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開放18至49歲民眾接種莫德納-雙價次世代疫苗(原型株+Omicron BA.1變異株)。 8月1日,衛福部食藥署召開專家會議,核准輝瑞-BioNTech疫苗用於6個月至4歲兒童的基礎接種,用法用量為施打3劑,每劑0.2毫升(含3微克的mRNA),前2劑施打間隔至少21天,第2劑後間隔至少8週再施打第3劑[206]。 7月15日,因應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近日正式請辭衛福部部長,投入台北市市長選戰,因此行政院召開記者會[200]宣布,新任衛福部部長由次長薛瑞元接任;次長一職則由「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接任,並兼任指揮中心指揮官;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為張上淳[201][202],並於7月18日正式生效。 6月17日,衛福部食藥署召開專家會議,核准莫德納疫苗用於6個月至5歲兒童的基礎接種,施打兩劑,每劑0.25 本土疫情人數2023 ml(含25微克的mRNA),施打間隔28天[192]。
因此,必須在八月底快馬加鞭控制得宜,避免台灣南部的年幼兒步入東南亞國家的後塵而成為登革熱地方性流行(endemic)。 專家呼籲,行道樹也要健康檢查,但未成為各地例行項目,考量經費有限,建議從鬧區或人... 疾管署提醒,暑假進入尾聲,假期人潮往來頻繁,增加疾病傳播風險,且近期易有短延時強降雨,民眾務必落實「巡、倒、清、刷」。 新北市衛生局疫調後,掌握患者近期接觸的廿二人,目前皆無相關症狀,其中二人為同住家人,經快篩陰性,檢體正送檢中,另廿名同行隊員檢驗也為陰性。
本土疫情人數: 本土增30035例「新北染疫人數再破萬」 5死亡
其中林園區2例PCR ,工作地皆位於小港區順苓里擴大採檢發現,研判為當地社區感染衍生(小港區順苓里累計6例)。 大寮區後庄里1例PCR DENV1,8月11日及8月18日有屏東縣萬丹鄉活動史,應為屏東社區疫情衍生。 鳳山區忠孝里1例PCR DENV1,8月13至8月23日間有台南市北區及安南區活動史,應為台南社區疫情衍生。 本土疫情人數 根據疾病管制署最新統計,台南今日新增本土登革熱病例已經超過百例,且累積病例直逼2千大關。 疾管署長莊人祥今日南下到疫情熱區視察,首先至台南市永康區本土個案社區巡視,與基層的管理人員進行討論,瞭解防治的困難,另考量開學在即,亦一併巡視有高風險的學校,訪查校園防治準備情形。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32例本土病例,為62例男性、7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1)年6月1日至6月14日。
指揮中心說明,全國COVID-19本土新增病例數持續下降,中重症數及死亡數雖於高點後下降,惟人數仍多,持續呼籲長者等重症高風險族群疫苗接種與及早用藥,並監測防疫措施鬆綁後對疫情影響及變異株變化。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防疫逐漸穩健開放,接種次世代疫苗追加劑對BQ.1、BF.7、XBB等新興變異株仍具效力,請民眾一起參與「疫苗加一」活動,提升預防保護力,安心恢復正常生活。 另亦提醒持續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衛生好習慣,配合各項防疫規範,並建議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時、於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所、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要戴口罩維護自身健康。
本土疫情人數: 症狀查詢 查症狀
截至2023年3月12日止,各縣市確診率以新北市52.24%最高,其次為基隆市50.37%。 確診率最低者為金門縣18.94%(以戶籍人口統計,若以實際常住人數確診率應為50%左右)。 依鄉鎮市區統計截至2023年3月19日止,新北市汐止區確診率最高,達61.2%(相當2人至少有1人確診)。 其次為新北市深坑區59.41%(相當2人至少有1人確診),共有37個鄉鎮市區確診率達50%以上,149個鄉鎮市區確診率達40%以上,261個鄉鎮市區確診率達30%以上,344個鄉鎮市區確診率達20%以上,364個鄉鎮市區確診率達10%以上,368個鄉鎮市區確診率4.63%以上。 臺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已於2023年3月20日起停止統計確診病例,實際病例將遠高於最後通報的1023.6萬例。 根據疾管署2023年2月初推估的實際感染人口已達臺灣5至7成的人口總數,約1161萬至1626萬左右。
疫情越來越嚴峻,今(5)日本土病例增到30035例,再創歷史新高,71例境外移入個案,全台22縣市都有本土個案,新北市染疫人數再度破萬,另外也新增5人死亡。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12萬1231例確診,分別為1萬3034例境外移入、210萬814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 衛生局指出,近期持續高溫又經常降雨,病媒蚊密度持續偏高,加上受到境外移入及外縣市移入個案影響,高雄市登革熱疫情恐升溫。 防疫團隊22至25日針對小港區順苓里疫情群聚社區進行環境巡檢,查獲多達88個積水容器,其中13個已孳生病媒蚊,3天內罰13件,查獲的孳生源主要為水桶蓋、金爐、花器、水桶、底盤、塑膠罐、水溝及地面積水等。
本土疫情人數: 奪命路口!三寶媽遭輾亡 民眾放白色花束致哀...
為降低台灣社區傳播風險,及避免造成醫療體系負擔,秋冬防疫專案(2020年12月1日-2021年2月28日)將調整並持續執行[22]。 考量國際疫情、台灣防疫量能及商務經貿交流等需求,恢復非中華民國籍人士入境條件及桃園機場轉機作業[25];恢復低/中低風險國家/地區的可入境人士來臺從事短期商務者申請縮短居家檢疫,但申請者仍須符合「短期商務人士入境申請縮短居家檢疫作業規範」之各項申請條件[24]。 本土疫情人數2023 考量台灣疫情穩定,且醫療量能尚有餘裕,自3月1日起,除健康檢查、美容醫學等非急迫性醫療需求外,國際醫療病患可透過醫療機構檢具相關資料、文件向衛生福利部提出申請,該部將依其醫療必要性、療程延續性及風險性等原則進行審查許可,協助海外人士來臺接受必要的醫療服務[27]。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會經由疫情調查追蹤與確診案例密切接觸者,匡列可能範圍[309]。
對比Google整理出的社區人流趨勢做出的折線圖來看,與基準值相比,5月初本土疫情尚未爆發時,「住宅」整條線在13日前都在基準線上,沒有很大的起伏,以數值來看,也是頂多+1~2%或-1~2%,甚至沒變動;另一條也接近基準線的則是「藥局」。 另外,因為5月1、2日正好適逢假日,公園的人潮比起基準值多了11%及17%,接著回到平日,到公園的人大減-19%甚至22%。 提到2020、2021年的大事,莫過於衝擊全球的新冠肺炎(COVID 19)。 本土疫情人數 台灣因為有SARS的經驗,第一時間就釋出警告,要國人進入防疫狀態,成功守住淨土長達1年多。 在1年多的時間裡,台灣和國外形成超大對比,就像是罩上防護網一樣,不管是學校、工作場所、演唱會都一如往常,假日也充滿國旅人潮。 另外,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增列「通報個案經檢驗陰性」及「經疫調列為自主健康管理者」 14 天自主健康管理提示,插入健保卡就能得知。
本土疫情人數: 月 15 日:國際航空機組員正式啟動 3+11 檢疫期
4月22日,「口罩實名制3.0」正式上路,增加了超商預購的方式,只要拿健保卡到四大超商的「多功能事務機」就能完成預購,並在預約到期日到超商取貨[77]。 2月2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55],分為防治、紓困、振興、罰則四部分[56]。 1月22日,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召開國家安全高層會議,要求行政院與衛生福利部有效協調各部會及各地方政府[31]。
- 2021年度累積:確診數16230例(本土14544例、境外1671例、航空器1例、調查中14例)、空號111例、843死亡。
- 為了自我監測健康狀況,他建議攜帶體溫計和血氧計,事先查好當地哪間醫院可收治外國人,確保語言溝通無礙,如果有轉重症傾向,要盡速就醫。
- 相較之下,「住宅」線條可以說是緩緩上升,一路上漲1至2成,代表比起基準時期,更多人下班後選擇乖乖待在家,減少了休閒娛樂等活動。
- 雖然宣布降級後人流回升,不過整體看起來還是有很多人繼續宅家防疫,路上人潮沒有以前那麼多,外出的民眾也謹守防疫指引,戴口罩、勤消毒,所以降級1周後疫情仍維持在10至20例,全要歸功於老百姓的自律與嚴謹。
- 自2020年起國內COVID-19累計10,143,788例確診、18,371例死亡。
其後臺灣提出四波醫療物資的援外計劃,送往美國、加拿大、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地區、歐洲、亞太地區、新南向政策國家、西亞及非洲地區等80個國家,協助各國強化防疫工作[500]。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則發起「護臺灣,助世界」的口罩人道援助活動,民間企業亦有捐贈行動(英語:Charitable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COVID-19 pandemic)[501]。 根據統計,臺灣共捐贈超過5,000萬枚口罩、131臺熱像儀、35,000支額溫槍、250組體溫量測系統等相關醫療裝置[502]。 臺灣還曾邀請美國、日本、加拿大等14個國家舉辦視訊論壇,針對防疫進行深入交流[503]。 隨著防疫物資需求(英語:Shortages related to the COVID-19 pandemic)上升,食品藥物管理署展開盤點整備,積極管控數量狀況[274]。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緊急成立口罩戰情室,調查產能、協助生產管理及盤點出貨[275]。
本土疫情人數: 台灣疫情:「神話破滅」背後的四個看點
5月21日,台灣本土確診病例單日新增312例(校正後為432例),自5月15日新增本土確診180例起,已經連續7天本土病例個案皆出現三位數,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整體在這段時間,台灣的疫情仍然在高峰中,同時,陳時中也在記者會說明目前防疫物資整備、撥發、儲備量及生產力的情況[78]。 5月16日,台灣本土確診病例單日新增206例(校正後為284例),為因應近期台灣本土疫情升溫,為利傳染病防治工作進行,指揮中心也授權各直轄市、縣(市)政府以「指揮中心記者會確診個案資料發布原則」,發布確診個案公共場所活動史[64]。 2021年4月20日,華航印尼籍40多歲男性貨機機師,執行運輸業務至澳洲被檢疫確診COVID-19陽性。 經輾轉通報至臺灣疫情指揮中心,中心隨即啟動個案在臺活動史調查及相關接觸者匡列採檢。 4月23日,臺灣相隔121天(案771-2020年12月22日本土確診)後,再次出現本土病例(案1090),為華航貨機印尼籍機師10歲多的兒子[32][33],指揮中心啟動疫調(澳洲確診華航機師)在臺活動、接觸史。 2月22日,指揮中心說明,由於全球COVID-19疫情嚴峻,而臺灣仍有境外移入確診個案。
台灣人權促進會表示對於防疫制度的討論屬於公共議題,應受言論自由保障,反對政府恐嚇人民[463]。 2019年底至2020年初,傳出疫情之初,有人大量購買口罩希望捐給武漢,然而敵視中國大陸者否定此行為、認為口罩應留在台灣使用[449]。 中華民國政府在2020年1月禁止口罩出口[450],引起網友、政治人物和演藝明星多方爭論[451][452][453][454]。
本土疫情人數: 視頻, 台灣疫情:40萬劑AZ疫苗緊急運抵台灣 但有市民拒絶接種稱「我不想當白老鼠」
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宣布,新增3萬6168例本土病例,再創疫情以來新高,確診個案以新北市1萬2066例居冠,其次依序為台北市7716例、桃園市6271例、台中市1890例、高雄市1737例;另增45例境外移入病例。 本土疫情「北降南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5)日公布國內新增68,96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68,939例本土個案及2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43例死亡。 本土疫情人數 國內新增6萬501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6萬4972例本土個案及39例境外移入,有34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確診個案中新增41例死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本土個案跟昨日數量差不多,但今天死亡個案41例,是今年死亡個案最多的一天。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3月22日,宣布「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於4月1日起2度停止運作,屆時不再提供民眾進行預約[165][166][167]。 12月9日,台灣間隔34天後,再度出現本土個案,為中研院一名女研究員,她在實驗過程中不慎感染[136]。 本土疫情人數2023 8月23日,新北市爆發「幼兒園及社區群聚感染事件」,進入強化二級警戒,最終累計33例,本次主要病毒株「Delta」。 5月19日,宣布全臺灣防疫警戒等級提升至第三級[98],高中以下學校開始停課,並推出「簡訊實聯制」,於第一時間掌握染疫者及其接觸者的足跡,避免疫情擴散[99][100][101]。 2021年4月20日,中華航空發生機師確診案例,員工防疫宿舍「諾富特華航桃園機場飯店」出現群聚感染,最終累計44例[84][86][93]。
本土疫情人數: 肺炎疫情:台灣防疫面臨最大危機 桃園醫院群聚感染考驗應對措施
此時,找有經驗的病媒專家顧問團定期評鑑,找出漏網處,可強化基層防疫人員的信心。 首先分析兩死亡病例,一位是八十多歲女性有糖尿病與高血壓病史,8月9日發病後六天死亡,有血小板低下與肺炎;住家附近有群聚病例。 本土疫情人數2023 尤其在南部戶內常見埃及斑蚊,敏感度高,稍感不安未吸飽血即飛走,所以常需吸5-6人血才飽足,而易造成「群聚病例」,在此叮咬A、B、C、D等人的傳染鏈中,擇選出「優勢病毒株」,易複製許多子代病毒,也會引發嚴重的發炎反應等病理現象而致重症或死亡。 另一位為四十多歲女性,無任何慢性病史,她7月16日發燒,曾高達40∘C,並有嗜睡、癲癇病癥,又發生心臟衰竭休克,5天後逝世。 很可能經由群聚病例的傳染鏈,致生具優勢的登革病毒,能穿過腦障壁(blood brain barrier),引發中樞神經病徵。
- 其中「具感染風險民眾追蹤管理機制」分成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自主健康管理,違反者得以罰款[301][302]。
- 指揮中心在2020年因為擔心偽陽性造成恐慌及拖累醫療資源、以及偽陰性造成感染者未依規定隔離,一直強烈反對廣篩以及入境普篩[464],並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彰化篩檢爭議事件中處罰自行篩檢的單位[465][466][467][468][469]。
- 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95例,28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121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7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有29人死亡,10例腦炎、6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
- 「簡訊實聯制」可精準鎖定,於第一時間掌握染疫者及其接觸者的足跡,避免疫情擴散[74][75][76]。
其中負壓隔離病房便用於收治疑似病例[321],不過當前部分病房需用於收治肺結核等隔離病患[322]。 衛生福利部並利用在各地區171家急救責任醫院設定獨立專責隔離病房,將具有風險的病患就地收治於同一區[323]。 衛生福利部還在臺灣各縣市共設定22個專責醫院,必要時可以清空醫院收治患者[324]。 各地區應變醫院則透過過往經驗及整備表單,迅速自我檢查及整備完成(英語: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hospitals)[325]。
本土疫情人數: 國內逾37萬人癢到懷疑人生 醫揭治療利器
《報導者》從GISAID開放平台上傳的602萬筆病毒基因定序資料中分析歸納,回答讀者最想知道的問題。 根據指揮中心最新修訂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第22版建議,單株抗體、瑞德西韋與抗病毒藥物,都建議在病程早期使用,才能有效降低病毒對人體的傷害;而類固醇等用藥,則用以降低身體發炎反應,避免發生免疫風暴。 事實上,他們幾乎沒有明確的禁止外國旅客入境政策,至多在疫情初期曾針對個別疫情嚴重的國家短暫限制。 但兩國都曾在2020年上半年選擇境內限制「封城」,要求滯留海外的公民盡快搭機回國,境內民眾不要出門、至多出門採買、保持社交距離等。
在五大電信業者協助建置下,相關單位能藉由具定位功能的「防疫追蹤系統」與「電子圍籬系統」,掌握居家隔離和居家檢疫者行蹤,協助社區關懷網路的運作[357][358]。 為了掌握居家檢疫和居家檢疫者的健康狀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整合推出LINE機器人「疫止神通」和「雙向簡訊」健康通報機制[359]。 在藥局口罩剩餘數量以開放資料形式釋出後,政務委員唐鳳還協調政府與民間開發出各種「口罩地圖」,增加民眾查詢的便利性[360][361][362]。 而在電信業者提供定位資料下,政府也曾向特定民眾發送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通知,提醒應當自主健康管理[363]。 臺灣決定對全球流行性傳染病採取積極防治作為(英語:Pandemic predictions and preparations prior to the COVID-19 pandemic),推動《傳染病防治法》修正,並配修正或新定施行細則及其他法規命令[5]。
本土疫情人數: 本土+68311 死亡213創新高
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國光生技、高端疫苗生物製劑、聯亞生技開發等也分別研發疫苗[347][348][349],並採取快速審查(英語:Rapid reviews)機制[350]。 為了加速相關研發所需的法規審查,食品藥物管理署則建立專責輔導團隊,並製備病毒標準品提供給相關機構[351]。 5月12日,正式實施修訂「2019年冠狀病毒病」定義,新增「居家隔離」及「自主防疫」或「居家檢疫」期間使用「家用快篩」檢測陽性,經醫事人員確認為確診條件[183][184]。 診所名單已公布於衛福部疾管署全球資訊網「COVID-19防疫專區」、臺灣社交距離App及採檢地圖「COVID-19全國指定社區採檢院所地圖」[181][182]。 9月18日,指揮中心宣布,考量目前國內口罩產量已大幅提升,足夠供應每位國人所需,且有多元購買口罩管道,民眾透過實名制通路取得口罩的需求已大幅下降,因此「口罩實名制」網路/超商販售通路,將運作至第44輪後暫停服務。
個案分佈以新北市65例最多,其次為臺北市26例,苗栗縣18例,桃園市12例,基隆市3例,臺南市、臺中市及花蓮縣各2例,嘉義縣及彰化縣各1例。 其中雙北地區以外縣市41例中,33例為已知感染源、6例關聯不明、2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5月28日,台灣本土確診病例單日新增297例(校正後為415例),確診病例新增19例死亡,並公布5月16日至27日經校正回歸新增本土確診258例[91],新增死亡案例數創單日新高[92],亦超過SARS時期73例死亡人數。 5月22日,台灣本土確診病例單日新增321例(校正後為473例),確診病例新增2例死亡,並公布5月16日至21日經校正回歸新增本土確診400例[79],這是指揮中心首次以「校正回歸」新增之前數日的本土確診病例數[80]。 2021年1月11日,指揮中心下午接獲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通報疑似有醫護人員染疫[2],隨即安排疾管署防疫醫師、同仁至該院進行調查,同時由專家諮詢小組張上淳召集人到場指導;另分別於11日晚間及12日召開會議,針對疫情及防治作為進行討論,採取多個措施[3]。 社會工作者則為遊民等弱勢族群進行訪視關懷、提供防疫物資與衛生教育宣導,並到社區及相關社會福利機構服務[430]。
本土疫情人數: 相關主題內容
而10號開始,便是雙位數增加,從+15、+11、+21、+25、+34,到15號突然暴增到185例,隨著宜蘭遊藝場、獅子團、葡萄家族等確診案爆出,疫情警戒也從原本的0級提升到「二級警戒」,這時全台灣才感覺到「歹誌大條了!」尤其是疫情高峰5月17日,單日更是新增535起確診。 一開始指揮中心公布了6大措施,最重要的就是外出全程配戴口罩、停止室內5人以上室外10人以上聚會。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宣布此消息,他表示,今天新增的321例本土病例當中,有162例男性、15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採檢日介於今年5月10日至5月21日。 本土確診人數連日破千,中重症人數也持續增加,面對新的防疫策略,台灣的醫療資源挺得住嗎? 對此,毒理學專家招名威直言,大家現在只想到共存的好處,卻沒考慮到共存的過程中所產生的風險,現在的確診數還只是暖身,人數破萬只是早晚的問題。 近期本土疫情略有降溫的跡象,指揮中心也曾指出「疫情高峰已過」,雖然昨(28日)確診人數回增,今(29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新增本土確診42112例、境外移入92例;另外,病歿85例,是6月以來新低,且無兒童或青少年死亡案例。
並宣布「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提供「定期預約」,開放18歲以上預約接種「追加劑」[158]。 12月11日,宣布首例「Omicron」境外移入個案,為一名30多歲女子,12月8日從史瓦帝尼入境,隨後又公布新增兩例個案,分別從英國、美國入境[137]。 11月17日,指揮中心宣布,將開放「AZ疫苗」混打「BNT」或「莫德納」疫苗,「COVID-19疫苗預約平台」意願登記或修改;若「第2劑」無混打意願仍選擇接種「AZ疫苗」的民眾,則無需再進行意願登記修改[124][125][126]。 5月15日,宣布臺北市、新北市進入第三級警戒[95][96],並宣布暫停自費接種「COVID-19疫苗」,原已預約者仍可接種[97]。 1月24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情提升為二級開設,由衛福部部長陳時中擔任指揮官[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