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之後10大優勢2023!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John on August 6, 2023

森林之後

共同合作訂立出兼具生態、經濟與社會三方面的管理策略,並形成一個對環境負責且彼此交流產業鏈。 亞馬遜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其面積相當於美國的國土面積。 然而,這裡也是世界上森林消失速度最快 的區域之一。

以印尼為例,印尼的鳥類多樣性是排名世界第五〈1,600種〉,有約400種特有種、120種受脅鳥種。 森林之後 印尼卻是十大製紙國家之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兩間製紙廠,而且目前已有至少83.5萬公頃的天然雨林是為了製紙而被砍伐。 世界銀行估計印尼每年共有2,000,000公頃的雨林遭砍伐,面積有比利時那麼大,而且約73%是盜伐的,相當驚人。 世界銀行預估蘇門答臘的森林將在2005年砍盡,婆羅州的喀里曼丹將在2010年砍盡。 台灣不但進口大量在印尼生產的紙,而且經常重新包裝,甚至貼上不實的環保標誌誤導消費者。

森林之後: 保護森林的方法,從日常生活中愛地球!

事實上,這家韓國企業擁有巴布亞最大的油棕櫚種植園,自 2001 年以來已經摧毀該省約 57,000 公頃的森林(超過 1/2 個玉山國家公園)。 2.工人挑選出最大、最有價值的樹木,用電鋸砍下,再用卡車運走。 有部份的木材在國內銷售,其餘則外銷或走私到日本、台灣、中國大陸、等等禁伐的國家。 另外,購買的時候你還應留意產品使用循環再生材料的比例,例如「100%再生紙」即代表該產品全部來自循環再生的材料,也是最為環保的選擇。

森林提供人類許多不同的資源,對人類非常重要:包括儲存二氧化碳、調節氣候、淨化水源以及減輕像洪水等自然災害。 根據巴西國家太空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Space Research, INPE)監測的數據顯示,巴西亞馬遜地區的毀林面積連續三年持續擴大,2021 年 1 月至 5 月間的伐林量比起去年同期增加了 14.6%。 而與往年同月相比,2021 年的 6 月則是亞馬遜森林自 2007 年以來,起火點數量最多的月份,衛星偵測顯示了 2,308 個起火點,比破記錄的 2020 年 6 月增加了 3%。

森林之後: 世界森林砍伐情形

在位於東南亞至太平洋群島的天堂雨林,是地球上唯一的原始雨林。 根據官方數據和報告,印度尼西亞估計有76%-80%的採伐為非法,巴布亞紐幾內亞更有90%以上的採伐違反當地的憲法和法律。 亞馬遜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巴西政府在2006年承認大約有63%來自巴西亞馬遜地區的木材取自非法來源,兇殺、暴力、壓榨勞工、非法取得公共土地的現象隨處可見。 位於剛果盆地的大猿森林是世界第二大雨林,也是非洲物種最豐富的地區。 現在,大猿森林的85%已經消失,但工業採伐的威脅從未停止。 同樣,非法採伐的問題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尤為嚴重,據世界銀行在2005年的估算,大約有40%來自該地區的木材系非法來源。

森林之後

巴西政府在2006年承認大約有63%來自巴西亞馬遜地區的木材是非法取得,兇殺、暴力、壓榨勞工、非法取得公共土地的現象隨處可見。 森林覆蓋率超過58%的臺灣,近郊就有許多森林,供給了乾淨的水源、木材和日常藥物。 在東亞,綠色和平積極遊說各國政府加強森林保護政策;要求林木業者停止大規模砍伐;督促企業採用顧及生態的永續林業製品;守護現有的原始林。

森林之後: 農業開墾

貓頭鷹是夜晚的天然林獨特的笛音,而健康的森林永遠不會缺少日日夜夜溪水奏鳴的絃樂。 夜裡的天然林,除了視覺的繽紛狂幻之外,也要記得以耳朵去偷聽森林幽長深遠的秘密;鳥友們最愛在夜晚循著貓頭鷹的鳴聲追蹤牠棲息的枝頭,並且在樹下苦候牠現身。 貓頭鷹獨特的翅羽構造讓牠在夜晚的捕食飛行簡直無聲無息,輕如鬼魅,不像笨拙的飛鼠。

最 後,這些動物的肉供應給快餐店,作為食物的原料。 同樣,牧場的過度開墾也是亞馬遜雨林破壞的重要原因。 這些大型牧場正在蠶食大面積的原始熱帶雨林,而生產 的牛肉、牛皮等製品也被供給到全世界市場,包括台灣在內。 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由於需要土地資源,農業開墾也吞噬了珍貴的原始森林。 由於國際市場對大豆和牛肉需求的增長,這片地球上最大的熱帶雨林正逐漸被大片的大豆種植園和牧場所替代。

森林之後: 減少排放溫室氣體

公元前8400年~8300年及公元前7200年~7000年間,歐洲地區的榆樹花粉普遍減少,分布區從南歐逐漸北移至英國,可能代表著新石器時代農業興起時的火耕區域變化狀況。 FSC 也參與森林復育計畫的制定,對於不同面積、性質的森林提出不同的開發準則,以確保森林能在合理範圍內適度管理。 截自 2007 年,世界上 79 個 國家的1億多公頃林地,以及數千種林業產品的產業鏈通過了森林管理委員會 FSC 認證,這個數字仍在快速增加中。

  • 如果暖化是因為太陽更加活躍,科學家應該會在大氣層所有層面都偵測到更高的溫度,但根據目前觀察,僅在大氣層表面和底層測到較高溫度,這顯示溫室氣體使熱能被困在大氣的底層。
  • 獲獎的三名得主之一、美籍日裔學者真鍋淑郎,在 1960 年代就建立了氣候變遷模型來預測全球氣候狀態,人們所熟知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提高,會提高地球表面均溫」即是奠基於他的研究。
  • 根據葛隆納(William Cronon)在《土地的變遷》(1983年)的分析及報導,17世紀英國殖民者就曾經記錄了新英格蘭地區季節性洪水增加的情形,當時新定居者初來乍到,正陸續砍伐森林以發展農業,他們認為洪水與上游大規模的伐林有關。
  • 亞馬遜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其面積相當於美國的國土面積。

現在,全世界正要求破壞者停下,保護對氣候、生態都無比重要的原始雨林。 我們極力遊說各國政府加強森林保護政策,要求企業終止砍伐、焚燒等毀林行為,並督促利害關係人採用顧及生態且永續的方式管理森林。 森林對於穩定全球氣候、淨化水源和水土保持無比關鍵,不僅是地球約三分之二陸生動植物的棲息地,更是抵禦氣候變遷的最後防線。 人類、野生動植物,以至整個地球的健康,都仰賴健康的森林生態,然而珍貴的森林卻正因人類大火四起,快速消失。

森林之後: 我們能如何在生活中減碳,減緩氣候變遷?

另外他也表示,在台灣製造再生紙的科技進步之前,這個過程所產生的污染可能比使用原木紙漿還要多。 森林之後2023 森林之後 森林之後2023 他最後也強調,國產再生紙的品質不佳,會損壞印刷機器,但進口的再生紙成本過高不經濟。 中華鳥會也表達價錢是重要的顧慮,因為再生紙通常比較貴。 根據葛隆納(William Cronon)在《土地的變遷》(1983年)的分析及報導,17世紀英國殖民者就曾經記錄了新英格蘭地區季節性洪水增加的情形,當時新定居者初來乍到,正陸續砍伐森林以發展農業,他們認為洪水與上游大規模的伐林有關。

「種1000公頃的森林,大約等於1000個人的人均碳排,也是杯水車薪。」張世杰表示,用種樹達到減碳的效用是相當有限的,需要考慮的不只是利用土地來種樹減碳,而是如何營造更多棲地讓動物使用。 願景雖然單純美好,但須要政府與企業支持多元發展再生能源,跟著環境與國際趨勢制定全面的政策,並且設定明確的減碳目標和途徑,才有辦法達成,這須仰賴您我共同督促與推動,以早日實現。 也許您會好奇,攝氏 2 度和 1.5 度的差別有這麼大嗎? 光是守住這 0.5 度,就能使全球面臨缺水危機的人口減少50%、上億人能避免因氣候而貧窮、農作損失一半的機率減少2倍、1 千萬人不遭海平面上升影響、4億2千萬人避免受到熱浪襲擊、防止150至250萬平方公里的永凍土融化、以及保護無數動植物面臨絕種危機。 從前教導我們的林業專家也許從來不曾卸下自我的成見進入天然林之中;他們始終向森林系的學生說天然林是雜木林,木林生產力低,毫無經濟價值,森林必須經營。

森林之後: (language == 'en' ? '森林療癒,是在療癒什麼?' : '森林療癒,是在療癒什麼?')

由於大多數人口不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就是間接依賴農作物過活,多數地區為了種植農作或畜養牛隻只能繼續開墾,土地壓力始終未減。 但是保留足夠的原始綠地可以讓野生動物休養生息,還能收集柴火、木材、水果或放養豬隻。 貴族或高階神職人員為了維持動物數量好繼續狩獵,通常也會保護特定林地。 森林砍伐對於疾病的另一種影響方式,是疾病帶原者的遷移和散布,稱為「範圍擴展」—宿主以及病原體的範圍擴展到新的地理區域。 [138]因為森林被砍伐,自然宿主及寄宿物種被迫遷移到鄰近棲息地,病原體也隨之移動,並在新棲地找到新宿主。 人類和這些病原體及物種密切地接觸,難免直接或間接地遭到感染。

  • 科學的研究森林物種及物種與環境相互的影響被稱為森林生態,而森林管理往往是被稱為林業。
  • 因為同樣需要砍伐天然林,來種植這些作物,所以這些人工林的發展也對原始森林的保護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 森林保護政策可組合運用技術方案或經濟手段,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 他們沒錢,只好沿著林道進入森林,自己開闢一塊土地養活家庭。
  • 見晴懷古步道是昔日山地運材軌道,沿途隨處可見披上翠綠苔蘚與長滿蕨類的舊鐵軌,前端掛著警示牌「歷史遺蹟請勿行走」,旁邊則設置了木棧道供通行,新舊對照,趣味橫生。
  • 森林覆蓋率超過58%的臺灣,近郊就有許多森林,供給了乾淨的水源、木材和日常藥物。

加拿大大約有4,020,000平方公里的森林土地。 90%以上的森林土地是公有和公營,約50%的森林總面積是分配給林業。 這些分配領域的管理,使用可持續森林管理原則,其中包括廣泛的諮詢,與當地的利益相關者。 約8%,加拿大的森林,是受法律保護,從資源開發(全球森林觀賞加拿大,加拿大自然資源部)。 2006年12月,超過123.7萬平方公里在加拿大的森林土地(約半數的全球總),已證明作為可持續管理(加拿大可持續林業認證聯盟)。 現在已是全球森林存亡的關鍵時刻,需要有您一同支持綠色和平守護森林的行動,督促全球政府加強森林保護政策,並要求企業終止砍伐、焚燒等毀林行為,採用友善生態且永續的方式管理森林。

森林之後: 土地權

Community Forestry International(2015年解散)、Cool Earth、大自然保護協會、世界自然基金會、保護國際、非洲保護基金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及綠色和平等組織也致力於保護森林棲息地。 綠色和平還特別繪製尚未遭受破壞之珍貴原始林地圖[304]並公布在網路上。 [305]世界資源研究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接著做了一張更簡要的專題地圖,[306]對照人類出現前(約8,000年前)的森林分布狀態和目前已經滅絕的區域。 [307]從地圖可以一望而知要造多少的森林才能彌補人類破壞的區域。

失去了重要的森林生態,意味著許多與林共生的社群被迫遷徙,稀有及瀕危物種的棲息地也面臨威脅,大量原本封存在林中的溫室氣體釋出,加劇氣候變遷的影響。 工業發展以來的大規模砍伐,讓森林面積急速減少,許多與林共生的族群被迫遷徙,稀有及瀕危物種的棲息地也面臨威脅,大量原本封存在林地中的溫室氣體釋放至大氣,更加劇氣候變遷的影響。 今年我去了一趟菲律賓,在民答那峨島一個少數還存有低海拔熱帶雨林的地區賞鳥。 但遺憾的是,這森林不但沒有受到保護,還急速開發中,因為這塊林地是一個製紙工廠木材的來源。 他們將原始林砍伐之後,種植生長迅速的外來樹種尤加利,雨林的開發過程和其他的熱帶國家大同小異。

森林之後: 環保署制定的環保標章

而在旱季明顯地區,一把森林大火有可能在樹木成熟前就毀了心血。 [223]雖然數據有不確定因素,但大家還是認為破壞雨林是重要的環境問題。 森林管理委員會(FSC)是一個獨立的、非營利性的非政府組織。 成立於 1993 年,森林管理委員會 FSC 成員包括綠色和平、WWF 等環保組織。 宜家家居(IKEA)、B&Q 等負責任的企業和來自 50 個國家的木材貿易協會、政府林業部門、當地居民組織、社會林業團體和木材產品認證機構的代表。

森林之後

除此之外,降水模式改變和亞熱帶地區的沙漠化,助長極端天氣包括熱浪、乾旱、森林大火、暴雨、水患、暴雪等。 另一名獲獎的德國學者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則建置了研究方法,證明真鍋淑郎的氣候模型可信、不受天氣趨勢變化而影響,後人也以此研究方法確認氣候變遷能多大程度完全歸咎於人為排放。 而現實的我正在夜裡看著《霧中的刺蝟》,聽覺上的威脅於我而言更是嚇中之嚇,黑夜把細微的聲音變成無謂的恐懼,像漣漪一樣放大再放大。 一陣細絲般的呼吸聲忽然近至耳邊,全身猛然一顫,才發現是書頁翻頁的摩擦聲,被自己嚇得全身還冒著冷汗,鬆了口氣之後不禁要自嘲一番。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