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源功率元件大廠英飛凌日前宣布與群光電能合作,透過運用氮化鎵(GaN)半導體技術,打造更低碳的電源供應器,已領先業界量產相關大瓦特數筆電電源新品,布局未來AI筆電電源的全新升級。 國科會副主委陳儀莊今天出席行政院會後記者會時表示,國家核心關鍵技術認定是重中之重,國科會6月已開過跨部會會議並成立核心關鍵技術辦公室,目前正請各部會提出核心關鍵技術名單,經關鍵技術辦公室確認後,將送審議會審議。 國安法去年三讀修正通過但至今尚未生效,主要是國科會仍在研議國家核心關鍵技術認定,國科會副主委陳儀莊今天回應,6月召集跨部會議並成立核心關鍵技術辦公室,目前已請各部會提出核心關鍵技術名單,預計最快12月完成審查並報請行政院。 台灣核融合技術 恆星內部一直都在持續進行核融合過程,以太陽核心為例,氫原子核在高溫高壓下不斷相互碰撞融合成更重的氦原子,過程中的質量虧損帶來巨大的能量釋放. 但化石燃料等非可再生能源也帶來滾滾濃煙和許多環境問題,就連不可再生造成的能源短缺也成了問題。 太陽能及風能、水能、生物能等這些可再生的清潔能源,污染程度小且本身可以再生,但又受自然條件限制,故利用率有待提高。
比起這些能源,不少人更青睞核能:核能發電污染小且能量密度高,利用效率也更高,不少國家有核電廠,但幾乎都是利用核分裂發電。 反應爐的放射性物質與發電時過多廢熱與熱污染該如何處理,至今幾起核電廠事故也足以說明這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同時,國際間以共同開發方式啟動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 ITER)實驗計畫,也有國際大型企業投資,顯示各方對核融合發電的期待及可能性。
台灣核融合技術: 核能列淨零科技?國科會:已投入核融合前瞻研究
2013年1月,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陳藹玲號召婦女成立「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22],引起社會關注,也使行政院長江宜樺於2月25日宣布,政院願接受核四停建公投檢驗,將由立法院發動全國性公投,預估7、8月舉行。 2010年代有不少反核的集會遊行及社會運動,其中以臺灣廢核大遊行、2014年林義雄反核四禁食行動、後續引發佔領忠孝西路事件、426凱道反核事件較為知名。 中華民國的核電廠皆由臺灣電力公司運營,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為其督導機關,核電廠也受國際原子能總署監督。 當我們提到「資安」,對一般人而言,可能是指像是密碼外洩而導致個人財產損失;但在工業面,不只會造成財產與企業經濟損失,更有可能造成人身安全。 例如機台的工安意外,若是系統無法意識到設備的正常運作與否,造成的不只是經濟損失,而是生命安全的損害。 福島 311 核災即將步入 10 週年,當地卻仍在重建之路,根據日本官方近期報告,核電廠反應爐附近至今仍殘留的大量的輻射汙染,人員靠近數小時內就會死亡。
南韓國會在經歷好幾個月的爭論後,上周通過「韓版晶片法」(K-Chips Act),擴大對半導體和車用電池等主要戰略科技的... 經查坍塌原因為水利處雨水連接管脫管,將由水利處修復脫管處並進行路面修復;後續新工處也將以透地雷達檢測有無其他空洞。 自由時報稱,目前,雄二E型有A彈和B彈,A彈射程為500公里,B彈射程為1000公里,增程型將超越1000公里。 外傳,目前雄二E已部署240多枚,不過此案高度機密,無法確切知道實際數量。
台灣核融合技術: 台灣“極機密”開發並試射導彈傳射程可抵南京?
西門子提供完善的數位軟體管理平台,縮短客戶在節能減碳數據應用的過渡期,更能監視並分析廠房人員的操作習慣與狀態,透過這些收集的數據,由內至外提升設備的節能與人員的效率。 楊子慶說明,DEGREE 代表的是六大優先永續指標(Decarbonation、Ethics、Governance、Resource 台灣核融合技術2023 Efficiency、Equity、Employability),當企業要導入新概念,勢必面臨陣痛期。 而西門子內部的落實,則是先透過鼓勵員工抱持正面心態,再把數據透明化,與 AI 技術結合,使每個人在日常工作中都能檢視永續指標的實踐度。 在導入平台統一管理後,帶來的效果,是在既有的員工規模底下,成長了數以倍計的成交單量。
儘管這次產出的能量僅維持極短時間(只有100兆分之1秒),但科學家已更接近點燃核融合。 台灣核融合技術 劉宇環表示,聚界潔能發展的桌上型核融合系統,初期將做為家庭、公共場所的熱爐設備,最快三年後就可商業運轉。 基隆港務分公司指出,展攤號碼為R1416,有興趣參觀及瞭解自由貿易港區業者,可預先登錄,取得入場憑證QRCode,將安排專人服務,輔導確認可行的商業模式。 現年35歲的DJ SODA表示,當下很驚訝也很害怕,從事這份工作10年來,從沒遇過這種事。
台灣核融合技術: GDP大餅分給勞工的報酬越來越少 關鍵原因竟是老闆寧可投資機器也不願加薪?
中國核融合實驗的「人造太陽」項目今年也有所進展,據「環球時報」10月的報導,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科研團隊在10月19日成功讓HL-2M等離子體電流突破100萬安培(1兆安),距離核融合點火更進一步。 核融合產業協會(Fusion Industry Association)追蹤的投資情況顯示,近年已有超過50億美元資金注入各家民間的核融合相關企業。 各家企業都在研究不同的核融合反應爐設計,大部分仍仰賴等離子狀態的核融合。 各國現有的核電廠均是透過核分裂產生能量,全球約10%電力來自核電,雖幾無碳排,但所生廢棄物的放射性恐千年都不會消失。
- 李海光進一步說明,現在還在研究階段,「你看到的只是核融合技術,從技術到發電還有一段時間」,尚無達到示範型電廠程度,最樂觀商轉時間「絕對超過10年」。
- 目前 ITER 約有多達 35 個國家參與,歐美民間也有一些企業正積極投資,就連泰國、哥斯大黎加也都了解到核融合對未來的重要性.
- 范栩分享,西門子本身也同時是製造商,十分了解製造商的需求,有能力提供全方面的軟體與硬體,但這都是屬於技術的範疇。
- 朱永光指出,在再生能源領域中,太陽能、風能發電都必須「看天吃飯」,氫能則是成本高,核融合技術若成功普及,就是取之不竭的終極潔淨能源。
- 在缺乏恆星內部引力等環境下,實驗室中打造可實用核融合反應爐的溫度需求遠比太陽核心更高,以目前第一代燃料氘(D)和氚(T)為例,需求溫度為 1.5 億°C,約是太陽核心溫度的 10 倍。
- 西門子也鼓勵內部每個人提供各種減碳發想,以「創新孵化器」的概念,找到更多永續的可能性。
CFS 表示,其商業模式主要會來自於為客戶設計、建造核融合電廠,據該公司所稱,預計將在十年內開始為公司帶來收入。 台灣核融合技術 目前的融資金額將使該公司的 runway 持續到 2021 年,因此目前正在尋求更多資金。 根據 CFS 台灣核融合技術 ,由於氫的同位素是核融合的主要燃料,正確的技術發展有一天將可以使一杯水(即 台灣核融合技術 H2O)產生足夠的融合反應,進而產生多達一個人一生所需消耗的能量程度。
台灣核融合技術: 工業富聯量產輝達高階AI伺服器 加速拚車用太空應用
「走回頭路」是最好的準備,於此同時,人才彈藥也需足夠,物理組副研究員陳恩仕認為,要吸引年輕人投入電漿技術,首要之務是勾勒出產業前景,「現在台積電之所以這麼夯,就是因為工作需求大,所以很多人去念電機電子」,由市場端塑造產業正面氛圍,學生自然願意投身學習。 原能會核研所長期致力電漿物理研究,早年著重研究原子核物理理論,1990 年代環保議題躍上檯面,轉而開發友善環境的電漿物理技術,再技轉給廠商,協助產業製程升級。 陳孝輝舉例,過去鍍膜技術是使用化學溶劑,產品被歐盟拒於門外,廠商經過技轉,不僅成本降低,產值也更上一層樓。 同時,國際間以共同開發方式啟動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實驗計畫,也有國際大型企業投資,顯示各方對核融合發電的期待及可能性。 前國科會主委、台灣聚界潔能副董事長李羅權表示,人類想要發展核融合技術已七十多年,許多大型跨團隊投下鉅資、打造規模龐大的設備,至今都不能突破關卡,為人類發展新能源帶來貢獻。 聚界潔能發展的核融合技術,原理類似大自然閃電產生高電壓,進而讓核融合發生,開創出全世界核能源的創舉。
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案複決相關法律條文,法理上於結果公告3日後立即失效,其領銜人認為這代表台灣人民否決廢除核能政策[4]。 事後民進黨政府卻表示,無意延役台灣核電廠、興建新的發電機組,原因是反應爐壽命將到期,無法延役。 國科會分析,美國取得成果是運用雷射引發核融合研究上的重大突破,代表著在科學層面,人類已經可以利用雷射核融合方式來產生能量大於輸入的雷射能量;但目前不同核融合技術皆在實驗室驗證階段,離電廠應用上尚有一段距離。 目前人類已經可以實現不受控制的核融合,如氫彈的爆炸;也可以觸發可控制核融合,只是輸入的能量大於輸出、或發生時間極短。
台灣核融合技術: 技術規格
核融合提供的電力和熱能,可以滿足各種能源需求,包括:為房屋供電、給電池充電、製造乾淨燃料、驅動化學過程,或其他工業用途。 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拋出全台廣設小型核電廠(SMR)構想,引發各界熱議,台北市電腦公會今天舉辦台灣ICT產業全球供應鏈與環境友善布局座談會,邀請童子賢出席。 例如三十餘年前,很多公司從矽谷一家小研發室,搬至新竹科學園區,乘著1990年代台灣高科技風而立、而壯,1990年代後又搬回美國。 李海光說,核融合電廠與現有核能電廠是完全不一樣的型態,不用處理放射性廢料,且燃料取之不盡,畢竟氫做燃料「在地球上用不完」,且沒有放射性問題,民眾心理也少了威脅。 台灣聚界潔能董事長蔡清彥,曾是總統府國策顧問,其擔任工研院董事長6年期間,積極催生多家科技新創公司,連結全球市場帶動產業革新不遺餘力。
全球最先進核融合技術在台灣,由台美兩地多位科學大老參與的台灣聚界潔能最近宣布,該公司發展獨步全球的「桌上型核融合系統」,進度已超過去年12月美國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LLNL)公布的成果。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實驗性托卡馬克反應爐是法國南部正在建設中的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2020年7月,該項目正式啟動機器組裝階段,截至2022年7月 ( 台灣核融合技術 )[update],據實現首次電漿放電所需的工作已達成77.1%,預計將於2025年12月進行首次測試[10]。 向克強認為,討論核融合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去了解「核融合與非核家園的願景並不衝突」。
台灣核融合技術: ●從手機到離岸風機抗腐蝕 電漿物理是功臣
國科會曾指出,牽涉到雷射工程、電漿診斷團隊,設計模擬、執行及分析資料及材料製造團隊等複雜分工,正積極研擬透過國際合作來強化研究量能。 另一方面,美國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LLNL)發展核融合技術,在去年宣布正式達淨能量增益。 從1950年代開始,人類發展核融合技術的主流有兩派:一為慣性約束核融合,最代表性單位是美國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LLNL);另一為磁約束(magnetic confinement)核融合,目前法國興建中的ITER,就屬於磁約束核融合反應設備。 美國能源部去年12月13日曾經公布一項轟動全球消息,位在加州的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LLNL),採用「慣性約束(inertial confinement)核融合」技術,成功讓淨能量(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量)增益率達到120%。 原能會核能研究所物理組研究員陳孝輝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指出,以半導體為例,80%皆是電漿製程,能走到先進奈米等級,關鍵就在電漿技術。
「我不認為台灣會缺電」,童子賢說,他相信台電與經濟部有能力去處理缺電問題,但真正重點在於排碳的發電。 碳排放發電可能導致台灣未來被國際嫌棄,目前台灣半導體在國際當紅、左右逢源,「可是碳排放會讓你左右為難」,需要電卻不要核能,只好回頭去燒天然氣。 但從目前研究成果可見,進展速度越來越快,也借助科技進步、人工智慧等,「大家越來越樂觀」。 李海光進一步說明,現在還在研究階段,「你看到的只是核融合技術,從技術到發電還有一段時間」,尚無達到示範型電廠程度,最樂觀商轉時間「絕對超過10年」。
台灣核融合技術: 台灣相關反核組織
在此極端條件下產生一種稱為等離子(或稱電漿)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氫原子會融合進而釋放出巨大能量,這與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相同。 (中央社華盛頓12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能源部將於13日宣布目前研究中的核融合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核融合的原理因近似太陽,長久以來被人們視為具備潔淨、用不盡等特質的終極能源。 陳孝輝進一步說,近年國際研討會討論核融合發展所需關鍵技術,第一個即是基礎電漿物理,畢竟一旦實驗過程出現意外,都要回歸電漿物理尋求解決方案,凸顯這項技術重要性。 要達到這個目標,這台桌上型核融合系統輸出電力只要達到1KW至10KW就行;下一目標是淨能量增益率達到300%,輸出電力10KW至50MW,將可裝置在各種電動車、船隻、工廠、辦公大樓和資料中心使用;更大型機種輸出電力達50MW至10GW,才會成為電力公司的發電主機。
白宮表示,目前全球30多家民間核融合企業有2/3在美國,大部分都成立於過去10年間,「藉由與這些民企的合作,我們有機會讓他們留在美國發展,進而鞏固美國在核融合技術的領先地位」。 核研所物理組副組長謝政昌分享,早年修電漿物理課的老師,過去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與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齊名)做核融合研究,回國也是利用電漿專業、往半導製程發展。 由於核分裂會產生輻射產物,至今也尚未有較佳處理方式,國科會認為,世界各國在面對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核融合前瞻能源技術,是各國努力的方向之一。 雄二E地對地巡弋飛彈,從陳水扁總統時期開始研發,卻因攻擊性問題頻頻受美方勸阻與干涉,美方延長軍用精密零組件審查期、封鎖部分關鍵組件並受技術管制。 台灣還發現美方技術手冊只有方向正確,其中的分析過程數據都是故意給錯的,後續改良,雄二E的“鯤鵬引擎”才獲得關鍵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