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供應鏈混亂缺料時刻,台中精機超前部署投入工業4.0,打造智慧工廠,掌握了決勝關鍵,為了追求永續經營,亦打造綠色供應鏈,實踐綠能減碳的ESG零碳經濟。 在快速變化的市場及客戶競爭壓力下,啟動韌性供應鏈是企業的重要課題,而推動供應鏈透明化可協助企業增長、控制風險,並實現新的商業模式和價值主張。 技術處為表彰對國內經濟和產業貢獻卓越者,特辦理『法人科專成果表揚』,設置「績優技轉獎」、「創業潛力獎」、「科專有感科技獎」、及「優良計畫獎」等獎項,藉此鼓勵法人更勇於開發具前瞻性、關鍵性及跨領域之產業技術,將研發成果多元移轉落實於產業,提升產業創新效益。 以智慧製造驅動數位轉型 胡竹生也說,在製造技術端,如何建立平台與技術的一致性,像是網路系統的www形成一致標準,在系統建構上能更加整合、更有效率。
台灣三菱電機FA事業部副事業部長溫福生表示,三菱電機提出以現場為起點、由下而上的的解決方案「e-F@ctory」,從生產現場所收集的稼動情報、感測器情報,透過AI將情報進行價值的轉換。 其中,邊緣計算層採用Edgecross軟體平台,不管是任何品牌的產品或系統,都能透過這個平台進行運算,再傳送到IT系統。 以智慧製造驅動數位轉型 在設備設計階段,e-F@ctory聯盟目前有上千家企業夥伴,可採用與三菱電機產品相容性高的軟體。
以智慧製造驅動數位轉型: 逐鹿協助企業施展以「人」為核心的數位轉型
此外,企業實施數位化轉型可從小規模的概念驗證試驗開始,再搭配長期計畫逐漸擴大規模,並具備勇於嘗試能接受失敗、且能快速回應調整的文化與精神,以數位DNA融入企業,推動企業透過數位轉型以提升企業競爭力。 以智慧製造驅動數位轉型 從過往OEM、ODM及以產品為核心的製造角色,轉換到與終端消費者進行服務與互動的趨勢已到來,企業為了因應及掌握潮流,創造可被分析的數據並驅動數據資產產生商業價值是非常關鍵的議題,本文將為您說明如何透過數據分析找到市場及客戶變化的脈動,讓數據分析驅動數位轉型得以實現。 為驅動機械產業下一波成長動能,經濟部積極推動「智機產業化」與「產業智機化」,陸續推出智慧機上盒(SMB)輔導計畫、建構公版聯網平台(NIP)與智慧機械雲平台,加速機械產業智慧轉型。
近年來企業紛紛開始尋求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obotics Process Automation, RPA) 的導入,以加速企業內部流程的效率。 RPA 以智慧製造驅動數位轉型 能夠將企業中高重複性、有依循規則的「腦力粗活」全數自動化,讓整個作業流程在不同系統間處理效率更高,並有效重置人力、降低成本。 上列組織及本文內任何文字不應被解讀或視為上列組織之間有任何母子公司關係,仲介關係,合夥關係,或合營關係。 上述成員機構皆無權限(無論係實際權限,表面權限,默示權限,或任何其他種類之權限)以任何形式約束或使得 KPMG International 或任何上述之成員機構負有任何法律義務。 關於此文內所有資訊皆屬一般通用之性質,且並無意影射任何特定個人或法人之情況。 即使我們致力於即時提供精確之資訊,但不保證各位獲得此份資訊時內容準確無誤,亦不保證資訊能精準適用未來之情況。
以智慧製造驅動數位轉型: 陳建仁:政府做靠山 打造生醫成台灣下個兆元產業
然而在進入轉型前,企業得先訂定數位轉型和投入工業4.0的目標,並盤點現有的資源。 透過「人」、「流程」、「技術」三大方向,找出必須優先改善的問題或產線中的瓶頸。 舉例來說,企業文化方面可以在組織內部導入數位技術轉型的認同思維; 人力資源則可以重新奠定招募方向,培養具備數位轉型實力的人才; 抑或是加速流程,優化整體效率; 技術層面則包含規劃新的技術需求。 如手工具外殼製造商創維公司,便借助 SMU 輔導而推進到透明化,藉由跨系統整合、數位記錄完整履歷,因應人員、設備、物料、製程管理需求,進行系統數位化、資訊自動化擷取、整合與數位管理;可確保現場員工專心生產,不需要為了提供客戶產品品質證據而費時整理資料,交由系統自動資料分析即可。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能源、資源與工業產品產業負責人顏曉芳資深會計師指出,台灣製造產業受到美中貿易戰及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影響,加速了數位轉型的進度。
楊育民指出,自疫情爆發後,下一波的大疫情有可能在未來六、七年再度降臨,台灣應積極做好準備以因應,而疫苗與醫療藥品正是國家安全的重要護國群山,台灣不論在研發、製造、分析與跨領域生態系都擁有實力,下一步應加強的是世界級機制與國際合作。 他同時也呼籲,台灣應塑造以研發創新為本的生醫產業與CDMO(委託開發與製造服務)。 中鋼積極響應經濟部工業局「製造部門淨零轉型推動計畫」,為凝聚產業整體共識,並呼應政府「以大帶小」的推動策略,與客戶組成「1+N」碳管理示範團隊(1指的是領頭廠商,N則是指產業鏈)。 隨著工業4.0、智慧製造的概念在全球迅速發酵,製造業者無不求解來改變現有製造模式以搶占市場先機。 然而,現行企業普遍面臨著資源有限的課題,該如何打造最佳智慧製造策略儼然成為一項嚴峻挑戰。
以智慧製造驅動數位轉型: 導入智慧製造五大關鍵步驟
產品為核心走向服務思維的現象逐漸浮現,一些以產品驅動的產業也開始體認這樣的趨勢。 KPMG Global 於2019年針對過去一年全球各地汽車產業3,000位高階主管調查報告中提到,有60%的高階主管認為乘客運輸與物流的產業界線不再分明,如同由UberEats將餐點送到府上與開車出去用餐可能來自於顧客同樣的需求,因為對於顧客而言,使用交通工具不是最終目的,而是來自於移動過程的動機。 也因此有65%的領導階層認為汽車的單一產品優勢不再,需要建立生態系與不同產業的合作夥伴共同創造價值滿足客戶。 然而,當踏入不熟悉的領域或是需要驅動新形態的商業模式,已不能只憑過往的經驗,也需要來自於客戶的心聲及證據的支持,因此2018年汽車產業有59%高層認為最重要的議題就是車聯網與數據分析應用。 近期KPMG所作的調查顯示,僅35%的分析主管認為公司高階相信並支持數據分析結果。 因此,初期如能以發展數位藍圖為轉型第一步驟,將能確保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同時也能精準地衡量成效,產生正向循環,逐步完成企業轉型要務。
除了掃毒之外,相關業者也須利用新興技術進行動態分析網路行為(End point detection & Response, EDR),以確保異常和新形式的病毒攻擊。 而主動防禦資安策略,應以「零信任」原則建構安全系統,例如雙認證身分、最小權限使用原則,以降低風險,建議企業可參考外部顧問和透過與第三方專業合作。 陳光雄認為:「導入智慧製造、數位決策轉型與加速產業升級,才是企業最佳的解決之道。」他同時強調,目前智慧製造的環境裡,生產線機器多數都已聯網,生產所需的程式、參數等也改為數位自動方式控制,一旦遭駭將造成龐大生產損失,所以「資安」也是維持智慧生產的一大重點。 「智慧製造與雲端服務,正是臺灣發展智慧機械產業的機會,」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表示,機械業發達的國家,如德國、日本,所推出的雲端平台多採封閉系統,工研院等產學研合作開發的「智慧機械雲平台」則是開放系統。 開放系統有助於形成規模經濟,扭轉過去臺廠單打獨鬥與大廠競爭的劣勢,提升為一整個國家隊對抗國際大廠的局面;加上臺灣的資通訊產業優勢,贏面更大。
以智慧製造驅動數位轉型: 業務主軸
回憶起選擇數位轉型合作夥伴的關鍵時刻,楊超群強調,瀚荃非常願意嘗試新概念與新系統,遠傳則提供了 One Stop Solution(一站式解決方案),遠傳顧問團隊在產品多元性、網路穩定性與異地備援、服務效率、互動溝通等面向都讓瀚荃滿意。 在呂正華履新前夕,應邀參與第九屆製造業 CIO 論壇台北場,並擔任主題演講講者,發表「以智慧製造驅動數位轉型」演說,針對工業局近年來推動製造業創新升級的成果,做了精彩豐富的詮釋。 另一個例子,科智企業提供一站式 MusesAI 雲端服務,透過物件辨識技術,可幫助用戶每年平均減少 90 萬元人力成本,在產品外觀品檢部份,能大幅節省 75% 瑕疵標記時間;總體而言可在零接觸下結合 ICT 助力,使得即便人流減少、產能仍可提升,也把人員工作效率提升上去。
呂正華在工業局長任內,向立法院爭取實施資安投資抵減,獲得支持並正式施行,成為2022年來令產業界有感的政策。 如金蘭醬油善用科技保留老師傅經驗,降低產線風險成本,成功建立醬油發酵數據庫,繼而結合數位控制客製化生產,創造(每條產線降低 300 以智慧製造驅動數位轉型2023 萬元風險成本)、(產值增加 6,500 萬元)等顯著成效。 呂正華指出,為改善製造業企業體質、強化競爭力,協助業者克服傳統轉向智慧製造之瓶頸,政府以數位化、數位優化、數位轉型升級為推動方向。
以智慧製造驅動數位轉型: 以智慧製造 驅動數位轉型《解答》
在當天,他宣示以「R、I、S、E」作為今後業務推動重點,四個英文字母依序代表韌性、整合、安全、賦權等意涵;他也期望未來數位產業署積極扮演數位經濟發展的馬達,致力為台灣創造數位競爭優勢。 現今我們談到很多關於雲服務、AI、5G、資安等等數位技術,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數位+」方式、像是數位工具和數位科技,讓資料能夠被產業充分運用,這也是未來數位產業署與產業界需要共同努力落實的目標。 他表示,一般皆說「以數位轉型推動智慧製造」,至於為何他要把順序調動,係因台灣製造業的能力甚佳,這幾年多數廠商都已引進 IoT、AIoT 或 AI AOI 等相關設備,期望不斷推升自身實力。 2022 年 8 月 27 日,數位發展部正式揭牌,前經濟部工業局呂正華也在同一天披掛上陣、轉換至數發部轄下數位產業署署長新角色。 連接器線束大廠貿聯積極併購全球廠家,不僅完整布局區域供應鏈、創造短鏈優勢,也透過數位轉型與外部客戶及夥伴協作;結合創造永續共好之業核心價值,期許成為創造經濟與環境共榮的標竿企業。
而工業局將於 109~112年期間協助製造業導入 SMU 輔導計畫,目標為 160 案。 在當天的演說中,呂正華雖將重點擺在 ICT 與製造業,但也不忘提醒,舉凡循環經濟、淨零排放等課題,對製造型企業日益重要。 從格拉斯哥氣候峰會(COP26)開始,到今年產生淨零路徑圖後,許多中小企業不禁反問自己,有沒有能力做好碳盤查、碳足跡管理? 為此工業局已爭取相關預算來輔導這些業者;尤其近來大家都在想,綜觀碳盤查一事,往往與 ISO 14064、ISO 等標準息息相關,似乎要學習許多專業知識,才有辦法進行計算,因此讓不少企業陷入「碳焦慮」,但呂正華仍對業者有信心,可善用政府的輔導機制,一點一滴漸進突破。 疫情除了為企業帶來許多營運策略的轉變之外,ESG浪潮也隨之湧起,製造業的綠色轉型迫在眉睫,落實減碳、邁向永續目標的行動刻不容緩。 透過碳盤查、量化碳足跡的過程中,也能發掘創新的契機,並結合數位科技、扭轉排碳製程,進而帶動供應商一同朝向永續發展。
以智慧製造驅動數位轉型: 透過 AI 輔助,傳承老師傅的經驗
工研院扮演建構標準與雲端平台應用的角色,要建立智慧機械產業的生態系,協助臺灣機械業打國際盃,迎向智慧機械新紀元。 德國自動化與控制器大廠西門子的Mind Sphere、全球刀具製造龍頭Sandvik的CoroPlus及工業通訊與控制大廠Beckhoff的TwinCAT IoT,這幾家大廠推出的工業物聯網裝置,都支援上傳數據到國際雲服務平台,各國也相繼推動各種標準資訊模型,以便將大量的生產設備數據,與雲端應用服務無縫整合。 在108年~110年期間,此計畫已彰顯可觀成果:1.「跨廠群聚智慧化」,累計協助13個產業(如食品、紡織等)、59 家製造業者,帶領 620 家供應鏈業者導入 AI 應用,提升智慧化能力。 2.「廠內設備 AI 化」,累計協助18個次產業(如機器人產業、金屬加工等),輔導 56 案次,導入 AI 新模組,提高設備生產效率與附加價值。 各國都在積極推動以智慧製造為核心的產業革新,藉以提升製造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尤其近年來在貿易戰與疫情雙重衝擊下,製造業者更進一步認知到啟動數位轉型,整合數據、雲端、IT、OT與AI等創新技術,將有助於加速達成彈性決策、遠端監控和聰明生產等目標,突顯競爭利基。
三星稍早預告將在 IFA 2023 期間正式推出名為 Samsung Food 服務平台,將結合其智慧家電產品提供個人化的餐飲體驗。 某食品公司在過往所採用的製程中投入大量人力,尤其銷售預測及生產排程更是仰賴員工的過往經驗。 我們正處於這樣的一個時代:企業預期客戶的參與、人與人 / 人與企業的各種關係是實時的、選擇是多元的、供給是隨需的、變化是持續的,而新興數位科技實現這一切。 KPMG家族辦公室以豐富的實務經驗及獨立的角度,協助家族成員思考家族與事業傳承接班相關的重大議題,凝聚家族共識、發展傳承策略。 近年國人的資安意識提升,但仍有不少企業主認為做資安只是買保險,未將資安投資擺在較高順位。 政府希望引導企業更重視資安,尤其趁著金管會要求設置資安長,加上兩岸間緊張情勢,更期盼將看似艱難的挑戰,都轉化為資安升級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