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起受邀與呂柏伸共同擔任台南人劇團聯合藝術總監,是國內難得一見集編導演三項才華於一身的創作者,並致力於聲音與演說的教育和推廣。 與國家交響樂團、雲門舞集二、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創作社及驫舞劇場皆有合作。 重要作品包括《Q&A首部曲》、《Q&A二部曲》、《木蘭少女》、《K24》、《Re/turn》、《Solo Date》等及個人文字創作書《排練一場旅行:世界是你犯錯的最佳舞台》。
目前韓國音樂劇學校多達三十多所,有四年制、二年制和私校,連大學科系有七十多所,每年多達一千五百位受完整教育的學生畢業。 雖然民間或公家單位偶而有音樂劇推廣活動,那不過是出自個別主事者的意願,所做的零星案例;既無計畫性,也沒有長久性。 與韓國從2014年政府大手筆把音樂劇明訂為「五大核心發展內容」(其他四項為音樂、電影、動畫、電玩)之一,可說天差地別。 話說,純台灣生產製造是想證明「我們什麼都會」,而韓國早已走過這階段。 賓士的SLK R172設計師是韓國人,Hyundai在韓、美、德各有設計中心……K-POP又有多少韓國成分?
台灣本土音樂劇: 百老匯音樂劇歷史
接續第三部曲《渭水春風》受台北市文化局委託創作,首演後贏得各方讚譽,「台灣音樂劇三部曲」在十年前的出現,完全是「天時地利人和」,也點燃了台灣原創音樂劇的一把火,不僅培養了非科班出身的作曲家冉天豪、《隔壁親家》導演曾慧誠,如今也各自成立劇團,持續為台灣音樂劇開疆闢土、添加柴火。 《四月望雨》要不是在郭台銘創立的永齡基金會支持下,在當時兩廳院對演出內容還相較保守的年代,一齣要用非官方語言演出,況且還是被文化圈視為「非正統」藝術的音樂劇形式,在當時難以被接受。 幸而最後獲得好評,還一再加演,楊忠衡認為,《四月望雨》在當時做了很多創舉,連帶也為第二部曲《隔壁親家》帶來長尾效應。
只是唱歌跳舞的剛好都以韓國人或東方面孔為主,歌曲是從全球徵選來的,以強力訓練、製作與行銷,為韓國塗抹上時尚魅力。 去年公布的百大品牌中,韓國有三個品牌擠入:Samsung(6)、Hyundai(36)、KIA(69),台灣半個都沒有。 由於劇中女主角荷珠是一位力爭進入上流社會的風塵女子,因此又被冠上「上流音樂劇」的標題,由前陣子電視拍賣網站廣告中以「唐太太」一角走紅的女演員顏嘉樂擔任荷珠,不但戲份重,還要演唱那卡西、小調、京劇、歌劇等多種不同唱腔型式的歌曲,十分具有挑戰性。
台灣本土音樂劇: 音樂劇的奇幻之年,各式演出蓬勃發聲
尤其後者,雖不能立即有物質收益,但是五年一定可以培育出新的觀眾和有概念的生力軍,帶來下一波的新能量。 我常比喻,如果韓國提供音樂劇的資源像三層大漢堡,台灣的音樂劇資源就像桌上掉落的小芝麻。 記錄韓國音樂劇的後援方案,須要一大冊筆記本;記錄台灣官方對音樂劇的支持則很簡單,那就是「零」,完全不占記憶體空間。 這隻擁有多項傲人冠冕的貓,至今仍不斷在世界各國演出,已經巡迴超過二十六個國家,一百五十個以上的城市,更被譯為十四種以上語言,擁有超過六千五百萬人欣賞,稱得上是音樂劇中的至尊。 這次演出,楊呈偉更動員了自己的人脈,請來多位音樂劇高手,其中最受矚目的巨星,當然就是曾擔任迪士尼卡通「風中奇緣」幕後主唱的朱蒂蔻兒。
身處在身心變化急速、頻率豐富振動階段的台灣青少年,主體的需求(關於未來的徬徨、人際相處互動、外在條件比較、自我情緒梳理等)被忽略卻是長久以來的現象。 工商發展的現代社會,多數大人忙碌於工作,親子之間有質感的溝通很多時候成了奢求,走進青少年心中的途徑布滿障礙與困難,網際網路科技化的當代,人和人之間的疏離感讓我們活得愈來愈像一座孤島。 巴倫(Kenny Barron )來說,美國的爵士樂歷史並不只是歷史書所呈現的線性圖表,更是一部無數爵士樂手參與其中的音樂社會史。 今年夏天,這部活歷史將以他60多年來的演奏創作為軸,首度登陸台灣,引發樂迷熱烈關注。 台灣本土音樂劇 此時可以借鑑DIMF經驗,要有兼顧足以帶動市場的優質節目,以及固本的推廣、教育活動。
台灣本土音樂劇: 澎恰恰原創 本土音樂劇《釧兒》飄台味
一年一度的電影獎正是一齣不可或缺的舞台劇:在這一天,演員們當著眾人面前走過紅毯,登台領獎,證明自己不只是銀幕上的幻像。 台灣本土音樂劇2023 當鏡頭的距離使得人們愈加疏離,觀眾就越是需要這種親臨現場的儀式,重溫舞台上下一同呼吸的親密氛圍。 這齣戲迷暱稱「LPC」的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搬演,這次台灣演出採授權引進、本土製作模式,力邀台灣音樂劇優秀演員陳品伶、鍾琪、蔡邵桓、周家寬雙生雙旦主演。 全劇呈現20個關於愛情、婚姻的人生片段,有浪漫、有真實無奈的一面。
唸清華大學核工系的楊忠衡,原本跟音樂八竿子打不著,大三那年上了樂評家劉岠渭在清華大學開課,就此改變人生方向。 大四下學期楊忠衡向姐姐借了一筆微薄的資金,在新竹開一家小唱片行「黃自樂坊」,展開他的音樂事業。 出社會後,楊忠衡先在《音響論壇》雜誌社寫樂評,之後又到《中國時報》擔任文化記者,直接而尖銳的文筆,首開當時台灣報紙媒體音樂評論風氣之先。 王希文明白,在台灣做創作的必然,就是「什麼都要自己來」,就是「在限制中盡量求可能」,儘管《木蘭少女》已打出好成績,處女座的他,依然不放過自己,不覺得那已是完美,那只是跨出了一小步。 至於下一步,或說音樂劇在台灣的未來,他不求雨露均霑式的補助,但求政府進行通盤了解後,制定好文化政策的推行方向。
台灣本土音樂劇: 本土音樂劇《釧兒》6/1-2在台中歌劇院演出 九天鼓陣開場演出
【記者彭慧婉/桃園報導】由名導演澎恰恰與知名音樂劇導演曾慧誠、金曲獎得主李哲藝精雕細琢,將王寶釧與薛平貴故事改編成電影劇本,再改編成音樂劇《釧兒》,將在1月11、12日晚上19時30分,在桃園藝文展演中心演出,相信將會再次創造藝文界的高峰。 《釧兒》是台灣第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本土音樂劇,嘗試百老匯製作創作過程,為因應音樂劇愛好者的要求,2017年再度啟動全台巡演計劃,首場優先選定桃園。 《四月望雨》由永齡教育慈善基金會委託音樂時代劇場創作,2007年6月15日到17日在台北市國父紀念館首演,使用華語、台語、日語與客語四種語言演出。 本劇由楊忠衡擔任藝術總監與原創劇本,冉天豪作曲與編曲,作詞為王友輝(台語)、鍾永豐(客語)、楊士平、楊忠衡,導演與劇本改編楊士平,劇本顧問為王友輝[2]。 其他創作人員還有伍錦濤(舞蹈設計)、陳佳慧(舞台設計)、林恆正(服裝設計)、方淥芸(燈光設計)、魏世芬(歌唱詮釋指導)。
廖風德於2008年正式接任內政部長前10天因心肌梗塞猝逝,然之前曾擔任國民黨副秘書長,與蕭吳兩人有同僚之情。 廖風德逝世一年後,音樂時代劇場將其獲得文學獎的著作改編成音樂劇推出,並找來澎恰恰、許效舜擔綱主演。 《隔壁親家》曾兩度改編成電視劇,第二次由民視改編成《親戚不計較》的鄉土連續劇,播映數百集,是許多台灣家庭熟悉的故事。 音樂劇版本主要以台語演出,配合全新原創的詞曲、音樂和舞台效果,讓老一輩的觀眾重溫過去的記憶,也讓年輕人了解過去台灣農業社會和長輩的生活。 音樂時代劇場表示,這是讓音樂劇生根本土的努力,而希望這樣的台灣本土音樂劇在不久的將來也能前進中國大陸,讓彼岸觀眾藉此了解台灣文化歷史,這也是音樂時代接下來努力的目標。 鄭文燦市長表示,「釧兒」音樂劇由名導演澎恰恰與知名音樂劇導演曾慧誠、金曲獎得主李哲藝精雕細琢,將王寶釧與薛平貴故事改編成電影劇本,再改編成音樂劇。
台灣本土音樂劇: 榮獲東尼獎、普立茲獎肯定 音樂劇《近乎正常》臺中國家歌劇院7月首演
登革熱防治中心指出,近期許多里別病媒蚊監測數據都偏高,包括南區同安里、鯤鯓里、永寧里;東區忠孝里、德高里;中西區西湖里;安南區學東里、四草里等,加上疫情持續延燒的安南區溪墘里及安富里,呼籲針對社區中高風險點加強管理,動員強化清除孳生源。 〔記者許麗娟/高雄報導〕高雄市本土登革熱疫情今天(26)日新增5例(累計95例),分別為鼓山、仁武、小港、岡山、湖內區各1例,經疫調岡山、湖內個案發病前具台南市活動史,小港區個案為社區感染衍生(小港順苓、青島里已累積17例),仁武及鼓山區感染源尚待釐清。 韋伯以《歌劇魅影》中的《夜之樂章》(The Music of the Night)與《貓》劇中的《Memory》聞名於世,他將腦中的樂章以紙筆化為300多億台幣的財富。 兩岸同樣也搭上音樂劇風潮的順風車,引進百老匯音樂劇,但在原創音樂劇上則走出不同的風景。 〔四月望雨〕於6/28~7/06於台北國家劇院演出,7月中及8月底再到台南與高雄演出,歡迎前去觀賞。
大風是一支非常執著於本土音樂劇創作的隊伍,這回挑選的題材其實早在1980年,就曾被金士傑以現代劇場手法從京劇改編為舞台劇「荷珠新配」,當年由「蘭陵劇坊」演出,轟動一時。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8日電)音樂劇「台灣有個好萊塢」此刻在北藝中心球劇場演出第3週,但票房僅達2成,今天瘋戲樂工作室藝術總監王希文開記者會表示,這是創團以來遇到最大困境,也是最大的教訓和課題。 被音樂劇迷戲稱《LPC》外百老匯第二長壽音樂劇,今年1月起由「活性界面製作」取得授權,找來本土音樂劇演員重製演出,直到3月12日止,連演九週,演出場次達50場。
台灣本土音樂劇: 本土音樂劇「隔壁親家」 9/1日花蓮登場
紐約百老匯及倫敦兩地有歷史最悠久的音樂劇,就像英美的其他文化一樣,有著微妙的瑜亮情結。 就我近幾年的觀賞經驗,倫敦新的原創音樂劇,題材選擇和音樂較為老派,或是說經典取向;百老匯則有較諷刺、新穎的題材,這跟他們的產業習慣和文化背景有直接關係。 除了英美,歐洲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法國了,根植於他們文化傳統的舞蹈優勢,法國音樂劇重視大陣仗的舞蹈編排,也有流行音樂化、商業化的傾向,《鐘樓怪人》即為一例,不論在視覺及聽覺上都十分討喜。 商業化聽來有些世俗,但就因為商業化,百老匯音樂劇才能走向產業化並有更多經驗的累積。
周日偶像劇史上最高分段收視的第三名就是《下一站,幸福》,由偶像劇主題曲女王丁噹演唱片頭曲《我愛他》,就像呼應這部戲的標題,「原來,愛情從來沒有離開過,只是我記得,你忘了」。 由療傷戲情歌天后梁靜茹演唱的沒有如果,藉由音樂與詞句,呼應女大男小的姊弟戀,表達出追尋愛情的那份勇敢。 帶有街頭幫派色彩的青春偶像劇《鬥魚》,悲情的收尾讓戲劇增添更多餘韻,而電視原聲帶之中,Jenny Yang演唱的片頭曲《不公平》,和F.I.R.飛兒樂團主唱的片尾主題曲《Lydia》,都大受好評。 同樣來自電視劇《十八歲的約定》,片頭曲不同於片尾曲,找來聲音極具穿透力的戴愛玲演唱《愛了就知道》,傳達出女性勇敢追愛的模樣。 描述平凡的OL上班族小資女孩,找到真愛的浪漫故事,不論是卓文萱唱的片頭曲《不要不要》,或是郁可唯唱的片尾曲《微加幸福》,都是熱門歌曲,特別是以往擅長慢情歌的卓文萱,這次的《不要不要》節奏輕快,搭配MV舞蹈,闡述男女之間彼此的感情拉鋸戰。
台灣本土音樂劇: 台灣囡仔與他們的產地
….…多年來,音樂時代劇場一直以創作演出這部作品為榮,原因無它,因為《四月望雨》是屬於這塊土地與人民的。 我們向鄧雨賢致敬的方式,不僅是傳唱他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接續創作的薪火。 ……..睽違十二年,在眾多觀眾的期盼下,終於以「風華重現」版再現舞台。
《鯽仔魚欲娶某》是以本土兒童故事為題材,運用本土音樂元素譜曲,由孩子演給大小朋友觀賞,共18段、長達1個半小時;梅北國小校長陳媺慈指出,全劇用台語發音,簡上仁到校為教師上台灣歌謠課程,把發音一字一句錄下來,再由教師傳授給學生。 「台中,我回來了!」音樂製作人、歌手荒山亮數度參與《釧兒》音樂劇音樂會的演出,,這次回到家鄉特別出演,他說相信能唱出更多不一樣的火花。 代表在地文化的灣聲樂團,團長李哲藝親自為《釧兒》譜曲,一首首動人篇章,將流淌進入每位觀眾心中。 三立電視台首部偶像劇《薰衣草》,也連帶捧紅劇中男主角許紹洋,而片頭曲《花香》與片尾曲《幸福的瞬間》、《愛我不愛我》,也都由原本就一心嚮往歌手夢的許紹洋來演唱,「季晴川」也成為他電視劇生涯中經典的代表角色。 台灣始祖級女子天團SHE三人同時演出的偶像劇《薔薇之戀》,充滿回顧意義,劇情改編自日本同名漫畫,該劇獲得了2004年度電視金鐘獎的「年度最受歡迎戲劇節目獎」,而片頭曲《葉子》由歌聲帶有滄桑感的阿桑演唱,份外動聽,只可惜阿桑已經因病離世,她的好聲音只能留存在這裡。
台灣本土音樂劇: 台灣音樂劇登上國際舞台!靠翻轉經典故事「花木蘭」,新加坡連演36場門票全賣光
中凱集團主席黃春榕表示,中凱集團是由中聯建設公司和凱亞精緻農業電視台共同合作組成。 凱亞精緻農業電視台在今年初獲得NCC通過,是全台唯一也是第一家的精緻農業電視台,以「精緻農業」、「文創美學」、「康健科技」、「休閒樂活」為主軸,不遺餘力將文創、健康、休閒的議題拍成節目,為廣大的收視族群服務。 美國遇上經濟大蕭條,人民生活困頓,為生活所苦,導致娛樂人口大大減少。 此段時間正是喬治蓋希文崛起、柯爾波特甜滋滋旋律的音樂劇最盛之時。
雖然王希文認為「音樂劇」的定義廣,但是過去那些讓他感動的,是美國百老匯的那一套,而他也接受了那樣體制的專業訓練,他說,在那裡頭,從曲式結構到聲響編曲,有自成一格的觀念、手法、習慣,音樂與歌曲負有敘事與推動劇情、建構角色的任務,那就像是傳統戲曲有既定的曲牌套路一樣。 台灣本土音樂劇2023 亞維儂藝術節為期一個月的時間,確實帶來許多困擾,尤其是垃圾,不過整個城市動了起來,不僅有很多戲劇,還能看到世界各地的人聚集。 故事圍繞在女主角蘇菲的生世,因為她的單身母親唐娜一直不願意提及過去,但是蘇菲希望在婚禮上由父親引領走上紅地毯,所以發現母親的日記中提到曾與3位男人發生過親密關係,所以偷偷寄了自己的婚禮請帖,但是她不知道被自己偷偷邀請來的母親3位舊情人中,究竟哪一位才是自己的親生父親,而衍生出的一連串奇妙故事。 我平常會逛的團購網只有Gomaji跟17 Life,好用與否肯定是見仁見智,每個人情況不同,實在很難比較好不好用。 因為團購網都有履約保證,所以一般團購餐券之類的,購買一年內均可以退貨,也不會收任何手續費。 如前文所提到的,由於台灣音樂劇仍在較為弱勢的發展初期,因此對於整個劇從劇碼乃至預算與行銷的整體審慎一致的規劃是非常重要的。
台灣本土音樂劇: 高雄本土登革熱+2 鳳山個案曾遊台南、左營青雲宮群聚添1例
盼能將這樣的台味音樂劇持續推展,以歌舞親近民眾接觸表演藝術之外,亦能將此富含台灣味的原創故事推展海外,領略台灣本土之美。 沒錯,《台灣有個好萊塢》肯定會把這些苦澀當成玩笑,以笑聲度過難關。 畢竟,《台灣有個好萊塢》不同於以往台語戲劇的悲情形象,走的是娛樂大眾的喜劇風格。 因此,劇中也提及金馬獎帶給台語片的挑戰,但最後還是以Happy Ending收場,保持全劇一貫的歡樂調性。
- 音樂劇《隔壁親家》去年公演後,引起熱烈迴響,上周末於台北二度加演,副總統蕭萬長與行政院長吳敦義皆到場觀看,農家出身的蕭萬長讚不絕口,對於戲劇中表現出的農業社會情懷深感動容。
- 這次回到家鄉特別出演,懷抱著對鄉土的愛,必能唱出更多不一樣的火花。
- 劇中只有保留鄧雨賢創作的〈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以及〈跳舞時代〉等5首傳唱至今的名曲,而知名音樂劇作曲家冉天豪依1930年代的歌謠風格,重新創作20首原創音樂。
- 鄭文燦市長表示,「釧兒」音樂劇由名導演澎恰恰與知名音樂劇導演曾慧誠、金曲獎得主李哲藝精雕細琢,將王寶釧與薛平貴故事改編成電影劇本,再改編成音樂劇。
- 此時可以借鑑DIMF經驗,要有兼顧足以帶動市場的優質節目,以及固本的推廣、教育活動。
- 〔四月望雨〕是描寫台灣音樂之父鄧雨賢一生的音樂創作與愛情故事,鄧雨賢從台北第一師範學校(今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畢業後,出國至日本學習,歸國後開始台灣本土音樂創作。
- 【大紀元2019年05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灣台中報導)由澎恰恰原創改編、躍演劇團製作的本土音樂劇《釧兒》,自2015年首演,以音樂劇音樂會版在全台巡迴長達3年,累積超過25000名觀眾。
當新的音樂劇準備製作時,可透過工會網站公開徵才,清楚說明需要什麼等級的技術人員,其他像是演員工會、樂手工會也十分完善。 「韓國音樂劇協會」理事長,DIMF原創音樂劇《杜蘭朵》導演劉嬉聲說,韓國的民族性就是「愛音樂、愛唱歌」。 台灣本土音樂劇2023 韓國肯定認同音樂劇是當代「唱演」型式,落實到教育體系,三十年前百濟大學首創第一個音樂劇系。
台灣本土音樂劇: 音樂劇重要發展時期:
喜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去年創下5小時完售紀錄,雖因疫情展延,今年初於台北南村劇場挑戰連演150場。 本劇由4位演員以全英文演出,2小時詮釋20個故事50個角色,描繪約會、愛情、婚姻故事堪稱《六人行》、《慾望城市》的音樂劇版。 相較台北場次由11位演員多種組合輪番演出,歌劇院於七夕情人節期間以原班人馬陳品伶、鍾琪、蔡邵桓(叉燒)、周家寬上陣,將連演10場。 目前台灣音樂劇其實沒有夠好的行銷策略及廣告投放,我認為一個能夠收穫金錢及大眾化的音樂劇,應該要是能夠在製作初期或是劇團時期就慢慢建立劇團正確方向及口碑,以便累積客群。 如此一來有穩固的根基,再經過長期的特定宣傳便能慢慢累積知名度。
然而那個危機的年代,反而激發韓國人奮發圖強、追求卓越的企圖心,即使只是前往韓國洽公或旅遊,都可以感受韓國人民的團結與自信心。 表現在音樂藝術上,民眾對本國音樂相當擁護,許多國際級指揮家、鋼琴家、弦樂家紛紛出現,唱片行大門總以專櫃展示本國音樂家出版品。 台灣本土音樂劇2023 加上韓國人擅長利用網路和高科技,靈活的市場操作,造成一種速猛的擴張。 把「內銷」概念轉成「外銷」,把「鄉土」變成藝術家的「使命」,希望透過出國巡演,以藝術達成「外交使命」,這樣很「正確」,但不會有「產業」!
台灣本土音樂劇: 故事裡的答案。
今日台灣的音樂劇仍在成長,未來的面貌難以預測,身為創作者與觀眾,只能以持續推出作品與不怕踩雷的進場支持,推動著台灣音樂劇繼續走出自己的路。 台灣本土音樂劇 無論這部音樂劇終究是不是充滿台灣鄉土味的「百老匯」,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攜手台灣新銳作曲家張菁珊,透過故事工廠生產出的《妖怪台灣》,都為台灣原創音樂劇開創一個新的格局。 錯過台中首演的人也不必扼腕,《妖怪台灣》將於2021年3月12至14日在台北的台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演出。 另外台灣受限於演出場地的大小,能夠容納的觀眾過少也是一大問題,常常需要演出夠多的場次才能損益兩平;另外也因為場地少,國家戲劇院其實不可能一次開很長的檔期給一齣劇。
台灣本土音樂劇: 音樂劇《熱帶天使》獵女犯1940s 演繹大時代小人物烈火悲歌
像是德國就很清楚自己的優勢,雖然他們的音樂劇較少,但那是因為他們了解他們想討論的題材其實更適合用現代戲劇來表現。 「文化+」雙週報》音樂劇在台灣具備規模的發展,該從90年代開始算起,那時有綠光劇團、果陀劇場,憑著主創者對西方音樂劇的 ... 這期間,台語、客語等方言音樂劇相繼登上舞台,劇本主題也漸漸有所變革:從悠遠的中華文化、台灣歷史人物傳、到本土的原住民故事等等都相繼入題,標誌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