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顯示未來新創將聚焦三大面向,包括疫情將加速醫療科技、零售產業、電子科技暨智慧製造應用等數位化發展;新技術帶動金融科技、Web 3.0領域創新應用;此外在ESG永續風潮下,食農科技、綠能產業投入將更加顯著。 KPMG專家亦於報告中分享產業趨勢觀點,在大環境多變的局勢下發掘契機並協助把握商機。 未來產業發展趨勢2023 過去金融機構視金融科技新創公司為競爭者,這幾年卻逐漸轉換成合作、創投投資甚至孵化的模式,金融機構提供資金和相關資源輔導,如去識別化的巨量資料讓新創業者能夠實際運用,而新創業者提供創新技術協助金融機構數位轉型,新創與大企業的合作形式可加速推進臺灣金融科技產業的發展。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45個國家及地區的83家營運商推出符合3GPP的5G 未來產業發展趨勢2023 FWA服務,FWA營運商需以盡可能低的總擁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提供數據,同時保證網路和整個廣泛生態系統的未來發展。 2023年全球運營商紛紛投入資金發展寬頻建設,加上監管機構將無線視為有線連接之替代方案,亦使得運營商正考慮擴大FWA服務部署,加速提供寬頻網路服務,以無線通訊技術進步而提高傳輸速率。 部署5G FWA服務上市時間更短,成本更低,因此透過結合5G技術,在更短時間內提供高速、低延遲的寬頻服務,加上提供多個頻段新頻譜及逐步讓家庭負擔得起的服務價格,成為2023年5G FWA發展驅動因素。 隨著中國柔性AMOLED產能的逐漸擴大,在小尺寸手機市場的發展也漸漸提升其影響力。 在旗艦定位的摺疊手機市場中,過去主要是以韓系面板廠與品牌為主要領導廠商,不過隨著中國本土手機品牌也開始陸續推出摺疊手機下,中國面板廠的摺疊AMOLED面板也開始有機會躍居檯面,同時搭配著供應鏈本土化的策略,預期中國本土手機品牌將會逐漸擴大採用中國面板廠的摺疊AMOLED面板。 預期AMOLED驅動IC將轉為RAM 未來產業發展趨勢 less架構,降低成本,配合柔性AMOLED面板結構的調整,讓一部分柔性AMOLED面板產品的成本與報價有機會可以降低至對標Rigid AMOLED面板,用以瞄準具備較大市場比重的中階手機機種市場。
未來產業發展趨勢: 趨勢一:數位轉型以「人」為本,再聚焦
原先預估2030年才會普及化的線上教學、遠距醫療、無人載具等數位經濟,將因疫情影響而提早到來。 為落實防疫,催化了包括遠距工作、數位金融及數位學習等科技的成熟發展,甚至是網路電商的多元商業模式。 在DRAM方面,三星(Samsung)、SK海力士(SK Hynix)、美光(Micron)將逐漸量產次世代DDR5產品,同時藉著5G手機需求的刺激,持續提升LPDDR5市占。
台北市政府訪團將於8月29日至31日出訪上海參加「2023雙城論壇」,論壇主題是「新趨勢、新發展」。 未來產業發展趨勢 再者,邊緣運算、微服務架構需求陡增,因而加深容器化技術的應用,藉該技術特性自動執行主機調度、運行監控,以及讓容器資源共享與擴展平衡負載,進而降低IT設備的能源消耗。 另外,為了因應黑天鵝效應帶來的變動性,台灣零售產業也應該調整投資布局和投資架構,並評估資金水位、管理現金匯入、匯出的稅務風險。 因此建議留意網路行銷、分潤稅務的架構,或導入創新科技加速掌握稅務資訊變化,藉此跨越距離的障礙,實行遠距稅務申報,未雨綢繆。 未來企業對員工正規學歷的要求將會降低,微證書(Micro 未來產業發展趨勢 Credential)將不亞於同等學力般地被企業重視。 像是Google便宣佈推出三項新IT證書計畫(專案管理、數據分析和UX用戶體驗設計),只要不到6個月時間,即可獲得等同大學學歷的職業證。
未來產業發展趨勢: 大地酒店搶送禮商機 推出搭環保趨勢中秋禮盒
過去一年,元宇宙應用推陳出新,其中又以沉浸式3D遊戲娛樂、策會展演跟行銷活動等最受市場關注。 根據IDC調查,全球有47%企業對元宇宙應用感興趣,這與Web3.0經濟日趨活絡以及元宇宙底層技術逐漸到位有關。 在眾多衛星業者持續投射低軌衛星進入軌道,且各國政府逐漸開放相關頻段條件下,IDC預計2027年有八成的全球前兩千大企業會視低軌衛星為偏遠及高風險地區的網路覆蓋補強措施方案。 過去三年全球供應鏈歷經前所未有的中斷危機, 新地緣政治、新原物料供應、新產品架構與新消費型態,成為驅動供應鏈重組的四大趨勢。 然而,IDC調查顯示,亞太地區仍有將近五成的企業在供應鏈彈性成熟度中處於初期發展階段。 IDC於2021年提出數據主權的概念,在地緣政治影響加速下,數據主權已不能完整涵蓋企業對於主權的需求,數位主權漸形重要。
謝騄璘指出,隨著新冠肺炎的疫苗逐漸普及與各國經濟復甦,全球2021年汽車銷量預估將成長11.5%,回升至8,500萬輛的水平。 在中國大陸、美國、日本、印度、德國前五大車市中,中國大陸自2009年起蟬聯單一國銷量首位,銷量占全球31.1%,美、日呈現回溫趨勢,印度車市更有望成長超過50%。 新興應用接踵而至,需求端包括減碳需求帶動功率半導體、疫情推升IT裝置需求、汽車電動化、智慧化趨勢,所需半導體種類及數量大幅增加,如MCU、微處理器(MPU)、可程式化邏輯閘陣列(FPGA)等需求都顯著成長;供給端則有日本瑞薩半導體火災停工、三星德州工廠因大雪減產,導致產能分配不及。 蘇孟宗也指出,3GPP已將非地面通訊納入行動通訊標準,2022年低軌道衛星寬頻服務將進入商轉,未來透過低軌道衛星和行動通訊、無線通訊結合,將實現陸海空無縫鏈結的「萬物聯網」應用情境,加強元宇宙基礎,而網路資安也將成為未來產業的焦點。
未來產業發展趨勢: 台灣獨角獸Appier滿10歲 下一個十年戰場鎖定這個領域
2020年以來,COVID-19有如數位轉型的催化劑,像是遠端工作、視訊看診等無接觸趨勢,都加深了使用者對於網路通訊和新科技應用的需求。 新興科技如5G、雲端、大數據、AI、IoT、晶片等技術,也不再各自為政,而是逐漸緊密連結及成為互相依賴的生態圈,並碰撞出更強大的運算效率和更多的創新應用。 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各行各業加速對數位科技的應用,「科技」與「數位醫療」成為熱門收購標的,生醫領域併購熱潮將持續燃燒。 多家生醫新創企業透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 SPAC)」路徑上市引發話題,SPAC被視為新創公司可快速嫁接資本市場,並取得後續開發/營運所需資金的有效路徑之一,然背後的風險不可忽視。 在電商市場的崛起下,零售業者需重新思索如何整併所擁有的通路並打造出自己的生態圈。
隨著市場對永續的重視只增不減,台灣中小型製造業須各面向切入綠色轉型來提升淨零效率,越早布局反而能創造進入者優勢。 對於我國機器人產業的未來發展,辛國斌說,中國加快推進“機器人+”應用行動,鼓勵新興領域先行探索,通過機器人的融合應用加速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智能轉型,培育機器人融合創新生態圈,在更高層次壯大機器人產業規模,豐富產業發展形態。 北京市不久前發布的《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發展機器人“1+4”產品體系——“1”是指加緊布局人形機器人,“4”是指帶動醫療健康、協作、特種、物流四類優勢機器人產品躍升發展,實施百項機器人新品工程。
未來產業發展趨勢: 創新服務平台
台灣資本市場隨著大環境變化持續優化及調整,新設立的板塊對台灣新創進行籌資也越來越友善並具有提升國際能見度及競爭力,也將成為台灣新創考慮的出場選項。 根據KPMG Enterprise發佈的《創投脈動:全球創業投資分析》報告指出,2022 年對全球創投投資來說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儘管創投資金籌資活動活躍且市場上有大量可用的乾火藥,然而,烏俄持續的衝突、快速上升的利率、高通膨以及對全球經濟衰退的擔憂共同導致創投投資總額下降。 這一轉變反映出有限合夥人(Limited Partners, LP)將投資重點放在具有長期成功記錄的成熟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上,而非首次投資的基金。
以傳統產業為例,過去30年台灣傳統產業及電子產業最大的威脅,莫過於紅色供應鏈挾其大量生產、低成本的特性,在全球大量傾銷,導致台灣產業空洞化。 惟以往紅色供應鏈得以在全世界低價傾銷,關鍵在於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中,有相當大一塊是來自於中國的環境成本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外部成本,等同是用中國土地補貼企業的製造成本,來低價傾銷全世界。 可是,當中國不得不追求碳中和(不只是環境考量,還有高碳排可能面臨國際上碳關稅的威脅),低價傾銷全球的優勢就降低,間接有助於台灣製造業重建競爭優勢。
未來產業發展趨勢: 全球5G FWA實現大規模商用,加速家庭寬頻普及
電動車產業的四個主要成長動能主要來自消費者信心指數改變、政策與立法、汽車原廠策略、商用車市場成熟。 消費者信心是電動車市場快速成長的關鍵因素,在過去幾年間,包括行駛距離、缺乏充電設施、電池科技的安全及充電時間考量等因素,是消費者不願從傳統汽車轉換至電動車的主要原因;然而隨著這些技術障礙快速被克服,電動車正成為一個實際可行的選項。 此外,政府的作為對於電動汽車的銷售仍然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除了財務上的補貼之外,針對環境保護與減低碳排放的立場也加速電動車的普及。 國家發展委員會產業發展處處長詹方冠指出,政府重視新創發展,除積極改善投資環境、修正相關法規,並進一步主動率領新創組團出國,積極佈局國際市場和行銷,要讓台灣新創具備國際領導地位和話語權。 國發會從過去關注早期階段新創,逐漸延伸到成長階段的新創公司,政府持續努力協助新創在不同階段的需求,並成為新創與其目標市場之間的橋樑,要讓台灣成為國際新創生態的重要匯聚地(Hub),讓Startup Island TAIWAN成為台灣另一個重要的發展基礎和光環。 未來產業發展趨勢 由於5G FWA可支援家庭和商業應用,帶來更大頻寬和低延遲連接,成為固定寬頻連接之替代方案之一。
這也表示員工終生學習(Lifelong Learning) 將的重要性更為凸顯。 IPO 窗口幾乎沒有跡象顯示會在上半年完全重新開放,尤其是美國的IPO窗口可能會一直關閉到2023年。 IPO機會的缺乏讓許多獨角獸舉步維艱面臨巨大壓力,尤其是已經計劃出場的獨角獸,未來幾個季度也可能會有一些獨角獸死亡。 2021無論是在科技發展、商務模式創新、法規演化,我們都有長足進步,而數位發展部也預計於2022 Q2掛牌啟動,寄望後續對於數位資源的整合、創新環境的發展建構及人才培育能夠發揮最大價值。
未來產業發展趨勢: 智慧綠色製造雙軸轉型 林佳龍:政策超前部署
如果單純從實質層面討論全球是否過度消費,全球商品貿易量確實在疫後走高,2021年全球經歷二次大戰以來最快的經濟復甦,實質全球貿易已經恢復到疫情前水準,但如果從水準值的角度來觀察,目前的全球貿易量並沒有偏離長期趨勢。 不過,隨著疫苗的普及與口服藥的問世,人們越來越能夠與疫情共存, 港口碼頭工人、船員、卡車司機等物流業者的勞動供應會慢慢恢復正常,終端市場處理貨物的能力正逐步提高。 特別是中國農曆年後,終端市場的物流業可以利用這個需求淡季加速去化堆積的貨物,重建物流的效率,加上需求已經逐漸恢復常態下,全球運力的瓶頸可望在農曆年後,特別是2022年下半年明顯改善。 而台灣目前扮演全球供應鏈要角、占據新一波科技循環產業關鍵位置,未來值得期待。
產業協同融合的持續提速,極大改變了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為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這一款機器人我們從2012年開始研發,經過不斷提質升級,現在設備的重復定位精度達到正負0.2毫米。 台灣群眾集資(群募)平台市場發展至今11年,多個不同領域的群募平台興起,雖然在社會倡議、內容創作、產品行銷等各領域發揮關鍵力量,但也有集資產品爭議事件打擊消費者信任感,大型提案者乾脆獨立集資。 此外,電氣系統則是保障IT設備、製冷系統的重要關鍵,主要針對不同的系統、設備特性提供所需之電源、電壓,並且能即時監控供配電系統耗電量,尤其在廠內照明裝置、變壓器、壓縮機與不斷電系統(UPS)等主要環節,故整體電氣系統能耗占據資料中心總能耗的18%。 這幾年許多企業紛紛提出數位優先(Digital First)的策略方針,但光是數位科技本身並不足以支撐轉型的巨輪,特別是經過疫情洗禮,勞動市場的供給與需求更產生了結構性的變化。 逐季來看,元大寶華預測2022年第一季台灣經濟成長率為1.81%,反應第一季台灣經濟將面臨高基期、需求淡季及產業秩序重建,致使成長動能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