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早期侯吉諒的詩作,可發現明顯帶有70年代流行的古典風以及傳統抒情的色彩。 70年代初期,現代詩壇在外在政治事件(釣魚台事件、退出聯合國)的衝擊下,內部開始反省60年代超現實主義詩作所引發的西化晦澀的流弊,相應而起的國族大論述,促使詩人產生回歸國族的反省,於是東方、中國乃至於古典的風格,迅速成為當時詩文壇的時尚品味。 創世紀這樣的社務結構,說明內部世代交替的趨勢在90年代末期後已漸趨緩,尖銳地反映在新社會情境中,50世代詩人始終必需面對現實生活的壓力,而難同時身兼刊物編輯的事實。 但是退出主編工作的50世代詩人,仍在編務上提供相當的助力,同時他們長期改造創世紀的結果,的確拉開了創世紀詩社的格局,重構更新老牌創世紀詩社自身前衛性的內涵。 是以即使其編務陣容無論如何轉換,其固若磐石的前衛性、時代性傳統,都已注定未來接掌《創世紀》的編輯,只能勇於走在詩壇與現實的尖端,進行種種藝術創作與反省。 侯吉諒2023 做為《創世紀》新刊物守門人的50世代詩人,並非憑空降臨80年代創世紀詩社乃至於當代詩史。
探討創世紀詩社80年代以後的發展史,必需從創世紀三十週年紀念會這個不可忽略,但已備受遺忘的事件談起。 古人懸腕的功夫是很厲害的,趙孟頫、文徵明、米芾都有在船上寫的字流傳下來,完全看不出來寫字的時候受到船的搖盪所影響。 要做到那個程度,只有懸腕寫字才有可能,甚至要像晉朝人那樣,左手執紙、右手執筆,雙手懸空而寫。 侯吉諒 但是這個功夫太厲害,學生時代自認不可能學會,所以就從右手懸腕開始練起。 唐朝楷書是大家學書法的必經入門功課,但唐朝楷書的規矩也特別多,光是拿筆的方式就整死人。
侯吉諒: 侯吉諒書法講堂:(一)筆法與漢字結構分析(二)筆墨紙硯帖【不分售】特贈作者親手篆刻鈐印箋紙)【金石堂】
可是數十年來,台灣並沒有出現很多才藝出眾的年輕人;更重要的是,才藝的培養,似乎對台灣年輕人、整體社會,在生活上、知識上與品味上沒有什麼提升和幫助,對學才藝的人來說,更因此覺得學那些東西沒有可以應用的地方,因此才會有網路上提到的「小孩學什麼才藝最沒用」的話題。 台灣的才藝班說起來很普遍,一般小朋友會去學的才藝,大概有跆拳道、書法、速讀、扯鈴、溜冰、珠算、心算等等,實際的項目當然更多,包括英文、作文、網球、桌球、游泳等等,也都可以算才藝,至於開給成人的才藝班,那就更多了。 有這麼多各式各樣的才藝班存在,說明大眾其實有很強的學習意願,希望可以學到一些能增加生活樂趣與品味的東西;但根據調查,台灣最大的休閒樂趣是旅行和美食,看起來很重視休閒,但一窩蜂的現象又證明其實沒有選擇和品味。 主要的原因,在一般人對才藝的態度總是以動手做為目的,而不是學會欣賞。
詩人駕車在遊行隊伍後又停又走,在不斷的煞車、啟動中,尾隨粗暴的抗議聲中前進,這個過程既暗示詩人走入人群,卻也暗示詩人對臺灣街頭上政治抗議的焦慮,以及對在天安門廣場上軍事鎮壓的心痛。 此詩在表達上對兩岸政治現實的批判,絲毫不運用隱晦之法,特別是其呈現對現實社會的改革激情,更使侯吉諒詩文本所建構的城市性,不只存在西方版本的現代性議題,更有著專屬臺灣的政治焦慮。 侯吉諒2023 詩人在詩的最後並列了「中國」、「臺灣」、「中華台北」,是他面對詩中大陸廣場、臺灣街頭這兩個場域時,自身徬徨的國族認同。 杜十三執編的《創世紀》雖接承侯吉諒主編時期後段,所展開的兩岸詩壇交流路線進行刊物編輯,但並不意味他在編務上沒有開創性的成績。
侯吉諒: 侯吉諒書法講堂(二):筆墨紙硯帖(簡體書)
詩人不只看到宴會中參與者急欲遮掩的食慾,更看到那種遮掩不掉的虛假與巴結。 第二、其次與其現實詩作進行題材深刻性比較,「先天」上明顯吃虧。 因此如果在技巧表現上,無法真正地即其物象,挖掘出愛情的精神意義,而鐐銬在這些物象的特點上時,便就有生硬之感。 侯吉諒在70、80年代詩壇的波段潮流中,我個人認為其詩作表現力,在50世代詩人中屬於最突出的一位。 曾獲第5、14、15屆時報文學獎的侯吉諒無疑是「得獎型」的詩人,這種得獎型詩人的特質之一,往往在於對文學潮流有敏銳的感受與反省,能預示或突顯出文學潮流轉變的痕跡。
但我也常常跟學生說,老師不一定正確,一定要經過自己的證驗。 許多人學書法,總是喜歡用聽的,好像問到什麼訣竅,就可以立即成為高手。 要進入書法的世界,即使只是為了欣賞,還是得從練字開始。
侯吉諒: 台北米其林一星餐廳 De Nuit 迎來新主廚古俊基
第二、展開兩岸詩學的交流:在解嚴以後與大陸詩壇進行交流,在面對創世紀前行代提倡的「大中國詩觀」的同時,試圖重新理解自身在大陸、臺灣間的文化位置。 這首詩在詩行轉衍上相當靈活,而且只為傳達詩人讀信有感的心事為主。 首段詩人閱讀海外來信,用「一股海洋的味道」被打開,予以誇飾,可見其巧心。 侯吉諒 而桌案上沈默銅像,暗示的正是詩人困守在現實生活中的靈魂,而感染「銅綠」,更見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的飽歷創傷。
侯吉諒的文學創作以詩及散文為主,近年題材則轉向了現實生活的書寫。 他的寫作技巧與方法多變化,其作品有些風格宛如水墨,由於長期接觸中西方各種藝術,故在作品中追求現代中國的精神意境,自由運用各種藝術語言的轉化,故成為其創作的主要風格及特色。 侯吉諒文學風格精緻凝練、長於變化,而題材多能切入資訊時代工商社會的現實生活,並深刻探討後產業時代的生活內涵,因此建立起「城市詩人」的特殊形象。 1958年 出生於台灣嘉義 1975年 寫禮器碑 1976年 寫乙瑛碑、曹全碑 1978年 寫金農、瘦金體 1979年 師事王建安先生,寫蘇東坡「豐樂亭記」、鄭板橋。 1989年 出版《回家的路》、《星戰紀念》、《海拔以上的情感》。 獲第十四屆時報文學獎新詩甄選獎 獲十五屆時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
侯吉諒: TNL 網路沙龍守則
一路來侯吉諒對書畫工具的鑽研十分用心,他在《筆花盛開》中對此有一番見解。 事實上書畫家對於所用工具的盡心研究與求索,體現了書畫家認真的態度以及與感性並存的理性精神。 「顏真卿、蘇東坡、米芾,瘦金體都沒有藏鋒啊。」用筆如刀,用刀如筆。 侯吉諒對書法肌理結構的掌握與思索,不禁令人聯想到〈庖丁解牛〉裡的句子:「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他不喜描描畫畫、而喜一筆成行的筆法也流露出豪爽的性情。 在看似感性居臨的書畫世界,侯吉諒亦以理性之眼透視其生成枝脈,筆花的盛開自然獨具一格。
此外,王道銀行南京復興分行也於本月1日開幕營運,並預計於今年9月擴大舉辦開幕活動,為王道銀行於台北市的全功能分行,即日起至2023年10月31日止更推出開幕優惠,凡於南京復興分行臨櫃透過理專申購王道銀行銷售的全系列基金及海外債,皆享申購零手續費的優惠。 我念書的時候寫毛筆,也飽受懸腕所苦,心中想的,都是古人幹麼發明這種奇怪的寫字方法? 侯吉諒 光是執筆的方式就很困難,不但毛筆拿不穩,五根手指更不知如何擺放,再加上懸腕,那簡直是叫普通人去高空踩鋼索那麼困難。 毛筆用羊毫非常早,但明朝末年以前,古人寫字一般以狼毫居多,用羊毫寫字比較著名的,是北宋黃山谷。 黃山谷寫字的方法是雙鉤執筆、懸腕,這和他的字體比較大、筆畫比較長有很大的關係。
侯吉諒: 筆墨紙硯的故事
1993年 安排江兆申先生返安徽黃山並舉辦畫展 詩集「詩生活」出版 。 1994年 江兆申先生第二次返鄉 篆刻散文集「會心一笑」出版。 1995年 歷年得獎詩作專集「如畫」出版 高雄「王家美術館」書畫首 展,「侯吉諒書畫印作品集出版」 台北羲之堂個展。
但更重要的專欄設計莫過於118期開始的「詩的跨世紀對話」,全面展開創世紀前行代與中生代詩人(包括創世紀50世代詩人)的全面性對話,計有「洛夫vs.李瑞騰」、「葉維廉vs.蕭蕭」、「大荒vs.沈奇」、「瘂弦vs.杜十三」等,呈現不同世代詩人詩觀間的差異與調和。 特別是簡政珍的〈當代詩的當代性省思〉,乃至其於《創世紀》第103期(1995年6月)發表的〈80年代詩美學—詩和現實的辯證〉一文,展現了他批判在台灣被「誤讀」的後現代理論,以及臺灣文壇與出版界,逐漸形成偽託後現代之名,行文學商品化、庸俗化之實的文學風潮。 50世代詩人的方略既定,那麼,什麼是創世紀原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