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基因測試2023必看介紹!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Eric on June 27, 2020

鼻咽癌基因測試

陳君賜教授展示研究計劃所使用的「即時定量聚合酶鏈連鎖反應偵測系統」,可同時間處理近百個血液樣本,測試結果最快在兩小時內得出。 醫生會按週期進行化療,一般一個療程持續3至4星期,每個療程後會確保患者有足夠時間休息和恢復身體狀態。 但要留意,化療藥物的原理旨在攻擊迅速分裂的細胞,惟正常細胞也會同時受影響,引發身體各種副作用。

1.優惠期至2022年5月19日,客戶必須于2022年5月19日或之前完成預約及網上付款,並於2022年7月19日或之前完成服務方可享此優惠。 年滿65歲並持有有效香港身分證的長者可以使用醫療券。 超市禮券會於進行接種當天,在時代醫療服務中心領取。 除了到醫療機構進行測試外,市面上亦有不少機構提供現成的 DNA 測試試劑,售價由幾百到過萬元不等,視乎檢測內容而定,檢測項目越多,售價越貴。

鼻咽癌基因測試: BRCA 基因與乳癌卵巢癌的風險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在2018年確診的鼻咽癌患者之中,只有6.5%的患者確診時屬於第一期,有超過七成患者直到第三、第四期才確診,影響治療成效。 鼻咽癌患者徐先生希望,研究團隊能憑着今次破解的鼻咽癌全基因組圖譜,日後發展出相關技術,幫助患者選擇合適的治療,惠及更多癌症病人。 中大研究人員將所有樣本在顯微鏡下進行癌細胞分離(microdissection),並提取脫氧核糖核酸(DNA)以進行「全外顯子組測序」。 由於外顯子組僅佔整個基因組圖譜大約1%,為掌握更多有關鼻咽癌的基因數據,研究人員再將部分個案的樣本進一步進行「全基因組測序」。

鼻咽癌基因測試

胃泌素17的水平有助檢測有否異常胃酸分泌或胃炎發生, 對於早期發現胃部疾病及胃癌前病變是一項重要的參考。 癌胚抗原CEA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大腸癌腫瘤標記,其他癌症如肺癌、乳癌、甲狀腺癌、胰臟癌、肝癌、胃癌、卵巢癌和膀胱癌的病人,CEA亦可能上升。 鼻咽癌基因測試2023 M2-PK 腫瘤標記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及成熟,常用於各種惡性疾病的診斷和監測。 Tumor M2-PK已被證明在胰腺癌,胃癌,食道癌,結 直腸癌和膽管細胞癌中具高的敏感性。

鼻咽癌基因測試: 及早進行檢測治療部份癌症治癒率達>90%

(左起)中大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梁承暉教授、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盧煜明教授及教授陳君賜教授介紹中大全港大型「鼻咽癌血液測試研究計劃」,以篩查鼻咽癌早期患者。 若病人的頸部曾接受放射治療,每年需要檢查一至兩次甲狀腺功能。 完成治療後也可考慮進行一次牙科檢查;聽力、言語和吞咽情况等可能受治療影響的部份,情況也需密切注視,若發現治療副作用持續未有改善,甚至有新的症狀出現,病人應盡快告知醫生,並作進一步檢查。 免疫治療透過激活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和T細胞,令免疫系統重新辨認和攻擊癌細胞,從而縮小腫瘤或減慢其生長。 免疫治療藥物主要用於化療失療或癌細胞已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鼻咽癌患者,亦有免疫治療藥物可用於一線治療。 化療的副作用要視乎使用藥物的類型及劑量,常見副作用包括脫髮、口腔潰瘍、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增加感染風險(白血球下降)、容易瘀傷或出血(血小板數量低)等。

鼻咽位於頭顱中間、鼻腔盡頭和喉嚨上端的「隱蔽」空間裡。 早期鼻咽癌徵狀容易與傷風感冒病徵混淆,因此鼻咽癌篩查能有效找出早期鼻咽癌患者,讓患者儘早規劃和接受治療,提高治療的效果。 絕大部份患者會進行體外放射治療,利用高能量X光線將癌細胞殺死,達至根治療效。 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的過程不會感覺任何痛楚,亦無須接受麻醉或住院。 至於有家族病史的高危人士,曾有研究顯示,每年進行EBV血清檢測和鼻咽鏡檢查,可提升於第一期確診的比例,但也有説法指相關研究欠缺嚴謹標準,建議高危人士諮詢醫生意見,了解篩查的詳情和利弊。 EBV血清測試是目前最常見的鼻咽癌篩查方法,但假陽性比率由2%至18%不等;鼻咽癌基因篩查靈敏度達95%以上,惟特異性有限。

鼻咽癌基因測試: 鼻咽癌基因測試(定性)

復康護理計劃能讓病人對日後的復康進程更加清晰,加強對疾病掌控的信心。 鼻咽癌可根據腫瘤大小、有否擴散到淋巴結,以及是否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而分為四期。 第一期腫瘤仍然局限在鼻咽以內,第二、三期擴散至淋巴,第四期則再細分為4A、B和C,4C期就是指腫瘤已擴散至其他器官。 期數越後,癌症能根治的可能性越低,但隨著鼻咽癌治療不斷進步,存活率已較二、三十年前大大提升。

鼻咽癌基因測試

中大首創的鼻咽癌基因血液測試,乃透過檢驗血液內是否有鼻咽癌腫瘤基因而將患者分辨出來,準確度高達95%以上,是現時最準確的癌症血液測試之一。 為進一步驗證此技術能否作為早期鼻咽癌的篩查工具,中大於2008年起展開鼻咽癌篩查研究,抽取超過1,300名無鼻咽癌病徵、年齡介乎40至60歲市民的血液進行腫瘤基因測試。 69位測試結果呈陽性反應的參加者進一步接受鼻咽鏡等檢查,最後共三人確診為鼻咽癌患者。 三人全屬早期患者,治療後已經完全康復,至今沒有復發跡象。

鼻咽癌基因測試: 誰適用Take2 Prophecy™ 早期鼻咽癌篩查?

一些常見的短期副作用包括皮膚紅腫或起水泡、噁心嘔吐、疲勞、口腔潰瘍、吞咽困難、聲音嘶啞及味覺喪失等,長遠後遺症則包括聽力或視力下降、甲狀腺受損、腦下垂體受損、頸動脈損傷等。 隨著近年放射治療的精準度大幅提升,鼻咽癌患者較以往承受較少的副作用,而各種副作用亦有相應方法舒緩,詳情可諮詢醫生意見。 癌症的五年存活率是一個相對存活率,用於比較不同階段的癌症患者與總人口的生存率。 即使患上一樣期數的鼻咽癌,由於每位患者的癌細胞特質及其基因組合都不同,治療方案亦會有所差異,因此五年存活率只供參考,不同患者不能一概而論,亦不能用作推斷患者的預期壽命。 鼻咽癌是發生在鼻咽部位的癌症,由於鼻咽位於鼻腔後方和喉嚨後面的上方,一般需要透過內窺鏡才能檢查清楚,加上鼻咽癌的部份病徵與呼吸道疾病如鼻炎、鼻竇炎等相似,容易令人混淆,以致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屆晚期。

鼻咽癌基因測試

鼻咽癌是本港以至華南地區常見的癌症,亦是一種極具侵略性的頭頸癌,癌細胞經常會轉移到淋巴結和其他器官。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1],每年本港的鼻咽癌新症達800宗。 鼻咽癌大多與感染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相關。 由於缺乏早期病徵,60%至70%患者於確診時已屆晚期,治療效果較差。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成功破解鼻咽癌的全基因組圖譜。

鼻咽癌基因測試: 癌症基因監測計劃

有別於利用電離輻射的X光,磁力共振掃描是一種利用磁場及共振頻率的造影技術。 磁力共振在檢查身體軟組織和神經組織方面較優勝,可應用於鼻咽腫瘤有可能波及的部位及軟組織,例如扁桃腺、舌底或附近的淋巴結。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7年癌症數字中,鼻咽癌在男性發病率排行第6位,共有616宗新症。

  • 若癌細胞已擴散到頸部淋巴結,醫生或會建議患者先接受同步放化療,再透過手術切除淋巴結,惟手術有可能導致神經損傷,導致患者出現耳朵麻木、手臂無力(無法舉高過頭)、下唇無力等後遺症。
  • 倘若在沒有傷風冒感情況下持續出現單側耳朵發炎的情況,建議作進一步檢查。
  • 雖然近二、三十年鼻咽癌發病率持續下降,但在 20至44 歲的年輕男性之中,鼻咽癌依然位列常見癌症首位,情況不容忽視。
  • 如化療期間出現不適需立即通知醫生,醫生會就不同副作用制定舒緩方案,或調整用藥。

在完成治療後的首兩年內,醫生大約每隔數個月會替病人診症,其間會為病人進行臨床檢查,以及其他有需要的造影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或正電子電腦掃描,以了解鼻咽和頸部的情況,並監察癌症是否有復發迹象。 鼻咽癌篩查旨在於未出現任何癌症病徵前,及早偵測早期癌細胞病變的跡象,把握治療黃金期,提升治療成效及患者的存活率。 早期鼻咽癌部分徵狀容易與傷風感冒病徵混淆,因此早期篩查能有效找出鼻咽癌患者,讓其儘早接受治療,從而大大提高成功治癒的機會和存活率。 現時嶄新的鼻咽癌篩查只需抽血,屬無創方式,即使沒有明顯病徵,都能透過次世代DNA測序技術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準確識別出「隱形」患者。

鼻咽癌基因測試: 鼻咽癌分期

當癌症發生時,腫瘤會產生特殊物質,或身體因應腫瘤的存在而產生的特殊物質,可由血液、體液或組織中檢測得知。 進行檢查時,醫生會放入一條幼長的軟式或硬式內窺鏡,透過內窺鏡附有的燈光及鏡頭取得清晰的影像,以檢查鼻腔、鼻竇、咽喉和周邊組織的健康狀況。 包含空腹血糖項目需要禁食八小時,即體檢日前一晚晚上12點後暫停進食,其間可以飲用少量清水。 鼻咽癌基因測試2023 至於早期鼻咽癌篩查,抽血前則無需空腹,可如常飲食及服用常服藥物。

鼻咽癌基因測試

市面上的DNA測試可分為2種,「與健康相關」的基因測試包括遺傳性疾病診斷、基因攜帶者測試、藥物測試等,而「非健康相關」的包括血統、天賦、運動、特徵、營養等。 鼻咽癌基因測試2023 部份基因檢測已有科學及臨床證據支持,但部份檢測仍未有足夠的數據可作參考,而「非健康相關」的測試項目會受後天因素影響,因此可信度亦相對較低。 鼻咽癌基因測試 DNA測試通過檢測血液、體液或細胞中的DNA分子,從而獲得基因資訊。 檢測人員會從檢測者的口腔黏液或其他組織細胞中,抽取樣本並透過檢測儀器進行檢驗。 從DNA序列或變異中,可得知檢測者的體質、疾病和遺傳資訊,常用於診斷遺傳性疾病。

鼻咽癌基因測試: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九龍 )

EBV 病毒直接引致鼻咽癌屬罕見情況,更多時是因為同時存在其他風險因素,增加患鼻咽癌的風險。 例如,部分研究推論高鹽醃製的鹹魚和鹹肉或會增加EBV引致鼻咽癌的能力。 研究表明,以高鹽醃製方法保存的食物,可能會產生一種有害的化學物質,破壞身體的DNA,而受損DNA會改變細胞控制其生長和複製的能力,增加癌變風險。 由於兒童的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因此耳朵感染在兒童中特別常見,惟在成人身上卻較少發生。 倘若在沒有傷風冒感情況下持續出現單側耳朵發炎的情況,建議作進一步檢查。

鼻咽癌基因測試

由於早期鼻咽癌病徵不顯,七成患者於確診時已屬後期階段,需要較大的治療力度而副作用較大,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亦較低。 儘管過去數十年治療鼻咽癌的放射治療技術已大有改善,而綜合化療亦有助提升治療的成功率,然而及早偵測及診斷仍是提高治療成效的最關鍵因素。 鼻咽癌基因測試2023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化學病理學系早於1999年便首創鼻咽癌基因血液測試,並於2008年展開鼻咽癌篩查研究,成功於無明顯病徵的人士中篩查出早期鼻咽癌患者。

鼻咽癌基因測試: 鼻咽癌基因測試(定量)

癌症抗原CA15.3測試主要用於監視對乳腺癌治療的反應並幫助觀察乳腺癌的復發情況。 通常,CA15.3水平越高,乳腺癌越晚期,存在的癌症數量也更多(腫瘤細胞)。 在轉移性乳腺癌中,當癌症擴散到骨骼或肝臟時,經常會看到高水平的CA15.3。 同時,正常的CA15.3水平不能確保一個人沒有局部或轉移性乳腺癌,因此 CA 15.3只可檢查有否患上乳癌的輔助工具。 鼻咽癌是香港常見的癌症之一,本港每年約有800宗新症。 男性發病率較女性高三倍,50至60歲為發病高峰年齡。

鼻咽癌基因測試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羅國煒教授(左一)指出,是次研究發現的基因數據既有助醫生評估病人接受特定治療的療效,亦確認了針對「NF-κB通道」而開發相關的抑制性藥物是治療鼻咽癌的正確方向。 鼻咽癌基因測試2023 中大研究團隊成功破解鼻咽癌全基因組圖譜,為發展個人化治療邁出一大步。 左起: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羅國煒教授、中大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講座教授陳德章教授、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系主任杜家輝教授,以及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許斌醫生。 研究結果發現與鼻咽癌相關的細胞基因變異,比過往研究所找到的多,這或能夠解釋為何免疫治療或標靶治療在不同病人身上,會有相異的臨床反應。 研究結果亦顯示,極多鼻咽癌個案是由於細胞內負責調節發炎機制「NF-κB通道」的多種蛋白出現基因突變,失去原有的調節功能,「NF-κB通道」因而被啟動,有利癌細胞生長。

鼻咽癌基因測試: 早期鼻咽癌篩查計劃

某些機構更提供現成的DNA測試套裝,讓你在家中自行進行檢測。 NSE是神經及神經內分泌細胞的糖解酵素,可觀察破壞神經內分泌細胞的疾病,主要是神經母細胞瘤和小細胞肺癌的標誌物。 以上項目只適用於醫思健康(EC Healthcare)旗下品牌並年滿18歲或以上的會員。 鼻咽癌基因測試2023 以上項目只適用於1人享用及只可享用1次,亦不可兌換成現金及不可轉換爲其他產品及服務。 客戶於享用療程前,必須出示有效身份證明文件以作登記。 客戶於享用療程前,應清楚並同意本公司所安排之療程及内容。

卵巢癌的最大危險因素是兩個基因之一的遺傳遺傳變異:乳腺癌基因1(BRCA1)或乳腺癌基因2(BRCA2)。 以較強劑量的 X 光射線,從不同角度拍攝人體内部的影像,再以電腦合成多張橫切面影像以至是立體影像,顯示鼻咽的狀況。

鼻咽癌基因測試: 鼻咽癌

由於早期鼻咽癌病徵不顯,七成患者於確診時已屬後期階段1,需要較大的治療力度而副作用較 大,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亦較低。 儘管過去數十年治療鼻咽癌的放射治療技術已大有改善,而綜合化療亦有助提升治療的成功率,然而及早偵測及診斷仍是提高治療成 效的最關鍵因素。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化學病理學系早於1999年便首創鼻咽癌基因血液測試,並於2008年展開鼻咽癌篩查研究,成功於無明顯病徵的人士 鼻咽癌基因測試 中篩查出早期鼻咽癌患者。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