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技術好唔好2023!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Ben on January 1, 2020

物聯網技術

此外許多IoT設備會產生延遲或時間敏感的資料,需要過濾或捨棄不相干的資料。 裝置管理主要是能進行遠端的監測、診斷連網設備,藉此掌握設備的壽命或即時運行狀況(如工廠中機台或感測器之電池壽命、連線/離線狀態、fireware / software 更新狀態⋯等),以便作出預防性的決策,達到改善設備效能等效益。 物聯網、雲端運算和SaaS都有一個共同的終極目標,就是實現TaaS(Thing 物聯網技術 as a Service),將雲端運算虛擬資料中心的物聯網 XaaS服務提供給第三方按需「調用」,實現「物物」互聯互通,將是物聯網產業長期追求和期望實現的最高境界。 為向全球展現臺灣朝「2050 淨零排放路徑」的政策方向,台北市電腦公會在目前「智慧城市展」規模及國際知名度基礎上,跟國發會攜手合作同期舉辦第一屆「2050淨零城市展(Net Zero City Expo)」。

  • 當汽車產業的整體電子電器架構從傳統的分散式邁向分域式,再伴隨著功能整合、算力需求、通訊需求、軟硬體複雜程度提升,發展成整合集中式的中央電腦運算平台,對於智慧車輛的控制、自動駕駛技術以及智慧座艙等三領域,都需要仰賴大算力的AI晶片來進行運算與整合。
  • ASUS IoT 硬體也極其可靠,價格實惠,可協助 Silicon Bridge 和停車場營運商將維護需求降至最低,同時大幅提升獲利能力。
  • 物聯網的應用領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運輸和物流、工業製造[4]、健康醫療、智慧型環境(家庭、辦公、工廠)、個人和社會領域等[5]。
  • 物聯網是運用感測器和雲端運算等技術將小型電子設備互聯的網路,這些設備能互傳資料並進行通訊,應用範圍也非常廣泛,能應用於工業、農業、公共事業、智慧城市、交通運輸、家庭等領域,但我們使用這些設備時,需要注意哪些事,物聯網設備值得使用嗎?
  • 在 2021 年,全球有超過 100 億台物聯網裝置,到 2025 年,IDC 預期全球資料產生量將超過 73 ZB(等於 730 兆 GB)。
  • Beacons 可推送目標優惠和推廣給客戶,提供吸引人的體驗。

隨著全球汽車產業朝向CASE(聯網化、自駕、共享化、電動化)發展,以及各國對於淨零碳排的重視,汽車產業正邁向電動化、智慧化,帶動汽車電子化及電氣化。 而國際大廠紛紛投入研發自駕技術,對於車用晶片需求持續提升,尤其自駕車的運作正是建立在足夠強大的「算力」基礎之上,運算的核心關鍵就是AI晶片的部署,不論是ADAS、車載娛樂、環境感測、駕駛偵測等,都極度仰賴AI晶片提供運算動力的來源。 在咖啡種植方面,創新開發「生物智能監控養成系統」獲新型專利第M607187號,以智慧農業系統結合環控設備、傳感器和手機APP軟體,能夠隨時監測和控制植物生長環境。 傳感器收集的數據,被用來建立種植標準化數據,以實現精準的施水和施肥的依據。 物聯網應用的成功需要依賴感知網路與巨量資料分析技術密切整合,前者負責蒐集周圍的環境資訊,並尋找最佳路徑傳遞出去。

物聯網技術: 基礎設施應用

為了適應汽車移動過程中的各種場景,並迅速提供應對策略,降低應用服務的延遲,讓使用者可以在較快的時間內獲得回饋,AI運算正逐漸從雲端朝向邊緣端進行發展。 車聯網、ADAS等系統的應用,讓汽車及消費者成為在路上行駛的邊緣運算設備。 輝達(NVIDIA)以其在高性能運算、AI領域晶片,正在建構交通運輸行業下的軟體定義端到端平台,能夠支援自動駕駛、車內智慧功能、駕駛監控及整合行車安全判讀。 在車用晶片上,輝達從2020年的XAVIER SoC(30 TOPS)到2022年的ORIN SoC(205 TOPS),以及預估2025年推出THOR SoC(2,500 TOPS),正朝高運算力方向發展,以期達成艙駕一體目標,由單一中央電腦進行控制。 伴隨物聯網應用發展、市場對於自駕技術的重視,車用AI晶片需求逐年提升。

物聯網技術

網路設備大廠 Cisco 預測軟體定義網路(Software-Defined Network,SDN)、物聯網與雲端運算是未來重要的 ICT 關鍵技術,並視三者為未來公司營收成長主要來源。 其中 SDN與物聯網普遍受到國際營運商的青睞,原因在於 物聯網技術2023 SDN 能夠優化網路架構,節省資本支出以及降低維運成本,而物聯網則能創造新的營業模式,帶來更多業務收入。 物聯網系統的安全和一般 IT系統的安全基本一樣,主要有 8個尺度(如圖9-15所示):讀取控制、隱私保護、用戶認證、不可否認性、資料保密性、通訊層安全、資料完整性、隨時可用性。 前 4項主要處在物聯網 DCM三層架構的應用層,後 4項主要位於傳輸層和感知層。 其中「隱私權」和「可信度」(資料完整性和保密性)問題在物聯網體系中尤其受到關注。

物聯網技術: CES 2023 創新大獎move

不過,目前臺灣的電信業者並沒有針對物聯網提供專屬的網路傳輸服務。 王余煥表示,臺灣的電信業者提供通用的TCP/IP網際網路、VPN、GPRS(又稱為 2.5G)、3G行動電信網路等,與一般網路服務相同。 例如,中華電信iEN智慧電網服務平臺採用GPRS協定來傳遞設備的用電記錄,中華電信若要提供企業廣域網路環境來建立物聯網,也同樣提供GPRS、VPN、3G等通用的服務。 但如上述所提,物聯網也有相關安全風險,尤其是隱私方面的疑慮更是直到近年才受到社會關注。 未來越多的物聯網設備只會帶來更多的問題和漏洞,讓網路犯罪份子有機可趁。

三層與四層架構之差異,在於四層將三層之「應用層」拆分成「平台工具層」與「應用服務層」,對於軟體應用做更細緻的區分[25]。 技術路線(Technology Roadmap)指對於技術未來發展方向的預測。 物聯網技術2023 物聯網的應用領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運輸和物流、工業製造[4]、健康醫療、智慧環境(家庭、辦公、工廠)、個人和社會領域等[5]。

物聯網技術: 雲端:以具彈性系統架構之雲端資料中心,建構自主化雲端平台與資料中心方案

期透過「智慧城市展」推動臺灣的數位轉型,以「淨零城市展」落實臺灣的淨零轉型。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估計,全球城市的能源消耗占全球溫室氣體的67%,預計到2030將上升到74%。 而透過舉辦【淨零城市展】可鏈結國內外城市,來分享淨零排放的經驗與方法,不僅可加快我國淨零工作的腳步,同時藉由產業界所推出的各種淨零解決方案,來協助我國的數位轉型及綠色轉型。 柏昇企業承接環境部的案子,在2016年6月啟動200點微型感測器布建計畫;2017年6月啟動臺中500點微型感測器布建計畫。 能承接政府標案最大的關鍵不僅是因為柏昇企業的產品具有價格優勢,更在於柏昇企業的微型感測器品質穩定,並具有二項特色:1.

物聯網技術

環境部對於全國空氣品質監測站,均進行嚴謹的維護管理,包括每日標準氣體氣校正、即時儀器狀態監控、定期每週、雙週、月、季預防性維護及緊急故障搶修,並依據儀器狀態、每日校正、儀器抽查及品保查核等事項進行監測數據審核,提供民眾精確的監測資訊。 並導入AI智慧管理概念及建立測站智慧監控台,主動監控及通報相關服務,同步蒐整測站環境資訊流,並發展儀器診斷及預防保養系統。 以空間資訊分析處理(GIS/適地性服務/遙測)為核心技術,深耕智慧環境管理與精準農業領域,經常與國內外頂尖團隊合作,近年來專注於將核心技術與物聯網感測器及行動裝置進行整合開發,提供包括政府機關及民間企業關鍵核心技術。

物聯網技術: AI 智慧升頻

空品布建及執法網應用:目前環境部已於布建超過6,000點空氣品質感測器進行空品監測,提供民眾生活周遭空氣品質資訊,並有效運用於污染熱區分析及智慧稽查為基礎,讓污染無所遁形。 並搭配Air空氣網的空氣品質感測器資料,結合多尺度空間地理資訊系統與空品查詢監控介面,採用資料視覺化技術(Data Visualization)與適地性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設計圖像化的儀表板與互動地圖,提供即時查閱環境資訊以及主動預警通知功能。 臺灣從2017年開始推動環境物聯網,目的是透過環境智慧聯網,協助達到智慧稽查與智慧治理的目標。 裝置雲端是由設備或是連網端點收集來的數據(Machine Data)儲存的地方,同時系統必須具備將時間序列的數據轉換為可以被行動應用存取的數據型態,藉此連接 Web APP,提供企業進行商業分析。

有線感測區域網路通常用於固定不移動的物體、感測範圍固定不擴充、各節點傳輸距離普遍較長,以及需要大量頻寬與供電的應用環境,像是工廠自動化、建築自動化、醫療儀器、能源管理、鐵路系統等產業,目前主流的匯流排標準包括AS-i、CAN、HART等。 邊緣運算是指讓智慧型裝置自行進行部分運算,而不只是單純的與 IoT 平台交換資料。 這項技術能提升 IoT 網路邊緣的運算能力,降低通訊延遲並減少回應時間。

物聯網技術: 產品概覽

物聯網產業的競爭重點是創新的服務及商業模式,從目前成功案例無法歸納出可遵循的成功秘訣,但可以確定的是物聯網真正的價值來自於資料及服務,此有賴於平台去收集資料,進而不斷嘗試淬煉出創新商業模式。 目前 Apple、Google、Intel、IBM都有計畫地建立各自 IoT PaaS,以爭取全世界的資料並從中獲得最大的利益。 台灣亦應建構台灣IoT PaaS,以加速本土IoT SaaS 開發,進而掌握可獲利的服務或商業模式。 此外,國際大廠亦成立產業聯盟,以掌握物聯網技術規範與應用介面規範,如 Intel 主導的 Open Interconnect Consortium(OIC)旨在定義一互通性框架,以讓應用程式、作業系統、通訊協定和裝置等各層間互連互通。 OneM2M 則在處理不同物聯網垂直應用在異質網路互通、裝置互通管理、資料交換及資安等議題,目標在定義出不同垂直應用之介面標準規範及資料標準格式,以促使跨設備與跨應用之開放與互聯互通。

物聯網技術

軍事物聯網(英語:Internet of Military Things)(Internet of Military Things,IoMT)是物聯網在軍事領域中的應用,目的是偵察、監視與戰鬥有關的目標,主要受到未來將於城市環境中戰鬥影響。 軍事物聯網相關領域包括感測器、車輛、機器人、武器、可穿戴式智慧型產品,以及在戰場上相關智慧型技術的使用[75]。 一些專家將工業物聯網(IIoT)中的三層分類為邊緣、平台和企業,它們分別透過鄰近網路、接入網路(英語:Access network)和服務網路(英語:Service network)來連接[43]。 然而,隨著數字化的進一步深入,我們也需要考慮數據隱私和安全的問題。 大數據的應用可能會收集大量個人信息,這涉及到如何平衡創新和個人隱私的議題。 同時,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也需要人們具備相應的數字素養,以充分利用這些技術,避免信息鴻溝的擴大。

物聯網技術: 企業初期導入大型語言模型 考量成本與資安 以雲端代管制為首選

環境部建置之感測數據分析平臺(WoT平台),可透過高可用性、高效能及高運算能力之環境數據分析運作環境,發展出「人工智慧空氣污染潛勢熱區分析」技術,提供「污染潛勢區位分析、空污事件自動分析、空污足跡重現地圖」分析服務,更有效率地查處污染。 截至今(109)年6月底,合計告發236件次,告發金額達7,171萬元,空污費追繳達4億元以上,充分發揮小兵立大功的成效,讓違規工廠無所遁形。 物聯網的架構與運作模式,是透過建置各處的感測器擷取訊息,再以各類通訊技術將訊息傳送到後端平臺,後端平臺除了接收數據及儲存外,具智慧設計的系統還會即時分析數據意義,進一步發出控制指令給前端來進行動作,這種運作模式已大量應用在環境監控領域上。 專區主視覺設計概念如下圖2所示,是以物聯網的三個基礎組成「感測層」、「網路層」以及「應用層」,分別對應感測設備、資料平臺以及應用分析三個展示平臺,同時結合國內三家企業:柏昇企業、卡米爾以及宸訊科技所提供的產品與技術服務,藉由實際展示的方式讓國內外參觀者更加有感。 此次展覽,同時也是籌組環境物聯網Taiwan A-Team團隊的重要契機。

物聯網技術

無論是物聯網、雲端運算,還是 SaaS,都不是因為有什麼全新的(disruptive)技術性突破帶來革命(revolution),它們所包含的技術和應用早已存在,是眾多軟硬體技術的發展和融合演變(evolution)而推動產生的新興業務應用和產業鏈。 如果不能制定出上述的統一資料交換標準,一個完整的物聯網業務基礎中介軟體平台,將被迫支援所有的資料交換標準,或只支援相關行業的標準,專注於特定的行業業務,如 RFID中介軟體只支援 ONS/PML等相關標準。 此外,在7/27展期的第二天,同時舉辦了環境保護與管理論壇,會中邀請了越南產、官、學、研代表與會,期許有利提升拓銷綜效,強化雙方產業及技術交流(如下圖9所示)。 舉例來說,若一項新產品的銷售情況不如預期,您將可有更多參考資訊能夠協助決定下一步該如何因應。 當您擁有最準確的資訊,對於您的決策過程將有莫大幫助,無論是判斷產品本身是否就有瑕疵,或是行銷策略需要稍加調整,都能更輕鬆地做出決定。

物聯網技術: 相關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軟體專家,同方泰德國際科技公司CTO、董事。 1993年獲瑞士蘇黎士大學計算機學博士學位、美國德州大學EMBA,為北京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兼任教授。 2009年獲「中關村高級領軍人才」稱號,並受聘為「北京市政府特聘專家」。 設備大小不一、儲存和處理能力的不一致導致安全資訊(如 PKI Credentials等)的傳遞和處理難以統一。

透過「環境即時通APP 2.0版」,地方與各級學校師生可隨時掌握空氣品質資訊。 國產化感測研發:針對目前國產化元件開發進行展示,並配合產業媒合及成果發表會舉辦,介紹我國在空氣品質及水質感測元件國產化研發成果,剖析研發感測元件之關鍵技術與競爭優勢,提升業界對於國產化元件的信心及技術轉移的興趣,達成促進未來產業開展及整體服務輸出之目標。 其中,藉由大數據分析來瞭解背後真正的成因與故事,進而解決問題,讓地球更環保正是CAMEO投入此一領域的目標與理想。 此外,越南工業區外商眾多,若非當地政府單位引薦很難找到適宜布建地點,同時也易引起紛爭,因此海外開發建議微量地投入布建,慢慢建立起感測器與資訊服務的整體架構。 而當地布建需與在地電信商配合,整體脈絡才能健全,因此時程務必會拉長,而下一階段在地布建需陸續完成工業區位置的確認、欲監測的空污項目、感測器數據的準確度、連網後的穩定、如何讓越南民眾有感以及售後維修保固等事宜,因此此次的推廣與布建也能作為未來推廣至其他國家的經驗參考。 將為期三天的展期每天均有不同單位前來與A-TEAM團隊交流,讓初次到越南的團隊成員們更加了解環境物聯網在當地發展的可行性。



Related Posts