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簡單的說:pay one’s respects at someone’s gravesite。 臺灣客家人於開墾有成後,宗族會集資興建公廳(祠堂)及祖塔(即家族墓,又稱佳城,多半是納骨塔),以利宗族共同掛紙(掃墓)。 例如已成為古蹟的新屋范姜祖堂旁附有祖塔,而新屋區的葉五美公祖塔更是齊聚數千名子孫祭祖[9]。 先燒經衣後燒壽金(若族譜記載先祖曾任高官者,視為神明,則可燒壽金)、刈金(或者四方金、九金)、大銀、小銀等。 無論再怎樣的辛苦,妳都咬著牙一路撐過來,只為了讓我們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掃墓祭拜祖先說詞2023 掃墓祭拜祖先說詞2023 如果今天,我們三個孩子有任何一丁點的成就,也都是因為有您,才有今天的我們。
祭祀的重點在於土地公要先拜,再拜祖先,然後金紙和銀紙不要搞混就OK了。 燒紙錢時要找空地焚燒,千萬不要燒到別人家的墓啊! 通常墓園都在山上,消防車可是很難上來的,務必小心。
掃墓祭拜祖先說詞: 清明掃墓一定要知道的禁忌與要注意別冒犯地方
隨著現代人習慣的改變,除了傳統的土葬外,也會將祖先祭祀於靈骨塔,雖然靈骨塔的祭祀流程簡單許多,但子孫仍需秉持謹慎敬祖的心意。 壓完墓紙後,點香祭拜,首先祭拜守墓的土地公「后土」(宜蘭等地區會一併祭拜龍神,是守護風水的神),焚燒金紙。 臺灣北部地區使用「三色金」(壽金、福金、刈金),或者四色金(大百壽金、壽金、福金、刈金),臺北人祭拜土地神一定會燒「福金」(認為是土地公專用的紙錢);南部使用「壽金」與「九金」祭拜土地神。 然後祭拜祖先,焚燒刈金(或者四方金、九金)、銀紙。 墳墓初造,第一次掃墓稱為「新墳」,一般會在二月初二(春社)前就掃墓。
金門閩南人及客家族群,重視祖先崇拜更甚於神明,如金門人設置神龕,祖先牌位在大位(參拜者的右方,俗稱龍邊),神明金身在次位(參拜者的左方,俗稱虎邊);客家族群傳統只將祖先供在神桌正中,而不供神明。 此二族群與臺灣閩南人供神明在龍邊、祖先在虎邊不同,金門閩南人認為祭祖比拜神重要,客家裔則視祖先等同神明。 現在,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移風易俗的推動,很多地方興起了低碳祭掃、文明祭祖,放鮮花、植樹成為了時尚,而傳統的燒紙錢,政府認為污染環境且有火災風險,推動減量或者根本不燒,所以已經不再如以前一樣盛行。 清明節落在陽曆四月四日或四月五日,很多台灣人會至他們的祖先和家人的墓地祭拜與上墳,此外,也保有食用潤餅捲的傳統。 成串的水果帶有「死整串」的諧音含意,所以像是龍眼、荔枝和葡萄等成串的水果,都不適合用來清明節拜拜。 而芭樂或百香果等多籽的水果則因籽不容易被消化、常常會伴隨糞便一起被排出,因此被視為不潔、不敬的象徵。
掃墓祭拜祖先說詞: 臺灣同志遊行,Pinkoi 邀你探索彩虹設計力!帶領 15 間在地品牌前進市集,免費送限定飲料提袋、聯名啤酒,與你一同為愛乾杯
首先當然是拿出鐮刀、鋤頭等「家私」出來,將多餘的雜草去除;接著用掃把或是刷毛,將墓上的塵土都一併清理;這樣除了讓環境保持整潔、讓祖先住的舒適外,也有保佑子孫未來光明的意思。 掃墓祭拜祖先說詞 除了上面整理的英文單字跟英文例句之外,下面再整理所有你在清明節可能會遇到的英文單字,趕快通通學起來吧。 琉球民眾多於清明節或元宵節、元宵次日春祭,首里士族多在春分和秋分附近掃墓。 自從歸為日本沖繩縣之後,也有部份人依照日本人習俗,尤其是長期在縣外工作者因遷就假期而依照日本本土的掃墓日期。 由於客家人常遷徙,有「撿骨」風俗,早期某些地方仕紳與長老,可能會將看起來是無主孤墳的墳墓,併為「萬應公」[註 2]統一作清明。 為了避免祖墳被併入「萬應公」,因此客家人很重視掃墓、掛紙。
漳州則有半數以上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小清明附近掃墓,但因中華民國政府定清明節為國定假日,為了配合假期,逐漸以清明節當日,成為臺灣閩南人掃墓的主流日期。 從我有記憶以來,就知道阿嬤您是個勤儉持家的客家媳婦,辛苦的奔波工作,年輕時養育七位兒女,還要幫忙養殖家裡的牲畜,任勞任怨,為的就是這個家。 兒女各自獨立成立家庭後,您又接著幫忙帶眾多的孫子孫女,不辭辛勞,從無怨言。
掃墓祭拜祖先說詞: 清明節拜祖先要準備什麼?供品準備、清明節拜拜流程懶人包
此外,會有「招來離別」諧音的水果組合「香蕉、鳳梨、梨子、枇杷」之組合也不適合。 最後一條魂,則歸於陰間地獄,接受十殿閻王的審判,或是生前屬善人、賢人者,則會較早被安排昇天修行去或另隨因緣投胎了。 一般民間相信人死後有閻王地獄審判之說,此種俗信對大眾的影響非常深遠,加之在儒釋道三教的相互影響下,死後生命的輪迴觀也很普及。 1.除了打掃工具與三牲、五牲、五色紙及備菜、乾貨、粿類外,還會準備炮燭以及一對「子孫燈」。 2.子孫燈又稱香仔燈,燈上用紅筆寫上「子孫興旺,添丁進財」或「財丁兩旺,富貴雙全」。
基本上培墓與一般祭墓流程類似,兩者的差別在於,培墓需在墓前點燃子孫燈,掃墓完成後將子孫燈帶回家,象徵子孫興旺。 培墓,指的是較隆重的祭墓儀式,通常是新墳墓的頭三年,或過去一年中有娶媳、添丁也會培墓。 第一年開墓頭要在清明前擇一日,第二年則於清明當天,第三年是在清明後擇一日,往後的每一年則選在清明前後一周都可。 焚香的含意在於祈求,請神明、祖先吃供品,另一說法是死者的靈魂循煙得以上天,點香的支數在傳統涵義上各有學問,點1支是傳遞心意,點2支是拜祖先,點3支是敬神佛。 擺好供品再另焚香,請先人吃飯,香可插在紙料上、或任一菜上、或臨時香爐、或公爐內。 子孫燈又稱香仔燈,燈上用紅筆寫上「子孫興旺,添丁進財」或「財丁兩旺,富貴雙全」。
掃墓祭拜祖先說詞: 清明節、掃墓、祭祖、潤餅 英文怎麼說
基本上供品會分成祭拜后土用的牲禮三牲,以及祭墓用的五牲(雞、鴨、鵝任意一隻、豬肉一大塊、豬肝或蛋類,魚一尾)及菜碗。 如果現場一定需要拍照,例如墓碑要拍下來做他途或遠端給不方便前來的家人看,拍之前一定要先在墓碑前告知祖先。 Shopee 蝦皮購物是東南亞最大的線上購物平台,以創新的 app 提供使用者便利友善的服務,快速安全的交易環境,豐富多元的購物體驗,廣受各國消費大眾的喜愛。 現代人忙碌,無暇煮很多料理祭拜,也可用餅乾和當季水果取代,西瓜、木瓜、蘋果、棗子都是不錯的選擇,西瓜、木瓜有「多子多孫」的寓意,蘋果取「平平安安」之意。
掃墓祭典完畢後,還要剝蛋殼撒在墓上,以「脫殼」象徵新陳代謝和送舊迎新,並分發周遭圍觀的孩子粿類或錢,稱為「印墓粿」或「揖墓粿」,以表示祖先德澤永留人間。 掃墓祭拜祖先說詞2023 還有一個禁忌就是:燒金紙的時候,如果掉到別人的墳墓就不要撿了。 大家要記得不要隨意地進入其他人的墓地,打擾其他人喔。 到達墓園所在地後,肯定會看到一片長高的花草,畢竟已經一年沒有清理了。
掃墓祭拜祖先說詞: 掃墓
至於不瞭解的人,加上又不具備敏感體質,可能因為見不到、感受不到,所以難免心中懷疑,但是對於我們這種敏感的修行體質者而言,就能瞭解古代先輩流傳下來的敬天法祖思想,確實有其道理的。 由於在台灣的傳統社會中,民間深信人在死亡後雖然化為塵土,但卻認為死亡後的三魂,一條魂歸神主牌,接受家庭中每年重要年節的祭祖祭拜,也會在家庭或祠堂庇佑著子子孫孫。 以目前掃墓習俗來說,傳統的土葬為大宗,到墓地祭祀祖先,依舊是台灣比較常見的清明掃墓。
- ,拜祭完畢後,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
- 準備的供品要帶齊,祭祀流程也要遵守,可以簡單隆重,但千萬別草率了事,最後提醒的掃墓禁忌也請謹記在心。
- 在您離開的前一晚,您平靜地說著,這多活的一年半已足夠了!
- 切記需要在掃完墓之後才能進行擺放供品和祭拜喔!
- 你可以簡單的說:pay one’s respects at someone’s gravesite。
紙錢又稱冥紙,英文是 joss paper,更廣泛的用法為 ghost 或 spirit money,為黏上金箔、銀箔或畫有符咒的黃紙。 民間普遍相信,透過在世的人焚燒(burn)紙錢的行為,已逝去的祖先得以在冥界過上安定、富裕的生活。 清明拜祭要分先後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此類推。
掃墓祭拜祖先說詞: 鮮花選擇:
而鳳梨(旺)、香蕉、葡萄、荔枝、龍眼等整串的水果(避免把不好的氣帶回家)就不宜當供品。 掃墓祭拜祖先說詞2023 另一條魂則歸於墓地,也就是留在家屬為已逝者親人所尋訪安置的墓地或納骨塔內,所以每逢家人於清明前後掃墓或培墓,已逝者都可以享用到子孫或親人對他∕她的思念與祭拜之意。 至於我們在電影裡面,都會看到某人給死去的人上墳,上墳的英文怎麼說呢?
「祭文」傳統上應指喪禮後舉行祭典時誦讀的追思文章,或稱「悼詞」。 但現代人則將「奠文」及「祭文」混稱,甚至統用。
掃墓祭拜祖先說詞: 清明拜拜SOP/靈骨塔與家中安靈習俗:鮮花四果是哪四果?祖先不宜吃葷?
一座合葬的墳墓,以墓碑為主,比如墓碑寫「張公諱三之墓」,墓主就是「張三」;如只寫「某姓祖宗之佳城」者,以其中輩份最高者為墓主。 比如某甲去掃家族墓(佳城),墓中有某甲之父、某甲之子的遺骨,某甲之父為墓主,故此次掃墓視為某甲祭父,完全可以行禮、叩首。 又假設某甲之子死亡十年,撿骨後置入,某甲之父死亡一年(火化後置入家族墓),則某甲只燒大銀等銀紙。 各地閩南人掃墓禁忌不同,一般在日落前必須掃完墳墓,如果一定要拖到夜間,則必須攜帶淨符,或平安符,或者以紅紙包裹的菖蒲、艾草、香茅或榕樹樹葉等避邪植物葉片,避免煞氣。
慣例,去世三年以上的死者就可以使用刈金、四方金或九金,去世未滿三年的死者,只能使用銀類紙錢(大銀、小銀等),不能燒金類紙錢。 異姓親屬(外孫、外曾孫,已嫁出去的女兒或孫女)掃墓時,通常只燒刈金、四方金或九金,南臺灣則燒蓮花金,稱為「查某子金」,不燒銀類紙錢。 有些地區是死者過世未滿三年就改燒銀紙,有些地區是直接破例燒金類紙錢。
掃墓祭拜祖先說詞: 祭拜祖先的英文
掃完後記得要放上「掛紙」,表示子孫已經祭拜過,才不會被認為是無主墳而招致破壞。 中國傳統世族家庭觀念重,為了維繫長久家族的優良傳統,來承先啟後,祖先去世後仍於九泉監看子孫的表現,透過清明掃墓,後代子孫藉禱詞向祖先報告自己成就,確實不辱祖先教誨,祖先也才能保佑後代子孫。 通常這是掃墓一開始最麻煩且費事的工作,由於經過了一整年,墳墓上會長出許多野草野花甚至小型的灌木。 除非是新一代有專人定期清掃管理的花園公墓,不然祖先墳墓會雜草叢生,甚至林蔭茂盛,有必要好好除草、清掃、整理。 一般來說,墓紙有兩種款式,皆為長方形,邊緣或平直,鋸齒,或有剪紙圖案。 一種是泉州款式:有紅黃青白靛等各種顏色的,稱為「五色紙」。
- 廖大乙也提醒,同樣有籽的水果,蕃茄、芭樂和葡萄會把籽吃下肚再排出來,對祖先較不敬就不要拿來拜祖先,釋迦外形像佛祖的頭,也不適合祭祖。
- 在這一信仰影響下,「上無愧祖先,下不負子孫」成為人們生命中的重要信念[7],並形成了對家庭的重視和家文化的發達。
- 有些地區是死者過世未滿三年就改燒銀紙,有些地區是直接破例燒金類紙錢。
- 清明將至,不論是以哪種祭祀方式為主的家庭,首先在心態上力求嚴謹莊重,表示對列祖先宗的敬意。
- 中國的祖先崇拜中,宗族會修建祭祀祖先的祠堂,其中供奉著歷代祖先的牌位,並且每年要定期舉行掃墓與祭拜等宗教儀式,一般在除、清、盂、九四節及先人的忌日必會祭拜。
即將到來的清明節,是國人重視的大節日之一,對於該如何祭祀以及準備哪些東西,可說是一門學問。 本篇針對墓地與靈骨塔,有詳細易懂的說明,文末列舉的掃墓禁忌,也可當作參考。 掃墓祭拜祖先說詞 每次清明節,一定都會買金紙一同在祭拜祖先完畢的時候焚燒。 燒金紙的英文可以寄做burn joss paper,joss paper 是金紙、紙錢的意思。
掃墓祭拜祖先說詞: 清明節拜拜的流程順序
通常是新墳的頭三年,又或是家中有大喜之事,例如娶媳、添丁、考取公務員等也會進行培墓儀式。 而祭祀供品則不能馬虎,則要恪守上文所述的三牲、五牲禮及菜碗,備妥各種紙錢、燭炮、以及「子孫燈」,在墓前點燃子孫燈後帶回家,象徵子孫興旺。 通常除了線香、蠟燭、紙錢、燒酒、鮮花之外,是不設供品的。 「培墓」一次,明年與後年都必須「培墓」,這叫做「一培三年」,通常是新墳、新葬、撿骨、重修墳墓或家族成員榮登金榜(現代則是考取知名大學、留學或考上律師、公務員等)或家族內有人結婚、添丁,才會「培墓」。 少數閩南人會準備水果、白煮蛋(或鹹鴨蛋)、茶與香菸等祭拜,祭拜時口吟「果子不是禮,有掃無祭」,以表明此並非「培墓」,也可規避「一培三年」的規定。 [4][5]通常水果不用蕃茄、番石榴、釋迦,如同祭祀神靈。
中國的許多節日,都離不開祭祀祖先這一內容,除(除夕)、清(清明)、盂(中元)、九(重陽)四節日,是中國傳統裡祭祖的四大節慶,其他在元宵、上巳節、端午、中秋、寒衣節、冬至等節慶,亦是個別地域的祭祖佳辰。 通常靈骨塔內供奉的神明有西方三聖、地藏王菩薩、土地公等等,又依照祖先所在塔區不同,供奉不同的神明,所以祭拜者事前應先了解祖先所在塔區供奉哪些神明,才知道要準備幾份供品。 一般來說會提供給神佛「鮮花四果」,大家常搞混的是,四果並不是任意四種水果的意思,而是指「四季時令盛產的水果」,畢竟,提供神佛最新鮮的水果,較能表達誠心敬意。 臺灣早期農業時代流行「揖墓粿」的習俗,「揖」是閩南語「猜」之意,世家門閥掃墓,必定「培墓」,準備許多供品,尤其是「紅龜粿」或「草仔粿」,稱為「墓粿」。 掃墓祭祖完畢,就召集附近的牧童、兒童,掃墓者出謎語要其回答,或者與其猜拳,如牧童獲勝,即可得到一枚「墓粿」,輸了就得離開,是謂「揖墓粿」。 但演變至後,通常牧童會講「祝尊府添丁大發財」之類的吉祥話,掃墓者就會給一枚「墓粿」了,類似不給糖就搗蛋的萬聖節習俗。
掃墓祭拜祖先說詞: 清明掃墓 桃市提供3區4路線掃墓專車
在越南,一般越南人,在自己的家中都設立祖先的牌位。 一般人並不一定過生日,但非常重視對先人的忌日祭祀,焚香祭祀,供奉先人的照片。 許多人在清明節都有吃潤餅(popiah/Taiwanese spring roll)的習慣。 一張薄薄的餅皮包裹豐盛厚實的內餡,至今仍是十分常見的市井美食。
鳴呼,您「犠牲小我,服務大眾之精神」,為後代子孫,立下典範。 在印度農村,在今日時,人們會回憶逝去的人,在進食前會向先人祈禱。 印度教中有一個儀式叫「塔帕納」,當一個家庭中有人去世,每年在十月份,家中的男人們會向恆河中放入寫著梵文的讚美詩祝先人早入輪迴。 在其它類型的一些文化中,也存在祖先神靈信仰或對祖先的感念活動,但和漢字文化圈的祖先信仰有很大的不同。
雖然無法知道寒食節在甚麼時候被清明節取代,但從唐代多首與寒食節有關的詩來看,至少在唐時,中原人士仍然有紀念寒食節的習慣。 中國的祖先崇拜中,宗族會修建祭祀祖先的祠堂,其中供奉著歷代祖先的牌位,並且每年要定期舉行掃墓與祭拜等宗教儀式,一般在除、清、盂、九四節及先人的忌日必會祭拜。 其他如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國傳統節日,一家團聚的時刻,也是祭拜祖先、緬懷先人功業的好時機。 在大部分不同文化中,祖先崇拜和神靈崇拜不太一樣,對神崇拜大多是希望祈求一些利益,但人們對祖先的信仰,並不僅僅是希望祈求一些好處,也是表達親情或者對先人的尊敬。 受此影響,一般中國人除了敬祖外,還希望受到祖先神靈的庇佑,「祖先保佑」一樣是最常見的祈福語。 但很多基督新教派系不接受這些觀點,這些派系認為除了上帝,不可把祖先變為偶像,並認為此舉違反十誡的「不可敬拜偶像」。
因為筆者會突然感覺到額頭開始有一點點暈沉,這種感覺瞬間就會過去了。 他們只是讓筆者感應到,他們已在場,就不會再讓筆者不舒服了。 常有民眾心中不免懷疑,當我們這樣掃墓或祭拜時,祖先究竟有沒有在現場、是否享用得到我們敬獻的祭品?
祖先崇拜,或稱祖靈信仰、敬祖,是指一種懷念祖先、紀念祖先的信仰,逐漸產生類似宗教儀式的習俗。 祭拜祖先的行為稱為祭祀祖先、祭拜祖先(祭祖)、拜公媽[1]。 清明將至,不論是以哪種祭祀方式為主的家庭,首先在心態上力求嚴謹莊重,表示對列祖先宗的敬意。 準備的供品要帶齊,祭祀流程也要遵守,可以簡單隆重,但千萬別草率了事,最後提醒的掃墓禁忌也請謹記在心。 為了紀念清明節由來的介之推,傳統習俗上擺放的食物多為冷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