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如何和生態系中的業者共生、演化出具獨特性與互補性的商業能力,並形成密不可分的企業網絡,是各企業的生存挑戰。 例如家樂福i Carrefour投資成本在100萬元以下,美廉社的OFFICE 台灣零售業 Mart建置費用更僅需數千元,且占地不到1坪,消費者僅需掃瞄貨架QR-Code即可完成購買。 此外,疫情下無人零售通路的營運目標也並非拓展出全新營收來源,而是藉由較低的投入成本與輕巧的店型,突破既有展店限制,補充強化原有店點(母店)的營收規模。 例如長期側重於實體場域經營的誠品,2020年關閉9家門市後,轉而將資源大量投注至線上通路經營。
當前疫情狀態較2020上半年更為嚴峻,警戒等級與管制範圍仍在持續升高擴大,藉由分析2020年上半年疫情高峰期間的具體數據趨勢,從產業的成長與與衰退變化,為同樣正在奮戰的企業夥伴們提供棉薄之力。 台灣零售業2023 由於疫情期間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加上年初爆發的烏俄戰爭,全球許多主要國家在2022年深陷通膨危機,並導致美國聯準會為首的各國央行以急促的升息步伐應對。 可以預見的是,通膨及升息的漣漪在2023年仍會延續,並成為全球經濟的一大不確定因素。 儘管台灣的消費物價指數(CPI)在2022年相對平穩,但年中出乎各界預料的工業用電調漲幅度及連續多年的基本工資調漲,加上新台幣匯率走弱引發的輸入性通膨疑慮,仍為2023年的物價波動埋下一顆不確定的種子。 中經院及台經院分別預測台灣2023年的經濟成長率為2.81%及2.91%,較2022年的3.2%及3.45%趨緩。 又看準消費者對於日常生活用品高度需求,超商超市都紛紛推出「整買零取」服務,讓消費者能夠用更低的價格買到使用頻率高的商品,也推出訂閱服務,讓民眾可以買更多省越多。
台灣零售業: 總部- 經營管理高階幕僚及零售業專業經理人
台灣民生消費品外送商機龐大,凱度針對配送到家O2O公佈消費者觸及數排行,2021下半年至2022年上半年間Foodpanda自營熊貓超市獲212萬次觸及數居冠,Uber Eats全聯與Foodpanda家樂福分居第二與第三名獲觸及數112萬次與52萬次。 本網站所提供之股價與市場資訊來源為:TEJ 台灣經濟新報、EOD Historical Data、公開資訊觀測站等。 本網站不對資料之正確性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所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無推介買賣之意。 統計處副處長黃偉傑說,去年12月有多行業營業額創新高,主因新興科技應用需求持續擴增,半導體及國際原物料價格續居高檔,加以終端需求強勁,讓機械器具批發業營業額年增22.5%、建材批發業年增13.4%、化學材料批發業年增6.4%。
排名第 1 的新光三越百貨市佔率自 2020 年的 21.3% 增至 21.7%;排名第 2 的遠東百貨市佔率自 13.4% 增至 13.6%;位居第 3 的 SOGO 百貨市佔率自 11.8% 增至 12.0%。 台北金融大樓(台北 101 商場)、高雄地標漢神購物中心、漢神名店百貨市佔率均同步成長。 此外,統一集團旗下百貨事業體南紡流通事業(南紡購物中心)、統正開發(統一夢時代)、統一百華(統一時代百貨)等,合計市佔率約 2.9%。 面對未知的環境,未來流通研究所抓取2020上半年,同樣處於疫情高峰期間的消費&生活產業數據變化,發布第二則「情報應援系列」圖解。
台灣零售業: 服務可及性(Accessibility)與付款流程
建議企業應以自身優勢投入高門檻創新生物技術CDMO、數位醫療、新興療法等臺灣醫藥產業未來發展重點領域,掌握產業鏈重塑契機。 整體而言,本土與海外行銷科技新創企業近年在疫情下仍逆勢取得豐碩戰果,成功拓展海內外業務規模並取得資本支持,奠定整體MarTech產業持續擴大發展的基礎。 2017年推出自有app的萊爾富,2022年達成500萬數位會員里程碑,並與Cyberbiz合作推出全新線上購物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與LINE購物合作帶來的流量優勢與靈活的促銷機制,為萊爾富成功喚醒約40%的沉睡會員,且LINE購物用戶平均客單價超過一般客單均價的3倍。 此外,萊爾富亦導入亞馬遜AWS雲端解決方案進行會員消費行為分析,規劃推出會員分級制度。 3C家電專賣零售業規模長期持續衰退,不過,疫情期間遠距辦公及線上教學趨勢使3C設備&家電器具採購需求顯著增長,帶動2020及2021年3C家電專賣零售業營收分別年增1.04%及11.82%,中止2012年後連續8年下滑的產業走勢。
另外,金融及保險業因近年持續導入科技創新應用,帶動金融服務電子化交易持續成長,年增16.1%;不過,運輸及倉儲業因受疫情衝擊,導致客運服務需求減少,年減15.6%。 此外,面對過去幾年電動車快速崛起,隨著傳統車廠陸續推出電動車款,市場也逐漸打破一家獨大的局面。 然而台灣目前的充電樁還在持續佈建中,各家規格不同,車主的里程焦慮尚未被滿足。 充電樁等基本設施佈建速度及服務的整合程度將會是推動台灣電動車市場發展的重要關鍵。 此外台灣中小企業在2022年在下游客戶的要求下也直接面對綠色轉型及2050年前達成淨零目標的迫切性。
台灣零售業: 【商業數據圖解】2021 台灣「零售與電商」產業市佔率英雄榜
有了 PX Pay 所帶來的甜頭,更奠定了全聯導入新零售的信心,不僅推出了 PX GO! 實體電商服務,讓消費者在線上下單、線下取貨的服務;甚至也與 Uber Eats 外送平台合作,提供更即時的到府送貨。 這個問題聽起來老生常談,但是實體零售業者一開始在體系內一定存有各式不同的系統,且都是由不同的人負責。 也因此,最初要整合系統時,一定會花很多時間來打通,而這也是決定這些業者能不能走向全通路的關鍵。 「數據系統整合」也是讓這一類的業者在數位轉型的起步會比較慢的主要原因。
2015年台灣百貨業餐飲服務銷售佔比約為8.1%,至2020年已大幅增長至17.2%,「餐飲服務」成為百貨業第2大核心收益來源。 其中微風百貨旗下各店平均餐飲佔比介於35%-45%間,為台灣餐飲營收佔比最高的百貨企業;鎖定軌道經濟發展模式的京站時尚廣場及環球購物中心,餐飲佔比也高達30%左右;而百貨業龍頭新光三越旗下各店餐飲營收佔比也穩定維持在20%上下。 「銷售商品結構」為零售通路最核心的DNA組成要素,主要銷售品項不僅形塑出零售通路的多元服務特徵及消費者購物通路偏好,更構成零售業各次產業間最關鍵的營運差異與產業界線判別基礎。 2021 台灣零售業 年台灣面臨前所未見的邊境封鎖及三級警戒措施,加速零售業市佔率版圖變動:首先,實體零售領域中,領導性企業市佔率持續提升,構成高度集中的產業風貌。
台灣零售業: 相關內容
為提供更好的客戶服務體驗,金融企業持續加大數位金融的投資,甚至轉換核心系統來整合各項數據資料來加速決策效能。 亦因應政策法規要求,金融服務產業也投資資安及氣候變遷風險的管控,導入相關重要認證,強化潛在的風險防護。 台灣方面,零售業龍頭「統一超商」去年總營收達75.5億美元,年增2.5億美元,排名維持142名,為台灣唯一連7年進榜的零售企業,主因統一超商去年持續投入超商APP優化工程,藉推動線上點數讓會員數量於15個月內翻倍成長。 「未來流通研究所」是由產業分析師與數據分析團隊共同合作組成的研究新創。
「很多有成就的大老闆都是業務出生,可以說是必要的磨練。」同時,他也建議看待工作要看長遠,有些人喜歡平穩的工作,像公務人員,他們的人生的確很平穩,但長遠來看並沒有爆發力,天花板就在那裡;有些工作一開始可能薪水比較低,或是比較辛苦,但天花板是高到看不見的。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變化快速的世界中,持續學習和自我提升比以往更加重要。 如果想要避免「學用落差」,不妨把握機會多多參與實習、兼職,直接在實戰中獲得寶貴的經驗,也能擴展視野,回頭補足自己的不足。 美國市調公司蓋洛普(Gallup)曾調查全球150國的管理者、白領、藍領階級以及自僱者,想要了解工作與幸福感的關係。 結果發現,那些薪資優渥、可以不斷學到新東西並且受到重視的職位,所獲得的快樂指數最高。 如果你有注意過,在 PX Pay 行動支付 App 正式上線後,全聯不僅讓排隊結帳的流程變得較以往順暢,且還整合了原有的集點、發票行為;而這也間接地促使長輩們願意去觸碰,過往相當排斥的 3C 產品,進而讓老一輩也有機會數位化。
台灣零售業: 【一圖看懂】併購大戰重塑版圖,2021台灣「零售與電商」產業市佔率發生哪些變化?
由於當前疫情狀態較2020上半年更為嚴峻,警戒等級與管制範圍仍在持續升高擴大,預估在民眾消費及生活型態全面恢復前,上述產業所受影響將可能進一步蔓延至周邊產業,更需業者謹慎以對。 台灣零售業2023 例如因為在宅時間大幅拉長所增加的娛樂需求,拉動數位書籍出版、電子遊樂器及套裝軟體零售、遊戲軟體出版等關聯產業大幅成長。 居家辦公及在宅學習的需求增溫,也促進了外語補習班(數位)以及商業、資訊及專業管理教育訓練的成長,並間接拉動電腦及週邊設備零售業。 值得注意的是,全聯福利中心今年首次進榜,以40.7億美元登入榜單第247名,主因透過長年對生鮮產品和持續展店的布局,及PX Pay的行動支付規畫,成為其成長的致勝關鍵。
其中具遞延消費議題的服飾零售與文教娛樂商品零售業,Q3成長幅度更是高達兩位數,文教娛樂商品銷售年成長表現甚至突破20%。 面對全球極端氣候變遷的重大挑戰,2050淨零碳排將會是企業規劃內部策略其中一項重大議題。 未來可能會促進金融業朝向carbontechs的創新發展,提供在永續金融方面的資產貸款、碳信用額交易等服務,打造永續金融生態圈。 委託開發生產公司(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 CDMO)在藥品產業鏈碎片化、新興藥物崛起的環境,以及突來的龐大疫苗需求下,突顯其在藥品供應鏈中的重要性,新版「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亦將CDMO納入為適用範圍。
台灣零售業: 整體零售業商品結構近五年變化劇烈:汽機車銷售佔比持續擴大、電商服飾佔比顯著下滑
多家生醫新創企業透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 SPAC)」路徑上市引發話題,SPAC被視為新創公司可快速嫁接資本市場,並取得後續開發/營運所需資金的有效路徑之一,然背後的風險不可忽視。 此外,近年MarTech企業彼此間積極展開資本/業務合作與深度系統整合,應用生態圈資源強化競爭優勢。 例如沛星併購對話式互動管理平台BotBonnie;iKala投資漸強實驗室並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愛酷智能與關鍵評論網合作成立達思智能;鼎新電腦、阿物科技均與91APP達成策略結盟;SHOPLINE則與Rosetta.ai共同合作等。 不過,2022年在報復性消費推進下,前三季產業規模強勢年增25.73%,推估全年營業額將首度突破新台幣3000億元,成為各實體零售業別中最耀眼的通路類型。
併入大潤發量販體系的跨業布局,將成為全聯實業營收持續增長的重要基礎。 2021年全聯與全家便利商店達成全支付(全聯)及全盈支付(全家)的電子支付策略結盟,雙方承諾共享雙邊通路。 再加上與眾多外部業者有商業合作,如全聯和無印良品、健身工廠,在門店複合經營、店址共享有合作;全支付和將來銀行,在業務和資本方面合作;永聯物流及新竹物流協力倉運⋯⋯,共同支撐起合計營業規模達2694億元的零售生態圈。 台灣零售業2023 2.統一的全通路佈局深具代表性,實體通路橫跨超商、百貨、藥妝等,近年更持續擴張線上購物服務,併入家樂福後,通路將更加完整。 分析2015至2020年間商品結構比例變化,並結合TOP 3商品集中度指標,發現汽機車銷售佔比持續擴大,而電商服飾佔比顯著下滑;品項方面,超商銷售品類集中度最高、超市與量販銷售商品結構最為相近,而百貨業也正在餐飲化、量販業正在3C家電化、藥妝業,則開始食品化。
台灣零售業: 【一圖看懂】2020台灣「餐飲版圖變動」地圖:日本企業壓境、本土品牌IPO、疫情壓力測試
然而根據勤業眾信《2022高科技、媒體與電信產業趨勢預測報告》,全球晶片短缺現象在2022年恐仍將持續,部分電子產品交期將推延至2023年,企業應做好充分準備。 儘管如此,2021年全球半導體銷售仍見成長25%,2022年可望再成長10%,預期半導體市場的強勁需求將持續帶動全球產業與經濟發展。 未來流通研究所針對台灣整體及6都地區市場中便利商店、超級市場、量販賣場及百貨公司業別,進行門店密集度&單店營業額指標計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