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能隙半導體9大分析2023!(小編推薦)

Posted by Ben on September 12, 2020

寬能隙半導體

GaN 應用領域則包括高壓功率元件(Power)、高射頻元件(RF),Power 常做為電源轉換器、整流器,而平常使用的藍牙、Wi-Fi、GPS 定位則是 RF 射頻元件的應用範圍之一。 另外,SiC 本身是「同質磊晶」技術,所以品質好、元件可靠度佳,這也是電動車選擇使用它的主因,加上又是垂直元件,因此功率密度高。 SiC 是由矽(Si)與碳(C)組成,結合力強,在熱量上、化學上、機械上皆安定,由於低耗損、高功率的特性,SiC 適合高壓、大電流的應用場景,例如電動車、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太陽能及離岸風電等綠能發電設備。 第三代半導體在高頻狀態下仍可以維持優異的效能和穩定度,同時擁有開關速度快、尺寸小、散熱迅速等特性,當晶片面積大幅減少後,有助於簡化周邊電路設計,進而減少模組及冷卻系統的體積。 半導體材料的能隙可以利用一些工程手法加以調整,特別是在化合物半導體中,例如控制砷化鎵鋁(AlGaAs)或砷化鎵銦(InGaAs)各種元素間的比例,或是利用如分子束磊晶(Molecular Beam Epitaxy, MBE)成長出多層的磊晶材料。 這類半導體材料在高速半導體元件或是光電元件,如異質接面雙載子電晶體(Heterojunction Bipolar Transistor, HBT)、雷射二極體,或是太陽能電池上已經成為主流。

現行以矽基材料為主的高功率產品多以絕緣閘雙極電晶體(IGBT)或金氧半場效電晶體(MOSFET)為主,如圖二,可以看到各種功率元件和模組與相關材料應用的範圍,雖然在傳統 IGBT 高功率模組大約能應用至一百千瓦(100kW)以上,但速度卻無法提升至一百萬赫茲(1MHz)。 當新一代材料所有的性質一旦確認,並可符合期待的產品規格,下一步則是往大量生產前進(如:製作成晶圓、元件,接著進行晶片減薄、切割、打線到封裝),伴隨後續嚴格的可靠度驗證與壽命及失效分析,iST 宜特可以協助您的產品從背面晶圓減薄到封裝、測試、可靠度驗證,以及產品故障與材料分析等全面性的服務。 然而當在製作成元件後,數十微米以下的微區觀察,宜特材料分析實驗室建議,此時則需透過試片進行研磨斷面掃描電鏡(Cross-sectional SEM)分析,或是雙束聚焦離子束顯微鏡(DB-FIB)定點製備觀察,甚至可用穿透式電鏡(TEM)分析更微小的奈米級缺陷、差排等問題。 而適合目前功率元件製造的主要為 4H SiC 結構,除了是較易製作成大片晶圓外,另一因素是其能隙最高,且電子移動率最快。 在新一類 Ga2O3 的元件開發中,其中有研究將 Nb2O5 加入製作成 N 型摻雜(Nb Doped)β-Ga2O3 的晶體特性,如圖二藉由 UPS 能譜量測結果可得到φ(WF)為 4.96eV,而藉由右圖的能帶圖可推得能隙值為 4.68eV。 另外也有研究利用氧化鋁(Al2O3)摻入 Ga2O3 材料中形成(AlxGa1-x)2O3 的合金結構,即能夠將能隙值再作提升。

寬能隙半導體: 相關議題

因此,宜特材料分析實驗室建議,可透過 X 光繞射分析(XRD) ,去進行鑑定其晶體堆疊排列的差異,以便選擇出最優秀的材料。 影響材料的另一個特性是晶體堆疊的結構,所謂的同素異形體,即使是相同的元素材料,亦會因晶體排列的順序不同,導致材料特性有所差異。 比如同樣是 SiC,就有高達二百多種的結晶型態,而其中最主要的三種分別為六方晶型(Hexagonal)的 α-6H SiC 與 4H SiC 以及立方晶型(Cubic)的 β-3C SiC。

寬能隙半導體

第三代半導體生產成本高昂,放量生產仍有難度,現階段國內外廠商都朝著策略結盟,透過加強上下游垂直整合能力,將良率提升、降低成本,最終量產。 至於 GaN-on-SiC 的關鍵材料 SiC 基板,製程更是繁雜、困難,過程需要長晶、切割、研磨。 生產 SiC 的單晶晶棒比 Si 晶棒困難,時間也更久,Si 長晶約 3 天就能製出高度 200 公分的晶棒,但 SiC 需要 7 天才能長出 2 到 5 公分的晶球,加上 SiC 材質硬又脆,切割、研磨難度更高。

寬能隙半導體: 磊晶技術困難、關鍵 SiC 基板由國際大廠主導

在半導體材料領域中,第一代半導體是矽(Si),第二代是砷化鎵(GaAs),而目前市場所談的第三代寬能隙半導體就是指碳化矽(SiC)和氮化鎵(GaN)。 此外,因應未來車電產品的需求,也提供符合 AEC-Q 標準的車用元件可靠度驗證服務,期許能為下一代新材料、新產品的開發盡一份心力,以達成節能減碳、綠色地球的最終目標。 近幾年雖然 GaN 與 4H-SiC 的材料已成功商業化,並證明其優越的性質,但國外有很多研究開始探索如鑽石(Diamond)和氮化硼(BN)等,是否能作為功率元件 SiC 和 GaN 的替代材料。

其中氮化鎵(GaN)或氧化鎵(Ga2O3),雖然分別在 LED 照明或是紫外光的濾光光源應用已經一段時間,但受限於這類半導體材料的特性在生產製作上挑戰性仍然是高的。 由於近年地球暖化與碳排放衍生的環保問題日益嚴重,人類以節能、減碳、愛護地球為共同的首要發展方向,石化能源必須逐步減少並快速導入綠能節電的應用,因此在日常生活用品中也逐步以高能效、低能耗為目標。 此外,也能藉由原子力顯微鏡(AFM)掃描磊晶後表面的形貌,判斷是否因晶格不匹配形成堆疊的瑕疵,或是製程條件不同所產生的問題來做改善。 在完成磊晶製程的晶圓,即可藉由 XRD 的搖擺曲線(Rocking curve),或是拉曼光譜的偏移(Raman shift)分析鑑定其磊晶的品質。 宜特材料分析實驗室建議,可透過搭載在 X 光電子能譜儀(XPS)儀器上的紫外光電子能譜(UPS)和低能反光電子能譜(LEIPS)兩項功能,並搭配軟體分析計算後得知。

寬能隙半導體: 相關連結

第三代半導體(包括 SiC 基板)產業鏈依序為基板、磊晶、設計、製造、封裝,不論在材料、IC 設計及製造技術上,仍由國際 IDM 廠主導,代工生存空間小,目前台灣供應商主要集中在上游材料(基板、磊晶)與晶圓代工。 現今電動車的電池動力系統主要是 200V-450V,更高階的車款將朝向 800V 發展,這將是 SiC 的主力市場。 不過,SiC 晶圓製造難度高,對於長晶的源頭晶種要求高,不易取得,加上長晶技術困難,因此目前仍無法順利量產,後面會多加詳述。

寬能隙半導體

而 GaN 材料雖然速度跟得上,但功率卻無法達到更高的一千瓦(1kW)以上,必須改用 SiC 的材料。 以目前的經濟發展趨勢預估,即便 2050 年的升溫保持在 2℃ 內,CO2 排放量仍將提高 21%,且必須另外取得高達 50% 的電力因應各種人類活動。 如圖七是 AFM 量測磊晶形成後三種典型的表面形貌,分別呈現出島狀(Island growth)、階梯流(Step flow)與階梯聚集(Step Bunching)的不同成長機制,可提供磊晶製程條件的改善依據。 相較於 XPS 使用的 X 光源能量(~1KeV)小很多,因此僅會針對原子最外層的電子產生彈性碰撞,得到的會是較表層的光電子能譜。

寬能隙半導體: 相關議題

目前 SiC 基板主要由 Cree、II-VI、英飛凌(Infineon)、意法半導體(STM)、ROHM、三菱電機(Mitsubishi)、富士電機(Fuji 寬能隙半導體2023 Electric)等國際大廠主導,以 6 吋或 8 吋晶圓為主;台廠則以 4 吋為主,6 吋晶圓技術尚未規模化生產。 在半導體材料領域中,第一代半導體是「矽」(Si),第二代半導體是「砷化鎵」(GaAs),第三代半導體(又稱「寬能隙半導體」,WBG)則是「碳化矽」(SiC)和「氮化鎵」(GaN)。 另外在摻雜元素及濃度的分析,則可透過宜特科技的二次離子質譜分析儀 (SIMS)的技術,圖四為 GaN on Si 的元件,先用雙束聚焦離子束(Dual beam FIB)進行剖面成份分析(EDS)判斷磊晶區域的主要成份之後,提供 SIMS 參考再進行摻雜元素 Mg 定量分析濃度的結果,作為電性調整的依據。

寬能隙半導體

然而在現有以「矽(Si)」基礎的產品,因材料的物理特性已達極限,無法再提升電量、降低熱損、提升速度,因此需朝向其他更能發揮電子傳輸效率與低能耗的材料演進,而具備高能效、低能耗的第三代寬能隙(Wide Band Gap,WBG)半導體就在此背景之下因應而生。 隨著 5G、電動車時代來臨,科技產品對於高頻、高速運算、高速充電的需求上升,矽與砷化鎵的溫度、頻率、功率已達極限,難以提升電量和速度;一旦操作溫度超過 100 度時,前兩代產品更容易故障,因此無法應用在更嚴苛的環境;再加上全球開始重視碳排放問題,因此高能效、低能耗的第三代半導體成為時代下的新寵兒。 在未來更高的電力能源需求下,車載裝置除了須具備基本的高功率外,還需要極高速的充電能力以因應電力的補充,車用充電樁、5G 通訊基地台、交通運輸工具、甚至衛星太空站等更大的電力能源需求,相關的電流傳輸轉換,電傳速度的要求以及能損的降低,不得不邁向更有效率的 WBG 材料進行大規模的開發,超高功率的 SiC 元件模組需求亦會大量地被採用。 了解到前三代半導體差異後,我們接著聚焦於第三代半導體的材料──SiC 和 GaN,這兩種材料的應用領域略有不同,目前 GaN 元件常用於電壓 900V 以下之領域,例如充電器、基地台、5G 通訊相關等高頻產品;SiC 則是電壓大於 1,200 V,好比電動車相關應用。

寬能隙半導體: 相關連結

諸如上述介紹 WBG 寬能隙半導體 元件結構的解析之外,其它任何產品都可透過宜特實驗室的材料分析及電性、物性故障分析來尋求解答。 當然,包括因應安全要求更高的產品可靠度測試與評估,均可藉由宜特提供更完整全方位的驗證與服務。 比如磊晶製程相關的結構或缺陷分析,就可以藉由宜特科技的雙束聚焦離子束(Dual beam FIB)製備剖面樣品並進行尺寸量測或成分分析(EDS),亦可搭配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進行奈米級的缺陷觀察。

傳統的矽(Si)材料能隙約在 1eV,而目前手持式行動裝置或車用快充,分別使用的第三類半導體為氮化鎵(GaN)與碳化矽(SiC),其能隙則在 3eV 左右,約為 Si 的三倍,若是能找到更高的寬能隙材料,必定會讓我們生活變得更多采多姿。 環球晶、漢民科技、穩晟科技以及廣運集團去年和子公司太極成立「盛新材料」跨足 SiC 基板領域;台積電、世界先進、穩懋、宏捷科、環宇-KY、漢民子公司漢磊及嘉晶專攻磊晶技術與代工業務。 GaN 為橫向元件,生長在不同基板上,例如 SiC 或 Si 基板,為「異質磊晶」技術,生產出來的 GaN 薄膜品質較差,雖然目前能應用在快充等民生消費領域,但用於電動車或工業上則有些疑慮,同時也是廠商極欲突破的方向。 第一、二代半導體的矽與砷化鎵屬於低能隙材料,數值分別為 1.12 eV 和 1.43 eV,第三代(寬能隙)半導體的能隙,SiC 和 GaN 分別達到 3.2eV、3.4eV,因此當遇到高溫、高壓、高電流時,跟一、二代比起來,第三代半導體不會輕易從絕緣變成導電,特性更穩定,能源轉換也更好。

寬能隙半導體: 磊晶技術困難、關鍵 SiC 基板由國際大廠主導

如 Si 與 C 的化合物碳化矽(SiC),相關的材料能隙均可大於 3.0eV;另外,Ga 與 N 或 O 的化合物氮化鎵(GaN)或氧化鎵(Ga2O3)也分別高達 3.4eV 與 4.9eV,而鑽石(Diamond)更高達 5.4eV(表一)。 從能帶結構來說,得到的即是原子最外層價電子能帶(Valence band)結構,由此能夠測量得出「功函數φ(Work function)」或計算出半導體的游離能 IE(Ionization Energy)。 寬能隙半導體中的「能隙」(Energy gap),如果用最白話的方式說明,代表著「一個能量的差距」,意即讓一個半導體「從絕緣到導電所需的最低能量」。 因此在積體電路中的電晶體(Transistor)元件,當施加一個小電壓即能快速啟閉電源,長久以來,這個能隙(BG)較小的「矽(Si)」材料才會被大量地採用至今。 基本上要用量子物理的理論來簡單說明,在「能帶(Band)」的劃分主要為低能帶區的「價電能帶」 (Valence Band,VB),與高能帶區的「導電能帶 (Conduction Band,CB) 」兩種,在 VB 與 CB 寬能隙半導體2023 之間即是一個所謂的能帶間隙(Band Gap,BG),簡稱「能隙」(圖一)。

寬能隙半導體

很多人以為,第三代半導體與先進製程一樣,是從第一、二代半導體的技術累積而來,其實不盡然。 從圖中來看,這三代半導體其實是平行狀態,各自發展技術,由於中國、美國、歐盟積極發展第三代半導體,身為半導體產業鏈關鍵之一的台灣,勢必得跟上這一趨勢。 金屬材料能夠導電,主要是因為電子都位於高能的 CB 區域內,電子可自由流動;而半導體材料在常溫下主要電子是位於低能的 VB 區域內無法流動,當受熱或是獲得足夠大於「能隙(BG)」的能量時,其 VB 內電子即可克服此能障,躍遷至 CB 而形成了導電特性。 在半導體材料領域中,第一類半導體是矽(Si),第二類是砷化鎵(GaAs),而目前市場所談的第三類寬能隙半導體就是指碳化矽(SiC) 和氮化鎵(GaN) 。 同樣地在 Ga2O3 這個能隙更高的材料中,也存在著不同的晶型,如α(三方, Trigonal)、β(單斜, Monoclinic)、δ(立方, Cubic)等。

寬能隙半導體: 相關連結

如 GaN 在以 Si 或 SiC 為基板的產品已陸續發表,目前市售的快速充電器採用的即是 GaN on Si 材料製作的高功率(如 60 瓦以上)產品,其除了功率提升外,也因為溫度與熱效應可大幅降低,使得元件可大幅縮小,充電器體積也更加玲瓏小巧,未來這在行動裝置、筆電等快充電源的應用更是潛力無窮。 一般常聽到的 GaN 製程技術應用,例如上述的 GaN RF 射頻元件及 Power GaN,都來自 GaN-on-Si 的基板技術;至於 GaN-on-SiC 基板技術,由於碳化矽基板(SiC)製造困難,技術主要掌握在國際少數廠商手上,例如美國科銳(Cree)、II-VI及羅姆半導體(ROHM)。 若以基板技術來看,GaN 基板生產成本較高,因此 GaN 元件皆以矽為基板,目前市場上的 GaN 功率元件以 GaN-on-Si(矽基氮化鎵)以及 GaN-on-SiC(碳化矽基氮化鎵)兩種晶圓進行製造。

  • 比如同樣是 SiC,就有高達二百多種的結晶型態,而其中最主要的三種分別為六方晶型(Hexagonal)的 α-6H SiC 與 4H SiC 以及立方晶型(Cubic)的 β-3C SiC。
  • 相較於 XPS 使用的 X 光源能量(~1KeV)小很多,因此僅會針對原子最外層的電子產生彈性碰撞,得到的會是較表層的光電子能譜。
  • 另外在摻雜元素及濃度的分析,則可透過宜特科技的二次離子質譜分析儀 (SIMS)的技術,圖四為 GaN on Si 的元件,先用雙束聚焦離子束(Dual beam FIB)進行剖面成份分析(EDS)判斷磊晶區域的主要成份之後,提供 SIMS 參考再進行摻雜元素 Mg 定量分析濃度的結果,作為電性調整的依據。
  • 環球晶、漢民科技、穩晟科技以及廣運集團去年和子公司太極成立「盛新材料」跨足 SiC 基板領域;台積電、世界先進、穩懋、宏捷科、環宇-KY、漢民子公司漢磊及嘉晶專攻磊晶技術與代工業務。
  • 對此,本系列專題將用最淺顯易懂、最全方位的角度,帶你了解這個足以影響科技產業未來的關鍵技術。

不過,新半導體材料,在初期開發中,總是會有許多需進行研發驗證的狀況,近年,宜特就協助多家 WBG 產業的開發與生產驗證。 SiC 因具有比 Si 更好的三倍導熱率,使得元件體積又可以更小,這些特性使得它更能適合應用在電動車內。 例如,要製作 SiC 的單晶晶棒,相較 Si 晶棒的生產困難且時間緩慢很多,以及 GaN 與 Si 晶圓的晶格不匹配易生成差排缺陷(dislocation defect)等問題必須克服,導致長久以來相關的製程開發困難且花費高昂。 而第三代寬能隙半導體(Wide Band Gap,WBG)材料可以提升更高的操作電壓,產生更大的功率,並且將能損降低,另外相較矽元件的體積又可大幅縮小。 然而,當操作的溫度高於 100℃ 之後,產品就容易開始產生退化甚至故障,無法應用在更嚴苛的環境,如交通、軍事或是太空等工具的使用,尋求可耐高壓高溫的第三代寬能隙半導體(Wide Band Gap,WBG)材料才會如此必要。

寬能隙半導體: 相關議題

如圖三可以發現當鋁(Al)的組成 x 從 0.25 提高至 0.50,能隙又再提升 0.6eV 左右,相對地崩潰電場也些微的增加,對於功率的提昇又有更大的助益。

寬能隙半導體

另外一個是使用 LEIPS 量測半導體材料的導電帶(Conduction band)結構,得到電子親合能 EA(Electron Affinity),如圖一右的半導體能帶圖,其中間的能隙值可以很容易地經由游離能(IE)減去 EA(電子親合能)而得到。 基本上,要能承受較高的電壓條件,即是半導體材料的能隙(Energy Band gap,簡稱 Eg)要夠大,才可承受更高的臨界場(Critical electric field),以達到穩定快速又更高功率的轉換與輸出。 觀察台灣在第三代半導體的布局進度,除了要先克服技術瓶頸,還面臨國外大廠發展多年、技術領先,再加上中國「十四五規劃」將砸 10 兆人民幣、在 5 年內全力發展第三代半導體,打算來個「技術大超車」。 作為半導體供應鏈關鍵要角的台灣,也已開始積極布局,盼能急起直追,在這場關鍵的第三代半導體戰役上,台灣產業有不能輸的壓力。 此外,SiC 基板原料大多仰賴國外進口,但許多國家將 SiC 材料視為戰略性資源,台廠要取得相對困難,原料價格也高;相較於 SiC、GaN-on-Si 可用於車用市場和快充,GaN-on-SiC 應用方向不夠明確,因此全力投入開發仍需要一段時間。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