安曼(Freya Chou)、穆柏安(Brian Kuan Wood)以及莉姆. 夏迪德(Reem Shadid)於今日(13號)舉行記者會分享展覽概念及主視覺。 從「新展望」、「台北美術雙年展」到當下,本館在構思台北雙年展計畫方面,將一本對所有可能性均採取完全開放、彈性靈活的態度。

本屆台北雙年展將精選數張藝術家自1970年代後創作的自畫像,當時她為了追求自我藝術實踐和生活,而從貝魯特搬到巴黎,終得以擺脫女性在傳統文化中所背負的沉重包袱。 拉圖(Bruno Latour)與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並由林怡華擔任公眾計畫策展人,邀請來自27 國/地區共57 位/組創作者與團隊,以及橫跨政治學、社會學、地理學、海洋科學、相關人文歷史研究的學者與校系,共同為本屆雙年展累積多元有機的發展基礎。 本屆雙年展主題「小世界」(Small World)代表著希望,也透露著不安:全球疫情撞擊出個人對自我生活更大的掌控權,同時亦挑動了被孤立於廣大群體之外的隱憂。 我們發現當世界縮小時,它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卻也可能使人心更為疏遠:這個「小世界」,懸浮在相聚與分離兩端之間的游移狀態中。

台北雙年展: 台北雙年展公佈參展藝術家!首波精彩作品搶先看

夏迪德現居貝魯特,是一名策展人、研究者和文化活動組織者,關注藝術實踐中的解放可能性,並探索其與生態、政治和社經形態交會的方式。 夏迪德也是「社區電台」(Radio 台北雙年展2023 Alhara)節目「與夏迪德一同聆聽」(Listening with Reem Shadid)的製作人兼主持人,介紹在聲音、視覺和文學交匯處創作的藝術家和實踐者。 夏迪德近期主持柏林雙年展(2022)策展人工作坊,也擔任TBA21學院(TBA21 Academy)委託製作之播客節目「乾旱線」(Aridity Lines)的製作人兼主持人,探討地中海東南部地區的生態知識和氣候變遷議題。 此前,夏迪德為沙迦藝術基金會副總監,並於2006年至2020年間,於該基金會擔任不同職位。 2021年4月至10月,她在貝魯特造型藝術協會(Ashkal Alwan)擔任駐館策展人。

此作靈感源於藝術家的一趟蘭嶼研究之旅,因蘭嶼和菲律賓北部的巴丹群島及巴布延群島,有著密切的地緣關係,為此具有該區伊巴丹(Ivatan)原住民血統的藝術家初抵蘭嶼時,即深刻感受到令他意想不到的親切感,甚至交疊出一場近乎迷幻的體驗,進而透過一件大型裝置創作,反思文本以及土地的力量和生命的虛無驟逝。 2023台北雙年展以「小世界」(Small World)為題,代表著希望,也透露著不安。 回顧全球疫情撞擊出個人對自我生活更大的掌控權,同時亦挑動了被孤立於廣大群體之外的隱憂。 然而,當世界縮小時,它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卻也可能使人心更為疏遠,因此這個「小世界」,懸浮在相聚與分離兩端之間的游移狀態中,也正是全球所有人正在面臨的處境。 台北雙年展 第二屆(2000年)起之後引入雙策展人制度,每屆展覽均由一位台灣籍藝術家與一位外籍藝術家共同策畫,參展國家亦大幅增加。

台北雙年展: 北美館TFAM年度個展徵件開跑 報名至4月30日止

本屆雙年展指向我們所共同面臨的處境,邀請觀眾一同探索如何運用疫情經驗來提出新的生活想像,反思當日常越趨緊繃及複雜時,人們對簡單與感性的渴望是否也變得遙不可及。 透過一系列設置於北美館的地下樓中庭的多聲道雕塑裝置,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來自看護者在照顧年邁病弱者時,身心日益耗損的狀態。 同時,本件作品亦作爲獻給看護者的一座反紀念碑,不在歌功頌德或留下印記,而是追溯交談的話語、熟悉的記憶等,是如何逐漸消失,而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消融成一種更殘酷卻抽象的模糊形式。 第13屆台北雙年展另規劃將北美館地下樓部分展間改造成音樂空間,並交由 Elias 和 Yousef Anastas 創立的巴勒斯坦建築公司 AAU ANASTAS Studio 擔綱設計。

台北雙年展

日本1960年代前衛派重要代表人物赤瀬川原平(1937 台北雙年展2023 – 2014年)是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團體高赤中(Hi-Red Center)和新達達組織者(Neo-Dada Organizers)的成員之一。 七〇年代初,日本社運結束後遺留下被擾動的都市樣貌,街道中的建築殘骸與物件成了藝術家觀察的對象,藝術家將其記錄拍攝而成著名的「路上觀察學」系列。 今(2023)年初,藝術家家屬發現了他四萬餘幅未曾發表的照片,因此本屆雙年展將精選其中多件,並首度於公共美術場館公開展示。 此次雙年展希望藉由展覽大量觸發這樣的碰撞,以策展結構和空間配置塑造一座有如「星象廳」的場域,以星球為單位,描摹各星球間相互拉扯的引力,並透過一系列公眾計畫摹擬星球碰撞的瞬間,藉此幫助參觀者自行定義他們所希望居住的地球。

台北雙年展: 台北雙年展

(SCAI THE BATH HOUSE提供)〔記者凃盈如/台北報導〕第 13 屆台北雙年展於今日公布完整參展藝術家名單,展覽將於 台北雙年展 2023 年 11 月 18 日至 2024 年 3 月 24 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行。 本屆展覽由策展人周安曼、作家兼編輯穆柏安(Brian Kuan Wood)和策展人莉姆. 夏迪德(Reem Shadid)共同策劃,將匯聚50多位臺灣及國際藝術家和音樂人,展出包括10件全新創作和委託製作,以及一系列的聲響、音樂表演、動態影像、攝影、錄像、繪畫、雕塑和裝置作品,使北美館成為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

台北雙年展

三人團隊共同製作與創造、有機協作的策展方法學,期能捲動知識與記憶的反芻與再生產,為台北雙年展帶來新的動能。 為更積極地參與國際當代藝壇,北美館自1995年開始參加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並於1998年開始舉辦台北雙年展,邀請國際知名策展人、藝術家與臺灣藝術家合作。 2020年臺北雙年展邀請法國著名學者,巴黎政治學院政治藝術學程榮譽教授布魯諾. 圭納策畫《你我住在不同的星球上:外交新碰撞》,將臺灣帶入全球藝術網絡的舞台,持續建立與國際藝術網絡連結與對話。 長期以來,「台北雙年展」試圖建立一個聯結本地和國際社群的直接網絡,一個以美學、道德、社會、經濟為共同出發點,不帶任何意識形態或預設立場或既定目標的社群網絡,同時藉由國際性的展覽平台積極地從深度、廣度兩方面回應當代藝術之趨勢與潮流,創造雙向溝通的對話機制。 ( Huguette Caland Estate提供)已故黎巴嫩畫家、雕塑家兼時裝設計師 Huguette Caland(1931 – 2019年),以其挑戰對美和慾望既有描繪方式的情慾抽象畫和身體圖景而聞名。

台北雙年展: 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將於2023年11月登場 北美館正式公布策展團隊│新聞稿

從 2023 年 12 月起至 2024 年 3 月,將由dj sniff、Julian Abraham ‘Togar’& Wok the Rock和聽說三組音樂及聲響創作者,舉辦聆賞會、錄音實驗、即興演奏和音樂編曲等公眾計畫。 (SCAI THE BATH HOUSE提供)日本1960年代前衛派重要代表人物赤瀬川原平(1937 – 2014年)是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團體高赤中(Hi-Red Center)和新達達組織者(Neo-Dada Organizers)的成員之一。 七〇年代初,日本社運結束後遺留下被擾動的都市樣貌,街道中的建築殘骸與物件成了藝術家觀察的對象,並將其記錄拍攝而成著名的「路上觀察學」系列。

台北雙年展 台北雙年展為臺北市立美術館策辦之旗艦展覽,是亞洲成立最久的雙年展之一,自1998年創辦以來致力推動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並透過多元文化觀點積極參與亞洲乃至全球當代藝術網絡,建立促進本地和國際藝術社群互動與交流的平臺。 台北雙年展藉由多向溝通的展覽機制,引領論述並回應當代議題,涵括全球視野及區域獨特性;近幾屆更透過邀請其他領域專業者參與,觸發藝術的多變樣態與能量。 同時,為持續發掘並鼓勵臺灣當代藝術創作,所舉辦《臺北美術獎》由1969年發展累積至今,已成為臺灣藝壇新秀崛起的指標性獎項。 1998年,臺北市立美術館首次邀請外籍策展人策劃台北美術雙年展並更名為「台北雙年展」。 舉辦十二屆以來,不僅提升了台灣當代藝術在國際間的能見度,更成功地將台北納入亞洲乃至全球當代藝術的網絡,成為促進國際文化對話的驅動力。 2008 至2014 年間,她參與第6 屆與第7 屆台北雙年展的策展團隊,並擔任第10 屆上海雙年展的協同策展人。

台北雙年展: 【藝術文化】迎接40週年館慶 北美館2023年度重點計畫預告

本件作品作爲獻給看護者的一座反紀念碑,不在歌功頌德或留下印記,而是追溯交談的話語、熟悉的記憶等是如何逐漸消失,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又如何消融成一種更殘酷卻抽象的模糊形式。 台北雙年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創立於1983年,全館樓層面積達23,784平方公尺,為臺灣第一座現、當代美術館。 在過去數十年中,北美館不僅促進了臺灣近現代藝術的活絡,也持續與國際當代藝術的脈動同步。 從「新展望」、「台北美術雙年展」到當下,臺北市立美術館在構思台北雙年展計畫方面,將一本對所有可能性均採取完全開放、彈性靈活的態度。 「台北雙年展」未來的目標在於擴大對話網絡,思想交流,意見交換,並在本地氛圍中尋找有效路徑,創造更豐富的交流契機。 或預設立場或既定目標的社群網絡,同時藉由國際性的展覽平台積極地從深度、廣度兩方面回應當代藝術之趨勢與潮流,創造雙向溝通的對話機制。

  • 外交碰撞特點在於,衝突情境中並無任何至高無上的仲裁者足以決定各方的對與錯,而更顯外交談判的必要性。
  • 夏迪德(Reem Shadid)共同策劃,將匯聚50多位臺灣及國際藝術家和音樂人,展出包括10件全新創作和委託製作,以及一系列的聲響、音樂表演、動態影像、攝影、錄像、繪畫、雕塑和裝置作品,使北美館成為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
  • 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肯定台北雙年展作為臺灣與國際藝術社群交流之盛事,及其對社會的正面影響力,繼2020年台北雙年展後持續擔任本屆展覽的主力贊助。
  • 近期她與許多機構合作研究計畫也從事許多出版物的編輯工作,並在藝術期刊及展覽專輯發表文章。
  • 蘭嶼和菲律賓北部的巴丹群島及巴布延群島,有著密切的地緣關係,因此,具該區伊巴丹(Ivatan)原住民血統的藝術家初抵蘭嶼時,即深刻感受到令他意想不到的親切感,交疊出一場近乎迷幻的體驗,進而透過一件大型裝置創作,反思文本及土地的力量和生命的虛無驟逝。
  • 1998年,臺北市立美術館首次邀請外籍策展人策劃台北美術雙年展並更名為「台北雙年展」。
  •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創立於1983年,全館樓層面積達23,784平方公尺,為臺灣第一座現、當代美術館。

2000年,第二屆台北雙年展「無法無天 The Sky is the Limit」推動一名國外策展人搭配一名臺灣策展人的雙策展制度,由東京宮創辦人Jérôme Sans及徐文瑞擔任策展人,參展藝術家擴及全球。 財團法人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文教基金會 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於1996年成立,早期聚焦劇場經營,2015年起擴大藝文扶植觸角,聚焦當代藝術,以「拓展視覺藝術」、「扶植表演藝術」、「扎根藝文教育」三大面向推廣藝文。 基金會自2021年起舉辦「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此為全臺唯一聚焦「當代繪畫」之獎項,鼓勵具新意的中青代藝術家探索繪畫的當代性;另舉辦「中國信託新舞臺藝術節」帶動國內外藝文交流,更攜手藝術導師進駐偏鄉學校,推動「夢想家圓夢工程」,讓藝術資源跨越城鄉。 基金會肯定台北雙年展作為臺灣與國際藝術社群交流之盛事,策展主題與內容對社會具正向影響力,挹注資源大力支持,為本屆台北雙年展的主力贊助。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