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2021年,自願性市場的碳權規模已經成長到十億美元左右,但如果這個市場的碳權都只是需求者買來之後就直接用來抵消排放量、不再轉售,而沒讓這些碳權持續在市場上不斷地轉手,沒有流動性,那麼金融市場的工具就很難引入這個機制。 套用金融市場的術語來說,就是只有初級市場,而無次級市場,這樣的東西很難拿來設計更多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而「減量計畫」是由企業主動發起,因此又稱為「自願性市場」,經由聯合國或獨立機構認證的「減量計畫」,由企業執行植樹、再生能源計畫,經查證後就能獲得核發減量額度,而這減量額度可以抵銷自家企業的排放,或是買賣給其它企業抵銷碳排,所以又被稱為「碳抵銷」,台灣目前採取的就是自願性市場機制。 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堅明指出,政府從1998年就開始規畫導入「碳定價」,而2015年通過的《溫管法》更是直接將「排放交易機制」入法,「走到2020年,環保署突然說要收碳費,而且還不是碳稅。」他主張,碳交易機制才能提供企業誘因,達成減碳目的。 「碳中和」指的是,企業、組織或政府在特定一段時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透過植樹、使用再生能源等方式累積的減碳量相互抵銷、清除。
我們外貿依存度高達98%以上,然後我們又人微言輕,只能當全球規則的跟隨者、完全不是規則的制定者,還連邊邊都摸不上呢。 若情節嚴重,比如妳只有拿到1000碳權,卻排放了5000;或排2000只報1000這種的話,就有可能會被停工或停業。 所以為了要方便計算和比較,我們就用二氧化碳當作是基數,所以除了二氧化碳本身之外,其他的都換算成二氧化碳的數值,所以都叫做二氧化碳當量。 在這個大淨零時代裡,會重新洗牌世界經濟秩序:淘汰掉一大群高碳人和高碳產業,也會孕育出一大群低碳人和低碳產業。
碳權是什麼: 森林
由於淨零排放趨勢,尋求獲得訂單的公司很快就會將碳排放納入合同條款,因為想要獲得全球主要品牌訂單的公司必須遵守排放法規。 2023 年 8 月 7 日,台灣碳權交易所於在高雄軟體園區正式掛牌上路。 據悉,該交易所由台灣證券交易所和國發基金共同出資成立,本金達15億新台幣(4733萬美元)。 在上個月完成公司註冊後,該公司在高雄軟體園區設立了總部,並在台北設立了信息中心。 未來發綠債的企業除了必須符合歐盟永續分類規則外,還必須「公開資金用途、定期報告環境效益、接受外部審查及公開外部審查報告」讓漂綠的情況降到最低。 不過,這樣遊走在灰色地帶的作法很快可望能解決,因為歐盟預計將在2021年6月把歐盟綠色債券標準在內的四個重點項目完成立法,好讓市場有一套遊戲規則可遵守,像是建立歐盟綠色債券標章(EU Green Bond Label)。
因此,企業不僅需要碳盤查、規劃淨零排放路徑、採用綠能、更換排碳設備等方式,盡可能降低企業本身的溫室氣體排放。 針對產業目前無法降低的碳排部分,再尋求購買碳權,以進行碳抵換,直到技術發展足夠改善現況。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我們經常聽到的淨零排放並非指不排放,而是努力讓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極小化,再用負碳技術、森林碳匯等方法抵消,達到淨零排放。 而為了實現零排放,「碳權」機制應運而生,它是指由各國政府透過「碳排總量管制」,達成逐年減少的碳排目標後,分配給各企業一定額度的碳排放權利,簡稱「碳權」。
碳權是什麼: 產業力拚碳中和 業者:法規限制為減碳最大挑戰
主要的溫室氣體是二氧化碳,因此雖被簡稱為「碳」,但碳權涉及所有類型的溫室氣體排放。 全球邁向淨零排放目標,「碳權」即是應運而生的機制,指的是由國家政府頒布法律作為碳市場的法源依據,依據排放總量與減碳目標,每年核發排放配額,簡單來說就是「排碳的權利」。 假設當企業A需要更多排碳配額,可至市場購買,企業B排放量不到原先配額,可將剩餘部分放到市場賣出,得到額外收入。 但若排放超標,則會受罰,上述情形是在未來碳權制定,搭配碳稅或碳費上路的碳交易趨勢。 李堅明認為,企業開立碳權帳戶,便可進行碳權經營(交易或抵換),碳權餘額還能認列企業資產價值。 此外,開放企業購買國際流通大與合規的自願性碳市場碳權,不但可以降低企業淨零碳成本,強化企業淨零目標的雄心,同時亦可抵減國家的排放量。
- 簡單打個比方,資優生(綠色企業)和普通生(非綠色一般企業)考同樣的試,資優生本來就是九十分的水準,因此達到九十分也不會受到額外鼓勵(碳權),但原本水準只有六十分的普通生就不同了,如果普通生考到了七十分,就會被認為是克服萬難,難行能行,因此可以得到獎勵,拿到碳權去換錢。
- 增量抵換的來源,包括燃煤或燃油設備改用天然氣、沼氣或生物質為燃料所減少的排放量,或採用溫室氣體排放回收再利用、破壞去除技術所減少排放量,以及改造或汰換既有鍋爐所減少排放量等。
- 據了解, 未來台灣碳權交易所會跟國際獨立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授權交易所販售海外合格且具有品質公信力的碳權商品 。
- 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表示目前還在研議相關子法,而審議委員會預計於年底成立。
- 開發中國家常常有大面積的森林或林地,透過碳交易,讓已開發國家取得碳權,開發中國家有收入來維持森林經營,達到雙贏。
而是否有資格得到碳權,認證準則之一就是要確認這些樹木有在「工作」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掉,換句話說,就是樹木有長大,才有碳權。 以國泰世華銀、兆豐銀、台北富邦銀來說,都有提供企業購置節約能源設備的優惠貸款;而永豐銀則是提供個人與企業的太陽能光電設備貸款。 頻繁地替換手機、追逐流行、搶購折價商品,使家裡物品越積越多,也默默製造大量碳排。
碳權是什麼: 相關標籤:
劉哲良指出,國際上討論碳定價工具的選擇,已從過去的二選一,逐漸轉變成「混用」。 他表示,目前歐盟大部分國家是碳交易、碳稅並行,但是會避免重複管制,例如已被歐盟排放交易機制納管的排放源,可豁免國內的碳稅費。 只是,許多學者仍承認,透過平地造林達成淨零目標屬杯水車薪;環保署日前更表示,造林1公頃,每年所能抵減的碳排放量僅有10噸。 國內企業目前已經可以在環保署「溫室氣體登錄平台」申請「造林與植林」抵換專案,得到減碳額度,此為林務局向環保署申請的減碳方法。
此外,國內企業目前已經可以在環保署「溫室氣體登錄平台」申請「造林與植林」抵換專案,得到減碳額度,此為林務局向環保署申請的減碳方法。 事實上,國際上成立碳權交易所比台灣早了20年,台灣之所以選在今年成立,跟今年1月立法院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有關, 其中「減量額度抵換與交易」相關子法訂定,需搭配碳權交易所 碳權是什麼2023 碳權是什麼2023 。 碳權是什麼2023 像是企業透過自願性減碳專案取得碳權(又稱減量額度),可以抵減環評開發增加的溫室氣體排放、碳費抵減,此時碳權就會有轉移、交易或拍賣的需求。
碳權是什麼: 減少毀林及森林環境劣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計畫(REDD+)
截至目前,台泥在風力發電、太陽能光電申設量達200MW,距離2025年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 碳權是什麼 其中,分別有36個碳稅(Carbon Tax),以及32個排放交易體系(ETS),並且至少有30國家或區域設置碳權交易所,且交易金額逐年上升。 台灣碳權交易所正式掛牌營運,工總認為,2050年淨零碳排是目標,因此產業推動轉型刻不容緩,但自願減量對於產業節能減碳效果... 針對碳權交易所在高雄成立,高雄市長陳其邁昨(7)日表示,將可更貼近市場並轉為市場驅動,加速企業及城市的淨零轉型;他期待與... 至於增量抵換,依環保署規定,是指開發單位依規定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量抵換,其抵換來源可包括依溫室氣體減量,以及管理法取得溫室氣體減量額度。
2.投資均有風險,任何投資商品過去績效亦不代表未來績效之保證,且有可能受市場波動導致本金損失;若申購以外幣計價的投資商品應瞭解匯率變動風險亦有可能導致本金之損失。 不少人會好奇,水泥製造業明明就是碳排大戶,為何台泥卻能進入碳權概念股的行列,不過,台泥近年可是積極布局再生能源,甚至在2022年建立「能元超商綠電交易平台」,提供綠電交易,還宣布2023年將於花蓮和平展開「和平生態方舟計畫」等。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台灣碳權交易所7日掛牌成立,這次的圖表帶你了解碳權要如何交易。 另外,企業汰換照明設備為高效率照明設備、汰換漁船集魚燈設備為發光二極體(LED)集魚燈設備、汰換空調設備為高效率空調設備、汰換老舊機車為電動機車、汰換老舊汽車為電動車或油電混合動力車、汰換老舊農機為電動農機、汰換既有增氧設備為高效率增氧設備所減少排放量,也都屬增量抵換的概念。 增量抵換的來源,包括燃煤或燃油設備改用天然氣、沼氣或生物質為燃料所減少的排放量,或採用溫室氣體排放回收再利用、破壞去除技術所減少排放量,以及改造或汰換既有鍋爐所減少排放量等。
碳權是什麼: 綠色人才(Green Talent)
首先,碳權開發者必須撰寫計畫書(PDD,Project Design Document),計算減排量、規劃監測方式、計入期間、評估環境衝擊及調查利害關係人意見等。 計劃執行後,第三方機構還得查證並檢驗執行成果,授權機構才能核發碳權。 2021年11月,CIX完成首件高品質碳權交易,結算出17000個單位的碳權,每噸定價8美元,這些自然氣候解決方案遍及非洲、亞洲及拉丁美洲,內容涵蓋造林及避免砍伐森林等計畫。 此外,國際新創組織 Regen Network已建立土壤碳權交易平台,2022年初更成功媒合科技巨頭微軟,與澳洲農企完成大規模的土壤碳權交易。 《巴黎協定》第六條提及,國際碳交易市場是開創淨零排放的新契機,若運作成功,2030年全球預計可多減排90億噸CO2e,節省3000億美元減排成本。 投資國提供資金或移轉技術,幫助其他國家減量,並獲得排放減量權證(CERs)或排放減量單位(ERUs)。
為了讓「非受管制者」也能執行減量專案取得碳權,就形成「自願性碳權市場」(Voluntary Market)及相對的碳交易機制。 例如聯合國依據《京都議定書》建立的清潔發展機制(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是全球首個環境融資機制,其餘包含跨國獨立機構或台灣環保署的碳抵換(Carbon Offsets)專案等。 將配合環保署《氣候變遷因應法》子法規劃及推展進程,逐步建構。 有鑒於國內許多中小企業對碳權概念仍陌生,碳交所亦針對碳費課徵、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及供應鏈碳中和等問題,提供碳諮詢服務,盼藉此緩解企業碳焦慮。
碳權是什麼: 全球齊心努力,共同守護地球環境永續
沒錯,紅樹林的碳儲存能力是所有藍碳中最高的,每公頃可儲存達到1023公噸,超過全球主要森林的單位碳儲存量。 主要原因除了它是木本植物,相較於海藻、海草有天然的優勢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紅樹林所吸收的碳約有88%會儲存在超過3公尺的底泥中。 因此我們除了之前文章《綠電太難買,想彎道超車?三分鐘帶你看懂森林碳權》介紹的森林碳匯、也就是綠碳之外,我們開始需要認識什麼是藍碳、什麼是黃碳。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個獨立、非營利的新聞倡議組織,我們相信,好的報導與行動需要時間與資源維持活力運作。 歡迎您透過捐款支持我們,不論多寡,都是推動台灣向前邁進的動力。
首先為國內碳權交易的「自願減量額度交易」,分為林業型專案與非林業型專案;而在「增量抵換額度交易」方面,則包括民眾汰換汽機車為電動車、農民汰換老舊農機為電動農機等項目。 碳權是什麼 答:瑞典、瑞士及列支敦世登是全球碳價最高的國家,瑞典每噸碳價高達137美元,瑞士則為101美元,列支敦士登也為101美元。 自然的溫室效應是必要的,不然地球表面溫度將會降到冰點以下,人類也無法生存,上述的氣候改善目標,重點都在於減少人為擴大的自然溫室效應,阻止地球持續升溫。 目前在台灣,僅有高端腸病毒71型疫苗已完成三期疫苗有效性試驗,證實疫苗保護力達100%(統計分析後為96.8%),結果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The Lancet 刺胳針;而安特羅/國光腸病毒71型疫苗尚未完成第三期疫苗有效性試驗,目前保護力未知。 疫苗的安全性往往需要透過大型的臨床試驗來測試,通常在第三期臨床試驗會有較多受試者參與,因此,疫苗的安全性可以透過「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來了解。 根據高端腸病毒疫苗仿單以及其第三期臨床試驗的數據指出,受試人數共3,049人,觀察到不良反應包含:接種部位可能有紅腫、疼痛現象,偶爾有食慾不振、嘔吐、發燒等症狀;然而上述反應,僅為短暫現象,並可在數日內恢復,非常類似其他兒童常規施打的非活性疫苗常見不良反應。
碳權是什麼: 台灣碳交易研議中 專家:慎防「幽靈碳權」
在自願性碳市場中,企業主動透過不同的減碳方案、再生能源、碳捕捉及造林專案等,向境內或境外機構申請認證,即可獲得碳權。 國際上較廣為人知的機構包含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查證碳標準( VCS,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或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等。 根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第29條,如果碳費的徵收對象(例如企業或工廠)能透過換用低碳燃料、改進排放技術、提高能源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或改善製程等方式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設立明確的減量目標,那麼他們可以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以申請更優惠費率。 根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第29條,如果碳費的徵收對象(例如企業或工廠)能透過換用低碳燃料、改進排放技術、提高能源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或改善製程等方式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設立明確的減量目標,那麼他們可以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以申請更優惠費率。 自願碳市場是企業主動做減碳及碳捕捉行動、採用再生能源、投入造林這類自然碳匯的方式,執行減碳專案,再向國際減碳驗證機構申請認證,獲得碳權。
因此,身為個人的您我,即使在生活中完全不使用直接製造碳排放的用品,仍然會因為間接的碳排而產生碳足跡。 因為地球上所有的人類活動,必然會造成大小不一的環境影響與衝擊。 【關於作者】柳婉郁,一個充滿理想與熱情的環境經濟學家,專注研究如何把森林換出更多的環境效益,例如種樹生碳權。 掌握植樹造林負排放技術,在近年碳中和及淨零排放成為顯學之後,成為企業詢問度最高的農牧業碳權達人。 趙家緯建議環保署制定碳費時,應同步考量制度的銜接,以免未來因擔心基金規模太龐大,而刻意壓低碳費價格,卻導致台灣碳價與國際碳關稅價格落差拉大,企業必須繳費給其他國家,形成「台灣稅基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