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議題2023懶人包!(持續更新)

Posted by Eric on August 11, 2022

核能議題

台灣核能目前產生300億度電發電量,佔中華民國總發電量12%、能源消耗8%(2020年)。 [1][2][3]採用ABWR設計之核四廠建設由於部份民眾反對,自2014年宣布停建。 中華民國自1970年代開始,因應日漸嚴峻的電力用量而開始使用核電,至21世紀,臺灣反核運動主要針對龍門核能發電廠(核四廠)是否商轉發電、高階核廢料無解決方案、存放低階核廢料的蘭嶼貯存場容量已滿、核能發電對環境的衝擊、活斷層遍布台灣等理由,論述台灣不適合蓋核電廠。 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案複決相關法律條文,法理上於結果公告3日後立即失效,其領銜人認為這代表台灣人民否決廢除核能政策[4]。 事後民進黨政府卻表示,無意延役台灣核電廠、興建新的發電機組,原因是反應爐壽命將到期,無法延役。 正視發展路線的選擇問題同時,也才能讓社會認識那些看不見的代價。

  • 當然在事後,9 個貯存護箱被移送到廠區內,由另一個臨時保管設施進行保管。
  • 在 2021 年 12 月 18 日公投前,希望你可以仔細思考,核四是否為解決缺電的萬靈丹?
  • 由於本案攸關能源轉型與環境生態議題,選前台灣環保團體即產生分裂,同意遷離者主張,三接不應選在有千年生態價值的大潭藻礁海域;反對遷移者則認為,三接進度延宕可能拖慢減煤期程。
  • 而這也是本文作者認為核四公投最具意義之處,不管究竟會不會有公投機會,若能在論辯過程中,由單一電廠的存廢問題,進一步走向對能源及發展政策的反省,社會大眾才會有機會超越核安層次的關懷,探索能源政策中深化民主的可能。
  • 簡又新指出,「民氣可用」是這次民調的結論,民眾普遍支持能源轉型、支持淨零碳排,但是資訊又不足,因此政府必須積極與民間溝通,人民具備了知識,才能在討論之中得出共識。
  • 因此,我們透過網路集結起來,想方設法傳播正確的核能知識,同時也針對各大反核團體所提的謬誤流言提出破解,希望能喚醒大眾面對重大議題時應有的理性。
  • 就算撇除安全性,漫長的建設時間與昂貴的發電成本,是讓許多電力公司卻步的原因之一。

以台電規劃建造的「光明抽蓄水力發電計畫」為例,發電量 350MW 花費 263 億,對比核四發電量 2.7GW 耗資卻接近 4,000 億,CP值更高,每 MW 僅須少於核四 50% 的成本,就可以利用更加潔淨、永續的再生能源解決缺電問題。 綜合上述,擁核派所指稱重啟核電為世界潮流之說法,尚缺乏足夠可信的事實基礎可供推斷。 此份報告在國際上享富盛名,今年的報告推薦序由中歐大學環境科學教授、聯合國IPCC氣候變遷小組第三工作小組副主席Diana Ürge-Vorsatz撰寫,文中特別強調該份報告獲各大國際間權威機構或研究人士的高度評價,在了解核能產業的發展及問題上具有極高的指標性。 若以個案推估趨勢,過去兩年間,史上最大的核電興建商西屋公司和法國阿海琺集團宣告破產,反而是更值得關注的案例。 事實上,單一國家或電廠的重啟與否都很難看出全球能源趨勢的轉變。

核能議題: 不同性別所關注的議題也不盡相同

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爭取中國國民黨提名參選總統,昨(1)日至高雄出席多場活動尋求支持。 郭台銘晚間則透過臉書表示,自己急於突顯問題所在,卻未掌握好表達方式,進而引發民眾擔憂;「謹此鄭重修正,並為自己的倉促發言致歉」。 賴清德競選辦公室發言人陳世凱昨晚指出,電力工程並不像移動鄰座椅子一樣這麼簡單,「椅子可以偷偷移動,核一不可能偷偷啟動」,不要再把選舉當作兒戲。 根據中華民國2018年能源統計手冊資料指出,台灣能源自給率目前為1.94%,將近高達98%仍依靠進口能源,其中,石油產品佔比約48%;燃煤產品佔比約30%;液化天然氣佔比近15%;核能占比則近5%。 核能議題 (三)專家會議成員只有九人,其中一位常態性未出席,每次開會人數大致在六人左右,其中歷經五次會議,委員只能針對台電所提出報告書做審議,在這樣的時空條件下,在半年內期間內如果說能達到什麼具體共識,在質與量上自然受限。

核能議題

核分裂反應爐也可依世代分類,比如說第一、第二和第三代核子反應爐。 核能議題2023 核能議題 核子動力相關的重大事故包括三哩島事件(1979年)、車諾比核事故(1986年)、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2011年)和一些核子動力潛艇事故。 在各種能源的事故之中,按照每個單位發電的人命損失計算,核電的安全記錄優於其他幾種主要的發電方式[6][7][8][9][10]。

核能議題: 核電廠

反應爐焊接沒原廠證明,有1297項安全系統電氣設備、抗輻射能力不符規範,141安全通風系統防火門不符美國標章,核四就像一台檸檬車、修都修不好的老爺車,與其要修不如買新的。 第14項「封門缺美國防火標章」,美國UL555測試標章,2006換成第六版,較早出場的封門再驗證即可,GE免賠;電器管線防火屏障,美國消防法規要求實體隔離,核四廠已做完,僅剩極少數因封存影響,重啟後隨時可復工,GE免賠。 正方說核電很好可以減空汙,但這前提是現在能上線發電,才有減空汙的效果,在沒有核四的狀況下,高雄興達電廠原本預計2026就要除役、中火2035年除役,正方喊核四開起來中火關一半,事實是核四沒開起來,中火2036年也會全部關掉。 「核四公投是安全核廢與殺人空氣的對決!」黃士修連喊三次強調,核四一輩子不會影響生活,反核代價是空汙得肺癌。 一位不願具名的環團要角坦言,他個人願意對藻礁公投表態,希望能向民眾傳達能源轉型的正確基礎資訊,只可惜組織目前的定調仍是不公開表態,他也只能繼續等待適當時機發聲。 然而,政黨之間的角力,已讓兩題能源公投全都攪和在一起,拉扯著藻礁公投推動聯盟──民進黨反核四、也反三接遷離;國民黨挺三接遷離、支持核四重啟。

更讓環團產生集體焦慮感的原因,是台灣發展再生能源進度落後。 核能議題2023 經濟部預計2025年再生能源佔比要達到20%,但截至去年只達到5.4%。 如何在反核的共同前提下發展再生能源,環團內部的想法逐漸紛歧,也在過去3年出現更多裂痕。 「以核養綠」一案通過的法律效果,僅止於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1項,並未實質等同核二、核三延役或重啟核四,卻也讓環團意識到當時社會主流民意轉向擁核,因此被迫回防核能議題。

核能議題: 台灣不缺電嗎?

根據美國能源部的說法,美國境內的核事故保險收到了普萊斯-安德森核工業補償法的補助。 核能議題2023 [48]2005年7月,美國國會又將這台法律進行了擴展。 在英國,1965年頒布的核設施建造法規定,核子反應爐的事故由此反應爐的執照擁有者負責任。

核能議題

你可以成為PGE太平洋綠能的種電夥伴,只要家中有閒置土地或大面積屋頂,歡迎聯繫PGE太平洋綠能。 我們秉持「種電、農耕、生態保育」的初衷,提供一站式服務,協助民眾規劃、架設地面型或屋頂型的太陽能發電裝置,目前掛錶的案場已有10MW發電量,興建中的案場預計更高達80MW,全力投入太陽能發展,與台灣土地與人民一起迎向綠電時代,守護台灣環境。 由於議題細碎化,各專家背景立場也不盡相同,甚至有官方代表與民間代表的對立,因此所獲得的結論都只是在眾人皆知的程序性建議上打轉。 同時這些建議也都缺乏專業知識上的討論,更幾乎與乾貯場本身安全無關。 除了剛剛提到的第一類的「政府緊急應變建制」,第二類的「環境輻射監測機制」也是專家們付出較多心力的範疇;但可惜的是,專家最後只建議多建監測站,卻沒有太多關於「必要性」的科學討論。

核能議題: 「日本無法擺脫福島核災陰影,帶給台灣什麼啟示?」英籍專家關注核能議題35年 重磅揭露引國際關注

近日各政黨圍繞能源議題頻頻展開政治攻防,民進黨立委賴品妤批評侯友宜的核能政策,但反被被踢爆父親是多家能源公司負責人,引發各界熱議。 根據網路聲量數據顯示,在多份民調中保持領先的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在能源議題的表現上卻不如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 NuScale 把水循環系統都包在了反應爐,一次冷卻劑藉由熱對流上下循環,完全不需要幫浦,減少停電時產生的風險,一次冷卻劑的熱則會傳給二次冷卻劑,讓二次冷卻劑變為蒸氣推動渦輪發電。 核能議題2023 這方法雖然看似可行,但關鍵的問題還是一樣,沒有人能確保和追蹤,這些被大地吞噬的高階放射性廢棄物最後去了哪裡,會不會上演像被關進獄門疆丟進隱沒帶的五條悟一樣在短時間中回到地表?

目前此方法還在研究中,但是現實是,如果國內沒有發展相同技術,還是得要將高階放射性廢棄物運出國進行再處理,並且還要再運回國內,繼續乾式貯存。 而且,如果使用的是高能量質子束,需要 10~100 MW(百萬瓦)的驅動功率,會額外消耗能源。 但為了對得起選民,比起口號,政治人物更該提出務實的政策,核電廠如何延役? 不論是哪一方,我們都由衷希望能看到完整的政見與科學論證。 日本有三座乾式貯存場,其中一座,就位在日本 核能議題2023 311 大地震中受災的福島電廠。

核能議題: 核能

兩成綠能發電與五成天然氣發電的計劃,台灣現時根本做不到,廢核必然增煤。 增核減煤是英、法、日、美等國正在施行的做法,目前全球運轉中的核反應爐有451座,另有54座在興建、151座在規畫、337座在研議。 核能議題2023 100毫西弗以下的低劑量輻射并觀察不到影響健康的效應,且福島核災外洩的輻射劑量,也比想像中低很多。

核能議題

鈾礦的開採,是要將自然界之中約百萬分之一到十的鈾,開採及提煉約至百分之三水平的鈾燃料棒,但過程中對環境就產生大量輻射污染。 當中較落後的尼日及納米比亞,鈾礦所帶來的輻射污染就最為嚴重,當地的水源均錄得超過WHO標準的鈾濃度,對當地貧困的居民而言,飲用水本來就別無選擇,只能承受輻射超標所帶來的健康風險。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從Plough和Krimsky(1987)對風險溝通幅度的定義來看,可以發現,科技官僚在溝通「目的」面向,是將風險溝通當成培育民眾信任的政策工具,希望能藉機向民眾宣揚政府的能力,以及專業可靠。

核能議題: 統大選 侯友宜 More... 國民黨 核能 重啟核四 重啟核電 核電 2050能源政策 能源 電力 台電 能源政策 淨零 環境永續 淨零排放 再生能源 供電 以核減煤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與社會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 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使用全台最大社群口碑聆聽工具《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分析全台鄉民網路話語文本,研究各種爆紅事件的數據指標,並經過資訊清洗、統計整理,產出趨勢、行銷見解。 2.依目前市場狀況,同一支基金之下又會區分不同級別,本排行只取同一基金下績效表現最佳的級別,進行評比,其他級別,則忽略不計。

在這之前,用過燃料棒如果想要移出燃料池與反應爐,它們能去的地方就是「乾式貯存場」。 文在寅提出2025年淨零碳排的「綠色新政」,包含提升再生能源、逐步廢核。 政大創新民主中心與《報導者》邀請8位大學生首投族,針對攸關能源轉型的核四和藻礁兩題,進行焦點團體和模擬投票。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