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熱發電困難2023懶人包!(小編推薦)

Posted by Jack on February 24, 2020

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在守護地球和自然棲地、減緩氣候變遷危機上,沒有任何人可以置身事外。 在地熱的發展上,荒野保護協會也願意和關注地勢的夥伴一起承擔其中的公民溝通和能源教育的的責任。 同時我們也要求政府應該投入更多資源在發展再生能源上,尤其是全面性的能源政策盤點,將各種能源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及土地的可承受度,做更完整的資訊揭露與規劃,透過公民參與、共同監督,把對環境的影響及衝擊降至最低,才能提高民眾的信任與支持,讓「非核、節能、減碳、增綠」成為大家共同的目標。 前一節描述了國際現況的基礎資訊,回頭看看過去國內能源及環境領域對地熱能曾提出的相關疑問,這些問題也是國內長期缺乏能源教育下,公務人員對於地熱能不了解的關鍵問題,需要長期在永續教育及科學教育上倡議及推動,好讓隱藏在地下的豐富再生能源受到重視,接續30年前地熱能源的開發。 全陽地熱股份有限公司開發部經理黃峻彬說,目前廠區生產井為1000公尺,發電運轉非常穩定,每日可供800至900戶供電量,也就是1年有7500小時的電力,未來,第二廠區也將開發,希望達到1年8000小時的目標。

雙循環(Binary cycle)並不是直接使用地層中的流體來推動發電機,而是利用較低沸點的工作流體來推動渦輪發電機[8],此種形式的地熱能發電站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工作流體在常溫下為液態,其管路與地熱源管路不相通,兩者經由熱交換器將地層中流體的熱能傳遞至工作流體,使得工作流體轉為氣態,藉以推動渦輪發電機。 此形式的流程稱為朗肯循環(Rankine cycle),若是工作流體為有機化合物,則稱為有機朗肯循環(英语:Organic Rankine cycle)(Organic Rankine cycle,簡稱ORC)。 在地熱各類技術及案場實務開發相關經驗分享,則包含如何提高既有地熱井產能以增加發電量的技術及相關監測議題,安排國內主要地熱開發商說明案場開發現況,如宜蘭清水地熱、台東金崙地熱及國營事業主導的仁澤與土場案場。 經濟部能源局表示,台灣目前40GW地熱發電設置空間,在大屯山周遭有8.5GW,而政府設定2050年累計設置量目標為3GW至6.2GW,政府將透過「3大方向」推動地熱發電。 經濟部昨天與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舉辦「二○二三台灣國際地熱論壇」,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希望國營事業與民間合作,讓地熱發電短時間在政府領導規畫下,能有更清楚的發展,今年或許將會是台灣加速發動地熱的時間點。

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環境影響不同一般開發  宜以專法或專章規範

許多全球知名的企業家皆投資了這項基金,資金來源包括貝佐斯、比爾蓋茲、馬雲和孫正義等人。 台灣地熱發電困難2023 另一方面,台積電於去年7月和離岸風電業者沃旭能源簽下20年的風電,再度向外界證明,能源轉型不只是說說而已。 現任美國總統拜登更是非常重視氣候議題,不論是就氣候層面或是政治層面來看,綠能發展必是台灣未來的方向。 黃天德表示,綜合上述種種因素,目前國際上地熱發電量平均每百萬瓦,建置成本最高可達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28億元)。 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若不是林伯修能結盟台電子公司台汽電共組公司,或是如倍速羅得獲得重量級大股東比爾蓋茲支持,一般小公司根本跨入不了地熱發電領域。 為促進地熱發電設置量提升,曾文生指出,先進地熱技術的投入將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期望藉由此次論壇跟全球大廠深度交流,引進並建立適合台灣地熱開發技術,加速台灣地熱開發腳步。

  • 但此技術的缺點在於因為沒有與地層物質接觸,若熱傳導物質無法快速補給熱給井,對於電量的維持是一大挑戰。
  • 為促進地熱發電設置量提升,曾文生指出,先進地熱技術的投入將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期望藉由此次論壇跟全球大廠深度交流,引進並建立適合台灣地熱開發技術,加速台灣地熱開發腳步。
  • 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讓全球對於如鋰、鈷、甚至稀土的依賴與日俱增,各種馬達、超導化合物、電池、陰極管、雷射等領域皆少不了上述金屬的使用,美國能源部甚至於2008年將稀土材料列為「關鍵材料戰略」之重。
  • 另外,與台灣相鄰的菲律賓利用BOT(Build-operate-transfer)條款吸引外資進駐,加速國內地熱技術發展,同時提出減稅、保證收購及政府投資探勘等優惠方案,大量提升菲律賓的地熱資源利用規模。
  • 看回公式一,氘與氚的核融合產物中具有能量為 14.1 MeV 的中子,及 3.5 MeV 的 α 粒子。
  • 除此,沒有完善的基礎建設、電網支撐,以及明確的後續商業化架構,海洋能要成為台灣綠能生力軍,還需要更深入的通盤規劃。

若經濟部沈榮津部長理解這些知識後,應該能了解台灣在35年前已確認26處溫泉區有可用於發電的地熱資源,但需要進一步以國際認定的評估流程重新確認潛能條件,以吸引國際團隊合作開發,降低風險及成本,提早趕上2025年的目標。 而在有地熱構造的非溫泉區則蘊藏豐富地熱資源,更具有大規模探勘計畫的必要性,若能實現30GW以上的開發規模,將是台灣朝向100%再生能源的三大主力再生能源之一(圖三)。 但能源局規劃地熱發電目標卻完全不參考學術單位的研究成果,主要原因可能是這些學術研究成果仍需加上工程顧問公司評估可靠度及開發風險,否則對於商業開發而言欠缺參考價值,當然能源局更不應該以35年前的研究做為地熱發電目標的規劃基礎。 而地熱的能量源自於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所放出的熱能,自地球形成至今持續不斷發熱,這股源自於地心龐大的能量對生活在地表的人類可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綠能,因此地熱能被歸類為再生能源。 近年來人類面對氣候變遷、溫室效應等氣候問題,世界各國開始對舊有過度依賴化石燃料的能源結構產生質疑,並積極的尋找替代能源。 311日本大地震所引發的福島核災更是喚起了民眾對於核安的重視,尋求可以與環境永續發展的再生能源便是現階段世界各國應當重視的目標。

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國際要聞

而台灣全流式機組則可以在100℃以上熱水使用,體積最小,適用在小型地熱發電區域,且台灣製造,可以幫助台灣地熱機組一系列供應鏈的產業。 地熱能源係屬自產型之替代能源,其經濟規模不但具備發展遠景,且擁有能源供應穩定、產量適合開發等優點,還能與其他能源相互結合應用,節省相當大比率的其他燃料消耗,達到高溫高效率的利用價值。 人類很早以前就開始利用地熱能,例如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利用溫泉沐浴、醫療,在古羅馬時代利用地下熱水取暖等,近代有建造農作物溫室、水產養殖及烘乾穀物等。 但真正認識地熱資源並進行較大規模的開發利用卻是始於20世紀中葉,但是,現代則更多利用地熱來發電。 以裂解方式生產氫氣的技術,有可能會成為未來氫能發展最主流的方向,歐盟針對氫能發展的預估中,即認為到 2050 年時,歐盟所使用的氫能會有 55% 來自於甲烷裂解,有 30% 來自目前化工產業較成熟使用的天然氣重組,以及 15% 來自於水電解產氫。

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目前再生能源主要獲利途徑是把綠電賣給台電,但地熱發電的躉購費率連年凍漲,去(2021)年僅較2010年提高0.01元,且地熱面對酸蝕、結垢問題,若未妥適維運,發電量可能逐年衰退,經濟誘因有限。 要採用耐酸蝕的鋼材,或使用耐酸蝕的塗料才能延長使用年限,但這些材料成本過高,往往使得開發地熱電廠不具經濟效益。 採用氣冷式的清水地熱,發電機組上方有數十個大型風扇不停旋轉散熱,有機溶液的冷卻過程也相當耗能,廠內用電約占發電的15%。 若發電機組的規模較小、環境溫度較高,則廠內用電也可能吃掉三成的發電量。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科長陳棋炫坦言,「地調所可公開探勘資料,但無法保證從哪裡鑽下去就會成功。」地熱探勘涉及多種專業學門,要走入深山進行地質調查,還要透過直升機吊掛設備進行空中磁力探測,探勘資料可能隨更多資金投入與技術精進而更加完整,但仍難以保證鑽井成敗。

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地熱發電優點2:發電效率高

不過,想要量產出大面積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單靠學界的製造能量來說有些困難。 「歐洲跟美國的公司願意投入大量經費研發產製;臺灣普遍的氛圍是傾向等待有明確的研究成果出現,再加入量產行列。」朱治偉說。 「更方便的是,鈣鈦礦材料可以溶解在有機溶劑裡。如果使用溶液製程,就能快速、大面積的製作。」朱治偉提到,等到未來技術成熟,就像是在印刷報紙一般,將含有鈣鈦礦材料的溶劑當作墨水,用印刷方式就能快速生產太陽能電池。 當矽結晶完後接著要切成薄片,切片時會損耗材料並產生大量粉塵,切完還得進入複雜的半導體製程,不但需要高溫且耗水,還需使用到有毒溶劑。

  • 但若欠缺良好的熱交換及其相關技術,不僅無法將珍貴的地熱資源善加利用,反而易肇生設備毀壞或工安問題。
  • 我國能源進口依賴度達97%以上,積極尋找可行的替代能源是國家重要政策方針。
  • 目前正在花蓮瑞穗溫泉、紅葉溫泉一帶規劃2MW地熱發電廠的瑞典地熱開發公司倍速羅得(Baseload Power Taiwan),花費了1年半以上的時間,每週地毯式拜訪逾4百戶家庭、舉辦小型鄰里說明座談,因為面對迷思與謠言,誠懇傾聽與持續溝通才是唯一解方。
  • 位於Wairakei地熱區的Wairakei地熱電廠自1958年開始運轉,運轉至今已超過50年之久,為紐西蘭最早運轉的地熱電廠,亦為全世界第二座地熱發電廠,地熱發電裝置容量達232 MWe。

問題一:除了太陽能、風力發電以外,台灣還蘊藏了哪些具有潛力的再生能源? 童遷祥回答(以下簡稱答):目前潛力探索的重點是地熱,因為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都會有不穩定的問題,但是地熱能可以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持續運轉,如果開發出來,就可以成為基載電力。 答:雖然台灣到處可以看到溫泉,但溫泉是淺層的地熱資源,量不大,溫度也不高,而且台灣的淺層溫泉水大多蘊含會堵塞管路的礦物質,發電設備使用久了,就會出現問題,不僅維修成本節節高升,發電量也會變得不穩定,有一定的開發風險。 答:依深度來說,地熱一般可以分為淺層和深層兩種;依地質條件來說,則可以分為火成岩的地熱和變質岩的地熱兩種。

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國際間地熱發展現況(三):菲律賓地熱能發展策略及未來計畫

台灣的地熱發電將採取「由淺入深」策略,短中期以淺層傳統地熱為主,長期發展增強型深層地熱發電技術。 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國際上的慣例則是要求政府預算所執行的調查研究資料,及已過時效性的民間開發專案調查成果,均彙整於「地熱資料庫」提供民眾使用及政府決策參考。 自2008年到2018年間,全球共增加了4.3GW的地熱發電——一種比核能穩定、更乾淨的再生能源,使得全球總裝置容量達到14.6 GW,相當於10年內建造了過去50年間的一半規模的新電廠。 2015年巴黎會議開始有個國際地熱組織GGA(Global Geothermal Alliance),以2030年達到63GW地熱發電裝置容量為目標,為了減緩全球暖化而攜手加速地熱發電發展。

中研院的去碳燃氫技術,可能不是淨零未來的唯一選項,但傾力推動這項技術,才有機會在邁向淨零未來的過程中,爭取到足以讓永續與潔淨能源普及的時間。 台灣地熱發電困難2023 其核心原理為,若能提供甲烷分子每莫耳 74 千焦耳的能量,就能把碳原子與氫原子的鍵結打斷,而關鍵在於如何提供能量以及如何提升使用能量的效率。 朱治偉樂觀地指出,就算當前被評估不可行的地熱、風能或海洋能,只要科技持續進步都有機會逐漸實現,新興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也是科技進步的一個見證。 朱治偉舉例,2014 年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發光二極體(LED)技術,就是一個科技改變世界的範例,人類得以用新的方式產生高亮度白光。

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台大發現豐玉姬鱷化石 台灣生命史中最大爬蟲類體長7公尺

儘管燃燒天然氣(甲烷)的理論排碳量,約只有燃燒煤炭的一半,但每燃燒 1 噸的甲烷,仍會產生 2.75 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這與淨零排放的目標,仍有相當大的差異。 因人類工業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而導致的氣候變遷問題,已是當代人類亟欲解決的難題。 近幾年,國際組織與科學機構也不斷地強調減少碳排放的必要,以及調整減碳標準。 2014 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綜合評估報告指出,人類應在 2100 年以前削減 90% 的碳排。 鈣鈦礦薄膜材料在形成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形成大量的淺層能階缺陷(如元素空缺、間隙缺陷和反位替代)與深層能階缺陷(如元素錯位、晶界和沉澱物)。 鈣鈦礦薄膜材料雖然可以容忍比較多的缺陷,但是這些缺陷就是造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不穩定的最主要因素。

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格斯指出,自主技術開發的鋰電池兼具高安全性、高倍率放電、高蓄電力、寬溫域的工作溫度區間及長循環壽命等特性,搭配高度客製化的優勢,使格斯科技符合國際整體發展趨勢。 根據地熱能源協會(Geothermal Energy Association)的統計,2016年地熱發電量最高的國家為美國(3,567MW)、其次為菲律賓(1,930MW)、印尼(1,375MW)、墨西哥(1,069MW)、紐西蘭(973MW)。 但地熱發電占比最高的國家為冰島,在國際能源總署(IEA)於2017年公布的電力資訊中,2016年冰島地熱總發電量為5.07(TWh)約佔其國家總發電量(18.55TWh)的27%。 CEEG則是一種新的地熱發電技術,其概念約於1998年由波蘭籍教授Bohdan Maciej Zakiewicz提出,但過去因成本較高,多應用於家用型的系統。 其原理是建立封閉式的管路,並於管路內進行冷水注入、加熱、回流的運作,其優點是可以避免與地層水接觸而產生污染,同時避免地質的局限與腐蝕結垢的問題。 另外依據地熱的深度,可以分為淺層地熱(深度三公里內)與深層地熱(深度超過三公里),其中淺層地熱的發電成本較低,但有地質條件的限制,需要有多孔隙的岩層讓水流動。

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美國商會:台電多次嘗試均失敗告終,「地熱發電」能成為台灣的替代能源選項之一嗎?

然而,阿樹解釋由於難以確認岩層狀況,需透過鑽井或甚至使用炸藥、打地震波等探勘方式,判斷地下岩石類型確實能被「鑽破」,分析「水力壓裂」製造裂縫後,水源確實能回柱到地底高溫區。 中油從2011年起,投入太陽光電系統設置,截至6月底完成設置12.585MW裝置容量,以今年完成設置20.2MW裝置容量為目標;比用電大戶設置總容量19.56MW目標超車上修。 中油持續盤點閒置大型場域,滾動調整再生能源設置,目標2036年及2045年設置總容量達26MW與35MW。 藍湖過去是地熱發電廠的廢水處理池,現在是冰島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觀光客趨之若鶩,享受水中礦物質帶來的療效。 黃天德認為,有鑑於台灣民眾對礦物溫泉的熱情,而台灣東部又擁有多數潛在的地熱發電,地熱發電廠有望成為帶動台灣東部發展的引擎。

但地熱資源源於地底深處發熱的岩體,若想發展地熱發電,前期大量的地質探勘及鑽井成本便是不可避免的,且地下流體的生產不免會產生微震。 究竟台灣是否有發展地熱發電的必要性,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討論。 值得注意的是菲國目前正面臨著能源短缺的問題,為此菲律賓氣候變遷委員會也開始檢討國家能源政策,並將目標訂為「加速再生能源發展,提高再生能源優先順序,改善能源效率,確保全國有負擔得起、可靠的乾淨能源可用」,如此一來有可能限制再生能源乃至地熱能的發展。 除了將地熱用於發電,菲律賓民間也有直接利用地熱能的例子,除了最常見的溫泉以及私人SPA泳池的地熱利用,菲律賓人民更將地熱用於乾燥蔬果、製鹽等其他豐富的領域。 日本經濟產業省(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METI)在2015針對日本未來長期能源供應與需求制定了發展目標,希望能夠在2030年將核能發電降至22%以下,同時提高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其中希望地熱發電能夠由0.3%增加到1%。

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經濟部成立「地熱發電單一服務窗口」 加速推動我國地熱發展

當各國爭相奪取上述金屬與稀土的開採與使用之際,對於生態的污染更是嚴重浩劫。 稀土開採提煉過程需要使用如大量硫酸與硝酸分解礦石,導致有毒廢物與重金屬殘渣產生嚴重放射性污染,對於土地與河川甚至海洋皆會造成不可逆的環境破壞。 其實,1970年代石油危機時,臺灣曾在國際地熱發展上遙遙領先,早在1981年,政府就在宜蘭清水設置了全臺第一座地熱電廠,使臺灣成為全世界第14個地熱發電國。 根據臺大地質系教授宋聖榮估計,若將新北大屯火山群、宜蘭清水、土場、南投廬山、花蓮瑞穗、臺東霧鹿、金峰、金崙、高雄寶來、嘉義中崙、臺南關仔嶺等溫泉勝地的地熱發電潛能加總起來,臺灣擁有至少33,640MW(百萬瓦)的地熱資源,約等於24座核四廠的發電量。 經濟部透過「地熱能發電系統示範獎勵辦法」,補助業者地表調查及地熱井鑽鑿費用,每案補助上限1億元。

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