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除了產業發展外,「社會責任」與「公平稅基」亦是產促法規在制定時的整體性考量,故本次條例特別又新增了社會責任對於租稅優惠的適用限制、並調整了優惠抵減的比例。 (1) 設備抵減:對新增投資於生產製造所使用之全新機械設備或系統,支出金額在新臺幣1,000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得抵減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歲末興櫃股也有好消息,不只NBA巨星「魔獸」霍華德加盟「桃園永豐雲豹」人氣旺,大股東雲豹能源亦大有斬獲,初次申請股票(IPO)創新板上市案21日順利通過審議,為2022年劃下美好句點。 另外,排除2021年大環境動盪的可能,鴻海(2317)過去表現已悶了3年,應是組裝代工事業受到瓶頸。
但隨著疫情影響,搭上「抗疫」題材順風車的生醫產業類股,2020年躍居市場關注焦點,緊接著國產疫苗通過EUA、幾家檢測公司營銷因疫情爆漲、臺灣出現生醫國際授權案、新藥取得美國FDA藥證等等。 追蹤的指數為「Solactive全球基因免疫與醫療革命指數」,於全球上市的普通股中,以基因組學、免疫醫療及生物技術等相關行業為主,並加以市值、流動性、AI選股等方式,篩出50檔成分股。 NBI 生技指數(NASDAQ Biotechnology Index)中文為「那斯達克生技指數」,編制於 1993 年 生技醫療股推薦 11 月 1 日,NBI 指數挑選了在那斯達克上市的生物科技與醫藥公司股票,指數採取市值加權法進行計算,為投資生物科技與醫藥護理類股的重要指標。 今年台股投資主流就屬AI莫屬,只要沾上AI題材的個股股價先大漲再說,時序進入下半年,AI熱潮從電子產業逐步轉移到AI智慧醫療,主要是輝達的大力加持。 美股是全球生技醫療股的大本營,想要參與的國內投資人,可買進在台股掛牌的群益NBI生技ETF(00678)(00678)。
生技醫療股推薦: 上市生技醫療類股-近期表現
該公司針對 TMB-355 開發多種劑型,一開始核准可靜脈注射,隨後開發肌肉注射與靜脈推注型 2 種劑型,分別進入第 2 期與第 3 期試驗。 2021 年 7 月底,TMB-355 靜脈推注型的臨床試驗完成收案,將申請核准,計畫於 2022 年打入美國愛滋病療法市場。 中裕新藥(簡稱中裕,股市代碼:4147)的核心研發項目為愛滋病療法 TMB-355(lbalizumab)。 該單株抗體藥物在 2007 年從羅氏美國子公司 Genentech 取得授權,並在 2018 年獲 FDA 核准上市。
中化生開發的魚油原料藥EPAE,在全球降血脂魚油膠囊市場中,具有寡占地位,目前年產能可達1百萬噸;今年下半年新產線設立完成後,產能可以達到每年3百萬噸,將是未來成長的主要動能。 台灣最大原料藥廠旭富(4119),去年底因受火災衝擊,導致產能萎縮,將部分訂單外包,目前營收受到不小影響,卻也讓其他的原料藥廠取得轉單效益。 生技醫療股推薦2023 生技醫療股推薦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首推中化生(1762),其為台灣最早註冊登記的專業原料藥廠,今年第一季傳統淡季的毛利率高達50.6%,創下歷年單季最高紀錄,繳出相當亮眼的成績單。
生技醫療股推薦: 生技產業大爆發!9檔生技股默默起漲
如果投資者們對此領域有投資興趣,建議多多關注美國醫藥的發展,在世界範圍內來說,美股醫藥股是當今首選的投資對象。 道瓊成分股,標普500成分股,世界上最大的製藥企業之一,默沙東的故事始於1668年,Friedrich Jacob Merck先生買下一間位於德國Darmstadt城的一家藥房,幾百年後,這個家族企業在全球提供醫療保健解決方案。 該公司以 2 款新藥 silmitasertib(CX-4945)與 pidnarulex(CX-5461)為研發核心,它們具有一藥治多癌的潛力。 其中 silmitasertib 以膽管癌與 COVID-19 療法的臨床試驗進度最快,已進入第 2 期臨床試驗;pidnarulex 則是卵巢癌、乳癌等實體腫瘤,已進入 1b 期臨床試驗。 在其他單株抗體藥部分,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氣喘用藥 FB825 與嗜中性球氣喘抗體藥 FB704A 皆進入第 2 期臨床,且牛樟芝萃取化合物 OB318 也在台灣針對肝癌進行第 1 期臨床試驗。 高端疫苗(簡稱高端,股市代碼:6547)以新型細胞培養技術為基礎,開發多款傳染病疫苗,範圍涵蓋 COVID-19、腸病毒、登革熱等;另外也開發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生物相似藥。
近期,保瑞也接下日本 Kyowa 的學名藥代工,與協助美國 Vitruvias Therapeutics 製造低血鉀症口服緩釋劑型藥的合約。 藥物 及 醫療器材 在醫療體系中,同樣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醫療器材產業相對製藥或醫療保險業來說,卻比較少被政府盯上,筆者認為這與醫療器材的消費屬性及發展趨勢有關。 最近川普針對美國藥價問題,一連發出四大行政命令,筆者認為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第四點。 第四點是依靠美國聯邦保險(Medicare)制定「國際價格指數」,來讓美國國內的處方藥價必須跟隨這個國際價格指數,不得任意制定藥物價格,而從美國最大藥廠輝瑞(Pfizer, PFE-US)的營收來源便可以看出,美國藥價的變動可能嚴重影響到美國整體製藥業的利潤。 他們可以利用手上龐大的保戶名單,來對藥廠等醫療服務提供者施壓,要求這些廠商降低產品或服務的價格。 而掌握越多保戶名單的保險商談判能力自然就越大,也因此能夠透過提供更優質的保險商品來吸引更多保戶,進而造成美國保險市場大者恆大的局面。
生技醫療股推薦: 生物相似藥是未來趨勢之一
我們向生技股投資高手、承銷龍頭券商負責人、國內指標性生技股基金經理人探詢,他們給了值得參考的答案。 此外,傳奇生物的CEO(身兼CFO)黃穎是哥倫比亞大學有機化學博士,擔任過先靈葆雅首席科學家,還曾任職過美銀證券董事總經理兼生物技術股票研究主管,是少數能夠橫跨研發及投資領域的專家。 台灣生技資本市場上周五(10/8)發生兩件大事,一是首度有台灣生技創投以SPAC公司在美股掛牌,這家Maxpro Venture未來將收購那些生技公司,對台灣資本市場會帶來那些衝擊,已引起廣泛討論。 除前述疫苗與藥物外,李淑蓉也看好基因定序族群,新冠病毒篩檢除了快篩以外,由於病毒序列仍將不斷發生變化,對於變異病毒的識別、傳播鏈的溯源以及阻止疫情蔓延,基因定序技術所扮演的角色將愈來愈吃重,尤其是次世代定序,可能有助於在新的變異病毒普遍傳播之前,將其及時捕獲。 雖然新冠疫苗已在多國大規模接種,但全球疫情依然嚴峻,有更多區域、國家不願或無法順利接種疫苗、加上變種病毒帶給疫苗適用性的挑戰等因素,也加速科學家開發治療藥物的急迫性,因此李淑蓉也相當看好治療新冠肺炎的新藥。 我國5月疫情爆發之後,根據《Lipper》統計到8月24日為止的數據,這3個月以來,生醫基金報酬率均在3%以上,最高者為新光全球生技醫療基金(新台幣),報酬率高達17.2%。
我接下來會針對美國的生物醫藥市場來說明解析,也會提到一些台灣的生技公司,分別就基本面、技術面進行說明與分析。 逸達生物科技(簡稱逸達,股市代碼:6576)的新藥開發技術分 2 種,一是藥物傳遞技術穩定注射劑型平台(Stabilized Injectable Formulation, SIF),可開發小分子、蛋白質藥的新劑型,提升藥物有效性與持續時間,主要標靶癌症與慢性疾病。 二是合理性藥物設計(Rational Drug Design),透過先導化合物的優化與篩選,合成新穎結構藥物(New Chemical Entity, NCE)。 晟德大藥廠(簡稱晟德,股市代碼:4123)主要開發神經疾病與糖尿病藥物,也投資高潛力生技公司與技術。 該公司有 2 款重點研發新藥,阿茲海默症新藥 CS01 與糖尿病新藥 CS02。 保瑞在 2020 年 3 月成功取得 GSK 的 5 年代工合約,擠身全球前幾大藥廠的藥物供應鏈,也在 2019 年與衛采續簽合約,讓台南廠負責其藥物代工;2020 年與 Amneal 續簽合約,代工帕金森氏症藥物 Rytary,也取得該藥物在中國、日本、韓國等 11 個市場的獨家代理銷售權。
生技醫療股推薦: 醫療股龍頭
是因為這些投資人看到的是它未來有非常可觀的收益,而這些收益都不受到景氣的影響。 KPMG安侯建業健康照護與生技產業服務團隊主持人蘇嘉瑞醫師/律師表示,正如同前述調查報告所示,CDMO及資通數據為目前投資人關注的三大投資熱點,而台灣政府亦因應投資趨勢,逐步完備相關法規,例如今年初施行的「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就新加入了CDMO 模式及數位醫療等項目,完全契合國際生醫投資趨勢。 而目前研議修正中的再生醫療三法,包括「再生醫療發展法」、「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以及「再生醫療施行管理條例」,將能與「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構成3+1的法規生態系,將會是一個又有高度、廣度以及連結度的一個整體發展制度。 故新興醫療科技除了再生醫療外,精準醫療及數位醫療也同樣納入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中,故結合台灣的資通訊優勢、大數據及優質醫療將會建立起第二座護國神山。 至於浩鼎、基亞、寶齡等新藥族群,目前營運及股價表現普遍弱勢,其中僅寶齡的營收獲利穩健成長,主要受惠於新藥及醫美產品熱銷。
醫療器材的發展有兩個方向,首先是成本面,也就是增加使用效率以降低使用成本,這樣一來病患的醫療成本更低、或是服務效率更好,一但這些選民開心,執政黨當然也就更開心,沒有理由要限制醫材產業的發展。 PBM機構透過平台匯集保險公司的眾多保戶名單,來對藥廠進行議價,並將從藥廠端獲得的回扣,以及作為平台的服務收費作為主要收入來源。 接下來就以醫療保健產業中最容易受到政府政策、法規所影響的兩個子產業來說明,分別是醫療保險業和製藥業。
生技醫療股推薦: 台首檔 生技醫療基金規模破百億
短短一年,曾經聲勢浩大、有機會征戰國際的明星產業,忽然轉為在寒風中哆嗦,前後落差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此外,新冠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Omicron 亞種變異株 BA.5 和 BA.4 近期在歐美國家快速傳播,歐美疫情再度快速升溫,目前醫界對此變異株的了解相當有限,只知道它們傳染速度強,而且能躲避人體免疫系統。 高階人才的世界流動與攬才留才,絕對是生技產業能否持續發展的核心重點,故本次條例特別在獎酬激勵與技術入股的租稅優惠上,除了既有的「緩課」外,再新增「擇低課稅」優惠。
因此政府政策、法規便會是足以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因子,而這也跟我們這次要介紹的主角,以美國市場為主的醫療保健產業 ETF – Health Care Select Sector SPDR Fund( XLV )有很大的關聯,那到底該如何判斷醫療保健市場的走向呢? 醫療保健產業 就是要解決生老病死的疑難雜症,幫助大家維持身體健康。 這需求不會隨著時間或經濟條件而改變,因此醫療保健產業較不容易受景氣循環影響。
生技醫療股推薦: 生技概念股
目前從基本面來看,防疫股大多營收表現不佳,甚至是幾乎沒有獲利的企業;一旦疫情受到控制,若基本面沒有好轉,這些搭著疫情順風車的企業,股價在沒有業績支撐下,恐怕將急轉直下,一瀉千里。 統一投顧分析師張立群認為,目前疫情對第二季營運的影響,檢測相關廠商會較為明顯;尤其是快篩,需求數量應該會大幅增加。 在未來新冠肺炎「流感化」的趨勢下,從篩檢試劑、疫苗到解藥,可能都會變成常態性的防疫需求。 生技醫療股修正近一年,從評價面來看,現階段處於低估值,體質佳且現金流充足的情況,評價相對便宜;未來在併購、新藥臨床數據及市場需求的帶動下,增加股價未來的上檔空間。 另外,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審核新藥速度來看,過去幾年,美國FDA每年核准的新藥,藥證數約在50件上下,但今年上半年僅核准16件,近期陸續有新藥公司獲得FDA回覆將重新審查藥證,因此可進一步期待下半年藥證數量將迎頭趕上歷年平均,進一步帶動相關利基、激勵股價上漲。 全球生技產業因利多不斷,今年下半年以來NBI等相關生技醫療指數出現一波強勁反彈,為全球風險性資產注入活水,也為生技醫療股帶來長多的展望。
如果以個股來說,李永年也提到,台積電(2330)可望得到英特爾7奈米委外代工訂單,讓其半導體龍頭地位屹立不搖,而2021年還有美國、南科等廠房動工,未來勢必還有成長空間。 傳產股在航運族群以外,蕭森寶認為,原物料雖已有一波上漲,但目前塑化原料如五大泛用樹脂及PCB未來應有上漲空間,因此台塑四寶也可留意其2021年的表現。 蕭森寶指出,以目前狀況預估,2021年上半年的經濟前景還不錯,許多產業都可望有可以留意的題材,如LED、塑化及IC設計等族群類股都可以觀察其表現。
生技醫療股推薦: 創投大老:指標股打成騙錢公司 生技業會好嗎?
FBT與XBI同樣成立於2006年,相差僅約半年時間,基金規模約為18億美元。 它所追蹤的指數為「紐約證交所生物科技指數ETF(NYSE Arca Biotechnology Index)」,從紐約證交所(NYSE Euronext)上市的股票中,挑選出生技相關產業之個股為其成分,成分股為30檔(資料來源:FBT官網資訊)。 富蘭克林華美投信也表示,在總經環境與市場氛圍錯綜情況下,企業營運加劇,生物科技創新技術投入於未被滿足醫療需求開發,對罕見疾病治療成功的稀缺價值,將令該族群持續表現其剛性需求特性。 因此,若對比亞獅康及傳奇生物兩家公司的表現,曾惠瑾的結論是,企業要赴美掛牌,還是要先理解美國市場的屬性與喜好,產品是否有突破性及核心技術,也要補強管理團隊,才有機會受到投資人青睞。
黃俊晏指出,全球醫療指數本益比回升至18.4倍,但與2022年初的20倍相比仍不算貴,醫療產業本益比今年來下滑,對比大盤收縮約10%,創造逢低布局空間,考量財報表現正面,在股價與基本面短暫背離之後,可望迎來落後補漲買盤青睞。 根據理柏統計,2022年以來MSCI世界醫療保健指數表現為-2.14%,相對那斯達克生技指數同期間-12.08%的表現,顯示醫療保健股價表現相對抗跌。 在2020年下半年,台股個股表現轉往因需求提升或原物料漲價受惠的電子股及航運股。 疫情發生後,全球宅經濟開始盛行,也讓航運需求提升,國際運價跟著大漲,連帶造成航運股第3季、第4季大漲。 對此,元富證券董事長陳俊宏表示,「生物相似藥與精準醫療,是未來兩大趨勢。」陳俊宏曾任中天生技總經理,生技業歷練豐富,而元富近幾年承銷浩鼎與中裕獲利頗豐,亦堪稱台灣生技股承銷龍頭券商。 若進一步對比美國及台灣近年來生技醫療產業掛牌公司的類型,也可以看出明顯差異。
生技醫療股推薦: 生技新兵 育世博將登興櫃
疫情使得台灣投資者對醫藥的前景與發展更為看好,有機會上調公司P/E。 前面提到美國人民的健康保險是由民間保險公司負責營運,而那麼多間保險公司,每間保險公司所承保的內容、保險給付的藥品等都各不相同,保戶、藥品、醫療服務機構三方的資訊該如何進行統整、優化便成為PBM的主要工作。 二○一六及一八年,本刊分別對台灣上市、上櫃及登錄興櫃的生技企業進行市值排名,製作成《今周刊》台灣生技一百大。 而在二○一九年的排行榜上,不論從營收成長或報酬率角度觀之,高齡醫療與保健概念股,均占據主流地位。 晶鑽挾著H1營收、獲利、EPS皆創歷史新高,今日多頭氣勢旺盛,股價飆漲逾8%。 隨著高齡化人口比例攀升,全球醫美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近年台灣醫美市場規模也突破新台幣600億元,月成長軌跡與全球同步,晶鑽生醫表示,受惠醫美集團客戶對音波治療儀、提美拉全系列等產品的拉貨力道強勁,後市營運仍具動能。
從學理上判斷,高端疫苗是傳統的次單位疫苗,雖然研發速度較慢,但疫苗品質相對較好。 唯一擔心的是,因次單位疫苗的製造速度慢,高端疫苗目前預計最慢在今年第3季末至第4季初,將5百萬劑疫苗出貨完畢;若無法如期供應,不只防疫量能,營收可能也會受到不小影響。 為了布局細胞治療領域,劉銖淇確定投資人後,立即開始尋找適合的細胞製造技術授權。 恰巧在當時,蔡長海也正思考著台灣生技業,應該要有類似史丹佛大學的校內新創模式。
生技醫療股推薦: 基金
若同時考量報酬率與標準差,醫療保健類股與生技類股滾動1年的報酬率/標準差分別為0.68與0.49,醫療保健類股可以在同樣波動的情形下,提供更多報酬。 台股今年以來最受矚目的新藥股是藥華藥(6446)(6446),股價一度大漲到576元,市值高達1,544億元,成為生技新藥股王,已超過前新藥股王浩鼎(4174)(4174)在2015年大漲到755元創下的1,268億元紀錄。 今(2022)年上半年美股及台股大盤表現弱勢,主要是被科技股重挫拖累,生技醫療族群表現則相對亮眼,尤其是台股的新藥類股。 產業地位的提升,使醫療股基金繳出近1年報酬率2成的優異成績,也吸引更多投資人關注。
長佳智能是醫療大數據與AI智慧醫療股,今年底前可望再取得多張AI醫材許可證,預期美國AI醫材許可數量將由去年底的六項增至今年底的九項,拉開與國際AI同業的幅度。 醫揚提供符合醫療安全規格的AI運算,開發出多項AI醫療產品,包含影像分析、醫療電腦、行動護理等,並獲得歐美等國際醫療業者採用,AI醫療設備營收比重攀升至1成。 生技醫療股推薦2023 擁有五十年歷史的製藥廠生達(1720),去年EPS達4.56元,年增15.44%,年營收達58.51億,年增27.09%。
生技醫療股推薦: 台股第一檔月配息ETF 成熟電子產業有戲
十月四日下午,疾管局宣布,台灣出現首例NDM-1超級細菌案例,帶原者為在印度遭槍擊的攝影師。 消息一經披露,隔天早上生技股出現大漲,與防疫相關的抗生素生產廠商東洋、中化,做口罩的康那香、恆大、美德醫,以及殺菌清潔劑的毛寶、花仙子等公司,股價都明顯飆漲。 原本已經炒得很熱的生技股,因為超級細菌的訊息,又讓投資人為之瘋狂。 不過,生技業由於已進入傳統旺季,製劑廠、原料藥及醫材廠九月營收表現均不錯,第四季又可望比第三季成長,年底前又有第六次江陳會登場,也成為激勵生技股的主要題材。
- 目前美國掛牌的生技公司共七二三家,其中有將近九六%的公司市值小於五十億美元(台灣最大市值生醫公司為藥華藥,八月四日市值約一一○○億新台幣),這些公司市值共計二一○○億美元。
- 「佳醫算是一檔生醫ETF。」阿格力提到,佳醫在醫療通路的布局,除了洗腎中心外,還包括醫美、眼科、牙醫等診所,且它也跨足貿易與後勤領域,像是全台最大醫美設備代理商曜亞(4138)及代理威而鋼的久裕(4173),都是其子公司。
- 下次看到這個新聞請想一想,如果一個有潛力的新藥要授權,為什麼不授權歐美,而是給臺灣股本不到十億臺幣的生技公司呢?
- 育世博專注研發新世代細胞新藥免疫療法,現有發展進度最快的項目,一是可治療治療血液腫瘤之抗癌新藥ACE1831;另一項是治療實體腫瘤之抗癌新藥ACE1702,都已獲台灣與美國法規機關IND核准進入臨床一期試驗。
- 舉例來說,二○一二年全年,興櫃市場成交量最大的前十名,就有七檔生技股,興櫃向來是資本市場的預備軍,顯見這個族群受資金青睞的程度。
- FBT與XBI同樣成立於2006年,相差僅約半年時間,基金規模約為18億美元。
- 例如在興櫃的德英,雖然至今尚未獲利,但股價卻高達一百元以上,仔細探究下,主因是德英的技術扎實,創辦人來自高雄醫學大學,將植物新藥開發技術運用到癌症治療,但策略上則先推出可去皮膚角質的藥,切入美容保養品市場,未來再伺機進軍更大的市場。
本刊特別舉辦【2021台灣31家生技IPO新兵人氣票選】,此活動是根據2021年,生技領域IPO名單公司,5家上櫃、19家興櫃、7家公發,不分股票市場,共31家生技公司同時票選。 起伏沉潛近40年,去年生技產業市值也重回兆元俱樂部,創下1.3兆總市值紀錄,比前(2020)年同期成長22.87%,更是10年前生技總市值的5倍以上。 這些好消息接力賽一般,一棒接一棒喚醒投資人對生技類股的重新重視,生技IPO熱潮,從2021年初隨之發酵,生醫指數也在2021年底回到約188點。 除了正規IPO,2020年起掀起的SPAC上市熱潮,2021年也大行其道。 生技醫療股推薦2023 以SPAC方式IPO的生技公司中,不乏緊扣創新技術的明星公司,每每一登場都創下IPO驚人佳績。 該報告指出,美國IPO整體概況,2021年共有399家公司初登板,總募資額衝到1,425億美元,其中包含生技在內、作為防疫要角的醫療照護(Healthcare)類股,就佔了36%。
比較有趣的是掛牌多年的美時,近幾年獲利普通,今年上半年也賠錢,但股價近三個月大漲一倍,主因是美時投資多年的GMP工廠已興建完工,未來業績成長明確,因此股價才有超過預期的表現。 例如在興櫃的德英,雖然至今尚未獲利,但股價卻高達一百元以上,仔細探究下,主因是德英的技術扎實,創辦人來自高雄醫學大學,將植物新藥開發技術運用到癌症治療,但策略上則先推出可去皮膚角質的藥,切入美容保養品市場,未來再伺機進軍更大的市場。 的確,如果觀察台灣生技產業二十餘年的發展,許多體質不佳的企業已被淘汰,而美日中等國齊步展開醫療改革,台灣與這三大國都有密切往來,加上兩岸交流日益頻繁,龐大的市場成為台灣生技業的後花園,讓生技業正逐步走向「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齊備的良性發展。 ◆ 美國就是全世界最大的醫藥市場,不像台灣因為健保年年壓藥價甚至讓很多藥商不願意把最好的藥進到台灣,美國的生技醫藥是很資本市場主義的,他們可以很貴,然後在讓保險公司支付,所以美國民眾花在醫療保險的費用佔他們收入很大一部份。 美國許多超級生技巨頭也都是只維持一定的營業利益率,其他資金都用來研發OR併購即將研發成功的小藥廠。 有鑑於許多研發階段的藥品都沒有獲利,資機構多是以PSR來評估新藥企業的價值。
而近期美國FDA又正式批准輝瑞BNT新冠疫苗,使其成為全球首支獲美國藥證的授權疫苗,預估未來將大幅提昇民眾主動接種意願、或地方政府、企業、學校等一波波強制施打令,皆可直接帶動疫苗另一波銷售動能。 臺灣目前已有 87 家公司被政府審訂為新藥生技公司,共有 28 項產品上市6。 近期國內也有多家藥廠的藥物在臺灣解盲成功,這都充分顯示臺灣生技製藥業不再是繳白卷,未來大有可為。 只要投資人能夠審視投資標的,除了能減少投資風險,也能讓認真做事的研發人員能有效募集到資金,當劣幣不逐良幣,臺灣生技的蓬勃發展就近在咫尺了。 台灣市場今年最夯的生技公司就是藥華藥了,股市崩盤的一年,該公司股價年初至今飆漲1倍。 該公司2022H1的EPS還是負2.93元,卻足以讓投資人瘋狂追捧,在今年許多公司股價大跌之際藥華藥股價還是屢創新高。
虞成全認為,未來若中國在上海開放國際板的傳言成真,對有技術、但缺乏資金與通路的國內業者,將是到對岸掛牌的一大誘因。 對照國內目前的疫苗生技ETF,這4檔ETF大致上具有這3種另類優勢:1.穩定:成立時間久、規模大,成立至今都有10年以上,最多有20年左右的歷史,經歷過數次的金融危機、空頭股災等,經得起時間與市場的長期考驗。 2.內扣費率(總管理費):相較於國內2檔疫苗生技ETF(群益NBI生技與富邦基因免疫生技)來說,這4檔ETF在總管理費率的部分相對較低。 3.收益分配:台灣投資人愛配息型標的,且不只要能配得出股息,更追求配得多又高(股利多、配息頻率高),而這4檔ETF都有配息,且當中還有3檔是採季配制,僅有1檔採年配(BBH),相較於目前國內2檔疫苗生技ETF是採不配息的,對喜歡收息的投資人來說,應會是種不一樣的投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